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数理化
大学化学基础
大学化学基础

大学化学基础PDF电子书下载

数理化

  • 电子书积分:10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郁志勇编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2
  • ISBN:7300040144
  • 页数:222 页
图书介绍:
《大学化学基础》目录

绪论 1

第一节 化学的定义及分支 2

第二节 无机化学展望 4

2.1 现代无机合成 4

2.2 配位化学 4

2.3 原子簇化学 5

2.4 超导材料 5

2.5 无机晶体材料 5

3.1 有机合成化学 6

2.6 稀土化学 6

第三节 有机化学展望 6

3.2 金属有机化学与有机催化 7

3.3 天然有机化学 7

3.4 物理有机化学 8

3.5 生物有机化学 8

3.6 农药有机化学 8

4.1 光谱分析 9

4.2 电化学分析 9

3.7 有机新材料(分子材料)化学 9

第四节 分析化学展望 9

4.3 色谱分析 10

4.4 质谱分析(MS) 10

4.5 核磁共振(NMR) 10

第五节 物理化学展望 11

5.1 结构化学 11

5.2 化学热力学 11

5.4 催化 12

5.5 量子化学 12

5.3 化学动力学 12

第六节 环境化学展望 13

6.1 环境化学与生物效应、毒理学相结合 13

6.2 多介质复合化学体系的综合研究 13

6.3 水沉积物环境化学行为研究 14

6.4 大气环境化学 14

6.5 清洁生产中的环境化学研究 14

第一章 电解质溶液与化学平衡 16

第一节 电解质的电离 16

1.1 一元弱酸弱碱的电离 17

1.2 电离常数的应用 19

1.3 多元弱酸弱碱的电离 20

2.1 溶度积常数 22

第二节 沉淀溶解平衡 22

2.2 沉淀的生成 24

2.3 沉淀的溶解 25

2.4 酸度对沉淀和溶解的影响 26

第三节 化学平衡 26

3.1 化学平衡的概念 26

3.2 化学平衡常数 27

3.3 转化率 30

4.1 沈度的影响 31

第四节 化学平衡的移动 31

4.2 压力的影响 32

4.3 温度的影响 32

思考与练习 33

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与化学动力学 34

第一节 化学热力学引言 34

第二节 热化学 35

2.1 热力学第一定律 35

2.2 焓 36

2.3 热化学 37

2.4 盖斯定律 38

2.5 燃烧热和生成热 39

第三节 化学反应的方向 39

3.1 反应的自发性 39

3.2 熵的初步概念 40

3.3 吉布斯自由能 40

第四节 吉布斯——亥姆霍兹公式 42

第五节 化学动力学引言 43

5.1 反应速率的表示法 43

6.1 反应速率的经验表达式 44

5.2 反应速率的经验表达式 44

5.3 反应机理 44

6.2 反应级数 45

6.3 质量作用定律 46

6.4 速率常数 46

第七节 简单级数反应的速率公式 46

7.1 一级反应 46

7.2 二级反应 47

8.1 尝试法 49

7.3 零级反应和三级反应 49

第八节 反应级数的确定 49

8.2 作图法 50

第九节 典型复杂反应的速率公式 50

9.1 对峙反应 50

9.2 平行反应 51

9.3 连串反应 51

思考与练习 52

第三章 原子结构与分子结构 54

第一节 原子结构 54

1.1 多电子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 56

1.2 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周期表 57

第二节 分子结构 58

2.1 离子键 58

2.2 共价键 59

第三节 杂化轨道理论 59

3.1 杂化轨道理论的要点 59

3.2 sp杂化轨道 60

3.3 sp2杂化轨道 60

3.4 sp3杂化轨道 61

3.5 sp3 不等性杂化 62

4.1 分子间作用力 63

第四节 分子间作用力和氢键 63

4.2 氢键 64

第五节 晶体结构 65

5.1 晶体的特征 65

5.2 四种晶体简介 66

思考与练习 66

第四章 催化作用 68

第一节 催化作用的基本特征 68

2.2 液相催化 73

第二节 均相催化作用 73

2.1 气相催化 73

第三节 多相催化的反应 74

3.1 吸附作用 74

3.2 活性中心 75

3.3 吸附等温线 75

3.4 多相催化反应 77

思考与练习 78

1.1 有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学 79

第五章 有机化学概论 79

第一节 引言 79

1.2 有机化合物的特点 80

1.3 有机化合物中的共价键 82

1.4 有机化合物中共价键的性质 82

1.5 共价键的断裂——均裂与异裂 84

第二节 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85

2.1 按碳链分类 85

2.2 按官能团分类 86

3.1 碰撞理论 87

第三节 反应速度理论 87

3.2 过渡状态理论 89

第四节 有机反应活性中间体 93

4.1 碳正离子 94

4.2 碳游离基 95

4.3 碳负离子 96

思考与练习 96

第一节 含C、H有机物及其衍生物 97

1.1 烷烃 97

第六章 各类有机物 97

1.2 烯烃 98

1.3 炔烃与二烯烃 100

1.4 脂环烃 101

1.5 单环芳烃 103

1.6 多环芳烃和非苯芳烃 103

1.7 卤代烃 104

第二节 含C、H、O有机物及其衍生物 106

2.1 醇和醚 106

2.2 酚和醌 110

2.3 醛和酮 112

2.4 羧酸 113

2.5 羧酸衍生物 115

第三节 含C、H、N有机物及其衍生物 117

3.1 硝基化合物 117

3.2 胺 117

3.3 腈 119

3.4 重氮和偶氮化合物 119

第四节 杂环化合物 120

5.1 金刚烷 122

第五节 结构有趣的有机化合物 122

5.2 桥环及多环化合物 123

5.3 对映体 124

5.4 大环多醚 124

5.5 C60分子 125

第七章 高分子化合物 127

第一节 基本概念 127

1.1 高分子化合物的定义 127

1.2 高分子化合物的分类 127

1.4 加聚反应和缩聚反应 128

1.3 高分子化合物的特性 128

第二节 合成高分子化合物 129

2.1 塑料 129

2.2 合成纤维 132

2.3 合成橡胶 134

第三节 高分子溶液 135

3.1 渗透压与唐南平衡 136

3.2 高分子溶液的黏度 137

思考与练习 138

第一节 定量分析方法 139

第八章 酸碱滴定法与沉淀测定法 139

第二节 缓冲溶液 140

2.1 缓冲溶液的PH值计算 140

2.2 缓冲容量和缓冲范围 141

第三节 酸碱指示剂 141

第四节 一元碱滴定一元酸 143

4.1 一元强碱滴定一元酸 143

4.2 酸碱滴定可行性的判断 145

4.3 酸碱滴定的应用 145

5.2 佛尔哈德法 146

5.1 莫尔法 146

第五节 沉淀滴定法 146

5.3 法扬斯法——吸附指示剂 147

第六节 沉淀条件的控制 147

6.1 晶体沉淀的沉淀条件 148

6.2 无定形沉淀的沉淀条件 148

6.3 均匀沉淀 148

第七节 有机沉淀剂的应用 149

7.1 有机沉淀剂的优点 149

7.2 有机沉淀剂的分类 149

8.3 对称量形式的要求 150

8.2 对沉淀形式的要求 150

第八节 重量分析法 150

8.1 重量法的分析过程 150

思考与练习 151

第九章 氧化还原反应及其滴定法 152

第一节 电极电势 152

1.1 原电池 152

1.2 电极电势的测定 153

第二节 能斯特方程式 155

2.1 能斯特方程式 155

1.3 电极电势的理论计算 155

2.2 浓度对电极电势的影响 156

2.3 酸度对电极电势的影响 157

2.4 沉淀的生成对电极电势的影响 157

第三节 电极电势的应用 158

3.1 比较氧化剂/还原剂的相对强弱 158

3.2 判断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方向 158

3.3 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的限度 159

第四节 氧化还原滴定 160

5.1 氧化还原指示剂 163

第五节 指示剂 163

5.2 自身指示剂 164

5.3 专用指示剂 164

6.1 高锰酸钾法 164

6.2 重铬酸钾法 165

6.3 碘量法 165

思考与练习 166

第一节 配合物引言 168

1.1 配合物的定义 168

第十章 配合物与配位滴定法 168

1.2 配合物的组成 169

第二节 配离子的离解平衡 171

2.1 配离子的不稳定常数 171

2.2 配离子的稳定常数 171

第三节 配离子稳定常数的应用 172

3.1 计算配合物溶液中有关离子的浓度 172

3.2 判断配离子与沉淀之间转化的可能性 173

3.3 判断配离子之间转化的可能性 173

第四节 螯合物 174

3.4 计算配离子的电极电势 174

第五节 配位滴定法引言 175

第六节 配位滴定法原理 176

6.1 滴定曲线 176

6.2 影响滴定突跃的因素 177

6.3 配位滴定可行性的判断 178

第七节 金属指示剂 178

7.1 金属指示剂作用原理 178

8.2 利用掩蔽法 179

8.1 控制溶液的酸度 179

第八节 提高滴定的选择性 179

第九节 滴定方式 180

9.1 直接滴定 180

9.2 返滴定 180

9.3 置换滴定 180

9.4 间接滴定 181

思考与练习 181

第一节 分光光度法引言 183

1.1 光的基本性质 183

第十一章 分光光度法与色谱法 183

1.2 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 184

第二节 光吸收定律 185

第三节 吸光度的测量 186

3.1 分光光度计的基本组成 186

3.2 参比溶液的选择 187

3.3 两组分的同时测定 187

4.2 配合物组成的测定——摩尔比法 188

4.1 弱酸/碱离解常数的测定 188

第四节 光度法的应用 188

3.4 显色剂 188

第五节 色谱法的分类 189

第六节 色谱分离 191

6.1 色谱分离过程 191

6.2 色谱图 191

7.1 定性 193

7.2 定量 194

第八节 气相色谱法简介 194

8.1 气相色谱法的特点 194

8.3 色谱柱和检测器 195

8.2 气相色谱仪及其分析流程 195

思考与练习 196

第十二章 表面现象与溶胶 197

第一节 表面自由能与表面张力 197

1.1 表面现象 197

1.2 表面张力与表面功 197

1.3 影响表面张力的因素 198

2.1 溶液表面的吸附现象 199

第二节 溶液的表面吸附 199

2.2 吉布斯吸附等温式 200

第三节 表面活性剂 201

3.1 表面活性剂的分类 201

3.2 表面活性剂的作用 201

第四节 胶体引言 202

第五节 溶胶的制备与净化 203

5.1 溶胶的制备 203

6.1 丁铎匀效应 204

6.2 布朗运动 204

第六节 溶胶的光学及力学性质 204

5.2 溶胶的净化 204

6.3 扩散 205

6.4 沉降与沉降平衡 205

第七节 溶胶的电学性质] 205

7.1 电泳和电渗 205

7.2 溶胶离子的结构 206

第八节 溶胶的聚沉 207

8.1 电解质的聚沉作用 207

8.2 溶胶的相互聚沉 207

思考与练习 208

第十三章 环境化学与绿色化学 209

第一节 环境化学 209

1.1 大气环境化学 209

1.2 水体环境化学 213

第二节 绿色化学 215

2.1 绿色化学的特点 215

2.2 绿色化学的若干领域 217

思考与练习 219

主要参考文献 220

后记 222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