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竞争的基础:制度选择  企业制度分析与构造
竞争的基础:制度选择  企业制度分析与构造

竞争的基础:制度选择 企业制度分析与构造PDF电子书下载

经济

  • 电子书积分:16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谢志华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3
  • ISBN:7800876594
  • 页数:510 页
图书介绍:本书主要研究中国企业制度选择,分析企业制度与制度构造,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
《竞争的基础:制度选择 企业制度分析与构造》目录

导言 1

第一章 企业变迁:演义民企发展六部曲 3

一、兄弟型企业:极端均衡的权力结构 4

二、集权型企业:独享的权力结构 4

三、分权型企业:授权与受权 5

四、协调型企业:权力的内部配置 6

五、合伙型企业:产权的清晰与流动 9

六、股份型企业:产权的社会化 11

一、两权分离——国企形成起点 16

第二章 分析国企:探究历史起点差异 16

(一)国企与民企起点比较 17

(二)两权分离的效率实现:建立对经营者的激励约束机制 19

二、国企发展——体制掣肘众多 20

(一)产权主体缺位,产权制度不完善 20

(二)经营主体权责不清,经营管理制度不完善 22

三、结论:弥合国企民企起点差异 25

第三章 深化国企改革:开辟新的路径 27

一、国有企业改革的逻辑程序 28

(一)政资分开:政企分开的起点 28

(二)政企分开:两权分离的前提 29

(三)产权主体代表及对经营者激励约束机制建立:政企分开的要求 30

二、解析国有企业改革思路 31

(一)政资分开的原因及目标 31

(二)政企分开的原因及目标 33

(三)明确产权主体的原因及目标 40

第四章 是非功过:回首国企改革 43

一、国企改革已经实现的目标 43

(一)政企分开,国有企业经营权已经基本到位 43

(二)政企分开,国有企业基本实现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市场运作模式 44

(三)两权分离下,国家逐步对国有企业建立了激励和约束机制 44

(四)政资分开,国家逐步在构造国有产权主体,独立行使国有产权权利 45

二、国企改革仍然存在的焦点问题 46

(一)政资不分、以政代资的问题尚未根本解决 46

(二)政企分开依然存在的问题 59

(三)独立行使国有产权权利的主体尚未形成 62

第五章 突破传统:创新两权分离理论 73

一、两权分离的动因——对资本的重新认识 73

(一)资本是选择人才的机制 73

(二)资本选择人才机制下的经济协调 76

二、两权分离的内容——对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重新认识 79

(一)终极所有权与法人所有权的分离 79

(三)法人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 82

(二)终极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 82

(四)法人所有权与部分经营权的分离 83

三、经营权的理论诠释——资本经营和资产经营、商品经营的比较 84

(一)资本经营 84

(二)资产经营 96

(三)商品经营 97

四、两权分离的前提——理论与现实分析 98

(一)两权分离的收益性前提与约束性前提 98

(二)两权分离的前提对实践的意义 103

(一)激励约束机制:决定企业成败的关键因素 109

一、所有制:国企问题的一个错误解释 109

第六章 超越桎梏:反思所有制理论 109

(二)起点不同:国企整体效益不如民企的原因所在 111

二、财产所有权、生产资料所有权、企业所有权、法人所有权的区别 112

(一)对几个概念的认识误区 112

(二)对几个概念的正确认识 114

三、所有者形式上的行为能力和实质上的行为能力的区别 122

(一)两个需待探讨的观点 123

(二)所有者形式上的行为能力与实质上的行为能力 125

(三)所有者的行权能力——国家和自然人殊途同归 129

四、出资者对经营者约束的历史形式 129

(二)中介或市场间接约束 131

(一)自然人直接约束 131

(三)国家约束 136

(四)三种约束的关系 137

五、结论:重塑国有产权代表 138

第七章 改革基础:重塑国有产权主体代表 142

一、产权主体与产权主体代表 142

(一)谁是产权主体 142

(二)政府与国有产权主体代表 144

(三)产权主体并非必然委托代理 147

二、国有产权主体代表构造 148

(一)产权主体代表构造的回顾 148

(二)公司化改造中仍存在国有产权主体代表问题 149

(三)专家代理人:国有产权主体代表的必然选择 151

(四)国有产权主体代表应具备的特征 151

(五)国有产权运作体系和国有产权代表的构造 157

三、政府职能的重新界定 172

(一)政府职能的转变 172

(二)重新界定政府职能 173

第八章 明确权责:强化政企分开 184

一、政企不分:原因回顾与症结所在 184

(一)政企不分的原因回顾 185

(二)责任划分与落实——政企分开的关键所在 185

(一)政府的成本责任、目标与方式 189

二、政府、所有者、经营者及员工成本责任分析 189

(二)所有者的成本责任、目标与方式 192

(三)经营者的成本责任、目标与方式 194

(四)雇员的成本责任、目标与方式 195

三、成本责任界定:政企分开的路径选择 196

(一)政府与所有者的成本管理责任界定 196

(二)政府与企业的成本管理权限界定 196

(三)所有者对企业或经营者行使成本控制权的界定 197

(四)真正实现企业经营权和经营责任的对等 198

第九章 两权分离:重构激励机制 201

(一)关于政府参与企业收益分配的理论和方法 203

一、企业收益分配的主体架构及现存分配理论和方法 203

(二)关于所有者参与企业收益分配的理论和方法 208

(三)关于经营者参与企业收益分配的理论和方法 211

(四)关于员工参与企业收益分配的理论和方法 217

二、两权分离后经营者激励机制的构造——亚按资收益分配的理论和方法 228

(一)经营者的亚按资收益分配理论 230

(二)“亚按资分配”在企业中的应用 234

三、财务资本与知识资本的区别及其对经营者收益分配的决定 245

(一)对知识资本的正确认识 245

(二)知识资本与财务资本的区别 246

(三)科学激励机制——使经营者从知识资本所有者向财务资本所有者转变 250

第十章 公司治理:建立有效内部约束 251

一、经营者约束与公司内部治理结构 251

(一)内部治理——对经营者的有效约束 252

(二)公司内部治理结构的基本框架 253

二、构建有行权能力的股东大会 257

(一)专家性和公正性:构建股东大会的目标选择 257

(二)构建理性的控制权股东或其代表——机构投资者 258

(三)构造有控制权但又相互控制的股权结构 265

三、构建科学的公司内部组织治理结构 276

(一)公司内部治理的组织框架体系设立 276

(二)公司内部组织治理的权责分割 286

四、构建科学的公司内部决策治理结构 287

(一)公司决策科学化的前提 288

(二)引入独立董事 288

(三)设立专家委员会 294

五、设计有效的公司内部控制制度 297

第十一章 加强监督:构建出资者财务体系 300

一、出资者财务理论的提出 300

(一)出资者财务的理论起源 301

(二)出资者财务形成的现实基础 303

(三)出资者财务的特点 306

(一)确定经营者的责任目标 309

二、出资者财务体系的构建 309

(二)确定投资企业的发展战略 327

(三)确认投资企业的预算 328

(四)掌握投资企业的现金流量状况 330

(五)确定投资企业的资本性筹资的规模和负债性筹资的比例 335

(六)确定投资企业资产使用的主体、方向、规模 338

(七)确定投资企业成本费用开支的范围和标准 340

(八)参与并确定收入分配 343

(九)确定资本增加以及资本结构的调整 347

(十)确定企业合并、分立、组织变更、解散、重组、清算 348

(十二)确定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 349

(十一)确定企业的会计政策 349

(十三)确定企业的审计制度 350

第十二章 管理整合:形成预算为基础的实现路径 352

一、预算——企业管理整合的最优选择 352

(一)整合管理 353

(二)预算整合管理 353

二、预算体系与预算思想 356

(一)人本思想 356

(二)系统思想 363

(三)民主思想 367

(四)战略思想 371

(一)预算机制及其特征 375

三、预算体系与预算机制 375

(二)预算体系的机制作用 378

四、预算体系与管理整合 383

(一)整合管理——21世纪的必然趋势 384

(二)管理整合的前提 386

(三)以预算管理为中心的企业内部全面管理整合运行模式 388

(四)解决传统管理的两难困惑——预算整合 390

五、以预算管理为中心的企业内部管理全面整合的基本思路 397

(一)战略分析 397

(二)企业内部组织设计 398

(三)岗位设计 400

(四)流程设计 403

(五)预算体系 405

(六)薪酬设计 411

(七)信息体系设计 414

第十三章 几个制度实例 417

母公司对子公司的出资者财务管理通则 417

附件1:期股激励管理制度 490

附件2:股票期权设计方案 493

附件3:公司高管人员薪酬方案 504

后记 509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