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生物
微生物学
微生物学

微生物学PDF电子书下载

生物

  • 电子书积分:1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李阜棣,胡正嘉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79
  • ISBN:7109064298
  • 页数:303 页
图书介绍:本书为高等学校教材,介绍了微生物学基本原理。
《微生物学》目录

目录 1

前 言 1

绪论 1

第一章微生物细胞 4

第一节细胞的化学性质 4

一、细胞的化学成分 4

二、细胞中的有机单体和多聚体 6

第二节原核生物细胞的结构与功能 9

一、细胞壁 9

二、细胞质膜和内膜系统 15

三、细胞质和核质 17

四、芽胞和胞囊 19

五、鞭毛和菌毛 19

第三节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结构的异同 21

一、真核细胞的基本结构 21

二、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比较 24

第二章微生物的营养和代谢 26

第一节微生物的营养物质和营养类型 26

一、营养物质及其功能 26

二、微生物的营养类型 27

三、培养基 29

一、细胞中的氧化还原反应与能量产生 30

第二节微生物的能量代谢 30

二、高能化合物和ATP的合成 31

三、微生物细胞中能量的释放和利用 36

第三节微生物的分解代谢 37

一、己糖的分解 37

二、丙酮酸代谢的多样性 43

第四节微生物的合成代谢 45

一、无机养料的同化 45

二、大分子前体物质的合成 49

三、细胞结构成分大分子物质的合成 51

四、微生物合成的次生代谢产物 52

一、脱氧核糖核酸(DNA)的结构和复制 54

第三章微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54

第一节生物遗传信息的载体 54

二、核糖核酸(RNA)与遗传密码 57

三、基因和遗传成分 59

第二节遗传信息的传递和基因的表达 62

一、从基因到蛋白质 62

二、基因表达的调节 67

第三节微生物的变异和遗传重组 74

一、突变及其机制 74

二、细菌基因的转移和重组 75

第四节 重组DNA技术 79

一、目的基因的克隆 80

二、克隆子的筛选 83

三、DNA的人工合成和扩增 83

四、基因的定位诱变 85

第四章微生物的生长与环境条件 86

第一节纯培养微生物群体的生长 86

一、获得纯培养体的方法 86

二、细菌群体生长的测量 88

三、分批培养中细菌群体的生长 91

四、细菌群体生长的连续培养 94

一、细胞的生长周期 96

第二节微生物个体的生长和分化 96

二、细菌细胞的分化 97

第三节环境条件对微生物生长和代谢的影响 99

一、温度 100

二、水分及其可给性 101

三、氢离子浓度(pH) 103

四、氧气和氧化还原电位 104

五、辐射 105

六、化学杀菌剂和抑菌剂 106

第五章原核微生物 110

第一节细菌的分类和鉴定 110

一、细菌分类的原则 110

二、细菌分类鉴定的依据和方法 111

三、生物的分类系统 115

第二节真细菌 118

一、革兰氏阴性细菌(G细菌) 119

二、革兰氏阳性细菌(G+细菌) 131

三、放线菌 135

第三节古细菌 138

一、古细菌与真细菌、真核生物的异同 138

二、古细菌的代表属种 139

第一节真菌 145

、真菌的一般形态 145

第六章真核微生物 145

二、真菌的繁殖 147

三、真菌的类别和代表种类 151

第二节藻类 162

一、藻类的特征 162

二、藻类的常见种类 164

第三节原生动物 165

一、原生动物的基本特征 165

二、原生动物的代表种类 166

第七章病 毒 170

第一节病毒的特性 170

一、病毒的形状和大小 170

二、病毒的结构和化学组成 171

三、病毒的分类 174

四、亚病毒的化学组成 175

第二节噬菌体 176

一、噬菌体的形态 176

二、噬菌体的生活周期 177

第三节昆虫病毒和植物病毒 180

一、昆虫病毒 180

二、植物病毒 182

第一节生态系统 183

一、生物圈与生态系统 183

第八章微生物生态 183

二、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和物质流 184

三、微生物生态系统的特点 185

第二节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分布 186

一、大气圈中的微生物 186

二、岩石圈中的微生物 186

三、水圈中的微生物 187

四、生物圈中的微生物 188

五、极端环境中的微生物 189

六、微生物的地理分布 189

第三节土壤圈及其微生物 190

一、土壤中微生物的分布 190

二、根圈微生物 193

三、土壤中微生物生物量的测定 196

四、土壤中微生物的种群结构 197

第四节 自然环境中微生物个体生态学和原位研究 201

一、细菌个体生态学研究技术 201

二、土壤微生物的原位研究 202

第九章微生物在自然界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205

第一节碳素生物循环 205

一、碳素循环的途径 205

二、碳水化合物的分解 206

三、果胶物质的分解 208

四、木质素的分解 209

五、脂类的分解 210

六、甲烷的形成和转化 211

第二节氮素生物循环 214

一、氮素循环的途径 215

二、含氮有机物质的分解和氨化作用 216

三、硝化作用 217

四、反硝化作用 219

五、生物固氮作用 222

第三节硫、磷等元素的循环 224

一、硫素生物循环 224

二、磷素生物循环 228

三、铁、锰、钾的转化 230

第四节物质循环与土壤肥力 233

一、微生物在土壤中形成的有机质 233

二、有机质的C/N率对植物有效养分的影响 235

三、微生物与土壤团聚体的形成 237

四、土壤酶及其作用 237

第十章微生物同植物和动物的共生关系 241

第一节微生物和植物共生关系的类型 241

一、细菌和植物的共生 241

二、真菌和植物的共生 245

一、根瘤(和茎瘤)的形态和结构 246

第二节固氮根瘤 246

二、根瘤的形成 250

三、根瘤的固氮功能 255

第三节菌根的形态和功能 260

一、外生菌根 260

二、丛枝菌根 262

第四节植物内生和寄生微生物 268

一、内生真菌 268

二、内生细菌 269

三、土壤杆菌与植物肿瘤 270

第五节微生物和动物的共生 272

一、瘤胃微生物生态系统 272

二、共生发光 274

第一节微生物接种剂 278

一、接种剂的性质 278

第十一章微生物的应用 278

二、接种剂的应用 279

第二节微生物农药 282

一、微生物农药的性质和种类 283

二、微生物对害虫的防治 283

三、微生物对植物病害的防治 286

第三节微生物与农村有机废物处理 288

一、堆肥制作的微生物学过程 288

二、沼气发酵的微生物学原理 291

一、自然水体的自净作用 293

第四节微生物与城市污水的处理 293

二、污水处理及微生物的作用 294

第五节污染物的生物治理 295

一、改善微生物生活的环境条件 295

二、降解微生物的应用 297

三、耐水树木和根圈微生物在生物治理中的作用 298

第六节血清学技术的原理 299

一、外源微生物引起的动物免疫反应 299

二、抗原和抗体 300

三、常用的血清学技术 301

主要参考资料 303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