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氨基酸、肽与蛋白质化学 1
1.1 蛋白质的分类 1
1.1.1 根椐分子形状 1
1.1.2 根据组成成分 1
1.1.3 根据溶解度 1
1.1.4 根据蛋白质功能 1
1.2 蛋白质的分子组成 1
1.2.1 蛋白质的元素组成 1
1.3.2 氨基酸的分类 2
1.3.1 氨基酸的结构 2
1.3 氨基酸的结构、分类和性质 2
1.2.2 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α-氨基酸 2
1.3.3 氨基酸的理化性质 6
1.4 肽 12
1.4.1 肽键和肽 12
1.4.2 体内某些重要的活性肽类 13
1.4.3 多肽的人工合成 13
1.5 蛋白质的分子结构 15
1.5.1 一级结构 16
1.5.2 二级结构 19
1.5.3 三级结构 19
1.5.5 蛋白质分子中的副键 20
1.5.4 四级结构 20
1.6 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21
1.6.1 胰岛素 22
1.6.2 血红蛋白 22
1.7 蛋白质的理化性质 24
1.7.1 蛋白质的分子大小和形状 24
1.7.2 蛋白质是高分子化合物 24
1.7.3 蛋白质分子的扩散与沉降 25
1.7.4 蛋白质溶液的粘度 26
1.7.5 蛋白质的两性电离和等电点 26
1.7.6 蛋白质的沉淀 27
1.7.7 蛋白质的变性 28
1.7.8 蛋白质的变构作用 29
1.7.9 蛋白质的免疫性 29
1.7.10 蛋白质的显色反应 30
2 核酸化学 31
2.1 核酸的化学组成 31
2.1.1 核糖 31
2.1.2 碱基——嘧啶及嘌呤化合物 32
2.2 核苷和(单)核苷酸的结构 33
2.2.1 核苷的结构 33
2.2.2 核苷酸的结构 34
2.3.1 核酸分子中核苷酸之间的联接方式及其简写式 35
2.3 核酸的结构 35
2.3.2 核酸的分子结构 36
2.4 核酸的理化性质 42
2.5 体内重要的游离核苷酸 42
2.6 核酸研究的展望 44
3 酶 45
3.1 酶的概念 45
3.1.1 酶是一类蛋白质 45
3.1.2 酶在活细胞内合成 46
3.1.3 酶具有催化作用 46
3.2.1 酶的催化作用和活化能 47
3.2 酶的催化机理 47
3.2.2 酶的中间产物学说 48
3.2.3 酶的活性中心 49
3.2.4 酶原及酶原致活 50
3.3 酶促反应动力学 52
3.3.1 酶浓度对酶促反应的影响 52
3.3.2 底物浓度对酶促反应的影响 52
3.3.3 温度对酶促反应的影响 57
3.3.4 pH对酶促反应的影响 58
3.3.5 抑制剂对酶促反应的影响 58
3.4.3 国际系统分类编号 65
3.4.2 国际系统命名法 65
3.4 酶的命名、分类和活性测定 65
3.3.6 激动剂对酶促反应的影响 65
3.4.1 习惯命名法原则 65
3.4.4 酶活性测定 66
3.5 酶与医药学的关系 66
3.5.1 酶与疾病的关系 66
3.5.2 酶制剂在医药上的应用 68
4 生物大分子物质的分离和提纯 69
4.1 生物大分子物质分离与提纯的一般程序 69
4.2.1 材料的选择 70
4.2.2 细胞的破碎 70
4.2 材料的选择和处理 70
4.2.3 亚细胞结构的分离 71
4.2.4 生物大分子的抽提 72
4.3 分离和提纯各种生物大分子物质的原理和技术 73
4.3.1 利用溶解度进行分离和提纯 73
4.3.2 利用电荷进行分离和提纯 75
4.3.3 利用体积和比重进行分离和提纯 78
4.3.4 利用吸附力进行分离和提纯 80
4.4 分析与测定技术 83
4.4.1 紫外与可见光谱分析 84
4.4.2 激光拉曼光谱 84
4.4.3 放射免疫分析 84
4.4.4 酶活力法 85
4.4.6 化学结构分析 86
4.4.5 利用特殊功能特性进行纯度分析 86
4.4.7 全染色剂染色法 87
5 生物氧化 88
5.1 概述 88
5.1.1 生物氧化的概念和生理意义 88
5.1.2 生物氧化的特点 88
5.1.3 生物氧化的方式 88
5.2 生物氧化体系——呼吸链 90
5.2.1 呼吸链的组成及作用机理 91
5.2.2 体内重要的呼吸链 94
5.3.1 高能磷酸键的形成和释放 96
5.2.3 呼吸链的氧化还原电位 96
5.3 能量的释放、转移、贮存和利用 96
5.3.2 能量的转移、贮存和利用 98
5.4 非线粒体氧化体系 99
5.4.1 过氧化物酶体中的氧化体系 99
5.4.2 微粒体氧化体系 100
5.5 中草药对生物氧化的影响 100
5.5.1 某些中草药对氧化磷酸化的影响 100
5.5.2 中草药抑制生物氧化酶系的作用 100
6.1.2 中间代谢 101
6.1.1 消化吸收 101
6.1 物质代谢概念 101
6 糖代谢 101
6.1.3 排泄 102
6.2 糖的生理功用 102
6.3 糖的消化与吸收 102
6.3.1 糖的消化 102
6.3.2 糖的吸收 103
6.4 血糖 104
6.4.1 血糖的来源和去路 104
6.4.2 血糖浓度的调节 104
6.4.3 耐糖现象 105
6.5.1 糖元合成 106
6.4.4 中药对血糖的影响 106
6.5 糖元的合成和分离 106
6.5.2 糖元分解 108
6.5.3 影响糖元合成与分解的中草药 109
6.6 糖的氧化分解 109
6.6.1 糖酵解(糖的无氧分解) 110
6.6.2 糖的有氧氧化 113
6.6.3 磷酸戊糖通路 117
6.6.4 糖异生作用 118
6.7.2 高血糖及糖尿 119
6.7.1 低血糖 119
6.7 糖代谢紊乱 119
6.7.3 治疗糖尿病的中草药 120
6.7.4 糖尿病中医辨证分型与激素等变化的关系 121
6.8 植物光合作用的概念 121
6.8.1 光反应系统 121
6.8.2 暗反应 123
7.1.2 脂类的生理功能 126
7.2.1 脂肪的消化吸收 126
7.2 脂类的消化吸收 126
7.1.1 脂类的分布 126
7.1 脂类在体内的分布和生理功能 126
7 脂类代谢 126
7.2.2 类脂的消化吸收 127
7.2.3 某些中草药对脂类消化吸收的影响 128
7.3 脂类的运输、贮存和动员 128
7.3.1 血脂 128
7.3.2 脂类在血浆中的运转 128
7.3.3 脂肪的储存与动员 130
7.4 甘油三酯的中间代谢 131
7.4.1 甘油三酯的水解 131
7.4.2 甘油的代谢 133
7.4.3 脂肪酸的氧化 133
7.4.4 酮体的生成和利用 136
7.4.5 脂肪酸的合成 137
7.4.6 甘油三酯的合成 139
7.4.7 激素对脂肪代谢的调节 141
7.5 磷脂和胆固醇的代谢 141
7.5.1 磷脂的代谢 141
7.5.2 胆固醇的代谢 143
7.6 胆汁酸的代谢 146
7.6.1 胆汁酸的种类及代谢 146
7.7.1 高脂血症 147
7.7 脂类代谢紊乱 147
7.6.3 胆汁酸的功能 147
7.6.2 胆汁酸的肠肝循环 147
7.7.2 高脂蛋白血症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148
7.7.3 降血脂药物 149
7.8 某些中草药对脂类代谢的影响 149
7.8.1 单味中草药的降脂作用 149
7.8.2 降脂复方 150
8 蛋白质代谢 151
8.1 蛋白质代谢概述 151
8.1.1 蛋白质在人体中的重要性 151
8.1.2 氮平衡 152
8.1.3 必需氨基酸与非必需氨基酸 152
8.1.4 食物中蛋白质营养价值的估量及其互补作用 154
8.1.6 关于氨基酸溶液补给问题 155
8.1.5 关于蛋白质需要量 155
8.2 蛋白质的消化和腐败及氨基酸的吸收 156
8.2.1 蛋白质的消化 156
8.2.2 蛋白质在肠内的腐败 158
8.2.3 氨基酸的吸收 159
8.3 氨基酸分解代谢的一般途径 159
8.3.1 氨基酸的脱氨基作用 159
8.3.2 氨的代谢途径 162
8.3.4 氨基酸脱羟基作用 166
8.3.3 酮酸的代谢途径 166
8.4 个别氨基酸的代谢 168
8.4.1 一碳单位的代谢 168
8.4.2 含硫氨基酸的代谢 169
8.4.3 芳香族氨基酸的代谢 171
8.4.4 分枝氨基酸的代谢 173
8.4.5 氨基酸与生物碱的生物合成 174
8.5 激素对蛋白质代谢的调节 174
8.5.1 甲状腺激素 174
8.5.5 胰岛素 175
8.5.4 生长激素(GH) 175
8.5.3 性激素 175
8.5.2 糖皮质激素 175
9 核苷酸代谢 176
9.1 核酸的消化与吸收 176
9.2 核苷酸的分解代谢 177
9.2.1 嘌呤核苷酸的分解 177
9.2.2 嘧啶核苷酸的分解 178
9.3 核苷酸的生物合成 178
9.3.1 嘌呤核苷酸的生物合成 178
9.3.2 嘧啶核苷酸的生物合成 183
9.4 抗核苷酸代谢的药物 184
9.5 某些中药对cAMP与cGMP的影响 186
10 DNA、RNA及蛋白质的生物合成 187
10.1 DNA的生物合成 187
10.1.1 半保留复制 187
10.1.2 参与DNA复制的主要酶类 188
10.1.3 DNA的复制过程 189
10.1.4 DNA损伤及修复 191
10.1.5 反向转录 191
10.1.6 基因突变 192
10.1.7 基因重组 193
10.2 RNA的生物合成 194
10.2.1 参加转录的主要物质 194
10.2.2 RNA生物合成(转录)过程 195
10.3.1 参与蛋白质合成的三种核糖核酸 197
10.3 蛋白质的生物合成 197
10.3.2 蛋白质的合成过程 199
10.4 蛋白质、核酸的生物合成与医学的关系 203
10.4.1 分子病 204
10.4.2 蛋白质生物合成的阻断剂 204
10.5 中药对DNA、RNA及蛋白质合成的影响 204
10.5.1 柴胡皂甙 204
10.5.2 人参 205
10.5.3 大黄、黄连 205
10.5.4 几种具有抗癌作用的中药对核酸、蛋白质的影响 206
11.1 糖、脂类和蛋白质代谢的相互关系 208
11 代谢调节 208
11.2 细胞水平的调节 209
11.2.1 酶结构的调节 209
11.2.2 酶含量的调节 213
11.3 激素水平的调节 216
11.3.1 作用于细胞膜受体的激素调节机理 216
11.3.2 作用于细胞内受体的激素调节机理 220
11.4 神经-体液调节 221
11.5 中药对内泌系统的调节作用 222
11.5.1 中药对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的影响 222
11.5.3 中药对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的影响 223
11.5.2 中药对甲状腺激素的影响 223
11.5.4 中药对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的影响 224
12 水盐代谢与酸碱平衡 225
12.1 人体水和电解质的组成 225
12.1.1 人体水的含量与分布 225
12.1.2 体液中电解质的含量与分布 225
12.2 体液平衡及其调节 226
12.2.1 水代谢 226
12.2.2 钠、钾代谢 228
12.2.3 体液平衡的调节 230
12.3.1 脱水 233
12.3 水与电解质的代谢紊乱 233
12.3.2 钾代谢紊乱 234
12.4 钙磷代谢 234
12.4.1 体内的钙磷含量、分布及其生理功能 234
12.4.2 钙磷的吸收与排泄 235
12.4.3 血中的钙磷 236
12.4.4 钙磷代谢的调节 236
12.5 某些中草药对水盐代谢的影响 238
12.5.1 利尿药 238
12.6.1 体内酸性与碱性物质的来源 239
12.6 酸碱平衡 239
12.5.5 中药输液剂 239
12.5.3 使异常下降的渗透压调节点正常化的方剂 239
12.5.2 抗利尿药 239
12.5.4 影响钙代谢的中药 239
12.6.2 体内酸碱平衡的调节 240
12.6.3 酸碱平衡的紊乱 244
12.6.4 纠正酸碱中毒的药物 245
13 胆色素代谢 247
13.1 概述 248
13.1.1 胆红素的化学 248
13.1.2 胆红素的来源 249
13.2 胆红素的生成与转变 250
13.3.1 肝细胞对胆红素的摄取和转化 251
13.3 胆红素在肝细胞中的代谢及其在肠内的转变 251
13.3.2 胆红素在肠道内的转变 254
13.4 胆红素代谢异常与中医药 255
13.4.1 高胆红素血症与黄疸 255
13.4.2 黄疸与中医药 256
13.4.3 中药的保肝作用 257
14 药物的转运与代谢转化 258
14.1 生物膜结构与药物转运 258
14.1.1 生物膜概念 258
14.1.2 生物膜的化学组成及结构 258
14.1.3 药物转运 263
14.2.2 药物代谢反应的类型 266
14.2 药物代谢 266
14.2.1 药物代谢反应进行的部位 266
14.2.3 催化药物转化的酶系 273
14.3 影响药物代谢的因素 275
14.3.1 药物代谢酶的诱导 275
14.3.2 药物代谢酶的抑制 276
14.3.3 药物代谢的双相作用 276
14.3.4 年龄、性别、种属等因素的影响 277
14.4.2 改变药物的活性或毒性 279
14.4.4 对临床诊疗及寻找新药的意义 279
14.4.3 对体内活性物质的灭活 279
14.4.1 消除外来异物 279
14.4 药物代谢转化的意义 279
15 中药生化成分和生化药物 280
15.1 中药生化成分 280
15.1.1 研究中药生化成分的重要意义 280
15.1.2 中药的氨基酸、多肽、蛋白质类成分 280
15.1.3 中药的核酸和核苷酸类成分 283
15.1.4 中药的糖类成分 283
15.1.5 中药的有机酸类、脂类成分 286
15.1.6 中药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 289
15.1.7 影响中药生化成分的若干因素 291
15.2.2 生化药物的资源 293
15.2 生化药物 293
15.2.1 概述 293
15.2.3 氨基酸类药物 294
15.2.4 多肽和蛋白质类药物 296
15.2.5 酶类药物 296
15.2.6 核酸类药物 299
15.2.7 粘多糖类药物 300
15.2.8 脂类药物 301
16.1.1 神经-内分泌功能减退学说 302
16.1.2 交联学说 302
16.1 衰老机理的学说 302
16 衰老生化概述 302
16.1.3 自由基学说 303
16.1.4 差误学说 304
16.1.5 遗传程序学说 304
16.2 衰老时机体的生化变化 304
16.2.1 衰老时代谢变化 304
16.2.2 衰老时细胞中酶的变化 306
16.2.3 衰老时免疫功能的变化 308
16.2.4 衰老时神经-内分泌的变化 309
16.2.5 衰老时胶原的改变 310
16.2.6 衰老时自由基诱导的有害变化 311
16.3.2 方剂 312
16.3.1 单味药 312
16.3 延缓衰老的中药与方剂 312
17 微量元素与中医药 314
17.1 微量元素的概念 314
17.1.1 微量元素在体内的分布及其存在形式 314
17.1.2 微量元素的吸收与排泄 314
17.1.3 微量元素的测定方法及其在实验中的污染 316
17.2 个别微量元素的生理作用 317
17.2.1 锌 317
17.2.2 铬 318
17.2.3 硒 320
17.2.5 锰 321
17.2.4 铜 321
17.2.6 氟 323
17.2.7 ? 323
17.2.8 钼 324
17.3 微量元素与中医临床 324
17.3.1 微量元素锌、锰与中医肾的关系 324
17.3.2 肾虚病人头发中微量元素 325
17.3.3 阴虚、阳虚患者血清中微量元素 326
17.3.4 虚证(风湿病)的微量元素 326
17.3.5 中药的微量元素 326
17.3.6 寿命与微量元素 327
- 《生物质甘油共气化制氢基础研究》赵丽霞 2019
- 《中药功效速记 第2版》李兴广,温乔 2019
- 《分析化学》陈怀侠主编 2019
- 《“十三五”规划教材 中药鉴定学实验 供中药学 药学及相关专业使用 第2版》吴啟南 2018
- 《化学反应工程》许志美主编 2019
- 《危险化学品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安全培训教材》李隆庭,徐一星主编 2012
- 《奶制品化学及生物化学》(爱尔兰)福克斯(FoxP.F.)等 2019
- 《国家执业药师考试历年真题试卷全解 2015-2019 中药学专业知识 1》黄坤主编 2020
- 《有机化学实验》雷文 2015
- 《全国普通高等中医药院校药学类专业十三五规划教材 第二轮规划教材 分析化学实验 第2版》池玉梅 2018
- 《钒产业技术及应用》高峰,彭清静,华骏主编 2019
- 《现代水泥技术发展与应用论文集》天津水泥工业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编 2019
- 《异质性条件下技术创新最优市场结构研究 以中国高技术产业为例》千慧雄 2019
- 《Prometheus技术秘笈》百里燊 2019
- 《中央财政支持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水利工程专业课程建设成果 设施农业工程技术》赵英编 2018
- 《药剂学实验操作技术》刘芳,高森主编 2019
- 《林下养蜂技术》罗文华,黄勇,刘佳霖主编 2017
- 《脱硝运行技术1000问》朱国宇编 2019
- 《催化剂制备过程技术》韩勇责任编辑;(中国)张继光 2019
- 《信息系统安全技术管理策略 信息安全经济学视角》赵柳榕著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