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权力与自由  市民社会的人学考察
权力与自由  市民社会的人学考察

权力与自由 市民社会的人学考察PDF电子书下载

社会科学

  • 电子书积分:13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袁祖社著(陕西师范大学政治与经济学院)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3
  • ISBN:7500437293
  • 页数:392 页
图书介绍:市场经济体制的实施,引发了中国国家与社会的工重分化现象,吁求两者间良性互动的新关系模式的建立;结构分化必然产生“合法性”问题,客观上要求对国(权力)与社会(权利)关秒进行合理的定位;从制度安排上讲,就必须诉求一务切实可行的理想的社会组织制模式,以尝试和践履中国特色的市民社会自治;同时,伴随着中国“身份社会”的瓦解和社会生活全面“契约化”过程的开始,必然引起中国市民社会组织秩序变革与整合机制的全面创新;市场经济与市民社会之间所具有的这种“意义共契”关系,提供了市场经济与市民社会之间所具有的这种“意义共契”关系,提供了市民社会良性运行的文化基在和价值基础,为当代中国市民社会个体提供了一种较为理想、较为真实的公民社会的生活样式。
《权力与自由 市民社会的人学考察》目录

导论 “社会”权利的自主逻辑与个体主体自由人格确立的现代性求证——中国特色“市民社会”研究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旨趣 1

一、市民社会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2

二、中国市民社会研究的现实意义与理论意义 4

三、市民社会问题研究的哲学方法论原则 9

四、论著的基本逻辑结构 10

五、论著的重点、难点问题及几点突破 11

第一章 西方市民社会的基本理论及其致思理路 12

一、市民社会的历史渊源与发展模式 12

(一)古希腊罗马:城市与整个社会政治制度相一致 13

(二)欧洲中世纪:城市与农村分离 16

(三)城市自治与市民社会的形成 19

二、市民社会概念的历史演变与理论研究 22

(一)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高度合一:传统(或古典)意义 22

(二)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二元分立:现代旨趣 26

(三)马克思关于市民社会与国家的理论:批判与超越 36

(四)当代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关系:寻求发展的新范型 42

三、西方市民社会的内在特质及其主要表现 47

(一)造就西方市民社会内在特质的主要因素 47

(二)西方市民社会的内在特征 49

(一)“自由主义”一词的辞源学考释 57

第二章 市民社会的理论基础:自由主义 57

一、自由主义概念的内蕴 57

(二)自由主义概念的理论内涵 58

二、自由主义发展的历史阶段及主要特征 61

(一)古典自由主义及其主要特征 61

(二)现代自由主义及其主要特征 64

三、自由主义的核心理论主张 65

(一)自由——自由主义的首选价值 65

(二)个人主义——自由主义的基础 69

四、自由主义的社会政治理论及其特点 73

(一)自由主义社会政治理论的基本主张 74

(二)自由主义社会政治文化设计的根本特质 78

五、自由主义理论对中国社会制度化的有益启示 82

(一)“强政府弱社会”的传统制度模式及其弊端 83

(二)“强社会强政府”制度模式选择与自由和权威的统一 86

第三章 国家与社会的同构关系与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的权力自由观念 88

一、传统的“国家”与“社会”观念及其对二者关系的理解 89

(一)传统观念中的“国家”与“社会”及其内在特征 89

二、权力专制与全能主义的政治文化设计 93

(二)对国家与社会关系的理解与规定 93

(一)推崇社会,强调个人对社会的单方面适应 95

三、单向度的个人与(社会)国家的关系与自由的缺失 95

(二)推崇国家,以国家吞灭个人 96

(三)突出人的政治行为的价值目标,强调个体自觉的道德主体性 97

四、中国传统一体化的国家与社会关系结构格局的确立及其演化 98

(一)传统国家与社会结构格局的确立 98

(二)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的演变及其理论研究 101

第四章 “市民社会”的萌生:体制改革与中国社会结构的分化 114

(一)国家和社会的二重分化及其历史背景 115

一、国家和社会的一般关系 115

(二)国家和社会的基本规定性及其二者的关系 116

(三)马克思主义的国家与社会关系观 118

二、计划经济时期中国的总体(同质)性社会结构及其集权特征 121

(一)中国基本社会结构概说 121

(二)总体(同质)性社会结构及其弊端 122

三、国家与社会的适度分离与具有相对自主性的社会的形成 125

(一)改革初期调整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初步努力 125

(二)“自由流动资源”和“自由活动空间的出现” 126

(三)“市场化社会力量”与具有相对自主性的“社会”的形成 132

第五章 “市民社会”的发育:市场经济与中国国家和社会关系发展的新阶段 136

一、市场经济是市民社会的基础 137

(一)市场经济的社会结构基础 137

(二)市场经济促成市民社会的形成 139

二、市场经济的生长发育与民主政治建设都离不开市民社会 142

(一)市民社会与市场经济互为因果、互相促进 143

(二)市民社会提供了社会市场化和民主化的天然基础 144

(三)市民社会的发育,有助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 146

(一)“市民社会”的一般结构—功能 148

三、当代中国特色市民社会的基本构成要素及独有特质 148

(二)当代中国特色市民社会的基本构成要素 153

(三)中国当代市民社会生成与建构过程的独有特点 155

四、中国特色市民社会组织制度的目标模式与实现条件 160

(一)中国特色市民社会组织制度的目标模式:市民社会与国家的良性互动 160

(二)中国特色市民社会目标模式的实现条件 169

第六章 市场经济与中国市民社会的合法化过程:权力与权利的界分及其合理定位 174

一、权力与权利的涵义及其特征 175

(一)权利与权力关系的理论设定 177

二、权利与权力关系的理论设定及其二者的界分 177

(二)权力与权利的合一及其界分 179

三、市场经济与权力和权利的结构分化 182

(一)社会结构与权力结构的变革 183

(二)权利与权力的结构分化 184

四、权利与权力的合理定位 188

(一)现实社会中权利与权力的功能背反 188

(二)权利与权力功能属性的分殊与定位 189

(三)权利和权力合理定位的原则 190

(四)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权力和市民社会权利的良性互动模式 192

五、社会权力结构优化的意义 200

第七章 市场经济与中国特色市民社会自治:社会权利的自主逻辑 202

一、社会自治观念的历史考察 203

(一)东西方的分野:国家优位与社会优位 203

(二)马克思主义的社会自治观 205

二、社会自治的涵义及其特点 208

(一)自治的涵义 208

(二)社会自治的三种模式及特点 209

(一)市场经济是一种权利自主性经济 212

三、市场经济的权利要求与市民社会自治 212

(二)权利自主意识是市场经济社会的主体意识 213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市民社会自治提供了基本条件 216

四、政府职能转变与中国特色市民社会自治制度的目标模式:“小政府,大社会” 222

(一)民主政治呼唤制度化的市民社会自治体系 223

(二)“小政府、大社会”是市民社会自治的最佳制度模式 226

第八章 市场经济与中国市民社会的“契约化”:组织秩序的变革与整合机制的创新 235

一、从“身份社会”到“契约社会”的历史进程 236

(一)西方近代以来的社会实质是契约关系的社会 237

(二)中国传统社会是宗法人伦制的“身份”关系的社会 239

二、“身份社会”与“契约社会”的差异及其意义 242

(一)权利设定及其获得手段的不同 243

(二)社会组织形式与秩序化程度的差异 244

(三)“人治”与“法治”旨趣的分殊 246

(四)社会主体生存信念的分野 247

三、“身份社会”的瓦解和“契约社会”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市民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248

(一)“从身份到契约”——从自然经济到商品经济(市场经济) 249

(二)契约关系的基本原则与马克思主义的契约观 250

(三)近代以来契约观念的变革及其全球性普及 256

(四)改革、市场经济与当代中国社会阶层分化的实质:从身份到契约 258

四、社会生活的“契约化”与中国特色市民社会的组织秩序变革与整合机制创新 263

(一)市场经济与契约关系的普遍化 264

(二)中国特色“契约社会”生成的基本条件 265

(三)契约关系与市民社会组织秩序变革 267

(四)社会生活契约化与中国市民社会整合机制创新 272

第九章 市民社会的文化基因与价值基础:市场经济与个体主体自由与人格独立 277

一、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与市民社会的共同要求:个人本位 278

(一)完全竞争市场经济及其核心 278

(二)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理念和核心制度 279

(三)公民成为个体主体与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原则相一致 281

二、市场经济与市民社会个体主体及其自由的生成与实现 285

(一)市场经济与市民社会个体主体的生成 285

(二)市场经济与市民社会个体主体自由的实现 287

三、中国的市场化取向改革与市民社会公民独立经济人格的模型 290

(一)社会主义所有制与市民社会公民的产权问题 291

(二)现代市场经济与市民社会个体主体性人格的认定:所有者身份与交换者身份的辩证统一 301

(三)市民社会个人经济人格与政府、市场 303

(四)市场—体制类型与市民社会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模式选择 306

(一)个人经济独立性的内容和根据 308

四、市场经济与市民社会个人的经济独立性及其意义 308

(二)市民社会个人经济自由权利与劳动力的个人所有权 309

(三)市民社会个体主体经济独立性的意义 317

第十章 感性“市民社会”的超越与现代人性的自主与自律:市场经济与中国特色市民社会的文化建设 320

一、意义共契:市场经济的文化精神蕴涵与市民社会的文化价值功能阐释 321

(一)市场经济的文化精神蕴涵 321

(二)“市民社会”的文化价值功能阐释 325

(三)中国特色“市民社会”的形成及其对中国传统文化根基的冲击和重塑 329

二、“市民社会”神话的超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契约文化”的建构 332

(一)感性市民社会弊端的克服与理性法治社会的建立:呼唤契约文化 333

(二)中国特色“市民社会”契约文化的主要内容 340

三、现代公民意识的确立:市民社会的契约文化理念与人性的自主与自律 348

(一)传统中国社会“公民”意识不育症及其根源 349

(二)社会主义公民意识:由臣民文化——市民文化——公民文化的必然要求 352

(三)公民意识的践履与中国特色现代市民社会生活风格的理想范型 361

主要参考文献 366

后记 379

英文目录 382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