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教育原理
教育原理

教育原理PDF电子书下载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电子书积分:13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袁振国主编
  • 出 版 社: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1
  • ISBN:7561727429
  • 页数:379 页
图书介绍: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案例教材(试用)教育硕士教材建设和华东师范大学“211”专项经费资助:本书包括:教育是什么、教育为什么、谁受教育、谁教育、教什么、怎么教、教育的有效组织形式是什么等内容。
《教育原理》目录

1 社会思想主义的教育观 3

一 修道之为教——以孔子为代表的东方社会理想主义教育观 3

二 培养哲学王——以柏拉图为代表的西方社会理想主义教育观 8

2 科学主义的教育观 12

一 启智——形式主义教育观 12

二 知识就是力量——实质主义教育观 17

3 人文主义教育观 24

一 顺性达情 25

二 和谐发展 27

三 以天性为师 31

四 人格至上 33

五 终身教育 36

4 钟摆与融合 38

1 工具主义教育观与本体主义教育观 43

一 工具主义教育观 44

二 本体主义教育观 54

2 教育是通向平等的入口,还是社会成层的手段 57

一 平等入口说 58

二 社会成层说 65

3 “社会化说”与“个性化说” 72

一 社会化说 73

二 个性化说 78

4 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 85

一 通才教育观 86

二 专才教育观 93

1 学生是反应性的受动者,还是主动的思考者 99

一 反应受动的观点 102

二 主动思考的观点 111

2 学生的发展是连续的还是跳跃的 121

一 连续发展的观点 122

二 跳跃发展的观点 126

3 差异与平等、自由与纪律的对立 130

一 注重差异还是强调平等 131

二 心理学对差异的研究 135

三 重视纪律还是强调自由 138

4 学生权利 144

一 学生权利 144

二 来自实践的调查 147

三 面向未来的学生观 151

四 向学生学习 152

1 “蜡烛观”与“发展观”——对教师职业价值的认识 157

一 “蜡烛观”反思 157

二 “发展观”的新境界 161

2 “师范性”与“学术性”——教师职业内涵的界定 166

一 “师范性”与“学术性”之争 167

二 “师范性”与“学术性”的矛盾与统一 168

三 教育水平与学术水平的共同提高 173

3 “社会楷模”与“平凡一员”——教师职业角色的冲突 175

一 社会楷模——教师职业的角色期望 176

二 平凡一员——教师的五味生活 177

4 “权利”与“义务”——教师职责的基础 179

一 教师的权利 179

二 教师的义务 181

5 “教师中心”与“学生中心”——师生关系的核心 184

一 “教师中心论”与“学生中心论”之争 184

二 不同师生观的本质分歧 187

三 良好师生关系的特征 189

6 “教书匠”与“教育家”——教师专业化的发展进程 191

一 “教书匠”与“教育家”的分野 192

二 教师专业化的进程 198

三 教育能力与教育情感的统一 200

1 课程形态: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 205

一 学科课程 206

二 经验课程 212

2 课程内容选择的取向:在现实与传统之间 222

一 面向现实的课程内容取向 222

二 面向传统的课程内容取向 230

一 依据知识的内在逻辑组织课程内容 240

3 组织课程内容的依据:知识逻辑与学生心理 240

二 依据学生的心理特征组织课程内容 248

1 “向书本学”与“做中学” 261

一 “向书本学”——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教学观 261

二 “做中学”——以杜威为代表的教学观 269

2 指导性教学与非指导性教学 281

一 指导性教学观 281

二 非指导性教学观 289

3 发现法教学与讲解式教学 304

一 发现法教学 304

二 讲解式教学 315

一 从融合到分离——前制度化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325

1 制度化教育 325

二 从分散到分工——制度化教育的发展 330

三 一次性准备还是终身学习——非制度化教育思潮 340

2 教学组织形式 346

一 从“一对一传授”到“规模化生产”——班级授课制的建构 346

二 个别教学的回归——班级授课制的革命 353

三 个性发展的努力——班级授课的改良 359

3 信息技术背景下教育形式可能发生的变化 364

一 悲观主义—乐观主义—现实主义——截然不同的看法 365

二 电化教育—电视教育—网络教育——教学形式的变化 370

三 信息技术下的教育——何去何从 376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