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业技术
UML应用建模实践过程
UML应用建模实践过程

UML应用建模实践过程PDF电子书下载

工业技术

  • 电子书积分:10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尤克滨编著
  • 出 版 社: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3
  • ISBN:7111114361
  • 页数:211 页
图书介绍:《UML应用建模实践过程》立足工程实践,以应用UML进行面向对象分析和设计为主题,帮助软件工程师在排除关键障碍的基础上,通过推敲实例,有步骤地掌握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法和流程。 全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基本理念和准备知识。是《UML应用建模实践过程》的铺垫。解释分析和设计模型的含义和价值,概述面向对象技术的内涵、优势和原则,介绍模型内容的组织和相关的UML表述。第二部分,UML应用建模实践过程。是《UML应用建模实践过程》的核心。详细展现分析和设计过程中的5项任务,即全局分析、局部分析、全局设计、局部设计和细节设计。其中包括14项基础活动、39个核心概念、30个关键步骤、52条实践技巧以及贯穿全程的示例。《UML应用建模实践过程》的实践过遵循Rational 统一过程(RUP)的核心思想和基本原则,即以Use Case 驱动的、体系构架为核心的迭代化面向对象分析和设计过程。第三部分,设计模型的沿用。是《UML应用建模实践过程》内容的延伸。概要地介绍与设计模型直接相关的活动和内容,包括设计模型向实施模型的过渡、设计模型和数据模型的关联以及如何整理主要的设计文档。 《UML应用建模实践过程
《UML应用建模实践过程》目录

第一部分 基本理论和准备知识 2

第1章 分析和设计的逻辑模型 2

1.1 模型在认知和求解中的价值 2

1.2 分析和设计的对立、关联和统一 5

1.3 分析和设计的逻辑模型 7

第2章 面向对象的内涵、优势的原则 9

2.1 方法、技术和工具的综合 9

2.2 改善沟通、复用与应变能力 9

2.3 抽象、封装与层次 10

第3章 模型内容的组织和UML表述 14

3.1 模型的基本组织结构 14

3.1.1 基本内容 14

3.1.2 语义扩展 15

3.1.3 组织方式 16

3.2 常见图的用法与内容 16

3.2.1 Use Case图:描述拟建系统与外部环境的关系 17

3.2.2 Use Case图:描述需求模型与设计模型的关系 18

3.2.3 类图:描述类、接口和子系统之间的关系 20

3.2.4 类图:描述包之间的依赖关系 30

3.2.5 序列图:描述局部分析和设计的场景 30

3.2.6 序列图:描述“构架机制”的典型场景 32

3.2.7 协作图:描述局部分析和设计的场景 32

3.2.8 状态图:描述具有明显状态特征的类 33

3.2.9 活动图:描述Use Case的事件流结构 34

第4章 应用建模实践过程概述 38

4.1 任务和活动 38

第二部分 UML应用建模实践过程 38

4.2 角色和分工 39

4.3 设计模型的内容和演进 40

4.4 示例软件需求说明 46

第5章 全局分析 55

5.1 选用构架模式 56

5.1.1 概念:构架的沿用 56

5.1.2 步骤1:选用构架模式 57

5.1.3 步骤2:定义构架的应用逻辑相关部分 57

5.1.4 技巧:划分层次的经验规则 57

5.1.5 技巧:层次内分区的出发点 58

5.1.6 示例 58

5.2.2 概念:“关键抽象”的沿用 59

5.2.1 概念:“关键抽象”的含义 59

5.2 识别“关键抽象” 59

5.2.3 步骤1:搜集“关键抽象”的来源 60

5.2.4 步骤2:识别“关键抽象” 60

5.2.5 技巧:“关键抽象”包的价值 60

5.2.6 技巧:利用业务模型 61

5.2.7 技巧:利用成熟的领域经验 61

5.2.8 示例 61

5.3 标识“分析机制” 62

5.3.1 概念:“分析机制”的含义 62

5.3.2 概念:常见的“分析机制” 63

5.3.3 概念:“分析机制”的沿用 63

5.3.4 步骤1:确定“分析机制” 64

5.3.5 步骤2:简述“分析机制” 64

5.3.9 示例 65

5.3.8 技巧:利用他人的成功经验 65

5.3.6 技巧:确定“分析机制”的方式 65

5.3.7 技巧:抽取自己的成功经验 65

5.4 选定分析局部 66

5.4.1 概念:“Use Case实现”的桥梁作用 66

5.4.2 概念:风险前驱的迭代化开发策略 67

5.4.3 步骤1:选定当前的待分析局部 68

5.4.4 步骤2:建立“Use Case实现”框架 69

5.4.5 技巧:既往经验的价值 69

5.4.6 技巧:复杂的未必重要 69

5.4.7 技巧:借鉴80-20规则 70

5.4.8 示例 70

第6章 局部分析 74

6.1.1 概念:“分析类”的含义 75

6.1 提取“分析类” 75

6.1.2 概念:“分析类”的类型划分 76

6.1.3 概念:边界类的含义 76

6.1.4 概念:控制类的含义 77

6.1.5 概念:实体类的含义 77

6.1.6 概念:“分析类”的沿用 78

6.1.7 步骤1:充实Use Case内容 78

6.1.8 步骤2:提取“分析类” 79

6.1.9 技巧:“分析类”在模型中的位置 80

6.1.10 技巧:边界类的复用 80

6.1.11 技巧:控制类的变通 80

6.1.12 技巧:实体类的建议 81

6.1.13 技巧:构造型的可选性 81

6.1.14 示例 82

6.2 转述需求场景 85

6.2.1 概念:“消息”与“责任” 86

6.2.2 概念:“责任”的沿用 87

6.2.3 概念:序列图中的Actor实例 87

6.2.4 步骤1:描述Use Case事件序列 88

6.2.5 步骤2:找出对象传递“消息”的通道 88

6.2.6 技巧:“未被指派的消息” 88

6.2.7 技巧:控制类在交互图中的表现特征 88

6.2.8 技巧:省略序列图中被动Actor的实例 89

6.2.9 技巧:“返回消息” 90

6.2.11 技巧:根据需要建立协作图 91

6.2.12 技巧:交互图的正确性 91

6.2.10 技巧:在序列图中作文字注释 91

6.2.13 示例 92

6.3 整理分析类 101

6.3.1 概念:“分析类”的“责任”和关联关系 101

6.3.2 概念:动态与静态的关系 102

6.3.3 概念:“分析类”的属性 102

6.3.4 概念:“参与类图”的含义 102

6.3.5 步骤1:确定“分析类”的“责任” 103

6.3.6 步骤2:确定“分析类”间的关联关系 103

6.3.7 步骤3:确定“分析类”的属性 103

6.3.8 技巧:实体类与属性的差异 104

6.3.9 技巧:不同“分析类”的同名“责任” 104

6.3.10 技巧:复用已有的“责任”、属性和关联关系 105

6.3.11 示例 105

第7章 全局设计 111

7.1.1 概念:“核心设计元素”的含义 112

7.1.2 概念:“子系统接口”的定义 112

7.1 确定核心元素 112

7.1.3 步骤1:映射“分析类”到“设计元素” 113

7.1.4 步骤2:定义“子系统接口” 113

7.1.5 技巧:“子系统接口”的动态表述 114

7.1.6 技巧:“子系统接口”的辅助说明 115

7.1.7 技巧:“子系统接口”的融合 115

7.1.8 技巧:“子系统接口”的定义的调整 116

7.1.9 技巧:“子系统接口”在模型中的位置 116

7.1.10 技巧:推迟明确“设计类”的操作 116

7.1.11 示例 117

7.2.1 概念:“设计机制”与“实施机制” 119

7.2 引入外围元素 119

7.2.2 概念:“外围设计元素”的含义 120

7.2.3 步骤1:“分析机制”向“设计机制”映射 120

7.2.4 步骤2:落实“设计机制”的具体内容 121

7.2.5 技巧:“设计机制”的分组 122

7.2.6 技巧:“实施机制”的综合考虑 122

7.2.7 示例 122

7.3 优化组织结构 130

7.3.1 概念:层次构架内容的复用价值 131

7.3.2 概念:层次构架中积累的内容 131

7.3.3 概念:包之间的依赖关系 132

7.3.4 步骤1:分包组织“设计元素” 132

7.3.7 技巧:判别“紧密相关”的类 133

7.3.6 技巧:利用层次内的分区信息 133

7.3.5 步骤2:描述包之间的依赖关系 133

7.3.8 技巧:针对“不易分拆”的包 134

7.3.9 技巧:弱化包之间的耦合关系 134

7.3.10 技巧:“包的事实接口” 135

7.3.11 示例 135

第8章 局部设计 140

8.1 实现需求场景 140

8.1.1 概念:“分析类”和“设计元素”的差异 141

8.1.2 步骤1:用“核心设计元素”替换“分析类” 141

8.1.3 步骤2:落实“构架机制”的支撑作用 142

8.1.4 技巧:为“责任”提供上下文信息 142

8.1.5 示例 143

8.2.2 步骤1:实现“子系统接口”的定义的行为 156

8.2 实现子系统接口 156

8.2.1 概念:“小型的Use Case” 156

8.2.3 步骤2:明确子系统与其外部设计元素的关系 157

8.2.4 技巧:提前实现“子系统接口” 157

8.2.5 技巧:确保子系统独立性 157

8.2.6 技巧:不同子系统之间的依赖关系 157

8.2.7 示例 158

第9章 细节设计 161

9.1 精化属性和操作 161

9.1.1 概念:需要精化的类 162

9.1.2 概念:操作(Operation) 162

9.1.3 概念:属性(Attibute) 162

9.1.7 步骤1:明确操作的定义 163

9.1.6 概念:操作和属性的适用范围(Scope) 163

9.1.4 概念:操作和属性的可见度(Visibility) 163

9.1.5 概念:类的可见度 163

9.1.8 步骤2:明确属性的定义 164

9.1.9 技巧:应用状态图获得操作和属性 164

9.1.10技巧:“导出属性”的使用价值 164

9.1.11 技巧:操作命名的注意事项 164

9.1.12 技巧:说明操作的实现逻辑 164

9.1.13 技巧:可见度的判断 165

9.1.14 示例 165

9.2 明确类之间关系 169

9.2.1 概念:对象间通信的“连接可见度”(Link Visibility) 169

9.2.2 概念:关联关系的细节内容 170

9.2.3 概念:分解(Factoring)和委托(Delegation) 171

9.2.6 步骤3:构造泛化关系 172

9.2.7 技巧:定义“关联类”(Association Class) 172

9.2.4 步骤1:明确依赖关系 172

9.2.5 步骤2:细化关联关系 172

9.2.8 技巧:定义“嵌入类”(Nested Class) 173

9.2.9 技巧:用组合关系分拆“胖”类 173

9.2.10 技巧:引入适用的设计模式 174

9.2.11 示例 174

第三部分 设计模型的沿用 180

第10章 设计模型向实施模型的过渡 180

10.1 实施模型的基本概念 180

10.1.1 实施模型 180

10.1.2 构件 181

10.1.3 “实施子系统” 182

10.1.4 构件图 183

10.2.1 明确实施模型的依据 184

10.2.2 建立实施模型的框架 184

10.2 设计模型向实施模型的过渡 184

10.2.3 实现设计模型的内容 185

第11章 设计模型和数据模型的关联 186

11.1 数据模型的基本概念 186

11.1.1 数据模型 186

11.1.2 实体和关系 186

11.1.3 存储过程 188

11.2 设计模型和数据模型的映射 188

11.2.1 面向对象和关系型数据的差异 188

11.2.2 映射“实体” 188

11.2.3 映射“关系” 189

11.2.5 优化性能的考虑 193

11.2.4 映射围绕数据的行为 193

第12章 整理设计文档 195

12.1 分析和设计活动中的主要文档 195

12.2 设计指南 196

12.3 “Use Case实现”报告 197

12.4 设计模型纵览报告 197

12.5 设计包报告 198

12.6 设计类报告 199

附录 200

附录A 应用建模实践过程中的术语 200

附录B 应用建模实践过程中的快速参考图述 203

附录C UML用于数据建模元素构造型 210

参考文献 211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