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PDF电子书下载
- 电子书积分:1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韩贵清,李佃贵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2
- ISBN:7810712225
- 页数:327 页
绪论 1
一、中国医药学发展概况 1
(一)中国医药学起源 1
(二)中医药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1
二、中医学的学科性质 4
(一)中医学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产物 4
(二)中医学具有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的双重特点 5
三、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5
(一)整体观念 5
(二)辨证论治 7
(三)恒动观念 7
四、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结构 8
(一)元气论是中医理论体系的哲学基础 8
(二)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方法论 8
(三)脏腑经络理论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 8
(四)其他组成部分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框架支撑 8
五、中西医学之比较 9
(一)中西医学不同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9
(二)中西医学发展的不同社会政治背景 9
(三)中西医学不同的文化背景、地理环境 9
(四)中西医学不同的自然观、生理观、病理观 10
上篇 基础理论 15
第一章 阴阳、五行、精气学说 15
第一节 阴阳学说 15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15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16
(一)阴阳的对立制约 16
(二)阴阳的互根互用 16
(三)阴阳的消长平衡 16
(四)阴阳的互相转化 17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7
(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17
(二)说明人体的生理活动 17
(三)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18
(四)用于疾病的诊断 18
(五)用于疾病的防治 18
第二节 五行学说 19
一、五行的基本概念 19
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19
(一)五行的特性 19
(二)对事物的五行分类 19
(三)五行的生克乘侮 20
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21
(一)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与相互关系 21
(二)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 22
(三)用于疾病的诊断 23
(四)用于疾病的治疗 23
第三节 精气学说 24
一、精气的基本概念 24
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24
(一)精气是构成万物的基本物质元素 24
(二)气化理论 24
三、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25
(一)说明人体的基本构成 25
(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25
(三)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25
(四)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26
第四节 阴阳、五行、精气三学说的相互关系 27
第二章 藏象 29
第一节 藏象概述 29
第二节 脏腑 29
一、五脏 29
(一)心 29
[附]心包络 30
(二)肺 30
(三)脾 32
(四)肝 33
(五)肾 34
[附]命门 36
二、六腑 37
(一)胆 37
(二)胃 37
(三)小肠 38
(四)大肠 38
(五)膀胱 38
(六)三焦 38
三、奇恒之府 39
(一)脑 39
(二)女子胞 39
四、脏腑之间的关系 40
(一)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40
(二)脏与腑之间的关系 42
(三)腑与腑之间的关系 43
第三节 精、气、血、津液、神 43
一、精 43
二、气 43
(一)气的生成与运动 44
(二)气的功能 44
(三)气的分布与分类 44
三、血 45
(一)血的生成 45
(二)血的功能 46
(三)血的循行 46
四、津液 46
(一)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 46
(二)津液的功能 46
五、神 47
(一)神的形成 47
(二)神的作用 47
六、精、气、血、津液、神的相互关系 47
(一)气与血的关系 47
(二)气与津液的关系 47
(三)血与津液的关系 48
(四)精与气、血的关系 48
(五)神与精、气、血、津液的关系 48
第三章 经络 49
第一节 经络的概念及组成 49
一、经络的概念 49
二、经络系统的组成 49
三、经络的生理功能 49
(一)沟通表里上下,联系脏腑器官 49
(二)通行气血,濡养脏腑组织 50
(三)感应传导信息,调节机能平衡 50
第二节 十二经脉 50
一、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51
(一)头面部 51
(二)躯干部 51
(三)四肢部 51
二、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规律及流注次序 51
(一)走向和交接规律 51
(二)流注次序 51
三、十二经脉的表里络属规律 52
第三节 奇经八脉 52
第四章 病因、病机 54
第一节 病因 54
一、外感六淫 54
(一)风邪 55
(二)寒邪 55
(三)暑邪 55
(四)湿邪 56
(五)燥邪 56
(六)火(热)邪 56
二、内伤七情 57
(一)七情与五脏气血的关系 57
(二)七情的致病特点 57
三、其他病因 58
(一)特异疠气 58
(二)饮食失宜 58
(三)劳逸失度 58
四、病理产物形成的病因 59
(一)痰饮 59
(二)瘀血 59
第二节 病机 60
一、邪正盛衰 60
(一)邪正盛衰与疾病的虚实变化 60
(二)邪正盛衰与疾病的转归 60
二、阴阳失调 61
(一)阴阳偏胜 61
(二)阴阳偏衰 61
(三)阴阳互损 62
(四)阴阳格拒 62
(五)阴阳亡失 62
三、气机失常 62
第五章 诊法 64
第一节 望诊 64
一、全身望诊 64
(一)望神 64
(二)望色 65
(三)望形体 66
(四)望姿态 66
二、局部望诊 66
(一)望目 66
(二)望鼻 66
(三)望口唇 66
(四)望咽喉 66
(五)望皮肤 66
三、望舌 67
(一)望舌体 67
(二)望舌苔 69
四、望排出物 71
(一)望痰涎 71
(二)望呕吐物 71
(三)望二便 71
五、望小儿指纹 71
第二节 闻诊 72
一、闻声音 72
(一)发声异常 72
(二)语言异常 72
(三)呼吸异常 72
(四)咳嗽 72
(五)呕吐 72
(六)呃逆、嗳气 72
二、嗅气味 73
第三节 问诊 73
一、问一般情况 73
二、问既往病史和家族病史 73
三、问起病 74
四、问现在症状 74
(一)问寒热 74
(二)问汗 74
(三)问疼痛 75
(四)问睡眠 75
(五)问饮食与口味 76
(六)问二便 76
(七)问经带 76
(八)问小儿 76
第四节 切诊 77
一、脉诊 77
(一)脉诊的部位和方法 77
(二)正常脉象 77
(三)病脉与主病 77
二、按诊 79
(一)按肌肤 79
(二)按手足 79
(三)按脘腹 79
第六章 辨证 80
第一节 八纲辨证 80
一、表里 80
(一)表证 80
(二)里证 80
(三)半表半里证 80
(四)表证与里证的关系 81
二、寒热 81
(一)寒证 81
(二)热证 81
(三)寒证与热证的关系 81
三、虚实 81
(一)虚证 81
(二)实证 81
(三)虚证与实证的关系 82
四、阴阳 82
(一)阴证 82
(二)阳证 82
(三)阴证与阳证的关系 82
第二节 脏腑辨证 82
一、脏病辨证 82
(一)心病辨证 82
(二)肺病辨证 84
(三)脾病辨证 85
(四)肝病辨证 85
(五)肾病辨证 87
二、腑病辨证 88
(一)小肠实热证 88
(二)大肠湿热证 88
(三)大肠液亏证 88
(四)脾胃湿热证 89
(五)胃火炽盛证 89
(六)胃阴虚证 89
(七)食滞胃脘证 89
(八)肝胆湿热证 89
(九)膀胱湿热证 89
三、脏病兼病辨证 90
(一)心脾两虚 90
(二)心肾不交 90
(三)肺肾阴虚证 90
(四)肝脾不调证 90
(五)肝肾阴虚证 90
(六)脾肺气虚证 91
(七)脾肾阳虚证 91
第三节 六经辨证 91
一、太阳病证 91
(一)太阳中风证 91
(二)太阳伤寒证 91
二、阳明病证 92
(一)阳明经证 92
(二)阳明腑证 92
三、少阳病证 92
四、太阴病证 92
五、少阴病证 92
(一)少阴寒化证 92
(二)少阴热化证 92
六、厥阴病证 93
(一)寒热错杂 93
(二)厥热胜复 93
第四节 卫气营血辨证 93
一、卫分证 93
二、气分证 94
(一)气分热盛 94
(二)热结肠道 94
三、营分证 94
(一)热伤营阴 94
(二)热入心包 94
四、血分证 94
(一)血热妄行 94
(二)肝热动风 95
(三)血热伤阴 95
第五节 三焦辨证 95
第七章 防治原则 96
第一节 预防 96
一、未病先防 96
(一)养生 96
(二)防止病邪的侵害 97
二、既病防变 97
(一)早期诊治 97
(二)控制疾病的传变 97
第二节 治则 97
一、治病求本 97
(一)治标与治本 97
(二)正治与反治 98
(三)病治异同 99
二、扶正祛邪 99
三、调整阴阳 99
(一)损其有余 99
(二)补其不足 100
四、三因制宜 100
(一)因时制宜 100
(二)因地制宜 100
(三)因人制宜 100
第三节 治法 100
一、汗法 101
二、吐法 101
三、下法 101
四、和法 101
五、温法 101
六、清法 102
七、消法 102
八、补法 102
第八章 中药 103
第一节 中药基本知识 103
一、中药的采集 103
二、中药的炮制 103
三、中药的性能 103
(一)四气五味 103
(二)升降浮沉 104
(三)归经 104
(四)毒性 105
四、中药的用法 105
(一)配伍 105
(二)禁忌 106
(三)中药的用量 106
(四)中药的煎服法 106
第二节 常用中药 107
一、解表药 107
(一)辛温解表药 107
(二)辛凉解表药 108
二、清热药 110
(一)清热泻火药 110
(二)清热解毒药 111
(三)清热燥湿药 112
(四)清热凉血药 113
(五)清虚热药 114
三、泻下药 115
(一)攻下药 115
(二)润下药 116
(三)逐水药 116
四、祛风湿药 116
五、芳香化湿药 118
六、利水渗湿药 119
七、温里药 121
八、理气药 122
九、化痰止咳平喘药 123
(一)化痰药 123
(二)止咳平喘药 124
十、止血药 126
十一、活血化瘀药 129
十二、平肝熄风药 131
十三、安神药 133
十四、收涩药 134
(一)止汗药 135
(二)涩肠止泻药 135
(三)固精、缩尿、止带药 136
十五、补益药 137
(一)补气药 137
(二)补阳药 138
(三)补血药 139
(四)补阴药 140
十六、开窍药 140
十七、消食药 143
十八、驱虫药 144
十九、催吐药 145
二十、外用药 146
第九章 方剂 148
第一节 方剂的基本知识 148
一、方剂的组成及其变化 148
(一)方剂的组成原则 148
(二)方剂的组成变化 148
二、方剂的剂型 149
(一)汤剂 149
(二)丸剂 149
(三)散剂 149
(四)膏剂 149
(五)丹剂 149
(六)片剂 149
(七)胶囊剂 149
(八)颗粒剂 149
(九)口服液 150
(十)针剂 150
三、方剂与治法 150
第二节 常用方剂 150
一、解表剂 150
二、泻下剂 151
三、和解剂 153
四、清热剂 154
五、温里剂 156
六、补益剂 157
七、固涩剂 158
八、安神剂 159
九、开窍剂 160
十、理气剂 160
十一、理血剂 161
十二、治风剂 162
十三、治燥剂 163
十四、祛湿剂 164
十五、祛痰剂 165
十六、消食剂 166
十七、驱虫剂 166
十八、涌吐剂 167
十九、痈疡剂 167
第十章 针灸 168
第一节 经络与腧穴 168
一、概述 168
(一)十四经脉 168
(二)腧穴 169
二、十四经穴 171
(一)手太阴肺经 171
(二)手阳明大肠经 172
(三)足阳明胃经 174
(四)足太阴脾经 176
(五)手少阴心经 178
(六)手太阳小肠经 179
(七)足太阳膀胱经 181
(八)足少阴肾经 185
(九)手厥阴心包经 187
(十)手少阳三焦经 188
(十一)足少阳胆经 190
(十二)足厥阴肝经 193
(十三)督脉 194
(十四)任脉 196
三、经外奇穴 198
(一)头颈部穴 198
(二)胸背部穴 199
(三)上肢部穴 199
(四)下肢部穴 201
第二节 刺灸方法 201
一、针法 201
(一)针具 201
(二)针刺练习 201
(三)针刺前的准备 202
(四)毫针刺法 202
(五)针刺注意事项 204
(六)针刺异常情况的处理及预防 204
二、灸法 206
(一)常用灸法 206
(二)灸法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206
(三)灸治注意事项 207
第三节 其他针法 207
一、三棱针 207
二、皮肤针 207
三、皮内针 208
第四节 针灸治疗总则 208
治则 208
(一)一般治疗原则 208
(二)配穴处方原则 209
下篇临床各科 213
第十一章 内科病证 213
感冒 213
发热 214
头痛 216
胸痹 218
胁痛 220
胃痛 221
腹痛 223
腰痛 224
痹证 226
咳嗽 228
哮喘 230
心悸 232
水肿 234
呕吐 236
腹泻 238
便秘 240
黄疸 242
积聚 243
臌胀 245
淋证 246
血证 248
遗精 251
阳痿 253
眩晕 254
失眠 256
郁证 257
虚劳 259
汗证 261
中风 263
消渴 265
第十二章 妇科病证 267
月经病 267
月经先期 267
月经后期 268
月经先后无定期 269
月经过多 270
月经过少 271
痛经 272
闭经 273
崩漏 274
带下病 276
妊娠病 277
妊娠恶阻 277
胎漏、胎动不安 278
堕胎、小产、滑胎 279
妊娠肿胀 280
妊娠小便不通 280
产后病 281
产后血晕 281
产后腹痛 282
产后大便难 283
产后排尿异常 283
产后恶露不绝 284
产后痉证 285
产后发热 285
产后自汗盗汗 286
产后身痛 287
缺乳 288
妇科杂病 288
妇人腹痛 288
不孕症 290
第十三章 儿科病证 292
惊风 292
痫证 294
厌食 296
遗尿 297
痄腮 299
第十四章 外科病证 301
疖 301
暑疖 301
蝼蛄疖 302
疖病 302
痈 303
颈痈 303
腋痈 304
脐痈 305
疽 305
有头疽 305
无头疽 307
湿疮 309
白疕 310
附篇 315
常用中药现代药理举要 315
方剂索引 318
- 《全国高等中医药行业“十三五”创新教材 中医药学概论》翟华强 2019
- 《中医女科十大名著 济阴纲目 大字本》(明)武之望著 2012
- 《全国普通高等中医药院校药学类专业十三五规划教材 第二轮规划教材 分析化学实验 第2版》池玉梅 2018
- 《中医骨伤科学》赵文海,张俐,温建民著 2017
- 《全国普通高等中医药院校药学类专业十三五规划教材 第二轮规划教材 药剂学实验 第2版》韩丽,史亚军 2018
- 《医学物理学》洪洋 2020
- 《2019国家医师资格考试用书 中医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全真模拟试卷与解析 第3版》国家医师资格考试研究组 2019
- 《小牛顿科学故事馆 医学的故事》小牛顿科学教育公司编辑团队 2018
- 《全国普通高等中医药院校药学类专业“十三五”规划教材 第二轮规划教材 有机化学学习指导 第2版》赵骏 2018
- 《浙江中医临床名家 朱古亭》方剑乔总主编 2019
- 《大学计算机实验指导及习题解答》曹成志,宋长龙 2019
- 《中国当代乡土小说文库 本乡本土》(中国)刘玉堂 2019
- 《异质性条件下技术创新最优市场结构研究 以中国高技术产业为例》千慧雄 2019
- 《中国铁路人 第三届现实主义网络文学征文大赛一等奖》恒传录著 2019
- 《莼江曲谱 2 中国昆曲博物馆藏稀见昆剧手抄曲谱汇编之一》郭腊梅主编;孙伊婷副主编;孙文明,孙伊婷编委;中国昆曲博物馆编 2018
- 《中国制造业绿色供应链发展研究报告》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 2019
- 《中国陈设艺术史》赵囡囡著 2019
- 《指向核心素养 北京十一学校名师教学设计 英语 七年级 上 配人教版》周志英总主编 2019
- 《《走近科学》精选丛书 中国UFO悬案调查》郭之文 2019
-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人生发展》王琳责任编辑;(中国)肖宇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