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地理
蒙城尉迟寺  第2部
蒙城尉迟寺  第2部

蒙城尉迟寺 第2部PDF电子书下载

历史地理

  • 电子书积分:15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徽省蒙城县文化局编著
  • 出 版 社:北京: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7
  • ISBN:9787030201812
  • 页数:498 页
图书介绍:本报告报道了蒙城县尉迟寺遗址第二次发掘的全部资料和研究成果,对全面研究大汶口文化的分布区域、聚落形态、墓葬制度及其与周围地区同期文化的关系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蒙城尉迟寺 第2部》目录

第一章 发掘的学术目的 1

第一节 工作概况 1

第二节 文化堆积 7

第二章 大汶口文化遗存 11

第一节 房屋建筑遗迹 11

一、建筑布局、结构及其类型 12

二、活动广场 90

三、房内器物组合 91

四、总体布局及其特点 94

第二节 其他遗迹 98

一、灰坑 98

二、兽坑 99

三、祭祀坑 100

第三节 遗址中出土器物 103

一、陶器 103

二、石器 155

三、玉器 165

四、骨器 166

五、蚌器 168

六、角器 170

七、牙器 170

第四节 墓葬 170

一、分布 170

二、形制 172

三、葬式 172

四、葬俗 199

五、瓮棺葬葬具组合 200

第五节 墓葬出土器物 202

第三章 龙山文化遗存 224

第一节 房屋建筑遗迹 224

一、建筑结构及其技术 224

二、建筑布局及其特点 224

第二节 灰坑 235

第三节 墓葬 248

一、成人墓 249

二、儿童墓 250

第四节 出土器物 255

一、陶器 255

二、石器 278

三、骨、蚌器 282

第四章 尉迟寺新石器时代遗存的研究 287

第一节 尉迟寺大汶口文化的特征与分期 287

一、文化特征 287

二、农业特征 288

三、年代分期 289

四、与周边同类文化的比较研究 291

第二节 龙山文化特征与性质 292

一、文化特征与发展阶段 293

二、与周边同类文化的比较研究 293

第三节 尉迟寺资料的不足之处 293

第五章 尉迟寺新石器时代遗迹、遗物分析测试与研究 295

第一节 出土人骨的观察与鉴定 295

一、性别年龄分布 295

二、病理和健康状况的调查 296

三、骨骼创伤调查 302

四、讨论 302

第二节 动物骨骼鉴定报告 306

一、整理结果 306

二、讨论 324

三、结语 327

第三节 浮选结果分析报告 328

一、问题的提出 328

二、采样与浮选 329

三、浮选结果 330

四、分析和讨论 333

第四节 出土木炭碎块的研究 338

一、蒙城尉迟寺遗址出土木炭碎块鉴定结果 338

二、遗址的生态环境分析 341

三、尉迟寺遗址古代人类对树种的利用分析 341

四、结论 342

第五节 出土石器的使用痕迹显微观察分析报告 342

一、观察结果 343

二、结论 347

第六节 出土石器的石料及其来源研究 349

一、石器的岩石类型鉴定 349

二、火成岩类石器的岩性特点与石料来源研究 353

三、沉积岩类石器的岩性特点与石料来源研究 354

四、变质岩类石器的岩性特点与石料来源研究 357

五、结语 359

第七节 地层的磁化率与元素地球化学记录研究 361

一、方法 361

二、分析 363

三、结论 368

第八节 遗址的地质地球化学研究 370

一、概述 370

二、研究区环境、古文化层的层序与样品分析 371

三、古文化层沉积速率与主因子分析 374

四、文明兴衰的记录 376

五、气候变化对文明迁徙的影响 378

六、结果讨论 382

第九节 红烧土排房工艺的初步研究 383

一、概述 383

二、文化背景 384

三、实验部分 385

四、结果与讨论 392

五、结论 393

第十节 红烧土房烧成温度及相关测试研究 394

一、概述 394

二、实验部分 395

三、结论 403

第十一节 尉迟寺遗址人口及相关问题 404

结语 418

附表 433

附表1 大汶口文化排房房基址登记表 433

附表2 大汶口文化房址出土器物登记表 447

附表3 大汶口文化房基柱洞统计表 449

附表4 大汶口文化发掘墓葬统计表 466

附表5 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灰坑登记表 480

附表6 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陶纺轮统计表 483

附表7 龙山文化房基址登记表 485

附表8 龙山文化房基址出土器物统计表 486

附表9 龙山文化发掘墓葬统计表 487

附录1 尉迟寺遗址大事记 489

附录2 尉迟寺遗址发表文章目录 492

后记 497

图1 尉迟寺遗址探方总布局图 3

图3 T3516四壁剖面图 8

图4 T2220四壁剖面图 10

图6 2002年春季发掘大汶口文化房址、广场分布图 13

图7 2003年秋季发掘大汶口文化房址分布图 14

图8 发掘范围及排房布局图 15

图9 红烧土墙体上的抹泥手印(F73南墙) 18

图10 16号建筑基址(F88、 F76)平、剖面图 23

图11 F76平、剖面图及出土器物 24

图12 F88平、剖面图及出土器物 25

图13 13号建筑基址(F64~F66)平、剖面图 27

图14 F64平、剖面图及出土器物 28

图15 F65平、剖面图及出土器物 29

图16 F65器物组合 30

图17 F66平、剖面图及出土器物 31

图18 15号建筑基址(F85~F87)平、剖面图 32

图19 F85平、剖面图及出土器物 34

图20 F85器物组合 35

图21 F86平、剖面图及出土器物 36

图22 F87平、剖面图及出土器物 37

图23 F87器物组合 38

图25 F81平、剖面图及出土器物 40

图26 F81器物组合 41

图27 F82平、剖面图及出土器物 42

图28 F82器物组合 43

图29 F83平、剖面图及出土器物 44

图30 F83器物组合 45

图31 F84平、剖面图及出土器物 46

图32 F84器物组合 48

图33 17号建筑基址(F72~F75)平、剖面图 49

图34 F72平、剖面图及出土器物 50

图35 F73平、剖面图及出土器物 52

图36 F73器物组合 53

图37 F74平、剖面图及出土器物 54

图38 F74器物组合 55

图39 F75平、剖面图及出土器物 56

图40 F75器物组合 57

图41 18号建筑基址(F68~F71)平、剖面图 58

图42 F68平、剖面图及出土器物 60

图43 F68器物组合 61

图44 F69平、剖面图及出土器物 62

图45 F69器物组合 63

图46 F70平、剖面图及出土器物 65

图47 F70器物组合 66

图48 F71平、剖面图及出土器物 67

图49 F71器物组合 68

图50 F67平、剖面图 69

图51 5号建筑基址平、剖面图 69

图52 F53平、剖面图 71

图53 F54平、剖面图及出土器物 72

图54 F55平、剖面图及出土器物 73

图55 F56平、剖面图及出土器物 74

图56 F57平、剖面图 76

图57 F58平、剖面图及出土器物 77

图58 F58器物组合 78

图59 F59平、剖面图及出土器物 79

图60 F59器物组合 80

图61 F60平、剖面图及出土器物 81

图62 F60器物组合 83

图63 F61平、剖面图及出土器物 84

图64 F61器物组合 85

图65 F62平、剖面图及出土器物 86

图66 F62器物组合 87

图67 F63平、剖面图 87

图68 大汶口文化灰坑平、剖面图 99

图69 大汶口文化兽坑平、剖面图(SK8) 100

图70 大汶口文化祭祀坑平、剖面图(JS10) 101

图71 大汶口文化JS10出土陶大口瓮组合 102

图72 大汶口文化的篮纹图样 105

图73 大口瓮上的陶刻符号 106

图74 大口瓮上的陶刻符号 106

图75 大汶口文化出土陶圆腹鼎 108

图76 大汶口文化出土陶圆腹鼎 110

图77 大汶口文化出土陶圆腹鼎 111

图78 大汶口文化出土陶鼎 112

图79 大汶口文化出土陶鼎 114

图80 大汶口文化出土陶大口罐 115

图81 大汶口文化出土陶大口鼓腹罐 116

图82 大汶口文化出土陶小口鼓腹罐 118

图83 大汶口文化出土陶深腹罐 119

图84 大汶口文化出土陶罐 121

图85 大汶口文化出土小陶罐 123

图86 大汶口文化出土陶鼎形甑 125

图87 大汶口文化出土陶背壶、长颈壶 126

图88 大汶口文化出土陶盆 128

图89 大汶口文化出土陶盆 129

图90 大汶口文化出土陶碗、盘、钵 130

图91 大汶口文化出土陶杯形尊 131

图92 大汶口文化出土陶觚形杯 133

图93 大汶口文化出土陶高柄杯 135

图94 大汶口文化出土陶杯 136

图95 大汶口文化出土陶大口瓮 137

图96 大汶口文化出土陶大口瓮 139

图97 大汶口文化出土陶鬶 140

图98 大汶口文化出土陶鬶 141

图99 大汶口文化出土陶甗 142

图100 大汶口文化出土陶箅子 143

图101 大汶口文化出土陶圈足豆 144

图102 大汶口文化出土陶器盖 145

图103 大汶口文化出土陶器盖 147

图104 鸟形“神器”平面图 148

图105 鸟形“神器”剖面图 148

图106 大汶口文化出土陶拍 150

图107 大汶口文化出土陶纺轮 151

图108 大汶口文化出土陶纺轮 152

图109 大汶口文化出土小陶器 154

图110 大汶口文化出土石器 156

图111 大汶口文化出土石锛 158

图112 大汶口文化出土斧形石楔 160

图113 大汶口文化出土石器 162

图114 大汶口文化出土石镞 163

图115 大汶口文化出土磨石 164

图116 大汶口文化出土玉器 165

图117 大汶口文化出土骨器 167

图118 大汶口文化出土蚌器、角器、牙器 169

图119 2001年度发掘大汶口文化墓葬、灰坑、祭祀坑、兽坑分布图 171

图120 2002年春季发掘大汶口文化墓葬、灰坑分布图 173

图121 2003年秋季发掘大汶口文化墓葬分布图 174

图122 大汶口文化墓葬平、剖面图(M317、 M219) 175

图123 M317器物组合 176

图124 大汶口文化墓葬平、剖面图(M262、 M263) 177

图125 大汶口文化墓葬平、剖面图(M246、 M296、 M312) 179

图126 大汶口文化墓葬平、剖面图(M239、 M278、 M275) 180

图127 大汶口文化墓葬平、剖面图(M274、 M273) 181

图128 大汶口文化墓葬平、剖面图(M242) 182

图129 大汶口文化墓葬平、剖面图(M218) 183

图130 M218器物组合 183

图131 大汶口文化墓葬平、剖面图(M224、 M228、 M309、 M271) 184

图132 大汶口文化墓葬平、剖面图(M250、 M306、 M226、 M298) 186

图133 大汶口文化墓葬平、剖面图(M289、 M283) 187

图134 大汶口文化墓葬平、剖面图(M291、 M229、 M290、 M292) 188

图135 大汶口文化墓葬平、剖面图(M288、 M276) 190

图136 大汶口文化墓葬平、剖面图(M294、 M300、 M308、 M285) 191

图137 M300器物组合 192

图138 M308器物组合 192

图139 M285器物组合 192

图140 大汶口文化墓葬平、剖面图(M314、 M310、 M238、 M279) 193

图141 M314器物组合 194

图142 M310器物组合 194

图143 M238器物组合 195

图144 M279器物组合 195

图145 大汶口文化墓葬平、剖面图(M318、 M293、 M221、 M235) 196

图146 M235器物组合 197

图147 M318器物组合 198

图148 大汶口文化墓葬出土陶圆腹鼎 203

图149 大汶口文化墓葬出土陶深腹鼎 204

图150 大汶口文化墓葬出土陶浅腹鼎、垂腹鼎 205

图151 大汶口文化墓葬出土陶鼎形甑、大口罐 207

图152 大汶口文化墓葬出土陶大口鼓腹罐 208

图153 大汶口文化墓葬出土陶小口鼓腹罐 210

图154 大汶口文化墓葬出土陶深腹罐 211

图155 大汶口文化墓葬出土陶圈足罐 212

图156 大汶口文化墓葬出土陶带流罐 213

图157 大汶口文化墓葬出土陶大口瓮、甗 215

图158 大汶口文化墓葬出土陶器 216

图159 大汶口文化墓葬出土陶盆 217

图160 大汶口文化墓葬出土陶背壶 219

图161 大汶口文化墓葬出土陶器 220

图162 大汶口文化墓葬出土陶器 222

图163 2001年度发掘龙山文化遗迹分布图 225

图164 2003年秋季发掘龙山文化遗迹分布图 226

图165 F50平、剖面图及出土器物 227

图166 F50器物组合 228

图167 F51平、剖面图及出土器物 229

图168 F51器物组合 230

图169 龙山文化房址(F77~F80)平、剖面图 231

图170 F77平、剖面图及出土器物 232

图171 F78平、剖面图及出土器物 233

图172 F78器物组合 234

图173 F79平、剖面图及出土器物 235

图174 F79器物组合 236

图175 F80平、剖面图及出土器物 237

图176 2002年春季发掘龙山文化墓葬、灰坑分布图 238

图177 龙山文化AⅠ式灰坑平、剖面图 239

图178 龙山文化AⅡ式灰坑平、剖面图 241

图179 龙山文化BⅠ式灰坑平、剖面图 242

图180 龙山文化B Ⅱ式灰坑平、剖面图 243

图181 龙山文化B Ⅲ式灰坑平、剖面图 244

图182 龙山文化BⅣ式灰坑平、剖面图(H188) 245

图183 龙山文化C型灰坑平、剖面图 246

图184 龙山文化灰坑平、剖面图 247

图185 龙山文化D Ⅲ式灰坑平、剖面图(H157) 248

图186 龙山文化墓葬平、剖面图(M222) 249

图187 龙山文化墓葬平、剖面图(M265、 M260) 251

图188 龙山文化墓葬平、剖面图(M304、 M266) 252

图189 龙山文化墓葬平、剖面图(M268、 M261) 253

图190 龙山文化墓葬平、剖面图(M225、 M267) 254

图191 M225器物组合 255

图192 龙山文化出土陶鼎 258

图193 龙山文化出土陶器 260

图194 龙山文化出土陶罐 262

图195 龙山文化出土陶器 263

图196 龙山文化出土陶器 264

图197 龙山文化出土陶盆 265

图198 龙山文化出土陶器 267

图199 龙山文化出土器盖 269

图200 龙山文化出土器盖 271

图201 龙山文化出土陶箅子 272

图202 龙山文化出土七足镂孔陶器(F79:4) 273

图203 龙山文化出土七足镂孔陶器 273

图204 龙山文化出土陶纺轮 274

图205 龙山文化出土陶纺轮 275

图206 龙山文化出土陶器 277

图207 龙山文化出土石器 279

图208 龙山文化出土石器 281

图209 龙山文化出土石镞 282

图210 龙山文化出土骨器 284

图211 龙山文化出土骨镞 285

图212 龙山文化出土蚌器 285

图213 猪下颌骨测量点 313

图214 食草类动物下颌骨测量点 321

图215 谷物出土概率图 336

图216 出土木炭碎块在扫描电镜下的显微结构 339

图217 出土木炭碎块在扫描电镜下的显微结构 340

图218 出土石器微痕显微图片 345

图219 出土石器微痕显微图片 346

图220 出土石器微痕显微图片 348

图221 尉迟寺遗址部分出土石器的X射线衍射测试报告图(一) 351

图222 尉迟寺遗址部分出土石器的X射线衍射测试报告图(二) 352

图223 尉迟寺遗址部分出土石器的X射线衍射测试报告图(三) 352

图224 尉迟寺遗址T3312探方北壁剖面磁化率曲线图 362

图225 尉迟寺遗址T3312探方北壁剖面地球化学元素含量随深度变化曲线图 366

图226 尉迟寺遗址剖面质量磁化率与环境C值、Mg/Ca、Zr/Sr及Ti/Sr值比较 368

图227 尉迟寺遗址地理位置图和采样地点 371

图228 尉迟寺遗址剖面分层详细情况(左)和古文化时期沉积速率图(右) 372

图229 尉迟寺遗址YC1剖面的元素、pH和TOC演化趋势图 375

图230 距今4000~5050年间尉迟寺遗址区人口数量变化和气候变化图 377

图231 尉迟寺遗址剖面部分孢粉数据图 380

图232 房体各建筑部件和陶片吸水率横箱图 387

图233 房顶红烧土应力应变图 387

图234 墙体红烧土应力应变图 388

图235 墙体红烧土应力应变图 388

图236 木柱防火泥层应力应变图 389

图237 各建筑部件红烧土载荷横箱图 390

图238 样品的载荷σ及吸水率散点图 390

图239 17个试样的载荷σ及吸水率散点图 391

图240 F80~F83由近点到远点 395

图241 F84~F87由近点到远点 395

图242 F86房顶倒塌的多层红烧土 395

图243 地面颜料的X射线衍射图 396

图244 墙体白灰面的X射线衍射图 396

图245 F86房顶分层红烧土热膨胀曲线图 397

图246 F80墙体红烧土热膨胀曲线图 397

图247 东墙墙基红烧土复烧温度和吸水率关系变化图 399

图248 西墙墙基红烧土复烧温度和吸水率关系变化图 399

图249 西墙墙基红烧土F80XQJ5复烧曲线图 399

图250 东墙墙基红烧土F80DQJ5复烧曲线图 400

图251 地面红烧土F80DM1复烧曲线图 400

图252 地面红烧土F80DM2复烧曲线图 401

图253 地面红烧土F80DM3复烧曲线图 401

图254 尉迟寺遗址大汶口文化土坑墓陶器随葬频率图 409

图255 尉迟寺遗址大汶口文化土坑墓陶器单独随葬频率图 410

图256 尉迟寺遗址房屋出土陶器分布图 411

图257 尉迟寺遗址房屋出土石器分布图 413

图258 尉迟寺遗址房屋出土陶纺轮分布图 414

图259 尉迟寺遗址房屋出土陶拍分布图 415

表1 尉迟寺遗址第二阶段发掘探方统划表 10

表2 尉迟寺遗址建筑基址、位置及基本情况表 16

表3 房体不同部位红烧土烧成温度测试表 21

表4 各建筑部件红烧土的抗压强度表 21

表5 大汶口文化红烧土房址统计表(包括第一阶段发掘在内) 88

表6 大汶口文化红烧土房址分类表 95

表7 大汶口文化墓葬葬具组合 200

表8 尉迟寺遗址分期对应表 289

表9 尉迟寺遗址人骨的年龄分布 296

表10 尉迟寺人骨龋齿的发生情况 298

表11 尉迟寺人骨龋齿的个体发生情况 298

表12 尉迟寺人骨牙周病的个体发生情况 298

表13 尉迟寺人骨牙齿釉质发育不全的个体发生情况 299

表14 多孔性骨肥厚(筛状眶)的个体发生情况 300

表15 尉迟寺人骨椎骨骨赘的发生情况 301

表16 尉迟寺肢骨骨性关节炎的个体发生情况 301

表17 哺乳动物骨骼的可鉴定标本数和最小个体数 312

表18 尉迟寺一期猪上颌骨测量表 314

表19 尉迟寺一期猪下颌骨测量表 315

表20 尉迟寺二期猪上颌骨测量表 318

表21 尉迟寺二期猪下颌骨测量表 319

表22 尉迟寺一期麋鹿下颌骨测量表 320

表23 尉迟寺二期梅花鹿下颌骨测量表 322

表24 尉迟寺遗址猪左下颌骨所反映的年龄结构 325

表25 浮选样品采集背景 330

表26 浮选样品出土炭化木屑统计 331

表27 出土种子统计表 331

表28 出土炭化稻米的测量数据 332

表29 尉迟寺遗址出土石器岩石薄片鉴定及显微照相记录 350

表30 尉迟寺遗址出土石器质料表 353

表31 灰岩系列石器岩石类型表 355

表32 角岩系列石器岩石类型表 357

表33 尉迟寺遗址T3312探方北壁剖面特点与采样 362

表34 尉迟寺遗址T3312探方北壁剖面质量磁化率(x)[10-6m3kg-1]分层统计表 364

表35 尉迟寺遗址T3312探方北壁剖面文化层与生土层质量磁化率(x)[10-6mkg-1]比较表 364

表36 主成分因子提取结果表 365

表38 研究所用测试方法、仪器、测试单位和测试误差 373

表39 文化层中的因子载荷矩阵 375

表40 红烧土和陶片的吸水率 386

表41 各建筑部件红烧土抗压强度表 389

表42 红烧土及陶片烧成温度表 391

表43 F80墙基红烧土在不同复烧温度下吸水率、平均膨胀系数变化情况表 398

表44 F84qjbm(表面)和F84qjnb(内部)化学成分分析表 402

表45 不同学者对美洲印第安人家庭规模推测统计表 405

表46 对世界不同地区人均居住面积的研究统计表 406

表47 尉迟寺遗址各房屋单元出土陶器统计表 412

表48 红烧土和陶片烧成温度对照表 426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