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法律
中国共产党现代化建设论要
中国共产党现代化建设论要

中国共产党现代化建设论要PDF电子书下载

政治法律

  • 电子书积分:15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马国钧著
  • 出 版 社:中央党校
  • 出版年份:2007
  • ISBN:9787503537547
  • 页数:455 页
图书介绍:本书是国家社科规划课题的阶段性成果,作者长期从事党的现代化建设研究和组织工作,既具有一定的理论素养,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作者认为建设一个什么样的执政党和怎样建设党,实质上就是如何实现党的建设现代化的问题。书稿分绪论、队伍素质篇、党内民主篇、执政方式篇四篇十四章,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全方位多角度、多视野地对党的自身现代化建设进行分析和探讨,其中不乏创新的见解和思考。
《中国共产党现代化建设论要》目录

绪论篇 3

第一章 “三个代表”与党的建设 3

第一节 指导思想的现代化 3

一 建党理念的重大转变 3

二 意识形态的与时俱进 6

三 治理方式的深度调整 8

第二节 队伍素质的时代化 11

一 队伍素质的重要作用 11

二 承担执政职责的必然要求 15

三 功能强化的重要途径 17

第三节 党内生活的民主化 19

一 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所系 20

二 践行建党理念的本质规定 24

三 党内运行机制必须民主化 27

第四节 执政方式的法制化 31

一 为什么必须改革党的执政方式 31

二 实践“三个代表”的根本性保证 33

三 改革党的执政方式的基本要求 35

第二章 党的建设与党的现代化 37

第一节 现代政党及其主要功能 37

一 现代政党的特点 38

二 现代政党的功能 40

第二节 政党现代化的基本内涵 43

一 为什么提政党的现代化 43

二 政党现代化的概念界定 47

三 政党现代化的内涵分析 51

第三节 世界政党现代化的走势 54

一 政党现代化的客观依据 55

二 政党现代化的发展过程 57

三 当代政党现代化的趋向 63

第四节 中国共产党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67

一 革命党建设的显著成就 68

二 领导党建设的跌宕起伏 74

三 执政党建设的全面启动 78

队伍素质篇 87

第三章 素质时代化的必然性 87

第一节 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87

一 应对世界多极化挑战的要求 87

二 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的要求 89

三 迎接新科技革命时代的要求 93

第二节 执政使命的本质规定 96

一 对领导能力提出了急切要求 97

二 对治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101

三 对统领能力提出了特殊要求 104

第三节 优化队伍的现实需要 107

一 文化素质偏低 108

二 理想信念动摇 111

三 脱离群众严重 112

第四节 队伍素质的宏观预测 114

一 政治信念的坚定性 115

二 知识占有的高层性 116

三 业务素质的综合性 116

四 个性心理的健康性 117

第四章 继续强化科学理论武装 119

第一节 理论武装的特殊重要性 119

一 指导思想与时俱进的必然要求 119

二 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客观需要 121

三 党自身建设现代化的重大举措 123

第二节 彰显意识形态的包容性 125

一 把握指导思想的丰富内涵 125

二 解析意识形态的巨大张力 128

三 创新宣传工作的运行机制 131

第三节 着重解决各种实际问题 133

一 在武装思想上取得新成效 133

二 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135

三 发展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137

第五章 努力提高党的队伍素质 140

第一节 强化对党员干部的新知识培训 140

一 新知识培训的主要内容 140

二 新知识培训的方式方法 141

三 加强各级党校师资队伍建设 148

第二节 不断增强全党的整体执政能力 149

一 加强执政能力建设重要而迫切 149

二 积极提高干部队伍的执政能力 151

三 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基本途径 154

第三节 加强对党的队伍的管理和监督 156

一 加强对干部选拔任用的监督 156

二 加强对权力运行的有效制约 158

三 加强对党的队伍的严格管理 160

第六章 积极优化党的队伍构成 162

第一节 把竞争机制引入干部管理过程 162

一 公开选拔各级党政领导干部 162

二 对企事业干部实行契约管理 165

三 积极推进中层干部竞争上岗 167

第二节 让群众民主选择自己的负责公仆 170

一 当前选拔干部的薄弱环节 170

二 构建干部工作的民主机制 172

第三节 增强吸纳社会优秀分子的能力 175

一 社会阶层变化是调整党的队伍构成的客观依据 176

二 新的社会阶层的特点及其与党的现代化的关系 177

三 积极提高各级党组织吸纳新的社会资源的能力 179

第四节 解决干部能上能下问题的对策 182

一 不称职干部难下的危害 183

二 确认不称职干部的标准 184

三 建立起能上能下的机制 188

第五节 加大处置不合格党员工作力度 190

一 不合格党员的主要特征及出现的新变化 190

二 不合格党员不能及时出党的原因及危害 191

三 建立畅通党员队伍出口和自我纯洁机制 192

党内民主篇 197

第七章 党内民主的特殊重要性 197

第一节 执政环境的客观要求 197

第二节 执政地位的本质要求 201

一 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

二 人民民主的重要推动力量 203

三 保持先进的重要制度保证 205

四 固本强基的重要战略举措 206

第三节 执政活力的必然要求 213

一 发展党内民主是党的活力之源 213

二 发展党内民主是党的正气之源 216

三 发展党内民主是党的能力之源 217

第八章 党内领导体制的民主化 221

第一节 改革党内的领导体制 221

一 现行党内领导体制分析 221

二 党内领导体制的新格局 225

三 改革党的代表大会制度 232

第二节 完善党内的选举制度 237

一 扩大差额比例 238

二 改进提名方式 240

三 引入竞争机制 242

四 完善相关制度 243

第三节 保障党员的民主权利 246

一 党员民主权利的本质属性 246

二 党员民主权利的基本内容 248

三 切实保障党员的民主权利 251

第九章 党内民主运行的程序化 255

第一节 程序民主的特殊重要性 255

一 民主二元分化及其困境 256

二 程序民主的功能与作用 258

三 推进党内民主的程序化 261

第二节 党内关系协调的程序化 266

一 处理上级与下级关系的程序建设 267

二 协调班子与成员关系的程序安排 274

第三节 党内重大决策的程序化 280

一 调整大政方针的程序化要求 280

二 决定重大问题的程序化路径 283

三 明确干部任免的程序化规定 285

执政方式篇 291

第十章 党的执政方式的科学化 291

第一节 政党执政方式的价值分析 291

一 执政方式与合法性基础 293

二 执政方式与执政的能力 296

三 执政方式与政治民主化 300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沿革 301

一 战争时期的有益尝试 301

二 建国初期的初步实践 304

三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重大曲折 306

四 发展时期的科学选择 308

第三节 执政方式改革的目标模式 314

一 影响执政方式的基本因素 315

二 西方执政党的基本执政模式 317

三 新形势下党的执政方式构架 319

第十一章 担起领导人民执政的重任 326

第一节 人大制度的地位与作用 326

一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性质与地位 327

二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功能与优势 328

三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执政党的关系 331

第二节 执政党主张的有效转化 334

一 转化的内容和形式 335

二 转化的前提和条件 337

三 转化的程序和要求 340

第三节 重要干部的推荐与选举 342

一 正确把握推荐与选举的关系 342

二 认真坚持干部的德才标准 345

三 严格按照法定的程序办事 347

四 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 356

第四节 加强对人大工作的领导 357

一 支持人大依法履行职责 357

二 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 360

三 帮助人大加强自身建设 361

第十二章 推进党政职能分开的改革 364

第一节 科学定位政党与政府职能 364

一 我国传统党政关系的困境 365

二 西方发达国家的党政关系 370

三 新型党政关系的发展目标 374

第二节 新型党政关系的制度安排 377

一 建立新型党政关系的原则 377

二 新型党政关系的制度安排 379

三 新型党政关系的运行机制 387

第三节 执政党控制政府的诸形式 390

一 通过人大的立法和监督实施控制 390

二 通过参政党参与和监督实施控制 392

三 通过党的系统发挥作用实施控制 393

第十三章 发展我国政党制度的优势 395

第一节 我国政党制度的特色与优势 395

一 我国政党制度的特色分析 395

二 我国政党制度的比较优势 400

三 我国政党制度的基本功能 403

第二节 新型政党关系的形成与发展 406

一 我国新型政党关系形成的原因 406

二 我国新型政党关系的形成过程 410

第三节 创新我国政党制度的大思路 413

一 抓紧颁布《政党法》 413

二 尽快完善《组织法》 418

三 健全多党合作机制 420

第十四章 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424

第一节 党群关系的性质与地位 424

一 党获得执政权力的重要基础 425

二 党巩固执政地位的核心根据 427

三 党寻求有效执政的基本条件 428

第二节 党群关系和谐化的任务 430

一 建立和谐化党群关系的任务 430

二 建立和谐化党群关系的途径 435

第三节 革新党领导群众的方式 444

一 改进党对群众的领导 445

二 改进党组织活动方式 446

三 发挥群团组织的作用 450

参考书目 452

后记 454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