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儒家美学与经典诠释
儒家美学与经典诠释

儒家美学与经典诠释PDF电子书下载

哲学宗教

  • 电子书积分:8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陈昭英主编
  • 出 版 社: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8
  • ISBN:9787561757109
  • 页数:147 页
图书介绍:本书考察范围较广,包括经典诠释学、美学和文学等诸多方面。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对马克思义义有一定的研究,并在若干论文中运用了经典马克思主义及其在西方发展和衍生出来的相关理论对儒家经典和儒家美学进行了研究。
上一篇:老子聿新下一篇:你在为谁工作
《儒家美学与经典诠释》目录

先秦儒家与经典诠释问题 1

一、前言 1

二、“述而不作”与经典性的关系 1

三、“经”、“权”概念与经典诠释的关系 6

四、“为其人以处之”:诠释者的理解和体验 9

孔子诗乐美学中的“整体性”概念 14

一、前言 14

二、中和:情理相得 15

三、文质彬彬、尽善尽美: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18

四、兴、观、群、怨:主客合一 21

五、共鸣与启迪、沉醉:听者与作品的交融 23

六、礼乐之治:“社会美”的概念 25

“情”概念从孔孟到荀子的转化 29

一、前言 29

二、《论语》中的“情” 30

三、《孟子》中的“情” 31

四、《荀子》中的“情” 33

(一)人情与实情 34

(二)“情”的主体性内涵 37

(三)“至情”与“至文”:美学的突破 40

孟子“知人论世”说与经典诠释问题 43

一、前言 43

二、《论语》中与“知人论世”相关的看法:“知言”、“知人”、“以文会友” 44

三、孟子“知人论世”章析论 46

四、由伦理学向史学、诗学的转化:荀子、司马迁、刘勰 52

五、结语:“友情”成为“理解”(“知”)的隐喻 56

“通”与“儒”:荀子的通变观与经典诠释问题 58

一、前言 58

二、荀子与汉代经学:经学传承与“通儒”概念 59

三、“通变”、“经权”概念的起源:《论语》、《孟子》、《荀子》、《易·系辞》 61

四、荀子的通变观 63

(一)“权”的双重意义 63

(二)通“一与多”之变 65

(三)通“古与今”之变 67

(四)“通”与“儒” 69

(五)“通”与“学” 70

五、结语:对经典诠释的启发 72

性情中人:试从楚文化论《郭店楚简·性情篇》 73

一、前言 73

二、楚巫文化中情、身相依的思想及性别意识 74

三、“情”的存有内涵:与气、性、身、心的关系 79

四、“情”的伦理要求:信与久 83

五、结语 84

朱熹的《诗集传》与儒家的文学社会学 86

一、前言 86

二、《诗集传》与儒家的文学发生学(genetics of literature) 89

三、时代精神(Zeitgeist) 94

四、文学的政治学与教育学:风与刺 95

五、民族诗学(ethnopoetics) 101

六、文化理论:王与霸的两难 103

七、原始主义(primitivism):古典的与浪漫的 109

八、方法论:赋比兴与主题研究(thematic study) 111

九、结语 113

“永恒的乡愁”:徐复观论先秦儒家美学 114

一、前言 114

二、“礼乐之治”的核心:“仁”作为艺术精神 116

三、艺术与道德的关系:内在目的论的观点 119

四、艺术与现实的关系:“反省性的反映”与“批判的模仿”(critical mimesis) 123

马克思主义和儒家的文学观:内在目的论的观点 127

一、形式主义的误解 127

二、内在目的论与外在目的论 130

三、批判的模仿(critical mimesis) 138

名词索引 141

人名索引 14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