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哲学理论学习篇 3
第一章 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 3
一、哲学和哲学基本问题 3
(一)哲学 3
(二)哲学基本问题 4
(三)哲学中的基本派别及其历史形态 5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 11
第二章 物质和意识 13
一、世界的物质性 13
(一)物质 13
(二)运动和静止 13
(三)时间和空间 14
二、意识的起源和本质 14
(一)精神 14
(二)意识 15
第三章 世界的普通联系和永恒发展 16
一、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 16
(一)联系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16
(二)联系的多样性、条件性 17
二、世界的发展和变化 18
(一)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18
(二)事物的相互联系构成运动和变化 19
第四章 世界的变化发展的基本规律 21
一、对立统一规律 21
(一)对立统一规律 21
(二)矛盾和有关矛盾的几对概念 22
(三)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26
(四)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28
二、质量互变规律 29
(一)质量互变规律的内容 29
(二)质、量、度的含义 29
(三)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31
三、否定之否定规律 33
(一)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含义 33
(二)肯定与否定的相互关系 34
(三)螺旋式上升运动的规律 35
第五章 唯物辩证法诸范畴 36
一、内容和形式 36
二、现象和本质 38
三、原因和结果 39
四、相对与绝对 40
五、全局和局部 41
六、自发与自觉 42
七、必然和偶然 42
八、可能和现实 43
第六章 认识和实践 45
一、认识是主体对客观的能动反映 45
(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45
(二)几种非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46
二、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 50
(一)实践的特点和形式 50
(二)马克思认识论 51
三、认识的辩证运动 54
四、科学的逻辑思维方式 55
(一)非辩证的思维方法 55
(二)科学的逻辑思维方法 56
第七章 真理 60
一、客观真理 60
(一)真理的定义 60
(二)真理和谬误的关系 61
二、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 62
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客观标准 62
第八章 历史唯物主义 65
一、历史观 65
(一)历史观及历史观基本问题的含义 65
(二)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65
(三)世界观、历史观和人生观的关系 66
二、非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 66
(一)唯心主义历史观 66
(二)英雄史观 67
(三)历史循环论 68
三、唯物主义历史观 69
第九章 社会的存在、发展及其基本规律 70
一、社会的存在和发展 70
(一)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70
(二)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71
(三)社会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 73
二、社会基本矛盾 75
(一)社会基本矛盾的含义 75
(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75
(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77
(四)社会形态及其发展规律 80
第十章 阶级、国家、革命 81
一、阶级和阶级斗争 81
(一)阶级 81
(二)阶级斗争 82
二、国家 83
(一)国家的起源和实质 83
(二)国家的类型和形式 85
三、革命 85
第十一章 社会意识与精神文明 86
一、社会意识的构成 86
(一)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 86
(二)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 87
二、意识形态诸形式 88
(一)艺术和美学 88
(二)道德和伦理 89
(三)政治和法律思想 90
(四)科学和宗教 92
三、社会的精神文明 93
(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93
(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95
第十二章 社会进步和人民群众的作用 96
一、社会进步 96
(一)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不断进步的 96
(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是人的解放程度 97
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98
(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98
(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100
(三)群众观点 102
(四)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 102
第二篇 邓小平理论学习篇 107
第一章 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107
一、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107
(一)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条件 108
(二)邓小平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创立者 110
(三)邓小平理论形成发展的过程 111
二、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 116
三、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内容 118
四、邓小平理论的特点 121
五、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伟大意义 122
(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122
(二)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意义 124
六、把对邓小平理论的学习引向深入 128
第二章 社会主义的建设思想路线 131
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131
(一)开拓全新事业的必然要求 131
(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探源与释义 132
(三)重新确立党的思想路线的历史功勋 135
(四)我们党永葆蓬勃生机的法宝 137
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138
三、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140
(一)从实际出发,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140
(二)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 142
第三章 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144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共产主义发展阶段的基本观点 144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 146
(一)我国国情的基本状况 146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 148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和基本特征 150
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152
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重要意义 154
第四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156
一、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历史发展 156
二、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 157
(一)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158
(二)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是公有制为主体和共同富裕 158
(三)社会主义的本质体现了发展生产力与完善生产关系的辨辩统一 159
三、社会主义本质论的重要意义 161
四、社会主义根本任务提出的重要依据 162
五、发展才是硬道理 165
(一)发展是硬道理是一个时代性的命题 165
(二)发展是硬道理是一个政治性的命题 165
(三)发展是硬道理是一个战略性的命题 166
六、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69
(一)科学技术是社会生产力 169
(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70
第五章 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改革 173
一、改革的历史必然性 173
二、改革的基本理论 177
三、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180
四、坚持“三个有利于”的标准 185
五、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188
第六章 社会主义的外交战略 191
一、对外开放的必要性 191
二、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 193
三、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195
四、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7
五、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格局 199
(一)实行全方位、有重点的对外开放 199
(二)我国已形成全面性的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 199
(三)实行多渠道、宽领域的对外开放 200
六、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201
第七章 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保证 205
一、四项基本原则的内容 205
(一)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206
(二)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207
(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208
(四)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210
二、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 211
三、四项基本原则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保证 213
(一)四项基本原则是实现社会稳定、人民团结的政治基础 213
(二)四项基本原则保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性质和方向 214
四、旗帜鲜明地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 215
第八章 社会主义的发展战略 219
一、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提出的历史过程 219
二、“三步走”的台阶式发展战略 222
三、实施科教兴国与可持续发展战略 226
(一)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226
(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228
四、先富带动共富的发展战略 230
第九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33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改革开放的必然选择 233
二、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主要内容 237
(一)跨世纪发展战略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动因 237
(二)市场经济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有效方式 237
(三)农村联产承包是市场化改革的历史起点 238
(四)经济特区是市场经济体制的试验场和对外开放的窗口 239
(五)公有制为主体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所有制特征 239
(六)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标 240
(七)搞活国有企业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中心环节 241
(八)完善金融体制是市场经济运行的枢纽 241
(九)对外开放是融入国际市场体系,建设完整的市场经济的必要条件 242
(十)改革宏观管理体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242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243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点 249
五、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意义 251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251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对传统经济理论的重大突破 252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对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重大贡献 252
第十章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与法制 253
一、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 253
二、社会主义民主的基本特征 257
三、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258
四、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 263
(一)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263
(二)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和主要任务 264
(三)政治体制改革的途径 266
五、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 268
第十一章 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建设 271
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地位 271
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内容 274
三、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根本方针 276
(一)精神文明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必要的文化环境 277
(二)两手都要硬是我国80年代以来的一条重要经验 278
四、精神文明重在建设 279
五、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281
第十二章 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核心和依靠力量 285
一、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285
(一)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 286
(二)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的根本保证 286
(三)党的领导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胜利的前提条件 288
二、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进一步把党建设好 289
(一)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加强党的思想政治建设 290
(二)努力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加强党的组织建设 291
(三)密切党同群众的联系,加强党的作风建设 294
(四)深入持久地开展反腐败斗争 295
(五)从严治党、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296
三、社会主义建设的依靠力量 298
(一)依靠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 298
(二)依靠各族人民的团结 301
(三)依靠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302
(四)依靠党领导的人民军队 304
第十三章“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 305
一、“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和发展 305
二、“一国两制”构想的涵义与依据 309
(一)“一国两制”的科学涵义和实现的前提 309
(二)提出“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依据 311
三、“一国两制”构想的重大意义 313
第+四章 党的基本路线和纲领 315
一、党的基本路线的提出、形成与依据 315
(一)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提出 316
(二)基本路线的形成与依据 317
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的提出 320
三、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的内容结构 322
四、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必须毫不动摇的根据 323
第三篇 新一届政府治国方略学习篇 327
第一章 新一届政府面临的总的形势、任务和要求 327
一、新一届政府面临的形势:机遇与挑战并存 327
(一)世纪之交的回顾与展望 327
(二)新一届政府面临的历史机遇 328
(三)新一届政府面对世纪之交的挑战 332
(四)对影响我国发展趋势的几个重要问题必须高度重视 336
二、新一届政府担负着跨世纪的重任 340
(一)中共十五大对今后五年的工作作出了部署 340
(二)新一届政府工作的主要任务是“一个确保、三个到位、五项改革” 353
三、新形势对新一届政府提出了新的要求 355
(一)国家主席江泽民对新一届政府工作提出了要求 355
(二)新一届政府领导班子对自身提出了严格要求 356
第二章 一个确保:确保国民经济“高增长低通胀”健康发展 357
一、必须积极防范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 357
(一)危机产生的原因 357
(二)东南亚金融危机对亚洲乃至世界经济格局产生了影响 364
(三)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积极防范东南亚金融危机 372
二、必须努力提高国内需求,大力开拓国际市场 384
(一)、扩大基建投资,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385
(二)加大企业技术改革造力度,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386
(三)大力开拓农村市场 386
(四)积极培育城镇居民住宅市场 388
(五)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 389
(六)健全价格调控,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 390
(七)促进国际收支平衡,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 391
三、确保“高增长低通胀”具有重要意义 392
(一)确保“高增长低通胀”是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 393
(二)确保“高增长低通胀”是巩固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成果的需要 394
(三)确保“高增长低通胀”是解决我国当前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的需要 394
(四)确保“高增长低通胀”也是为了维护亚洲的繁荣和稳定 395
第三章 三个到位之一:国有大中型企业摆脱困境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396
一、对国有企业有一个全面清醒的认识 396
(一)当前国有企业出现亏损不等于国有制就没有效率,必须历史、客观、全面、公正地看待国有企业亏损问题 396
(二)必须积极探索公有制新的实现形式,不能把劳动者股份合作制作为私有制予以排斥 398
(三)拍卖国有企业虽然不等于国有资产流失,但对当前出现的国有企业“卖盈留亏”现象必须予以慎重对待 400
(四)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必须为国有企业资产存量实行保值 402
二、国有大中型企业的脱困建制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 404
(一)国有企业资产组合方式与经营机制存在内在缺陷 404
(二)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 406
三、脱困建制的措施之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407
(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 407
(二)转换企业经营机制 408
(三)企业实行公司化改造 411
四、脱困建制的措施之二:抓大放小,进行股份制改组和组建企业集团 413
(一)“抓大放小”是国有企业摆脱困境的重要战略措施 413
(二)放开搞活小型国有企业是形势所需 419
(三)股份制改组是搞活国有企业的重要战略 428
五、脱困建制的措施之三:探索和发展公有制的新形式 441
(一)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 441
(二)坚持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努力探索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的新的实现形式 443
(三)大胆吸收和利用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 444
六、脱困建制的措施之四:同改组、改造、加强管理相结合 447
(一)改革、改组、改造、与加强管理不可分割 447
(二)面向市场,大力开发新产品和进行技术创新 448
(三)探索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和我国国情的企业组织管理制度 449
七、脱困建制的措施之五:鼓励兼并、规范破产、下岗分流、减员增效、实施再就业工程 450
(一)鼓励兼并 450
(二)规范破产 451
(三)下岗分流 452
(四)减员增效 453
(五)实施再就业工程 453
八、脱困建制的措施之六:建立以社会保障为重点的配套改革 454
(一)正确分析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454
(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必须坚持的原则和战略目标 472
(三)必须进行社会保障管理体制改革 475
(四)进行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480
(五)进行劳动制度、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的配套改革 485
第四章 三个到位之二:建立现代金融体系和金融制度 489
一、必须进行金融立法 489
(一)金融及其立法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 489
(二)金融及其立法是发展我国市场经济的重要向导 490
(三)金融及其立法是保障和监督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和兴旺繁荣的重要手段 491
(四)中央银行法的体系 492
(五)中央银行法的结构 493
二、银行在经济领域具有重要作用 494
(一)银行筹集和分配资金的作用 494
(二)银行的纽带作用 496
(三)银行调节国民经济的杠杆作用 496
(四)银行反映和监督经济活动的作用 498
三、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 499
(一)中央银行的性质、职能与特点 499
(二)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 505
(三)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工具 509
四、中央银行依法强化金融监管 517
(一)中央银行实行金融监管的目的和范围 517
(二)中央银行进行金融监管的具体内容 517
(三)中央银行进行金融监管的原则和手段 518
五、商业银行实行自主经营 519
(一)商业银行的主要特征 519
(二)商业银行的一般职能 520
(三)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的主要区别 521
(四)商业银行的法律地位和特点 521
(五)商业银行的设立和组织形式、组织机构的规定 523
(六)商业银行的经营和管理原则的规定 530
第五章 三个到位之三:进行政府机构改革 534
一、进行机构改革是现实和长远的需要 534
(一)机构改革是一个世界性的潮流 534
(二)机构改革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 537
(三)节省财政经费,支持急需发展的领域 542
二、我国当前的政府机构存在着诸多弊端 545
三、机构改革的目的是建立精干、高效的政府机构 558
(一)调整职能、简政放权 558
(二)形成权责一致的组织体系 560
(三)政府组织应该精干效能 561
(四)组织体系的完整统一性 562
(五)健全与完善国家行政组织法 563
(六)制定行政机关编制法 563
(七)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必须严格依法 563
(八)确立机构编制的法律责任 564
四、机构改革是政企分开的关键 565
(一)政企关系的背后是产权关系 565
(二)产权关系的背后是政府行为 567
(三)政府行为的背后是政治体制 569
五、新一届政府进行政府机构改革的方案和说明 570
(一)宏观调控部门 571
(二)专业经济管理部门 572
(三)教育科技文化、社会保障和资源管理部门 573
(四)国家政务部门 573
(五)国务院机构改革具体方案 575
六、机构改革中应注意的问题 577
(一)防止干部队伍特别是领导干部的思想不稳定 577
(二)防止机构改革过程中工作连续性得不到保证 577
(三)防止在机构改革过程中国有资产流失 578
(四)注意承受极限,防止引发其他问题 579
(五)注重实效,防止走回头路 581
七、积极稳妥地推行机构改革 582
第六章 五项改革之一:粮食流通体制改革 586
一、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新思想 586
(一)对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实践的反思 586
(二)立足现实 整体推进 587
(三)真正按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办事 590
二、积极探索,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 591
(一)关于改革的总思路 591
(二)关于粮食管理体制的改革 592
(三)关于粮食购销体制的改革 592
(四)关于粮食价格形成机制的改革 592
(五)关于粮食企业内部机制的改革 593
(六)关于完善和落实粮食流通保障体系问题 594
三、进行粮价政策和流通体制的改革 595
(一)深化粮食价格政策和流通体制改革的历史机遇与基本思路 595
(二)粮食价格政策改革 597
(三)粮食流通体制必须适应市场需要 601
(四)建立健全粮食宏观调控体系 603
(五)实施步骤 604
四、进行以“米袋子”省长负责制下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 604
(一)值得重视的三个转变 604
(二)当前需要解决的三个问题 605
(三)完善粮食流通体制的几点思考 607
五、制约我国粮改的八大关系及相关对策探讨 608
(一)国家与农民之间的关系 609
(二)国家与国有粮食企业之间的关系 610
(三)国家与城镇居民之间的关系 611
(四)经营者与生产者之间的关系 612
(五)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关系 613
(六)产区与销区之间的关系 613
(七)粮食内外贸之间的关系 614
(八)粮食、财政和银行之间的关系 614
六、阻碍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三大难点分析 615
第七章 五项改革之二:投资融资体制改革 618
一、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总体目标的要求,进一步深化改革 618
(一)总结历史经验、正视存在的问题 619
(二)深化改革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625
二、投资、融资体制改革的主要目标和措施 639
三、在固定资产投资中银行的宏观调控作用 642
(一)信贷资金的地位和作用 642
(二)1994年中央银行对固定资产贷款的宏观管理 646
(三)1995年固定资产投资预测和货币政策取向 649
四、在深化投资体制改革中加大技改投资力度 650
(一)正确认识技术改造的成就与问题 651
(二)积极探索,深化技术改造投资 654
五、在投资建设中工程咨询的作用 660
(一)工程咨询业发展的历史 661
(二)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的成立 664
(三)工程咨询在经济建设中的主要作用 666
(四)我国工程咨询业的发展前景 670
六、合理利用外资 672
(一)扩大利用外资是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之一 672
(二)我国利用国外贷款的基本情况 673
(三)外商直接投资的基本情况 674
第八章 五项改革之三:住房制度改革 675
一、加快住宅产业发展 675
(一)事实上存在的福利分配与商品化市场购买双轨并存,严重制约了住宅市场的发展 675
(二)实现全部存量住宅商品化 678
(三)建立社会化的住房保障体系 681
(四)从生产和消费两个环节同时入手,使可支付住宅成为商品房建设的主体 683
二、培育住宅大市场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687
(一)前提条件:完善住房公积金制度 687
(二)关键措施:加强对住宅开发市场的调控和管理,使住房价格与大多数居民的收入水平相适应。 688
(三)重要措施:加大公房租金改革力度,制止低价出售公房,缩小福利供房范围 689
(四)必要措施:为城市低收入者建立住房保障制度 691
(五)根本措施: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和实现住宅业现代化 691
三、实行新房新制度应注意的问题 692
(一)明确实行“新房新制度”的目的和意义 692
(二)确定一个时间表 692
(三)以合适的标准划分家庭收入线 693
(四)“只售不租”限时到位 693
(五)“新房新租”以息补租 694
四、坚定信心,房改终将走上光明之路 694
第九章 五项改革之四:医疗制度改革 698
一、医疗制度存在的弊端和改革目标 698
二、采取措施,加快医疗保健制度改革 702
(一)医疗保健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其具有的特殊性 702
(二)深入医疗保健制度改革应采取的对策 704
三、实施医疗费用“总量控制,结构调整”政策 707
(一)政策和政策立论依据 708
(二)上海市控制医疗费用政策的实施效果和社会影响评价 709
四、推进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主要政策措施 714
(一)我国医疗保险制度在改革中暴露出的缺陷 714
(二)我国当前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若干思路 716
五、重视老年人口医疗社会保障,探讨老年人口医疗社会保障改革途径 720
(一)重视老年医疗社会保障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 721
(二)加速全社会医疗保障制度的改革,逐步向全民医疗保障发展 722
(三)作好过渡时期的老年医疗社会保障 724
第十章 五项改革之五:财税制度改革的进一步完善 726
一、进一步深化财政税收制度改革 726
二、完善财税制度改革的目标模式 729
三、强化财政监督的具体措施 732
四、完善出口退税制度的改革 737
(一)实行出口退税制度具有必要性 737
(二)当前我国出口退税存在着较大问题 738
(三)完善出口退税制度的办法 740
第十一章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742
一、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 742
(一)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根据 742
(二)采取切实措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745
二、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面临的问题和任务 747
(一)人口增长过快 747
(二)生态日益恶化 748
(三)环境污染严重 749
三、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政策措施 751
(一)控制人口过快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751
(二)有效利用资源,维持生态平衡 765
(三)加强环境保护,改善环境质量 774
(四)发展科技,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785
(五)严肃法纪,还可持续发展战略走上法制轨道 790
- 《自我保健按摩全书 彩图典藏版》张威编著 2018
- 《每个人的故乡都是宇宙中心》许石林著 2019
- 《昆虫王国 写给孩子们的百科全书》贝贝狗童书馆 2018
- 《罪全书 3》蜘蛛著 2020
- 《中华医学百科全书 中医内科学》(中国)刘德培 2019
- 《中国农药研究与应用全书 农药科学合理使用》欧晓明,司乃国,陈杰编 2019
- 《招标采购实用法规全书》王军主编 2019
- 《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服务与管理》梁海伦著 2019
- 《大众汽车维修资料全书 2008-2018款车型》瑞佩尔主编 2019
- 《养生相宜与相克速查全书 1》许俊霞主编 2014
- 《体育公共服务改革 理想之美与现实之殇》齐超 2019
- 《高等工程教育改革探析》李瀛心,吴价宝著 1997
- 《改革进程中的刑事诉讼程序与证据问题研究 基于警察的视角》谢波 2019
- 《大数据环境下的信息管理方法技术与服务创新丛书 俄罗斯档案事业改革与发展研究》徐胡乡责编;肖秋会 2019
- 《高中课程与高考改革 走向多样化》冯生尧主编;崔允潡总主编 2018
- 《民族地区学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辛均庚,王双宏,石恒帅主编 2018
- 《40年重大财税改革的回顾》楼继伟著 2019
- 《我国食品安全认证政策改革路径研究》陈默,王一琴,尹世久著 2019
- 《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王伟光著 2019
- 《“中国共产党口述史”书系 改革开放四十年口述史》曲青山,吴德刚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