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语言文字
基于中国哲学思想的汉语研究
基于中国哲学思想的汉语研究

基于中国哲学思想的汉语研究PDF电子书下载

语言文字

  • 电子书积分:1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李华倬著
  • 出 版 社:镇江:江苏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0
  • ISBN:9787811301427
  • 页数:279 页
图书介绍:本书以中国哲学“统一论”为指导思想,依次对汉语实词、助词、介词、基本句以及对汉字、汉语、汉语的“体”、汉语学科加以研究,主张应该从物理学意义出发探讨汉语语法特点。该书语言准确,表达清晰,结构严谨,论证严密,研究得出的结论可供汉语言研究者学习参考。
《基于中国哲学思想的汉语研究》目录

绪论 1

第1章 汉语的哲学基础 8

本章导读 8

第1节 指导汉语的世界观 9

第2节 统一论的语言观 12

第3节 统一论的语言世界 15

第4节 统一论的思维模式 19

第5节 统一论的时空观 22

5.1 时空统一的存在观 22

5.2 存在和不存在的延续性 23

5.3 语言学的时空坐标 24

5.4 时空统一法则的语用意义 25

5.4.1 时空比拟 26

5.4.2 时空同步 26

5.4.3 时空状态图 27

5.4.4 时空函数的语用意义 28

第2章 汉语实词的研究 31

本章导读 31

第1节 名词 32

1.1 物种名词 32

1.2 动名词 34

1.3 状态名词 35

1.4 抽象名词 36

第2节 动词 36

2.1 时间特性:持续动词和瞬间动词 37

2.2 空间特性:动态动词和静态动词 37

2.3 力学特性:作用动词和非作用动词 38

2.4 界特性:有界动词和无界动词 40

第3节 行为词 40

3.1 行为词的构成原理 40

3.2 “救”字行为词的形象分析 44

3.3 “吃”字行为词的形象分析 46

3.3.1 “吃”的狭义理解 46

3.3.2 “吃”的广义理解 47

第4节 因果词 48

第5节 量词 49

第6节 复合词综述 51

第3章 汉语助词的句法研究 55

本章导读 55

第1节 “了” 57

1.1 “了”的时间意义 57

1.2 “了”的量化 58

1.3 “了”的句法功能 60

1.4 “了”的句法意义 60

1.4.1 “了2”的句法意义 61

1.4.1.1 表示持续性行为正在进行 62

1.4.1.2 表示突发事件的出现 63

1.4.1.3 表示时间的延续 64

1.4.1.4 表示状态和称号的保持 64

1.4.1.5 表示主观认定 65

1.4.1.6 表示新过程来临 65

1.4.1.7 “了2”的语义解释 66

1.4.2 “了1”的句法意义 67

1.4.2.1 表示动态行为的完成 67

1.4.2.2 表示静态行为的持续 70

1.4.2.3 表示状态的持续 72

1.4.2.4 表示状态的终止 72

1.4.2.5 “了1”的语义解释 72

1.4.3 “了1”和“了2”共现的句法意义 73

1.4.3.1 表示动态过程的继续 73

1.4.3.2 表示动态过程终止后的时间持续 73

1.4.3.3 表示状态的继续 74

1.5 “了”和“了”字句的形象化意义 75

第2节 “过” 76

2.1 “过”的时间意义 76

2.2 “过”字句的句法意义 76

2.3 “过”和“了1”的对比分析 79

第3节 “着” 80

3.1 “着”的统一论意义 80

3.2 “着”的句法功能 81

3.2.1 表示自动动作对动作主体的依附 81

3.2.2 表示施加动作对受事的依附 82

3.2.3 表示状态对事物的依附 82

3.2.4 表示两个动作的粘连 82

3.3 “着”的使用原则 83

3.4 “着”和“了1”的对比分析 86

第4节 “在” 87

4.1 占据运动的存在意义 87

4.2 “在”的统一论意义 87

4.3 “在”的句法功能 88

4.3.1 表示事物对动作和行为的占据 88

4.3.2 表示事物对状态的占据 90

4.3.3 表示事物对变化的占据 90

4.3.4 表示事物对空间的占据 91

4.3.5 表示事物对时间的占据 92

4.4 “在”字句的合成 92

4.4.1 两个“在”字句的合成 92

4.4.2 “在”字句和“了”字句的合成 93

4.5 正在进行体的两种表述与假借主语 93

4.6 “在”是动词吗 94

第5节 “得” 95

5.1 表示必然性结果的获得 96

5.2 表示非必然性结果的获得 96

5.3 引入评价补语 98

第6节 “的” 99

6.1 关于“的”的几种看法 99

6.2 “的”的泛指意义 100

6.3 “是”和“的”连用 104

6.4 二“的”连用 109

6.5 “的”字句的语用目的及其时态甄别 110

6.6 “的”的语用意义 111

第7节 “就” 112

7.1 表示衔接的句法功能 113

7.1.1 描述动作起点与过去时间衔接 113

7.1.2 描述动作起点与现在时刻衔接 114

7.1.3 描述动作起点与将来时间衔接 115

7.1.4 描述两种行为衔接 115

7.1.5 描述诱发的行为动作与前述行为动作的衔接 116

7.1.6 描述因和果的衔接 117

7.2 表示联系的句法功能 118

7.2.1 主宾语串式联系 118

7.2.2 主宾语并式联系 119

7.3 基于衔接和联系的句法意义 120

第8节 “才” 121

8.1 表示动作推迟 121

8.2 表示时间偏短 124

8.3 表示数量偏少 124

8.4 表示程度和水平偏低 124

8.5 表示实现既定目标的充分条件 125

8.6 基于偏离的句法意义 127

第4章 汉语介词句的研究 128

本章导读 128

第1节 “把”字句 129

1.1 “把”字句各成分的句法分析 130

1.1.1 “把”字句的句法意义 130

1.1.2 “把”字句的宾语 133

1.1.3 “把”字句的动词 137

1.1.4 “把”字句的补语 140

1.1.4.1 “把”字句的界化补语 141

1.1.4.2 “把”字句的变化补语 142

1.1.5 “把”字句的时态 145

1.1.6 “把”字句的否定式 146

1.2 “把”字句的语用分析 146

1.2.1 表述对事物的处置 147

1.2.2 表述使事物产生某种状态 147

1.2.3 表述使事物移动 149

1.2.4 表述使事物发生变化 150

1.2.5 表述改变事物的存在状态 150

1.2.6 表述对事物付出力量 151

1.2.7 表述对事情和理念的强调 151

1.2.8 突显宾语的弱者地位 151

1.3 “把”字句宾后的结构分析 152

1.3.1 宾后只有动词的“把”字句 153

1.3.2 宾后只有补语的“把”字句 154

1.3.3 宾后为动补词组的“把”字句 154

1.3.3.1 动词和补语的语义都指向宾语 154

1.3.3.2 动词的语义指向宾语,补语的语义指向动词 155

1.3.3.3 补语的语义指向宾语,动词的语义指向补语 156

1.4 “把”字句的转换 158

1.5 “把”字句的物理学意义 160

1.6 “把”字句的总体意义和使用原则 161

第2节 “被”字句 164

2.1 “被”字句的语用意义 164

2.2 “被”字句的补语 168

2.3 “被”字句的新发展 169

第3节 “给”字句 171

3.1 “给”在句中做动词 172

3.1.1 表示给予 172

3.1.2 表示诱发 174

3.2 “给”在句中做介词 177

3.2.1 “给”在动词之后 177

3.2.2 “给”在动词之前 179

3.2.2.1 宾语1表示目标对象 179

3.2.2.2 宾语1表示供应对象 180

3.2.2.3 宾语1表示服务对象 181

3.2.2.4 宾语1表示受损对象 182

3.2.2.5 宾语1表示服从对象 182

3.2.2.6 宾语1表示施动者 182

3.2.2.7 “给”字句的歧义 183

3.3 “给”的辩证理解 184

第4节 “对”字句 185

4.1 表示隔距离的针对性 186

4.1.1 表示言行的针对性 186

4.1.2 表示心态的针对性 187

4.1.3 表示信念的针对性 187

4.3 表示隔距离定向传递 188

4.4 表示隔距离的施受关系 188

4.4.1 宾后动词为隔距离的作用动词 189

4.4.2 宾后动词为隔距离的非作用动词 189

4.5 表示隔距离关联的相对性 190

4.6 “对”的统一论意义 190

第5节 “向”字句 191

5.1 表示宾语是运动和动作的方向 191

5.2 表示宾语是主语的索取对象和付出对象 191

5.3 表示动作取向 193

5.4 “给”对“向”的置换意义 193

5.5 “向”和“对”的比较 194

第6节 “是”字句 195

6.1 “是”的统一论意义 195

6.2 “是”的主宾语 195

6.2.1 主宾语表示同一事物的两种名称 196

6.2.2 主语表示特指的事物,宾语表示该事物的属性 196

6.2.3 主语表示特定时间,宾语表示该时间的特征 197

6.2.4 主语暗示时间,宾语表示对该时间的空间占据 198

6.2.5 主语表示处所或空间的名称,宾语表示处所或空间的特征 198

6.2.6 宾语对主语进行计量 199

6.2.7 主语表示行为动作,宾语表示行为动作的原因或效果 199

6.2.8 主语表示定指,宾语表示外延被限制的泛指 199

6.3 “是”字句的现实性 200

6.4 “是”字句的时态 200

第7节 “有”字句 202

7.1 “有”的统一论意义 202

7.2 “有”字句的主观性 205

7.3 “有”和“在”的转换 206

7.4 无主“有”字句的语境分析 206

7.5 定语后置的“有”字句 208

第5章 汉语基本句的研究 210

本章导读 210

第1节 主谓句 211

1.1 动词主谓句 211

1.2 名词主谓句 214

1.3 形容词主谓句 215

1.4 主谓句的语用功能 216

第2节 主动宾句 216

2.1 主动宾句的动词分析 216

2.2 用作用动词构建的主动宾句 217

2.3 用表示联系的非作用动词构建的主动宾句 219

2.4 用表示关联的非作用动词构建的主动宾句 221

2.5 用两性动词构建的主动宾句 221

2.6 主动宾句的包容性及其物理学和哲学的理解 224

第3节 动补句 225

3.1 动补句的成因 225

3.2 动补句的生成分析 227

3.3 几个典型例句的分析 230

3.4 动补句的校验 232

3.5 动补句反映了统一论的思维模式 234

第4节 趋向句 234

4.1 用“来”构建的趋向句 234

4.2 用“起来”构建的趋向句 237

4.3 用“下来”构建的趋向句 239

4.4 用“去”构建的趋向句 241

4.5 用“下去”构建的趋向句 243

4.6 用“到”构建的趋向句 244

4.7 趋向动词的意义拓展 245

第5节 连动句 245

5.1 连动句的统一论基础 245

5.2 不同时动作的连动句 246

5.3 同时动作的连动句 247

第6节 兼语句 248

6.1 兼语句的统一论基础 248

6.2 兼语连动句 249

6.3 “把”字兼语句 250

第7节 双宾句 250

7.1 概述 250

7.2 双宾句的结构分析 251

7.2.1 表示传递的双宾句 252

7.2.2 表示分离的双宾句 256

7.2.3 表示作用的双宾句 258

7.2.4 表示信用关系的双宾句 259

7.2.5 双宾句的特征 260

第6章 对几个问题的认识 261

第1节 汉字 261

1.1 汉字是形象的载体 261

1.2 汉字的演化:复合与虚化 262

1.2.1 汉字的复合 263

1.2.2 汉字的虚化 264

第2节 汉语的书写特点 265

2.1 汉语为什么不能分词连写 265

2.2 字列向词列的转化 266

第3节 汉语的“体” 267

3.1 现状 267

3.2 本书的观点 268

3.3 标记论的谬误 270

第4节 汉语的学科特点 271

4.1 汉语的哲学属性 271

4.2 汉语的物理学属性 272

参考文献 275

后记 277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