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书籍
文本之“间”:从孔子到鲁迅
文本之“间”:从孔子到鲁迅

文本之“间”:从孔子到鲁迅PDF电子书下载

其他书籍

  • 电子书积分:13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伍晓明著
  • 出 版 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2
  • ISBN:
  • 页数:376 页
图书介绍:
《文本之“间”:从孔子到鲁迅》目录
标签:文本

实与名 3

解构正名 3

一、(无)解(之)题 3

二、不可辩证解决的“自相矛盾” 11

三、初正解构之名 18

四、初解正名之构 28

五、名何以可“僭窃”? 36

六、正名之政与政之正名 46

1.正名之政 46

2.政之正名 51

七、(不)结(之)论 63

言与道 71

“予欲无言”:《论语》中的论辩与孔子对言的态度 71

一、引言 71

二、《论语》中的论辩 72

三、圣人之不辩与中国传统中之辩 75

四、“予欲无言” 81

五、“巧言乱德” 84

六、“佞人殆” 86

七、“慎于言”、“先行其言”、“正名” 91

八、《论语》中之“修辞”:反问与提喻 96

九、结论 102

“道”何以“法自然”? 105

一、引言 105

二、“道法自然”的直接语境:《老子》第二十五章 107

三、汉语语境中“道法自然”的若干传统与现代解释 113

四、“道法自然”的若干西方翻译 115

五、王弼对“道法自然”的理解 122

六、“道法自然”与“道生……万物” 126

七、“道生……万物”的“具体”意义或方式 129

八、“道法自然”与圣人之“能辅万物之自然” 133

情与性 137

心性天人:重读孟子 137

一、引言:阅读作为署名 137

二、“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求在我者也” 139

三、“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 148

四、“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154

五、“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161

六、“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165

七、“仁也者,人也” 172

八、余言:阅读期待阅读 176

情与人性之善 178

上篇情——从(事)物之(实)情到人之(感)情 180

一、(事)物之“(实)情” 180

二、从人之“(实)情”到人之“(感)情” 183

三、感—情:人之最根本的可被感动之性 187

下篇 恻隐之心与人性之善 190

一、从“不忍人之心”中之“忍”说起 191

二、忍与“不动心” 194

三、我作为必然要为他者忍痛而又“不忍”他者之痛者 197

四、“具(有)(身)体”的恻隐之心 201

五、恻隐之心作为“感(觉)”与“(感)情” 203

六、“性无有不善” 207

莱维纳斯与孟子,或,作为感受性的主体与怵惕恻隐之心 211

同与和 225

思和 225

一、和之思念,和之思考 225

二、出于分、别、离、异又欲结束分、别、离、异之和 227

三、宰夫之和:和的一种模式及其问题 230

四、至大无外之同 233

五、另一种和:相应与应和 235

六、由这样的和而至另一种同 240

父与子 247

“若保赤子”——中国传统文化的理想之政 247

一、传统政治话语中的“父母”与“赤子”之喻 247

二、“以天下为一家”的伦理意义:“百姓有过,在予一一人” 250

三、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不平等”,以及家伦理关系的两面性 253

四、天子—家长与子民之间的“不平等” 257

五、有关公正、法律和制度之基础的思考 261

六、从“君—主”到“民—主”? 266

有与Sein 273

汉语语境下的西方(哲学概念)“存在” 273

一、“有——存在” 273

二、“Sein”的汉语翻译 276

三、从现代的“存在”(Sein)回到传统的“有” 280

四、汉语之“有”的独特之处 284

五、“有”与“Sein” 288

失之交臂?——牟宗三与海德格尔的哲学遭遇 290

一、追求“道德的形上学”的建立 290

二、人必须是上帝:“智的直觉”与物之朗现 293

三、牟宗三与海德格尔:失之交臂的遭遇 295

人与我 303

他者“的”迫害——鲁迅与莱维纳斯 303

一、引言:中国的现代性——渴望“人各有己” 303

二、诞生于他者之迫害中的己 305

三、普遍的吃人历史与吃人现实 307

四、妄想中的洞见 310

五、莱维纳斯所讲的关于我与他者的哲学故事 316

六、对弱肉强食意义上的“吃人”的批判 320

七、在鲁迅的狂人之后找回“仁人” 325

我之由生向死与他人之无法感激的好意——重读鲁迅《过客》 330

一、那似路非路者 330

二、暧昧的黄昏 332

三、遭遇:问题的开始? 333

四、既已为(过)“客”,焉能无“主”(人) 335

五、偶然的必然 337

六、决定:因为他者 338

七、那感激不了的好意 340

八、危险的纠缠,沉重的背负 341

九、“生”之“命”:那无声的催促与叫唤 343

十、他者:我之“定命” 346

十一、走向超越我之死 348

史与事 353

文学“史”可能吗? 353

主要参考文献 363

后记 37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