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信用风险的博弈分析与度量模型
信用风险的博弈分析与度量模型

信用风险的博弈分析与度量模型PDF电子书下载

经济

  • 电子书积分:1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叶蜀君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8
  • ISBN:7501783020
  • 页数:290 页
图书介绍:本书介绍了信用风险、博弈、模型。
《信用风险的博弈分析与度量模型》目录

绪论 1

0.1问题的缘起 1

0.2研究意义与研究目标 4

0.2.1研究意义 4

0.2.2研究目标 7

0.3研究思路、研究内容及研究的关键问题 9

0.3.1研究思路 9

0.3.2研究内容 11

0.3.3研究的关键问题 14

第1章 信用、风险、信用风险的辨析 17

1.1信用 18

1.1.1信用的内涵及其概念界定 18

1.1.2信用、信誉、诚信的差别 22

1.1.3信用产生的动力基础 23

1.2风险 24

1.2.1风险一词的由来 24

1.2.2对风险解释的不同观点 25

1.2.3风险的概念界定 27

1.3信用风险 28

1.3.1信用风险的内涵与概念界定 28

1.3.2信用风险的外延及其本质 30

1.4本章小结 32

第2章 信用风险度量技术的兴起与度量方法 34

2.1信用风险度量技术的兴起 34

2.1.1信用风险的级联放大效应 34

2.1.2信用风险度量技术兴起的原因 36

2.1.3信用风险度量方法的演变 39

2.2传统的信用风险度量方法 40

2.2.1专家法 41

2.2.2评级方法 43

2.2.3信用评分法 45

2.3KMV信用风险度量模型 49

2.3.1KMV模型构建的理论基础 49

2.3.2KMV模型的预期违约概率及其图解 50

2.3.3KMV模型的假设前提与度量信用风险的过程 52

2.3.4KMV模型的违约距离的计算 55

2.4信用风险附加度量模型(CreditRisk+) 58

2.4.1信用风险附加模型构建的思路 58

2.4.2信用风险附加模型的假设 59

2.4.3信用风险附加模型的应用 60

2.5信用度量术模型(CreditMetrics) 61

2.5.1信用度量术模型构建的理论基础 61

2.5.2信用评级与信用度量术模型的关系 62

2.5.3信用度量术模型的框架图及其解要 66

2.6信用组合观点模型(CreditPortfolioView) 68

2.6.1信用组合观点模型的构建前提 69

2.6.2信用组合观点模型的认识 70

2.7信用风险度量方法的评述 71

2.7.1传统方法的评述 71

2.7.2信用风险度量模型的比较综述 71

2.7.3信用风险度量模型在我国的适用性 76

2.8既有度量信用风险模型局限中刻画的研究空间 78

2.9本章小结 79

第3章 信用风险产生的微观机理 81

3.1信息不对称的信用风险分析 81

3.1.1信用的博弈与信息经济分析 82

3.1.2信用关系的博弈分析 85

3.1.3不对称信息产生的信用风险 88

3.2不完全契约的信用风险分析 91

3.2.1不完全契约的基本理论 91

3.2.2不完全契约下产生的信用风险 93

3.3信用风险的博弈分析 95

3.3.1信用风险的一次式博弈分析 95

3.3.2信用风险的演进式博弈分析 101

3.4演进博弈框架下信用风险的变动 105

3.4.1信用风险变动的充分、必要条件 105

3.4.2信用风险产生因素甄别 106

3.5本章小结 108

第4章 信用突发事件对信用风险的影响 109

4.1信用突发事件的概念界定 109

4.1.1突发事件 109

4.1.2信用突发事件 110

4.2信用突发事件与信用风险突变 111

4.2.1信用突发事件与信用风险突变的区别 111

4.2.2信用突发事件与信用风险变动关系 111

4.2.3多因素耦合的信用风险变动 112

4.3信用突发事件的分布情况 115

4.3.1分布特点 115

4.3.2引入泊松过程描述信用突发事件 116

4.4信用突发事件对信用风险影响的分布情况 119

4.5信用突发事件对信用风险影响的度量模型 120

4.5.1模型构建的思路 120

4.5.2构建的模型 121

4.5.3两个模型的作用 124

4.6本章小结 126

第5章 信用风险影响因素的三层次物元模型与可拓分析 128

5.1可拓学的理论方法 129

5.1.1物元理论 129

5.1.2可拓集合与关联函数 134

5.1.3可拓方法 135

5.2信用风险影响因素的物元模型 137

5.2.1宏观影响因素的物元模型 137

5.2.2行业影响因素的物元模型 139

5.2.3公司经营状况的物元模型 140

5.3信用风险影响因素的可拓分析 145

5.3.1宏观因素可拓分析 145

5.3.2行业因素可拓分析 147

5.3.3宏观经济周期与行业轮动对公司影响的可拓分析 150

5.3.4公司经营状况的可拓分析 151

5.4本章小结 157

第6章 信用风险度量指标的可拓识别 159

6.1信用风险度量的物元分析 159

6.1.1信用风险度量的物元模型 159

6.1.2信用风险度量物元的可拓搜索 160

6.1.3信用风险度量物元模型的可拓识别与流程框图 160

6.2可拓识别在信用风险度量指标分析中的应用 165

6.2.1可拓识别的数据库与数据的整理 165

6.2.2待识别的物元模型 169

6.2.3信用风险度量指标的可拓识别 175

6.3本章小结 195

第7章 以突变理论为基础的信用风险度量 196

7.1突变理论的思想 196

7.2突变理论的基本原理与数理模型 198

7.2.1基本原理 198

7.2.2数理模型 199

7.3突变理论的应用领域 201

7.3.1自然科学领域中的应用 201

7.3.2经济领域中的应用 202

7.4突变理论在信用风险度量中应用 203

7.4.1信用风险的突变 203

7.4.2突变理论在信用风险度量中应用的适用性 204

7.5本章小结 206

第8章 以突变理论为基础的信用风险度量模型构建与应用 208

8.1模型的构建 208

8.1.1模型构建的基础—突变级数法 208

8.1.2模型构建的思路 211

8.1.3指标体系的建立及其模型 212

8.2构建模型的应用 218

8.2.1样本与样本数据 218

8.2.2样本企业的可拓识别结果与分析 242

8.2.3突变级数法在计算机中的实现 243

8.2.4数据修正与信用度量值计算 246

8.2.5选取的81家上市公司信用风险度量结果 249

8.3本章小结 254

第9章 结论与展望 255

9.1主要工作及结论 255

9.2创新之处 260

9.3尚待解决的问题及研究展望 262

参考文献 265

后记 288

图0-1主要理论知识构成图 9

图0-2研究思路图 10

图0-3本书主要内容结构图 12

图2-1多层次的环环相扣的信用网络关系图 36

表2-1“5C”、“5W”、“5P”三种方法考查重点表 41

图2-2信用分析过程的流程图 42

表2-2我国商业银行五级贷款及定义 44

表2-3不同贷款级别要求的损失准备金 45

图2-3违约距离图 51

表2-5将违约距离对应到期望违约概率 52

图2-4违约距离和预期违约概率的关系曲线 52

表2-4Zeta模型与Z评分模型信用分辨准确性的比较 47

表2-6甲公司的收盘价、相对价格和收益率 56

表2-7乙公司的收盘价、相对价格和收益率 57

表2-81年期转换概率矩阵 63

表2-9远期风险贴现期限结构 63

表2-10债券的平均清偿率及其标准差 64

表2-111年后BBB级评价债券价值情况的分布 64

表2-12两个对手之间的信用事件是零相关情况下的转换矩阵 64

表2-13相关系数为20%情况下的转换概率矩阵 65

图2-5信用度量术模型框架图 67

表3-1博弈的类型及其对应的均衡概念 87

图3-1甲乙两企业“囚徒困境”解释图 90

图3-2博弈树图 99

图3-3银行和企业的得益矩阵 102

图4-1零耦合突变 113

图4-2双耦合突变 113

图4-3多耦合突变 114

图5-1上市公司盈利性的指标蕴含系图 133

表5-1经典集合、模糊集合、可拓集合的比较 134

图5-2宏观经济形势及政策蕴含系 138

图5-3行业因素蕴含系 140

图5-4公司基本素质蕴含系 142

图5-5公司财务状况蕴含系 143

图5-6股票市场状况蕴含系 145

表5-2行业类型与经济周期关系 148

图5-7经济周期与行业轮动关系 151

图6-1可拓识别流程框图 164

表6-1财务指标层次结构表 166

表6-2公司A短期偿债能力 177

表6-3公司A风险水平 178

表6-4公司A营运能力 179

表6-5公司A长期偿债能力 180

表6-6公司A盈利能力 181

表6-7公司A股东获利能力 182

表6-8公司A现金流量能力 183

表6-9公司A发展能力 184

表6-10根据关联函数计算得到公司A的关联函数值表 189

表6-11可拓识别得到的公司A信用风险度量的财务指标 192

表6-12可拓识别得到的公司B信用风险度量的财务指标 193

表6-13可拓识别得到的公司C信用风险度量的财务指标 194

图7-1尖点模型示意图 200

图7-2突变模型中的变量关系图 205

图8-1企业的信用风险多耦突变模型 213

图8-2尖点突变示意图 214

图8-3燕尾突变示意图 214

图8-4蝴蝶突变示意图 215

表8-1专家对81家上市公司定性指标打分结果汇总表 216

图8-5公司A的信用风险多耦突变模型 219

图8-6公司B的信用风险多耦突变模型 220

图8-7公司C的信用风险多耦突变模型 221

表8-2公司B短期偿债能力 222

表8-3公司B风险水平 223

表8-4公司B营运能力 224

表8-5公司B长期偿债能力 225

表8-6公司B盈利能力 226

表8-7公司B股东获利能力 227

表8-8公司B现金流量能力 228

表8-9公司B发展能力 229

表8-10公司C短期偿债能力 230

表8-11公司C风险水平 231

表8-12公司C营运能力 232

表8-13公司C长期偿债能力 233

表8-14公司C盈利能力 234

表8-15公司C股东获利能力 235

表8-16公司C现金流量能力 236

表8-17公司C发展能力 237

表8-18公司A、公司B、公司C第五层指标比较表 238

表8-1981家上市公司财务指标对企业信用风险影响程度总表 239

图8-881家上市公司财务指标对企业信用风险影响程度频率图 241

图8-9应用突变级数法度量信用风险的框图 244

图8-10用线性比例变换法修正原始数据 245

表8-20公司A2004会计年度原始数据及修正 246

图8-11公司A信用风险度量的运行程序界面图 248

表8-2181家上市公司信用风险度量统计表 249

图8-1281家上市公司信用风险度量柱状图 250

表8-22信用风险程度及阈值表 250

表8-2381家上市公司的风险度量值 250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