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社会劳动价值论  第2卷
社会劳动价值论  第2卷

社会劳动价值论 第2卷PDF电子书下载

经济

  • 电子书积分:16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钱伯海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2
  • ISBN:750175389X
  • 页数:545 页
图书介绍:本卷为论文式专著,收录了《改革开放推动价值论的发展》、《科技生产力与劳动价值论》、《论社会劳动创造价值》等49篇论文。
上一篇:公司礼仪下一篇:中小企业改制
《社会劳动价值论 第2卷》目录

前言 1

(Ⅰ)社会劳动创造价值系列研究(一) 9

1.改革开放推动劳动价值论的发展 9

逻辑矛盾,我国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冤遭理论是非 9

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理论不可能不有所发展 14

要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必须解决四大矛盾和问题 15

2.理论的关键,在于确认第三产业创造价值 18

第三产业是社会大分工大协作经济技术大发展的原因和结果 18

不能把活动性质和活动效益相混淆 21

不能把经济活动与经济收支相等同 22

增强统计意识——总体观察和平衡推算 24

3.从社会看的活劳动创造价值,恒等于从企业看的物活劳动共同创造价值 28

企业物化劳动全部来自于社会的活劳动 28

物化劳动对活劳动创造价值是一种重复计算 31

物化劳动二重性,归根结底是活劳动创造价值 33

4.严格区分物化劳动与资本,克服历史的理论扭曲和疏漏 37

生产要素与经营要素 37

广义的物化劳动与特定的物化劳动 39

相对剩余价值和超额剩余价值主要来自于物化劳动 41

剩余价值mc是物化劳动的组成内容和特殊表现 44

5.劳动二重性本身就包含:企业物活劳动共同创造价值 47

两种劳动的科学内涵 47

二重性是指同一事物的两种表现 49

需要进行的两个重要说明 51

6.确认社会劳动创造价值的种种理论与实践效果 54

(Ⅱ)社会劳动创造价值系列研究(二) 69

7.科技生产力与劳动价值论 69

两个不同而具有内在联系的理论扭曲 70

实践是唯一标准,需要听听不同学科的反映和意见 72

相对剩余价值与超额剩余价值主要来源于物化劳动 74

科学技术通过物化劳动创造剩余价值,发挥第一生产力的巨大功能和作用 77

8.价值范畴及其内含的变化 82

价值范畴的多种含义 82

总价值量等于总劳动量 86

价值范畴内含的变化 91

社会劳动对价值范畴的决定作用 93

9.论价值、价格与产值 97

价值只解决交换问题 97

价格引进了供需因素 99

产值与效率成正比变化 101

产值增长与价值、价格规律 103

10.改革开放对剩余价值理论的重大发展 105

确认剩余价值m之中存在非剩余价值mc 105

确认剩余价值范畴的宏观性质 107

确认公共服务部门共同创造剩余价值 110

深入研究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分配,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剩余价值论体系 112

价值由社会劳动所创造 121

11.关于劳动价值理论的几个问题 121

(Ⅲ)社会劳动创造价值的分期研究成果 121

填补两种劳动不可逾越的鸿沟 125

切实体现和贯彻按劳分配的规律 128

揭批资产阶级三要素理论,它不能自圆其说 134

对不同产品价值关系的数量证明 136

12.论社会劳动创造价值 139

改革开放推动劳动价值论的发展 139

社会劳动的凝结物——生产诸要素共同创造价值 143

社会劳动创造价值两个不同角度的内涵 148

确立社会劳动创造价值的重大理论与实践意义 150

再次归结和对不同价值理论的综合比较 156

13.再论社会劳动创造价值 159

只有认定物、活劳动共同创造价值,才能使商品二因素与劳动二重性取得逻辑支持 159

只有严格区别物化劳动与资本,才能克服历史的理论扭曲和附加 164

去一得十,岂不是极好地坚持、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么(一) 168

去一得十,岂不是极好地坚持、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么(二) 173

14.略论社会劳动创造价值 180

第三产业劳动也创造价值 180

是共同劳动,不是谁养活谁 181

作为物质属性,一定要和资本相区别 184

15.论物化劳动的二重性 184

作为劳动属性,要和生产经营的企业相联系 186

疏看两重,就会引发种种矛盾和误解 188

16.关于“斯密教条”的探讨 194

何谓年价值产品和年产品价值 194

全社会消除重复,年价值产品恒等于年产品价值 196

归根结底一句话:社会活劳动创造价值 200

17.社会劳动创造价值的系列研究 204

发展生产,满足需要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 209

18.生产活动范围与国民核算原则 209

马克思再生产原理与三方等价原则 212

国民经济核算的平衡原则 214

经济学理论著作长期存在的误会和误解 217

改革开放要求经济、统计工作者进行新的研究和探索 219

19.改革开放推动财政理论的发展 223

回顾财政学史,有感众多理论存在源于生产而又疏于生产的不足 223

m之中存在mc是改革开放对剩余价值和财政理论的重大发展和推进 225

理顺财税关系,为财政科学建立更加坚实的理论基础 227

优化资源配置,赋于财政部门以更为重大的任务和使命 229

20.国民核算与劳动价值论 232

(Ⅳ)社会劳动创造价值的释疑和其他 241

21.三次产业与劳动价值理论——兼与李定中同志作探讨 241

三次产业与社会劳动的分工协作 241

三次产业与企业物、活劳动创造价值的逻辑关系 244

定中同志迈出了步子,但还要继续前进 246

确立社会劳动创造价值,可以克服三方面的缺陷和不足 249

22.改革开放推动劳动价值理论的发展——兼与陈德华、余陶生同志作探讨 252

认定三次产业对劳动价值论引起的矛盾和冲击 252

从不同角度看劳动创造价值的不同表现 254

严格区分物化劳动与资本,克服历史的理论扭曲和附加 258

23.企业物化劳动创造价值如何创和创在哪里——对宋则行教授有关质疑的回复 261

相对剩余价值和超额剩余价值主要来自于物化劳动 261

剩余价值mc是物化劳动的组成内容和特殊表现 264

归根结底还是社会活劳动创造价值 265

24.改革开放推动劳动价值理论的发展(访谈录) 269

25.关于我国新国民核算体系的理论是非 273

三次产业与我国新国民核算体系的理论依据 273

传统的劳动价值论在此受到了逻辑的挑战 275

认定三次产业,就是认定社会劳动创造价值 277

确认社会劳动创造价值,为我国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排除理论是非 280

26.对?公式的释疑 284

关于追加性物耗 284

关于最终产品和中间消耗 287

关于公式的统计、经济含义 289

生产法与物耗C生产时间的蒙解 291

27.关于国民经济核算平衡原则的拓展和补充 295

生产范围的扩大,赋于平衡原则以深刻的政治经济含义 295

平衡原则集中表现为社会再生产内含和变化的统一 297

公共服务部门的中间消耗和最终使用 298

对国民经济核算平衡原则的拓展和补充 301

28.通过现象看本质,看破“红尘”一个样——为坚持物质生产的同志再进言 303

现象迷人,生产和需要随着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303

本质在于是否计算产值,并列进社会净产值(国民收入)之中 305

坚持物质生产对核算方法引发的种种扭曲和偏误 308

29.价值规律是按劳分配规律的拓广和延伸 311

按劳分配规律的历史扭曲 311

按劳分配规律发挥作用的依附条件 314

价值规律拓广和引伸的具体表现 318

社会主义创造了充分发挥两大规律作用的有利条件 322

30.劳动是唯一源泉,关键在于切实尊重两大经济规律 325

劳动是唯一源泉,通过物化劳动可以使劳动能力无限制地扩大 325

按劳分配规律是促进生产和发展的重要规律 327

价值规律是按劳分配规律的拓广和引伸 331

正确处理两大经济规律的关系 335

(Ⅴ)《社会劳动价值论》出版后发表的有关论文 341

31.《社会劳动价值论》的十点理解和见解 341

32.第三产业创造价值的理论思考 357

33.社会劳动创造价值的不同表现 366

34.确认知识、科技是生产力的一个理论前提 378

35.知识经济与科技生产力 383

36.论理论价值与实际价值(实物价值) 390

37.再论理论价值与实际价值 401

38.价值创造与按要素分配 412

39.略论按资本要素分配 422

40.改革开放对剩余价值理论的巨大创新 429

41.关于深化劳动价值认识的几点思考 442

42.否定物化劳动创造价值,就等于否定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448

43.关于深化劳动价值认识的理论思考 461

44.一夫当关 万夫莫开——论深化劳动价值认识的根本关卡 470

45.关于深化劳动价值认识的理论探讨 481

46.国民经济核算应加强理论建设 491

47.关于深化劳动价值认识的十个问题 497

48.关于克服扭曲深化劳动价值认识的研究 502

49.深化劳动价值认识的理论思考 511

附:确认物化劳动创造价值,才能使我们坚信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529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