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地理
中国文化全知道
中国文化全知道

中国文化全知道PDF电子书下载

历史地理

  • 电子书积分:14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桑楚主编
  • 出 版 社: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6
  • ISBN:9787565827723
  • 页数:421 页
图书介绍:编者对浩如烟海的中国传统文化史料进行了适当的取舍,选取了具有中国文化代表性的主题,推出了本书。全书分为文学、戏剧、音乐、舞蹈、茶、中医、养生、饮食等卷,文字通俗易懂,注重科学性,又兼具趣味性与实用性,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中国文化的各个侧面。
《中国文化全知道》目录

第一篇 文学 2

文学的起源 2

宫廷文学 3

先秦至汉时期的宫廷文学 3

南北朝时期的宫廷文学 4

隋唐时期的宫廷文学 4

五代及以后的宫廷文学 5

民间文学 6

《诗经》中的民间文学 6

乐府诗中的民歌 7

南北朝民歌 8

唐朝的民间文学 8

元明清时期的民间文学 9

民族文学 9

文学理论 10

先秦时期的文学理论 10

汉代文学理论 11

唐宋时期的文学理论 11

明清时期的文学理论 12

文学流派 12

玄言诗派 12

山水田园诗派和边塞诗派 13

花间词派 13

江西诗派、江湖诗派 13

茶陵诗派、唐宋派、吴江派、临川派、 13

公安派、竟陵派 13

云间派、虞山诗、娄东派、阳羡词派、 14

浙西词派、性灵派 14

文学批评 14

文学体裁之骈文 16

骈文之成形 17

骈文之成熟 17

骈文之鼎盛 18

骈文之律化 18

“宋四六” 20

骈文之衰弱、复兴与衰亡 20

文学体裁之赋 21

汉赋 22

魏晋之抒情赋 23

南北朝赋之流变 23

唐宋赋之发展 24

赋之式微 25

文学体裁之诗歌 26

诗“言志” 26

《诗经》与楚辞 26

两汉乐府诗与《古诗十九首》 27

两晋和南北朝诗歌 29

唐朝诗歌 30

两宋诗词 30

元明清诗歌 32

文学体裁之散文 32

历史散文 33

诸子散文 33

汉唐散文 34

宋、元、明、清散文 36

文学体裁之小说 38

小说的起源 38

志怪小说与志人小说 38

唐传奇 39

宋元话本小说 40

明代章回小说 40

清代小说 42

民国以后的小说 43

文学体裁之戏剧 44

戏剧的黄金时代 44

南戏 45

明代杂剧和传奇 46

清代戏剧的发展 47

戏剧改良 48

第二篇 戏剧 50

戏曲史略 50

从巫舞到元杂剧 50

戏曲的发展和完善 51

戏曲概论 51

戏曲的音乐性和舞蹈性 52

戏曲的程式化和假定性 52

戏曲文学 53

戏曲文学的美学特征 53

杂剧、南戏和传奇 54

戏曲音乐 55

戏曲是一种音乐的戏剧 55

唱腔与演唱 56

乐器伴奏 56

戏曲表演 57

唱 57

念 58

做 58

打 59

戏曲化妆 59

脸谱概述 59

生、旦、净、丑 60

戏曲服饰 61

戏曲头饰的分类 61

戏曲服装的分类 62

戏曲道具 63

戏曲道具的艺术特征 63

戏曲道具的艺术功用 64

京剧概述 65

京剧的表演艺术 65

京剧的发展与式微 66

京剧流派 66

京剧流派概论 67

京剧主要流派 67

昆曲 68

昆曲的起源和发展 69

昆曲的艺术特征 69

戏班和演员 70

梆子腔 71

秦腔 71

豫剧 72

评剧 73

评剧的形成与发展 73

评剧艺术家 73

评剧剧目 74

黄梅戏 74

黄梅戏的形成和发展 75

黄梅戏的艺术特征 75

越剧 76

越剧概述 76

越剧流派 77

川剧 78

川剧声腔及音乐 78

川剧中的特技 79

话剧艺术 80

话剧的舶来 80

话剧的发展和成熟 81

话剧表演艺术家 82

金山(1911——1982年) 82

赵丹(1915——1980年) 82

白杨(1920——1996年) 83

蓝马(1915——1976年) 84

歌剧艺术 84

舞剧艺术 85

舞剧概述 85

中国舞剧艺术的发展及成就 85

边缘剧种 86

哑剧 86

皮影戏 87

木偶戏 88

第三篇 音乐 90

音乐的起源 90

音乐源于劳动说 90

音乐源于自然说 91

个人创作说 91

宫廷音乐 92

民间音乐 94

民间歌曲 94

说唱音乐 95

民间器乐 96

文人音乐 96

宗教音乐 97

中国佛教音乐 97

道教音乐 98

少数民族音乐 99

维吾尔族的情歌和赛乃姆、木卡姆 99

蒙古族的牧歌和安代舞 100

朝鲜族的抒情谣和长鼓舞 100

藏族的酒歌、箭歌和堆谐、囊玛 100

不分伯仲的南北曲 101

声调的差异 101

音阶及板式的不同 101

南北曲中字的唱法 102

南北曲的伴奏乐器 102

古代乐曲的艺术性 103

《诗经》中乐曲的艺术性 103

《楚辞》中乐曲的艺术性 104

名家荟萃 105

乐器纵览 107

吹管乐器 107

打击乐器 108

弹拨乐器 108

拉弦乐器 109

音乐机构 109

音乐交流 110

音乐与戏曲 112

戏曲音乐的结构体式 112

戏曲的声腔系统 113

音乐与舞蹈 113

秧歌 114

花灯 114

龙舞 115

唐代歌舞大曲 115

音乐与文学 115

音乐与风俗 117

漫谈古琴文化 119

琴的构造 119

琴与哲学 119

琴与文人 119

名琴传说 120

婉转动人的古筝 121

筝的起源 121

哀筝之音 121

古筝的流派 122

古老的钟鼓文化 122

地位和权力的象征——钟 122

亦雅亦俗的鼓 123

佛教和道教中的钟鼓文化 123

现代中国音乐 124

摇滚音乐 126

一无所有 126

新长征路上的摇滚 127

无地自容 128

漫步音乐节 128

北京国际音乐节 128

迷笛音乐节 129

2002年云南丽江雪山音乐节 129

摩登天空音乐节 130

第四篇 舞蹈 132

舞蹈的雏形 132

原始舞蹈的不同种类 132

从娱神到娱人的极致 133

先秦舞蹈 133

汉唐舞蹈 135

舞蹈与杂剧、戏曲的融合 136

宋元舞蹈的发展与流变 137

明清舞蹈的发展与流变 138

历代名舞 139

《六代舞》 139

《盘鼓舞》 139

《白纻舞》 140

《霓裳羽衣舞》 140

《剑器舞》 141

历代舞蹈大家 141

西施 141

旋娟和提嫫 141

虞姬和戚夫人 142

赵飞燕 142

李延年 142

绿珠 142

杨玉环 142

公孙大娘 143

中国舞蹈的类型和特点 143

硬朗的健舞 146

《剑器舞》 146

《胡旋舞》 146

《胡腾舞》 147

《柘枝舞》 148

柔美的软舞 148

《绿腰》 148

《六幺》 149

《春莺啭》 149

“凉州” 149

《回波乐》 149

《兰陵王》 150

龙腾狮舞 150

秧歌大鼓 152

秧歌 152

鼓舞 153

风格多样的少数民族舞蹈 154

蒙古族舞蹈 154

藏族舞蹈 154

维吾尔族舞蹈 155

苗族舞蹈 155

壮族舞蹈 155

瑶族舞蹈 155

傣族舞蹈 155

土家族舞蹈 156

阿昌族舞蹈 156

侗族舞蹈 156

港澳台舞蹈 156

中国芭蕾舞 158

方兴未艾的现代舞 159

舞蹈的动作、语言及构图 161

舞蹈的动作 161

舞蹈语言 162

舞蹈的构图 163

舞台与舞美 163

舞蹈的道具 165

舞蹈作品的创作与社会生活 166

对外来舞蹈的吸收和借鉴 167

古代舞蹈的吸收和借鉴 167

近现代舞蹈的吸收和借鉴 168

中国舞蹈的外传与影响 169

古代舞蹈的外传 169

近代以来舞蹈的外传 169

第五篇 茶文化 172

起源与传说 172

史料记载 172

野生茶树的分布 172

从茶树的进化历程来看 172

从茶树的分布规律来看 172

从西南地区的地质特征来看 173

茶的外传 174

茶的分布 176

世界茶区分布概况 176

中国茶区分布 176

十大名茶 177

西湖龙井 177

洞庭碧螺春 178

安溪铁观音 178

大红袍 178

普洱茶 178

祁门红茶 179

黄山毛峰 179

六安瓜片 179

君山银针 179

信阳毛尖 179

茶的制作方法 180

绿茶的制作方法 180

青茶制作方法 180

红茶的制作方法 181

其他茶制作方法 181

中国名泉 182

金山中泠泉 182

杭州虎跑泉 182

北京玉泉山玉泉 183

济南趵突泉 183

庐山康王谷水帘泉 183

无锡惠山寺石泉水 183

杭州龙井泉 184

苏州虎丘寺石泉水 184

茶具类型 184

紫砂壶 186

紫砂壶的实用性价值 186

紫砂壶的工艺价值 187

鉴别紫砂壶 187

泡茶要点 188

茶叶用量 188

泡茶的水温 188

泡茶的水质 189

茶叶的冲泡时间和次数 190

品茶之道 190

品饮绿茶 190

品饮红茶 190

品饮龙井 191

品饮花茶 191

茶道精神 192

儒家茶理 193

佛家茶理 195

道教茶理 197

茶馆 198

少数民族茶俗茶礼 200

土家族擂茶 200

佤族苦茶 201

苗族八宝油茶 201

纳西族“龙虎斗” 201

哈萨克族奶茶 201

傣族竹筒茶 201

傈僳族油盐茶 202

侗族油茶 202

基诺族凉拌茶 202

白族三道茶 202

拉祜族烤茶 202

景颇族腌茶 203

布朗族青竹茶 203

中国茶书 203

历代贡茶 205

斗茶 206

辨茶 208

秋茶的品质特征 208

夏茶的品质特征 208

春茶的品质特征 208

正宗上等花茶的香气特征 208

茶叶的贮存 209

第六篇 中医 212

中医起源和发展 212

人体经络网 214

望闻问切的诊察法 215

问诊 216

望诊 216

闻诊 217

切诊 217

奇特的辨证与辨病方式 218

八纲辨证 218

脏腑辨证 218

六经辨证 219

卫气营血辨证 219

三焦辨证 220

未病先防、有病防变的预防观念 220

未病先防 220

有病早诊早治 220

既病防变 220

延缓病程 221

扶正祛邪的施治理法 221

治则 221

治法 222

外治法 224

中药及其方剂 225

中药的采集、炮制与收藏 225

中药的性能 225

中药的分类 226

中药方剂 226

煎熬中药 227

服用中药的注意事项 227

服中药的时间选择 227

神奇的针灸疗法 228

不拘一格的外治法 230

别具一格的推拿按摩法 230

捏脊疗法 230

罐具疗法 230

刮痧疗法 231

热熨冷敷 231

线疗法 232

挑割疗法 232

熏蒸疗法 232

滴塞疗法 232

刺血疗法 233

漱咽疗法 233

喷嚏疗法 233

呕吐疗法 233

熏烤法 233

灌肠法 233

浸洗法 233

历代中医学派的发展与流变 233

医经学派 233

经方学派 234

伤寒学派 234

河间学派 234

攻邪学派 235

易水学派 235

丹溪学派 235

温补学派 236

温病学派 236

汇通学派 237

中华名医 237

医祖扁鹊 237

神医华佗 237

医圣张仲景 238

药王孙思邈 238

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 239

中医的教育与传承 239

师传 240

家传 240

自学 240

学府传授 240

行医中的门道 242

光耀千秋的医德 244

中西医的交流和相互借鉴 245

食疗 247

食物的性质 247

常见食物药用功效 247

第七篇 养生 254

养生史话 254

养生文化的第一个黄金时代 254

养生文化的鼎盛期 255

历代养生经验的汇集 255

人体三宝——精、气、神 255

精 255

气 256

神 256

天人相应,顺应自然 257

多元并存的养生方法 258

养性立德,顺应自然和社会 259

养生的主观能动性 259

人体机能促进及内在生态系统调节 260

五行学说 260

养生学对五行学说的引进 261

蔚为大观的养生流派 262

养神学派 262

养形学派 263

起居养生学派 263

合度养生学派 263

食养学派 263

药饵学派 263

历代养生名人 264

老子 264

庄子 264

孔子 265

康熙 266

近代养生名人 266

美容养生 266

静坐 268

中华武术与养生 268

太极拳与养生 268

形意拳养生 269

运动与养生 269

运动养生学的主要特点 270

运动养生的关键 270

道教气功养生学 270

道教气功养生学的发展 271

饮食调养窍门多 272

养生酒文化 274

酒之于药的作用 275

居风水宝地采日月精华 275

居室养花的“三宜”“二忌” 276

舟车行旅话养生 277

千古传奇的房事养生 279

房事养生学的历史 279

房事禁忌 280

春季养生三要诀 280

养肝护肝法 280

“养阳”与“春捂” 281

酷暑天如何养生 282

酷暑谨防空调病 283

长夏防止湿邪侵袭 283

夏季养生注意事项 284

秋风起,话养生 285

秋季如何保养体内的阴气 285

以防寒、养肾为要旨的冬季养生 287

冬季如何保证肾气旺 287

养肾防寒,“神藏于内” 288

男性养生新观念 289

女性养生之道 291

老年人养生之道 292

第八篇 饮食 296

中国人的饮食 296

饮食与生存 296

饮食与享受 296

中国的菜系 297

菜系之说 297

菜系形成的历史饮食文化背景 298

鲁菜 298

鲁菜的历史 298

鲁菜的用料 299

鲁菜中的名菜 300

川菜 300

川菜的历史 300

川菜的菜点特色 301

川菜菜式 301

苏菜 302

苏菜的历史 302

淮扬、金陵、苏锡、徐海地方风味 302

粤菜 303

粤菜的历史 303

“广州”菜 304

粤菜的灵魂——汤菜 304

广东的小吃 305

湘菜 305

湘菜的历史 305

湘菜的特色 306

徽菜 307

徽菜的历史 307

徽菜的传统菜品 308

关于徽菜的逸闻趣事 308

浙菜 308

浙菜的历史 308

杭州、宁波、绍兴、温州风味 309

西湖醋鱼 309

闽菜 310

闽菜的历史 310

闽菜的特色 311

闽菜的调味与器皿 311

清真菜 311

清真菜的历史 311

清真菜的选料 312

“全羊席” 312

中国小吃 313

京式小吃 313

苏式小吃 313

广式小吃 314

其他地方小吃 314

中国面点 314

商代以及商代之前的面点 314

春秋战国时期的面点 314

汉代面点 315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面点 315

隋唐五代时期的面点 315

宋元时期的面点 316

明清时期的面点 316

面点在宴席中的地位 316

饺子文化 316

饺子的文化内涵 316

著名的饺子馆 317

悠久的汤文化 318

汤文化的历史 318

汤的原料 318

广东和江西喝汤的讲究 318

汤的保健功效 319

喝汤最好的时间 319

调味的艺术 319

咸味 320

甜味 320

酸味 320

辛味 320

苦味 320

鲜味 321

调味的讲究 321

中国菜的工艺 321

中国菜的雕刻工艺 322

工艺菜 322

中国菜的刀功 322

中国菜的烹饪技法 323

炒 323

爆 323

熘 323

炸 324

煎 324

烹 324

贴 324

炖 324

烧 324

蒸 324

煮 325

烩 325

炝 325

卤 325

烤 325

拔丝 325

饮食礼仪 325

宴饮之礼 326

待客之礼 326

进食之礼 327

少数民族食俗 327

四时八节话饮食 328

餐饮老字号 330

全聚德 330

砂锅居 331

天福号 331

一条龙 331

闲话餐具 332

春秋战国时期的餐具 332

盛唐时期的餐具 332

宋代餐具 332

明代餐具 333

清代餐具 333

现代餐具制造业 333

莱单源流 333

历代饮食专著与饮食理论 334

汉魏南北朝时期的食经 334

隋唐时期的饮食专著 334

宋元时期的食经 335

明代的饮食专著 335

清代的食经 335

巧用药膳 335

药膳的历史 335

药膳的选用要求 336

走向世界的中国菜 337

古代中国饮食的外传 337

近年来中国烹饪文化的世界影响 338

第九篇 道教 340

道教起源 340

鬼神崇拜 340

神仙方术 340

黄老之学 341

枝繁叶茂的道教派别 341

汉末道教组织重要派别 341

魏晋南北朝道教组织派别 342

隋唐时期道教派别 343

宋元时期道教组织派别 343

别具一格的道经 344

道经的流传 344

道经的体例——三洞四辅十二类 345

道教的大道 346

“道”的本义 346

老子对“道的改造和发展” 346

道教对“大道”的发展 347

道教的太极与阴阳 348

气与道的内涵 348

无极与太极 348

道教生命论 350

以人为主体的生命观 351

“我命由我”“重道贵生”的人生理念 351

万物与我为一 352

道教的符咒 352

道教的神仙观 354

道教的庆典与民间风俗 356

皈依道教的途径 358

道教的戒律 360

正一派戒律 360

全真派戒律 361

宫观清规 361

道教的洞天福地 362

十大洞天 362

三十六小洞天 363

七十二福地 363

道教的炼养方技 364

啸法的起源 364

啸法的形式 365

道教的神仙谱系 366

道教奠基者 369

最早的道教灵魂人物——黄帝 369

道教开山之祖——老子 369

关尹对道教的贡献 370

早期的奠基者——庄子和列子 370

道教发展者 371

张道陵 371

魏伯阳 371

葛洪 372

寇谦之 372

陆修静 372

陶弘景 373

道与术的汇聚者 373

孙思邈 373

司马承祯 374

陈抟 374

张继先 374

“北五祖” 375

“北七真” 375

“南五祖” 375

循道化术者 375

张三丰 376

杜道坚 376

张宇初 376

王常月 377

刘一明 377

承上启下的近现代高道 377

陈撄宁 378

易心莹 378

岳崇岱 378

第十篇 佛教 380

佛教传入中国 380

佛教传汉地 380

藏传和南传 381

佛教的中国化历程 381

佛教向儒道靠拢 381

斗争中融合 382

儒道对佛教的借鉴 382

天台宗 382

开宗立派系一人 382

典籍和理论 383

衣钵绵延花开海外 383

华严宗 384

衣钵绵延 384

中心教义 385

流传海外 385

净土宗 386

追本溯源 386

净土三经 386

传法世系 386

主要理论依据 387

三论宗 387

传法世系 388

主要理论 388

流传海外 389

禅宗 389

达摩西来,法传六祖 389

宗分南北,派有五家 389

禅宗经典 390

禅宗的影响 391

流传海外 391

律宗 391

道宣弘扬律学 391

律宗经典 392

鉴真东渡 392

法相宗 392

玄奘西游 393

典籍和理论 393

法相宗的影响 394

中原密宗 394

开元三大士 394

经典和理论 395

流传日本 396

小乘佛教 396

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的差别 396

流传区域 397

藏传佛教 398

前弘期的藏传佛教 398

后弘期的藏传佛教 398

五大教派 399

佛徒称谓及内涵 399

戒律性身分称谓 399

职务性身分称谓 400

礼节性称谓 401

中国佛教的清规戒律 401

戒律 401

清规 402

佛教尊神漫谈 403

佛陀 403

菩萨 403

罗汉 403

天龙八部 404

汉传佛经面面观 404

经藏、律藏、论藏 404

汉藏译佛经 405

佛经的刊印 406

佛经在民间 406

佛教法器 407

佛教法器 407

钟 407

锡杖 408

念珠 408

佛教音乐 408

梵呗的中国化 409

佛教音乐的世俗化 409

三武一宗灭佛 410

北魏太武帝灭佛 410

北周武帝灭佛 410

唐武宗灭佛 411

后周世宗灭佛 411

融入民间的佛教节日 412

佛诞节 412

佛成道节 413

盂兰盆节 413

中国著名佛教寺院 414

白马寺 414

大慈恩寺 414

显通寺 414

玄中寺 414

独乐寺 415

灵隐寺 415

寒山寺 415

国清寺 415

中国佛塔之最 415

佛祖舍利在中国 417

阿育王分舍利建塔 418

隋文帝分舍利建塔 418

法门寺舍利 419

北京灵光寺佛牙舍利 419

房山石径山佛真身舍利 419

浙江鄞县阿育王寺塔 419

中国佛教四大名山 419

文殊菩萨道场——五台山 420

观音菩萨道场——普陀山 420

地藏菩萨道场——九华山 421

普贤菩萨道场——峨眉山 4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