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病理学  高等十三五规划  中西医结合专业
病理学  高等十三五规划  中西医结合专业

病理学 高等十三五规划 中西医结合专业PDF电子书下载

医药卫生

  • 电子书积分:1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刘春英主编;吕嵘,李瑞琴,潘彦舒副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9
  • ISBN:9787513254342
  • 页数:350 页
图书介绍:本教材为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中西医结合专业用,现纳入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进行修订。本教材以阐述基本病理过程为重点,恰当选编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的发生发展规律,注重”临床病理联系”的编写,通过对疾病病理特征的分析进而认识其临床症状、体征的发生机制,培养学生从疾病的概念、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到临床病理联系、结局的程序性思维方法,逐渐养成良好的临床思维习惯。主要面向各高等医学院校五年制和七年制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类专业学生。
《病理学 高等十三五规划 中西医结合专业》目录

绪论 1

一、病理学的学科内涵 1

二、病理学在医学体系中的地位 1

三、病理学的研究方法 1

四、病理学的发展简史 2

上篇 病理解剖学 5

第一章 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损伤与修复 5

第一节 细胞和组织的适应 6

一、萎缩 6

二、肥大 8

三、增生 9

四、化生 9

第二节 细胞和组织的损伤 10

一、损伤的原因和机制 11

二、可逆性损伤 11

三、不可逆性损伤 16

第三节 细胞和组织损伤的修复 21

一、再生 21

二、纤维性修复 22

三、创伤愈合 23

第二章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26

第一节 局部充血 26

一、动脉性充血 26

二、淤血 27

第二节 出血 29

一、类型 29

二、病理变化 30

三、后果 30

第三节 血栓形成 30

一、血栓形成的条件和机制 31

二、血栓形成的过程及形态 33

三、血栓的结局 35

四、血栓对机体的影响 35

第四节 栓塞 36

一、栓子运行的途径 36

二、栓塞的类型和对机体的影响 37

第五节 梗死 39

一、梗死形成的原因和条件 39

二、梗死的病理变化 40

三、梗死的类型 40

四、梗死对机体的影响及结局 42

第三章 炎症 43

第一节 炎症的概述 43

一、炎症的概念 43

二、炎症的原因 43

三、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 44

四、炎症的局部表现和全身反应 45

五、炎症的分类 46

第二节 急性炎症 47

一、急性炎症过程中的血管反应 47

二、急性炎症过程中的白细胞反应 48

三、炎症介质在炎症过程中的作用 52

四、急性炎症的病理学类型 55

五、急性炎症的结局 59

第三节 慢性炎症 60

一、一般慢性炎症的病理变化特点 60

二、肉芽肿性炎 60

第四章 肿瘤 62

第一节 肿瘤的概念 62

第二节 肿瘤的一般形态 63

一、肿瘤的大体形态 63

二、肿瘤的组织结构 64

第三节 肿瘤的分化与异型性 64

一、肿瘤组织结构异型性 65

二、肿瘤细胞异型性 65

第四节 肿瘤的命名与分类 66

一、肿瘤的命名 66

二、肿瘤的分类 66

第五节 肿瘤的生长与扩散 67

一、肿瘤的生长 68

二、肿瘤的扩散 68

三、恶性肿瘤浸润与转移的机制 70

四、肿瘤的分级与分期 71

第六节 肿瘤对机体的影响 71

第七节 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区别 72

第八节 癌前病变、异型增生、原位癌及上皮内瘤变 73

一、癌前病变 73

二、异型增生 74

三、原位癌 74

四、上皮内瘤变 74

第九节 常见肿瘤举例 75

一、上皮组织肿瘤 75

二、间叶组织肿瘤 78

三、淋巴造血组织肿瘤 80

第十节 肿瘤的病因学和发病学 82

一、肿瘤发生的分子生物学基础 82

二、环境致瘤因素及其作用机制 84

三、肿瘤发生的内因及其作用机制 86

第五章 心血管系统疾病 88

第一节 动脉粥样硬化 88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88

二、病理变化 91

三、重要器官的动脉粥样硬化 92

第二节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92

一、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症 92

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93

第三节 高血压病 94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95

二、类型和病理变化 96

第四节 风湿病 98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98

二、基本病理变化 99

三、风湿病相关器官病变 100

第五节 感染性心内膜炎 101

一、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 101

二、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 101

第六节 心瓣膜病 102

一、二尖瓣狭窄 102

二、二尖瓣关闭不全 102

三、主动脉瓣狭窄 103

四、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103

第七节 心肌炎与心肌病 103

一、心肌炎 103

二、心肌病 104

第六章 呼吸系统疾病 106

第一节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106

一、慢性支气管炎 106

二、支气管哮喘 108

三、支气管扩张症 109

四、肺气肿 109

第二节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111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111

二、病理变化 112

三、临床病理联系 112

四、结局及并发症 112

第三节 肺炎 112

一、细菌性肺炎 113

二、病毒性肺炎 116

三、支原体肺炎 116

第四节 呼吸系统常见恶性肿瘤 118

一、鼻咽癌 118

二、喉癌 119

三、肺癌 119

第七章 消化系统疾病 122

第一节 胃炎 122

一、急性胃炎 122

二、慢性胃炎 122

第二节 消化性溃疡病 124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124

二、病理变化 126

三、结局及并发症 126

四、临床病理联系 127

第三节 病毒性肝炎 127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127

二、基本病理变化 128

三、临床病理类型 129

第四节 肝硬化 131

一、门脉性肝硬化 131

二、坏死后性肝硬化 133

三、胆汁性肝硬化 134

第五节 消化系统常见恶性肿瘤 134

一、食管癌 134

二、胃癌 136

三、结直肠癌 137

四、原发性肝癌 139

第八章 泌尿系统疾病 141

第一节 肾小球肾炎 142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142

二、基本病理变化 144

三、临床表现 144

四、病理类型 145

第二节 肾盂肾炎 152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152

二、临床类型 153

第三节 肾和膀胱常见恶性肿瘤 154

一、肾细胞癌 154

二、肾母细胞瘤 156

三、膀胱尿路上皮肿瘤 157

第九章 免疫系统疾病 159

第一节 自身免疫性疾病 159

一、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机制 159

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类型 160

第二节 免疫缺陷病 165

一、原发性免疫缺陷病 166

二、继发性免疫缺陷病 166

第十章 生殖系统和乳腺疾病 170

第一节 慢性子宫颈炎与子宫颈癌 170

一、慢性子宫颈炎 170

二、子宫颈癌 170

第二节 子宫内膜增生症及子宫内膜癌 172

一、子宫内膜增生症 172

二、子宫内膜癌 173

第三节 前列腺增生症及前列腺癌 175

一、前列腺增生症 175

二、前列腺癌 175

第四节 乳腺增生性病变及乳腺癌 176

一、乳腺增生性病变 176

二、乳腺癌 177

第十一章 神经系统疾病 179

第一节 感染性疾病 179

一、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179

二、流行性乙型脑炎 181

第二节 神经元变性疾病 184

一、阿尔茨海默病 184

二、帕金森病 185

第三节 缺氧与脑血管病 185

一、缺血性脑病 185

二、阻塞性脑血管病 186

三、脑出血 187

第四节 神经系统常见并发症 188

一、颅内压升高及脑疝形成 188

二、脑水肿 189

三、脑积水 189

第十二章 内分泌系统疾病 190

第一节 糖尿病 190

一、分类、病因和发病机制 190

二、病理变化 191

第二节 弥漫性非毒性甲状腺肿 192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192

二、病理变化 193

第三节 弥漫性毒性甲状腺肿 194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194

二、病理变化 194

第十三章 常见传染病及寄生虫病 196

第一节 结核病 196

一、概述 196

二、肺结核病 199

三、血源播散性结核病 202

四、肺外器官结核病 202

第二节 伤寒 204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205

二、病理变化和临床病理联系 205

三、结局和并发症 207

第三节 细菌性痢疾 207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207

二、病理变化和临床病理联系 207

第四节 肾综合征出血热 209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209

二、病理变化和临床病理联系 209

第五节 性传播性疾病 210

一、淋病 210

二、尖锐湿疣 210

三、梅毒 211

第六节 阿米巴病 213

一、肠阿米巴病 213

二、肠外阿米巴病 214

第七节 血吸虫病 215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215

二、病理变化和临床病理联系 215

三、主要脏器的病变和后果 216

下篇 病理生理学 219

第十四章 疾病概论 219

第一节 健康与疾病 219

一、健康 219

二、疾病 219

三、亚健康 220

四、衰老 220

第二节 病因学 220

一、疾病发生的原因 220

二、疾病发生的条件 221

第三节 发病学 222

一、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 222

二、疾病发生发展的基本机制 222

第四节 疾病的转归 223

一、康复 223

二、死亡 224

第十五章 水、电解质代谢紊乱 225

第一节 水、钠代谢紊乱 225

一、正常水、钠代谢 225

二、水、钠代谢紊乱的分类 227

三、脱水 228

四、水中毒 230

五、水肿 231

第二节 钾代谢紊乱 234

一、钾正常代谢 234

二、钾代谢障碍 235

第十六章 酸碱平衡紊乱 239

第一节 酸碱平衡及其调节机制 239

一、酸碱的概念 239

二、酸碱物质的来源 239

三、酸碱平衡的调节 240

第二节 反映酸碱平衡紊乱的指标及其意义 243

一、pH和H+浓度 243

二、动脉血CO2分压 243

三、标准碳酸氢盐和实际碳酸氢盐 243

四、缓冲碱 244

五、碱剩余 244

六、阴离子间隙 244

第三节 单纯型酸碱平衡紊乱 245

一、代谢性酸中毒 245

二、呼吸性酸中毒 248

三、代谢性碱中毒 249

四、呼吸性碱中毒 252

第四节 混合型酸碱平衡紊乱 253

一、双重性酸碱平衡紊乱 253

二、三重性酸碱平衡紊乱 254

第五节 酸碱平衡紊乱诊断的病理生理基础 254

一、根据pH值判断酸碱平衡紊乱的性质 255

二、根据病史和原发性改变判断酸碱平衡紊乱的类型 255

三、根据代偿情况判断单纯型或混合型酸碱平衡紊乱 255

四、根据AG值判断代谢性酸中毒的类型及三重性酸碱平衡紊乱 256

第十七章 缺氧 257

第一节 常用的血氧指标 257

一、血氧分压 257

二、血氧容量 257

三、血氧含量 257

四、血红蛋白氧饱和度 258

第二节 缺氧的类型、原因和发病机制 258

一、低张性缺氧 258

二、血液性缺氧 259

三、循环性缺氧 260

四、组织性缺氧 260

第三节 缺氧时机体的功能和代谢变化 261

一、缺氧时机体代偿反应 261

二、缺氧时机体功能和代谢障碍 263

第四节 氧疗和氧中毒 264

一、氧疗 264

二、氧中毒 265

第十八章 发热 266

第一节 发热的概述 266

第二节 发热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266

一、发热激活物 266

二、内生致热原 267

三、发热时的体温调节机制 268

第三节 发热时机体功能和代谢变化 270

一、发热时机体物质代谢的变化 270

二、发热时机体生理功能的变化 271

三、发热时机体防御功能的变化 271

第十九章 应激 273

第一节 应激的概述 273

一、应激的概念 273

二、应激原 273

第二节 应激的全身性反应 274

一、应激的神经-内分泌反应 274

二、急性期反应 276

第三节 应激的细胞反应 276

一、热休克反应 277

二、其他类型的细胞应激 277

第四节 应激时机体的代谢和功能变化 277

一、代谢的变化 277

二、功能的变化 278

第五节 应激与疾病 280

一、应激与躯体疾病——心身疾病 280

二、应激与心理、精神障碍 282

第二十章 缺血-再灌注损伤 283

第一节 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原因和条件 283

一、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原因 283

二、影响缺血-再灌注损伤发生的条件 283

第二节 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机制 284

一、自由基的作用 284

二、钙超载的作用 285

三、白细胞的作用 286

第三节 缺血-再灌注损伤时器官的功能和代谢变化 287

一、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变化 287

二、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变化 288

三、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变化 288

第二十一章 休克 289

第一节 休克的病因和分类 289

一、休克的病因 289

二、休克的分类 290

第二节 休克的发病机制 291

一、微循环机制 291

二、细胞分子机制 294

第三节 休克时机体代谢和功能变化 295

一、休克时机体物质代谢的变化 295

二、休克时机体各系统功能的变化 296

第四节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297

一、多器官功能障碍的病因和发病经过 298

二、多器官功能障碍的发病机制 298

第二十二章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300

第一节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300

一、病因 300

二、发病机制 301

第二节 影响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发生发展的因素 302

一、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功能受损 302

二、肝功能严重障碍 302

三、血液高凝状态 302

四、微循环障碍 302

第三节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分期和分型 303

一、分期 303

二、分型 303

第四节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临床表现 304

一、出血 304

二、休克 305

三、器官功能障碍 305

四、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 306

第二十三章 心功能不全 307

第一节 心功能不全的原因、诱因与分类 307

一、心功能不全的原因 307

二、心功能不全的诱因 308

三、心功能不全的分类 308

第二节 心力衰竭的分类 308

一、按心力衰竭的发生部位分类 308

二、按心肌收缩与舒张功能障碍分类 309

三、按心输出量的高低分类 309

第三节 心功能不全时机体的代偿反应 309

一、神经-体液调节机制激活 309

二、心脏本身的代偿反应 310

三、心外的代偿反应 311

第四节 心力衰竭的发生机制 312

一、正常心肌舒缩的分子基础 312

二、心力衰竭的发生机制 313

第五节 心功能不全时临床表现的病理生理基础 315

一、心输出量减少 315

二、静脉淤血 316

第六节 心功能不全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317

一、防治原发病和消除诱因 317

二、调整神经-体液系统失衡及干预心室重塑 317

三、减轻心脏的前、后负荷 317

四、改善心肌的舒缩功能 317

第二十四章 肺功能不全 318

第一节 呼吸衰竭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318

一、肺通气功能障碍 318

二、肺换气功能障碍 320

第二节 呼吸衰竭时机体代谢和功能变化 322

一、酸碱平衡及电解质紊乱 322

二、呼吸系统变化 323

三、循环系统变化 323

四、中枢神经系统变化 324

五、肾功能变化 324

六、胃肠变化 324

第三节 呼吸衰竭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325

一、治疗原发病和消除诱因 325

二、给氧治疗和给氧原则 325

三、降低PaCO2 325

四、改善内环境及重要器官功能 325

第二十五章 肝功能不全 326

第一节 概述 326

一、肝功能不全的概念和分类 326

二、肝功能不全的常见病因和发病机制 326

三、肝功能不全时机体代谢和功能变化 327

第二节 肝性脑病 329

一、肝性脑病的概念、分类和分期 329

二、肝性脑病的发病机制 330

三、肝性脑病的诱发因素 335

四、肝性脑病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335

第二十六章 肾功能不全 337

第一节 急性肾衰竭 337

一、急性肾衰竭的分类和病因 337

二、急性肾衰竭的发病机制 338

三、急性肾衰竭时机体代谢和功能变化 340

第二节 慢性肾衰竭 342

一、慢性肾衰竭的病因 342

二、慢性肾衰竭的发病过程 342

三、慢性肾衰竭的发病机制 342

四、慢性肾衰竭时机体代谢和功能变化 343

第三节 尿毒症 346

一、尿毒症毒素 346

二、尿毒症时机体代谢和功能变化 347

第四节 肾衰竭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348

一、急性肾衰竭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348

二、慢性肾衰竭和尿毒症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348

主要参考书目 349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