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书籍
“感觉主义”的谱系:新史学十年的反思之旅
“感觉主义”的谱系:新史学十年的反思之旅

“感觉主义”的谱系:新史学十年的反思之旅PDF电子书下载

其他书籍

  • 电子书积分:1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杨念群著
  • 出 版 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2
  • ISBN:
  • 页数:315 页
图书介绍:
《“感觉主义”的谱系:新史学十年的反思之旅》目录

自序 1

上编 作为一种“地方性知识”的儒学 3

一“儒学地域化”概念再诠释 3

“儒学”的核心问题是如何进行“道德实践”的问题 3

中华帝国气质的变化与“道德主义”的兴起 11

“讲学”以“正君心”:道德实践的发蒙 31

“儒学地域化”的底层实践:道德约束转化为治理规范 45

“儒学地域化”的危机及其在近代的残存形态 57

赘语:道统的坍塌 63

二 近代“东亚”的构建与儒学的命运 71

“东亚”概念的含混性 71

中国“华夷秩序观”的文化遗留与民族国家理念的冲突及其调适 74

中国构造“东亚”想象的历史与现实基础 83

日本的“脱亚”心态及其历史根源 86

韩国的位置 97

结论:“东亚”想象的谱系 100

中编 道统·政统的历史构造与兴衰轨迹 105

三“文质”之辨与中国历史观之构造 105

“文质”之辨与“三代”黄金期的建构 105

是“反智”还是“反知”? 111

“文质”辨析与明清易代 115

“文质”之辨仅仅是对历史黄金期的复归吗? 120

四 清朝统治的合法性及其治理技术 124

清朝统治合法性的阐释与清史研究新境的拓展 124

清朝“大一统”话语与早期全球化视野 128

清朝的治理技术与官员的政治执行力 132

如何从新的角度观察“身体政治” 137

五 超越“汉化论”与“满洲特性论” 141

“新清史”与“旧清史”研究路径的差异 141

“新清史”研究的盲点之所在 146

清史研究出现第三条道路的可能性 151

余论:我看“大一统”历史观 158

六 中国艺术表达中的“隐喻”传统与历史写作 166

史学危机与“隐喻史”研究的兴起 166

“隐喻史”表现之一:诗词隐语与绘画主题中所表达的士人心态 171

“隐喻史”表现之二:不同艺术作品隐喻中所表现出的历史变迁 177

结论:“隐喻”解读对于历史书写的意义 184

下编 超越“地方性”:思想与方法 189

七“危机意识”的形成与中国现代历史观念变迁 189

“危机意识”对应三大问题 189

“列文森悖论”的有效性及其修正 195

从“帝国”到“国家”,从“国家”到“社会” 198

“封建”意义的现代表述 205

“危机意识”的转变与“地方史”研究的兴起 209

走向“实践观”的新史学 215

八 中国历史学如何回应时代思潮(1978—2008) 221

从论证政治“合法性”到诠释社会“现代性” 221

“逆现代化行为”出现后的“国学”和“地方史研究” 225

“大叙事”的回归与史学方法的多元性发展 229

中国史学需要一种“感觉主义”! 234

九“地方性知识”、“地方感”与“跨区域研究”的前景 242

“宗族”、“庙宇”与区域社会史研究 242

从“地方性知识””到“地方感” 245

政治变迁的地方性逻辑和跨地方性逻辑 249

跨区域研究的前景 253

十“在地化”研究的得失与中国社会史的发展 257

从“古史”到“近史”:日趋单调的历史? 257

“历史学”人类学化的贡献及其危险 260

“在地化”的认知经验与“感觉主义” 267

“英雄史观”的回归? 271

十一 如何从“医疗史”的视角理解现代政治? 280

什么是“现代政治”? 280

作为问题出发点的“身体” 282

“空间”的含义 286

“身体”→“空间”→“制度” 290

“社会动员”与“国家” 293

十二 中国的“另一个近代” 297

无法步入“西方式近代”的焦虑 297

沟口雄三学术世界里的“地方”及其修正 299

中国革命发生学 305

“风景”的再发现与“劳动”的再定义 308

“群众动员”与“民主” 310

“抗争性政治”与“颠倒的想象” 313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