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书籍
针灸学
针灸学

针灸学PDF电子书下载

其他书籍

  • 电子书积分:9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江苏新医学院主编
  • 出 版 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75
  • ISBN:
  • 页数:185 页
图书介绍:
上一篇:金属学下一篇:山水盆景制作与养护
《针灸学》目录

绪言 1

上篇 经络、输穴 1

第一章 经络学说概述 1

第一节 经络系统的组成 1

一、十二经脉 2

二、奇经八脉 2

三、十五络 2

四、十二经别 3

五、十二经筋 3

六、十二皮部 3

第二节 十四经体表循行分布概况 3

第三节 经络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反应 3

第四节 经络学说在临床上的应用 4

一、诊断方面 4

二、治疗方面 5

第二章 输穴概述 5

第一节 输穴的分类 5

一、十四经输穴 5

二、经外穴 6

三、阿是穴 6

第二节 输穴的主治作用 6

第三节 输穴的体表定位 7

一、解剖标志定位法 7

二、骨度分寸定位法 7

三、简便定位法 9

第三章 任脉、督脉及其常用输穴 10

第一节 任脉 10

会阴 10

曲骨 10

中极 10

关元 11

石门 11

气海 11

神阙 11

水分 12

下脘 12

建里 12

中脘 12

巨阙 12

鸠尾 12

膻中 12

璇玑 12

天突 12

廉泉 13

承浆 13

第二节 督脉 14

长强 14

腰俞 14

十七椎 14

腰阳关 14

命门 15

至阳 15

灵台 15

身柱 15

陶道 16

大椎 16

哑门 16

风府 16

百会 17

上星 17

印堂 17

素髎 17

水沟(人中) 18

第四章 手三阴、手三阳经及其常用输穴 19

第一节 手太阴肺经 19

中府 20

云门 20

尺泽 20

孔最 20

列缺 20

太渊 20

鱼际 21

少商 21

第二节 手厥阴心包经 21

天池 22

曲泽 22

郄门 22

间使 22

内关 22

大陵 23

劳宫 23

中冲 23

第三节 手少阴心经 24

极泉 24

少海 24

通里 24

阴郄 24

神门 25

少府 25

少冲 25

第四节 手阳明大肠经 25

商阳 26

三间 26

合谷 26

阳溪 26

偏历 27

手三里 27

曲池 27

臂臑 27

肩髃 27

巨骨 27

扶突 27

迎香 28

第五节 手少阳三焦经 29

关冲 29

中渚 29

阳池 30

外关 30

支沟 30

三阳络 30

四渎 30

天井 30

臑会 30

肩髎 30

天牖 30

翳风 30

瘈脉 31

耳门 31

太阳 32

丝竹空 32

第六节 手太阳小肠经 32

少泽 32

后溪 32

腕骨 32

养老 33

支正 33

小海 33

肩贞 33

臑俞 33

天宗 33

秉风 33

曲垣 33

肩外俞 34

肩中俞 34

天容 34

颧髎 35

听宫 35

第五章 足三阳、足三阴经及其常用输穴 35

第一节 足阳明胃经 35

承泣 35

四白 36

巨髎 36

地仓 36

颊车 36

下关 36

头维 36

人迎 37

乳根 37

梁门 37

天枢 37

外陵 37

水道 37

归来 37

髀关 37

伏兔 37

梁丘 38

犊鼻 38

足三里 38

阑尾穴 38

上巨虚 39

条口 39

下巨虚 39

丰隆 39

解溪 39

冲阳 39

内庭 39

厉兑 40

第二节 足少阳胆经 41

瞳子髎 42

听会 42

悬颅 42

阳白 42

完骨 42

风池 43

肩井 43

带脉 43

居髎 43

环跳 43

风市 44

膝阳关 44

阳陵泉 44

胆囊穴 44

光明 44

阳辅 45

悬钟(绝骨) 45

丘墟 45

足临泣 45

侠溪 45

第三节 足太阳膀胱经 47

睛明 47

攒竹 48

天柱 48

大杼 48

风门 48

肺俞 48

厥阴俞 49

心俞 49

膈俞 49

肝俞 49

胆俞 49

脾俞 49

胃俞 49

三焦俞 50

肾俞 50

气海俞 50

大肠俞 50

膀胱俞 50

白环俞 50

次髎 50

承扶 50

殷门 51

委阳 51

委中 51

膏肓俞 51

志室 51

胞肓 51

秩边 51

承山 51

跗阳 52

昆仑 52

申脉 52

金门 52

至阴 52

第四节 足太阴脾经 54

隐白 55

公孙 55

三阴交 55

地机 55

阴陵泉 55

血海 56

大横 56

大包 56

第五节 足厥阴肝经 57

大敦 57

行间 57

太冲 58

蠡沟 58

中都 58

曲泉 58

章门 59

期门 59

第六节 足少阴肾经 59

涌泉 60

然谷 60

太溪 61

照海 61

复溜 61

筑宾 61

阴谷 61

横骨 61

大赫 61

俞府 61

第六章 经外穴 63

第一节 头部经外穴 63

四神聪 63

鱼腰 63

球后 63

鼻通 63

定神 63

夹承浆 63

金津、玉液 63

洪音 63

强音 64

增音 64

牵正穴 64

听敏 64

翳明 64

安眠1 64

安眠2 64

兴奋 64

第二节 躯干部经外穴 65

血压点 65

定喘 65

结核穴 65

巨阙俞 65

胃热穴 65

中喘穴(肝热穴) 65

脾热穴 65

肾热穴 66

八椎下 66

胰俞 66

肾脊 66

腰奇 66

夹脊 66

第三节 四肢部经外穴 66

十宣 66

四缝 66

八邪 67

上八邪 67

外劳宫(落枕) 67

手背腰痛点 67

二白 67

臂中 67

郄上 68

泽前 68

举臂 68

抬肩 68

肩前(肩内陵) 68

迈步 68

四强 68

百虫窝 68

膝眼 69

八风 69

中篇 刺灸法 70

第七章 毫针刺法 70

第一节 基本知识 70

一、毫针的规格 70

二、针刺练习 71

三、针刺前的准备工作 71

第二节 操作方法 72

一、进针方法 72

二、针刺的角度和深度 73

三、行针与得气 74

四、针刺补泻 76

五、留针和起针 76

第三节 针刺注意事项及异常情况处理 76

一、注意事项 76

二、异常情况的处理 77

第八章 灸法和拔罐法 78

第一节 灸法 78

一、基本知识 78

二、操作方法 79

三、灸法的作用及其适应症 81

四、注意事项 81

第二节 拔罐法 81

一、火罐的种类 81

二、操作方法 82

三、适应症 83

四、注意事项 83

第九章 三棱针刺法 83

第一节 络刺 83

一、针具 83

二、操作方法 84

三、适应症 84

四、注意事项 84

第二节 挑治 84

一、针具 84

二、操作方法 84

三、适应症 85

四、注意事项 85

第十章 皮肤针和皮内针刺法 85

第一节 皮肤针刺法 85

一、针具 85

二、操作方法 86

三、适应症 86

四、注意事项 87

第二节 皮内针刺法 87

一、针具 87

二、操作方法 87

三、适应症 87

四、注意事项 87

第十一章 电针和火针 88

第一节 电针 88

一、应用器材 88

二、操作方法 88

三、适应症 88

四、注意事项 88

第二节 火针 89

一、应用器材 89

二、操作方法 89

三、适应症 89

四、注意事项 89

第十二章 穴位注射和埋线疗法 90

第一节 穴位注射 90

一、常用药物 90

二、操作方法 90

三、适应症 90

四、注意事项 90

第二节 埋线疗法 91

一、操作方法 91

二、适应症 92

三、注意事项 92

附:穴位刺激结扎方法 92

第十三章 耳针疗法 92

第一节 耳廓表面的解剖名称 92

第二节 耳与经络、脏腑的联系 94

第三节 耳针的穴位 94

一、耳穴的分布规律 94

二、常用耳穴的定位和主治 94

三、耳穴的探查方法 97

第四节 耳针的临床应用 98

一、在防治疾病方面的应用 98

二、在辅助诊断方面的应用 99

第十四章 头针和赤医针疗法 100

第一节 头针疗法 100

一、头针刺激区的定位和主治 100

二、针具、体位和操作方法 103

三、适应症 103

四、注意事项 103

第二节 赤医针疗法 104

一、赤医穴的位置 104

二、针具、体位和操作方法 105

三、适应症及其配穴 106

四、注意事项 107

下篇 常见病症治疗 108

第十五章 治疗概述 108

第一节 针灸辨证施治原则 108

第二节 经络穴位诊察法 109

一、体表按诊法 109

二、经穴电测定法 110

第三节 针灸处方的基本原则 110

一、循经取穴 111

二、近部取穴 111

三、特定穴及其应用 111

(一)俞穴、募穴 112

(二)原穴、络穴 112

(三)郄穴 112

(四)八会穴 113

(五)八脉交会穴 113

(六)下合穴 113

(七)五输穴 114

第十六章 常见病症(上) 115

第一节 急症和传染病 115

一、昏厥 115

二、休克 115

三、中暑 116

四、感冒 116

五、疟疾 117

六、病毒性肝炎 117

七、急性胃肠炎、细菌性痢疾 118

八、流行性腮腺炎 119

第二节 消化系统病症 120

一、胃脘痛 120

二、急性阑尾炎 121

三、急性胆道疾患 121

四、神经性呕吐 122

五、呃逆 123

六、小儿疳积 123

七、婴幼儿腹泻 124

八、痔 124

第十七章 常见病症(中) 125

第一节 呼吸、循环系统病症 125

一、支气管炎 125

二、支气管哮喘 126

三、高血压病 127

四、心绞痛 128

五、心悸 128

六、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129

第二节 泌尿、生殖系统病症 129

一、尿路感染 129

二、尿潴留 130

三、遗尿 131

四、遗精、阳萎 131

五、痛经 132

六、月经不调 132

七、慢性盆腔炎 133

八、功能性子宫出血 133

九、胎位不正 134

十、子宫脱垂 134

第十八章 常见病症(下) 135

第一节 运动系统病症 135

一、落枕 135

二、急性腰扭伤 136

三、慢性腰背痛 136

四、胸胁痛 138

五、肩关节周围炎 138

六、腕部腱鞘病 139

七、膝部软组织损伤 140

八、关节炎 141

第二节 神经系统病症 142

一、头痛 142

二、三叉神经痛 143

三、面神经麻痹 144

四、面肌痉挛 144

五、眩晕 145

六、坐骨神经痛 146

七、脑血管意外后遗症 147

八、多发性末梢神经炎 147

九、神经衰弱 148

十、癔病 148

十一、精神分裂症 149

十二、癫癎 150

十三、脑炎后遗症 151

十四、脊髓灰质炎后遗症 152

第三节 其他病症 154

一、急性结膜炎 154

二、近视 154

三、青光眼 154

四、视神经萎缩 155

五、慢性鼻炎、副鼻窦炎 155

六、慢性咽、喉炎 156

七、牙痛 156

八、耳聋、聋哑(附:耳鸣) 157

九、单纯性甲状腺肿 157

十、荨麻疹 158

十一、乳汁少 158

十二、急性乳腺炎 159

第十九章 针刺麻醉 159

第一节 针麻的特点 159

第二节 针麻的方法 160

一、术前准备 160

二、选穴 161

三、刺激及诱导 161

四、术中管理及术后随访 162

第三节 常见手术针麻选穴举例 162

第四节 辅助用药 162

第五节 针麻对医务人员的要求 163

附篇 164

第一节 针灸研究资料综述 164

一、关于经络实质的研究 164

(一)对经络现象的观察研究 164

(二)以神经系统为基础的研究 165

(三)经络与神经-体液关系的研究 167

(四)经络与生物电关系的研究 168

(五)其他的一些设想 168

二、针灸的作用及其原理 169

(一)针刺的止痛作用 169

(二)针灸的防御作用 170

(三)针灸的调整作用 171

(四)与针灸作用有关的几个问题 175

第二节 针灸歌赋节选 177

一、《百症赋》 177

二、《通玄指要赋》 178

三、《玉龙歌》 178

四、《行针指要歌》 180

五、《十二穴主治杂病歌》 180

六、《十四经穴分寸歌》 182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