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中医护理学
中医护理学

中医护理学PDF电子书下载

医药卫生

  • 电子书积分:14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成都中医学院编
  • 出 版 社: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86
  • ISBN:14298·88
  • 页数:413 页
图书介绍:
《中医护理学》目录

上篇 总论 1

第一章 中医护理学的发展 1

第一节 医护合一的历史 1

第二节 中医护理学的形成 3

第二章 中医学基本理论 7

第一节 阴阳五行学说 7

第二节 整体观念 9

第三节 天人相应 12

第四节 防重于治 13

第三章 辨证施护是中医护理学的精髓 15

第一节 辨证论治相辨证施护 15

第二节 四诊在护理中的运用 16

第三节 掌握各种辨证方法 28

一、八纲辨证 29

二、卫气营血辨证 35

三、六经辨证 39

四、脏腑辨证 42

五、气血津液辨证 52

六、病因辨证 55

第四章 中医治则和护理 58

第一节 冶病求本 58

一、正治法 58

二、反治法 58

三、反佐法 59

第二节 标本缓急 59

三、标本同治 60

二、缓则治其本 60

一、急则治其标 60

第三节 扶正祛邪 61

第四节 调整阴阳 61

第五节 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62

一、因时制宜 62

二、因地制宜 62

三、因人制宜 63

第五章 中医护理的主要内容和特色 64

第一节 病情观察 64

第二节 精神护理 65

一、饮食与疾病的关系 66

第三节 饮食调理 66

二、饮食与药物的关系 68

三、饮食的分类 68

四、饮食的宜忌 71

第四节 生活起居 73

第五节 危重病人的护理 75

一、高热病人的护理 75

二、昏迷病人的护理 75

四、大出血病人的护理 76

三、痉厥病人的护理 76

第六章 各种中医疗法和护理 78

第一节 针灸疗法和护理 78

一、针刺法和护理 78

二、灸法和护理 90

第二节 耳针疗法 93

一、耳穴的分布和主治 93

二、选穴和操作方法 95

第二节 拔罐疗法和护理 96

三、注意事项和护理 96

一、火罐的种类 97

二、操作方法 97

三、护理和注意事项 100

第四节 放血疗法和护理 100

一、放血部位 100

二、操作方法 101

三、护理和注意事项 101

一、操作方法 102

第五节 刮痧疗法和护理 102

二、护理和注意事项 103

第六节 按摩疗法和护理 103

一、按摩疗法的机制 103

二、按摩基本手法 104

三、手法的运用原则 109

四、手法的禁忌扣护理 110

第七节 气功疗法和护理 110

一、操作方法 110

二、注意事项和护理 113

第七章 中医给药方法和护理 114

第一节 中药的性能 114

一、四气 114

二、五味 114

三、升降浮沉 115

四、用药禁忌 115

五、药物的毒性 116

第二节 中药的剂型和作用 117

一、汤剂 117

二、散剂 117

三、丸剂 118

四、膏剂 118

五、丹剂 118

六、胶剂 118

十二、冲剂 119

十一、糖浆剂 119

十、片剂 119

九、合剂 119

八、花露 119

七、酒剂 119

十三、胶囊剂 120

十四、注射剂 120

十五、安瓿口服液 120

第三节 中药的煎法 120

一、煎药用具 120

三、煎煮时间和火力大小 121

二、煎药用水 121

第四节 服药的方法和护理 122

一、服药时间 123

二、汤药温度 123

三、服药数量 123

四、服药护理 124

第五节 外用药的用法和护理 125

一、辨明阴阳 125

二、疮疡分期和给药原则 126

三、外用药的种类、用途和护理 126

四、外伤换药方法和护理 132

第一节 中医病房的环境 135

一、病室的温度和湿度 135

第八章 中医病房管理 135

二、病室的通风 136

三、病室的光线 136

第二节 出入院病人的护理 137

一、入院病人的护理 137

五、病室的安静 137

四、病室的清洁卫生 137

二、出院病人的护理 138

第三节 住院病人的护理 139

一、分级护理制度 139

二、住院病人的组织管理 140

三、推行责任制护理 141

第四节 中医护理病历和有关表格的书写格式 143

第九章 常用中药中毒的解教和护理 151

第一节 中药中毒的主要途径和中毒反应 151

一、清毒法 152

第二节 中药中毒的一般解救方法和护理 152

二、解毒法 153

三、肾脏排泄法 153

四、对症疗法 153

第三节 常用中药的中毒解救和护理 153

一、植物药 153

二、动物药 162

三、矿物药 163

第一节 内科疾病的一般护理 165

第十章 中医内科常见疾病和护理 165

下篇 各论 165

第二节 感冒 166

一、风寒感冒 166

二、风热感冒 167

第三节 发热 167

一、表热 167

二、里热 169

三、半表半里热 170

四、虚热 171

一、外感咳嗽 172

第四节 咳嗽 172

二、内伤咳嗽 173

第五节 喘证 174

一、实喘 174

二、虚喘 175

第六节 哮证 175

二、缓解期 176

第七节 肺痈 176

一、发作期 176

一、初期 177

二、成痈期 177

三、溃脓期 177

四、慢性期 178

第八节 肺痨 178

一、阴虚肺燥 179

二、阴虚脾弱 179

三、肺肾阴虚 179

第九节 肺胀 180

四、阴阳两虚 180

一、寒饮射肺 181

二、痰热壅肺 181

三、肺肾气虚 182

四、肾不纳气 182

第十节 失音 182

一、实证 183

二、虚证 183

一、气虚 184

第十一节 虚劳 184

二、血虚 185

三、阳虚 185

四、阴虚 186

第十二节 胃脘痛 186

一、肝气犯胃 186

二、病邪阻滞 187

三、脾胃虚寒 187

四、胃阴不足 188

第十三节 呕吐 188

一、实证 189

二、虚证 190

第十四节 呃逆 191

一、实证 191

二、虚证 192

第十五节 噎膈 192

一、痰气瘀阻 193

二、瘀血内结 193

三、气虚阳徽 194

第十六节 腹痛 194

三、气滞腹痛 195

一、寒积腹痛 195

二、虚寒腹痛 195

四、瘀血腹痛 196

五、食积腹痛 196

第十七节 泄泻 196

一、感受外邪 197

二、饮食听伤 197

三、脾胃虚弱 197

五、肝气乘脾 198

四、命门火衰 198

一、湿热痢 199

二、疫毒痢 199

第十八节 痢疾 199

三、噤口痢 200

四、寒湿痢 200

五、休息痢 201

六、虚寒痢 201

第十九节 便秘 201

二、虚秘 202

一、实秘 202

第二十节 胁痛 203

一、肝气郁结 203

二、瘀血停着 203

一、阳黄 203

第二十三节 臌胀 203

三、肝阴不足 204

四、肝胆湿热 204

第二十一节 黄疸 205

二、阴黄 206

一、积证 207

第二十二节 积聚 207

二、聚证 208

一、实胀 209

二、虚胀 209

第二十四节 心痛 210

一、气滞血瘀 210

四、肝肾阴虚 211

三、气虚血弱 211

二、痰浊痹阻 211

五、心肾阳虚 212

第二十五节 心悸 212

一、心神不宁 213

二、心血不足 213

三、阴虚火旺 213

四、心气虚弱 214

五、心阳不振 214

一、心脾血亏 215

六、心血瘀阻 215

第二十六节 失眠 215

二、心胆虚怯 216

三、阴虚火旺 216

第二十七节 头痛 216

一、外感头痛 217

二、内伤头痛 218

第二十八节 眩晕 219

三、气血亏虚 220

二、肾精不足 220

一、肝阳上亢 220

四、痰浊中阻 221

第二十九节 中风 221

一、中经络 222

二、中脏腑 222

三、中风后遗症 223

第三十节 癫狂 224

一、癫证 224

第三十一节 痫证 225

二、狂证 225

一、发作时 226

二、发作后 227

第三十二节 痹证 227

一、风寒湿痹 227

二、热痹 228

第三十三节 腰痛 229

一、寒湿腰痛 229

三、肾虚腰痛 230

二、湿热腰痛 230

四、瘀血腰痛 231

第三十四节 水肿 231

一、阳水 231

二、阴水 232

第三十五节 淋证 233

一、热淋 233

二、石淋 233

四、膏淋 234

三、血淋 234

五、劳淋 235

第三十六节 癃闭 235

一、实证 235

二、虚证 236

第三十七节 消渴 237

一、上消 238

二、中消 238

第三十八节 血证 239

三、下消 239

一、咳血 240

二、吐血 241

三、便血 242

四、尿血 243

第三十十九节 厥证 244

一、实证 245

二、虚证 245

第四十节 疟疾 246

一、正疟 246

三、牝疟 247

四、疟母 247

二、温疟 247

第四十一节 虫证 248

一、蛔虫 248

二、蛲虫 249

三、绦虫 249

第十一章 中医妇科常见疾病和护理 251

第一节 妇科疾病的一般护理 251

第二节 月经不调 252

一、月经先期 253

二、月经后期 256

四、月经过多 257

五、月经过少 258

第三节 崩漏 259

一、阴虚血热 259

二、脾肾气虚 260

三、气滞血瘀 260

四、肝肾阴虚 261

第四节 闭经 261

三、气滞血瘀 262

一、气血虚弱 262

二、肝肾亏损 262

四、寒湿凝滞 263

第五节 痛经 263

一、气滞血瘀 264

二、寒湿凝滞 265

三、气血虚弱 265

四、肝肾亏损 265

一、肝经郁火 266

第六节 经行吐衄 266

二、阴虚肺燥 267

第七节 经行泄泻 267

一、脾虚泄泻 267

二、肾虚泄泻 268

第八节 经行前后诸证 268

一、肝郁气滞 269

二、脾肾阳虚 269

三、心阴虚 269

一、肾阴虚 270

第九节 绝经前后诸证 270

二、肾阳虚 271

第十节 带下病 271

一、脾虚带下 272

二、肾虚带下 272

三、湿热带下 273

四、湿毒带下 273

第十一节 妊娠恶阻 274

一、脾胃虚弱 274

四、气阴两亏 275

二、肝气犯胃 275

三、痰滞中焦 275

第十二节 妊娠腹痛 276

一、虚寒腹痛 276

二、血虚腹痛 276

三、气郁腹痛 277

第十三节 胎漏、胎动不安 277

一、气血虚弱 278

二、肾气虚弱 278

四、外伤 279

三、血热阴虚 279

一、脾虚子肿 280

第十四节 子肿 280

二、肾虚子肿 281

三、气滞子肿 281

第十五节 子痫 281

一、先兆期 282

第十六节 子淋 283

一、阴虚子淋 283

二、发作期 283

二、实热子淋 284

三、气血虚子淋 284

第十七节 产后发热 285

一、外感发热 285

二、血瘀失热 286

三、血虚发热 286

四、邪毒发热 287

第十八节 产后发痉 287

二、邪毒发痉 288

一、血虚发痉 288

第十九节 产后腹痛 289

一、血瘀腹痛 289

二、血虚腹痛 290

三、寒凝腹痛 290

第二十节 恶露不绝 290

一、气虚型 291

二、血热型 291

一、血虚脱证 292

第二十一节 产后血晕 292

三、血瘀型 292

二、血瘀闭证 293

第二十二节 癥瘕 293

一、血瘀癥瘕 294

二、气滞癥瘕 294

第二十三节 阴挺 294

一、气虚阴挺 295

二、肾虚阴挺 295

一、阴血亏损 296

第二十四节 脏躁 296

二、肝气不舒 297

第二十五节 阴痒 297

一、湿热下注 297

二、肝肾阴虚 298

第十二章 中医儿科常见疾病和护理 299

第一节 儿科疾病的一般护理 299

第二节 新生儿疾病的一般护理 301

一、湿热发黄(阳黄) 303

第三节 胎黄 303

二、寒湿友黄(阴黄) 304

第四节 脐风 304

第五节 夜啼 306

一、脾寒啼 306

二、心热啼 306

三、伤食啼 307

四、惊吓啼 307

第六节 感冒 308

一、风寒感冒 308

三、暑湿感冒 309

二、风热感冒 309

一、风寒闭肺 310

二、风温犯肺 310

第七节 肺炎喘嗽 310

三、痰热壅肺 311

四、恢复期 311

第八节 呕吐 312

一、伤食、伤乳吐 312

二、胃寒吐 313

三、胃热吐 313

四、虚火吐 314

五、惊吓吐 314

第九节 小儿腹泻 315

一、伤食泻 315

二、寒湿泻 316

三、暑湿泻 316

第十节 盘肠气痛 317

一、腹部中寒 317

四、脾虚泻 317

二、积滞壅结 318

第十一节 疳积 319

一、乳食壅积 319

二、积久脾虚 320

三、虫积致疳 320

四、气血两亏 321

第十二节 小儿惊风 321

一、急惊风 322

二、慢惊风 323

第十三节 小儿水肿 324

一、阳水肿 324

二、阴水肿 325

第十四节 紫癜 325

一、血热型 326

二、气虚型 326

第十五节 小儿暑温 327

一、邪在卫分 327

四、内闭外脱 328

二、邪在气分 328

三、热入营血 328

第十六节 麻疹 329

一、疹前期 329

二、出疹期 330

三、疹没期 331

第十七节 风疹 331

一、邪在肺卫 332

二、邪热入里 332

一、风热夹湿 333

第十八节 水痘 333

二、毒热炽盛 334

第十九节 顿咳 334

一、初咳期 335

二、痉咳期 336

三、恢复期 337

第二十节 痄腮 337

二、重证 338

第二十一节 疫喉痧 338

一、轻证 338

一、邪在肺卫 339

二、热入气营 339

三、余毒伤阴 340

第二十二节 疫毒痢 340

一、实热内闭 341

二、内闭外脱 341

第二十三节 小儿麻痹证 342

一、瘫痪前期 342

二、瘫痪期 343

第十三章 中医外科常见疾病和护理 344

第一节 外科疾病的一般护理 344

第二节 疖 345

一、肿疡阶段 345

二、溃脓阶段 345

第三节 疔疮 346

一、面部疔疮 346

二、手足部疔疮 347

第四节 丹毒 348

二、发于腿弪部 349

一、发于头面部 349

第五节 乳痈 350

三、发于胸腹部 350

一、郁乳期 351

二、酿脓期 351

三、溃脓期 352

第六节 流注 352

二、成脓期 353

三、溃脓期 353

一、初期 353

第七节 流痰 354

一、初期 355

二、溃脓期 355

第八节 附骨疽 356

一、余毒蕴结 356

二、体质虚弱 357

第九节 肠痈 358

一、瘀滞期 358

三、毒热期 359

二、蕴热期 359

第十节 脱疽 360

一、虚寒证 360

二、瘀滞证 361

三、阴虚火燔证 362

四、气血两虚证 362

第十一节 瘿瘤 363

一、痰气郁结 363

一、初期 364

第十二节 瘰疬 364

二、火郁伤阴 364

二、中期 365

三、后期 365

第十三节 湿疹 366

一、温热型 366

二、风热型 367

三、血虚风燥型 367

四、脾虚型 367

第一节 骨伤科疾病的一般护理 369

第十四章 中医骨伤科常见疾病和护理 369

一、受伤初期 370

第二节 四肢骨折 370

二、受伤中期 371

三、受伤后期 372

第三节 脊柱骨折合并截瘫 372

一、受伤初期 373

二、气血阻滞 373

三、脾肾阳虚 374

四、痰热壅滞 374

五、久病体虚 375

第四节 损伤性腰腿痛 375

一、急性损伤 375

二、气滞血瘀 376

第十五章 中医痔科常见疾病和护理 377

第一节 痔科疾病的一般扩理 377

一、实热型 378

二、湿热型 378

第二节 痔疮 378

三、气血虚亏型 379

附:手术病人的护理 379

第三节 肛瘘 380

一、湿热型 381

二、阴虚型 381

三、气血亏虚型 381

第四节 脱肛 382

一、早期(一度) 382

三、晚期(三度) 383

二、中期(二度) 383

第五节 肛裂 384

一、简单肛裂(早期肛裂) 384

二、典型肛裂(陈旧性肛裂) 384

第十六章 中医眼科常见疾病和护理 386

第一节 眼科疾病的一般护理 386

第二节 针眼 387

第三节 睑弦赤烂 388

第四节 眦漏 389

第五节 暴风客热 390

第六节 疳积上目 391

一、脾失健运 391

二、脾胃积滞 392

三、脾虚肝热 392

四、脾胃虚寒 393

第七节 瞳神缩小和瞳神干缺 393

一、肝胆实火型 393

二、风湿化热型 394

第八节 绿风内障 395

三、阴虚火旺型 395

一、肝经实热 396

二、肝郁气滞 397

三、肝肾两亏 397

第十七章 中医耳鼻喉科常见疾病和护理 399

第一节 耳鼻喉科疾病的一般护理 399

第二节 耳疖和耳疮 400

第三节 脓耳 401

一、急性脓耳 401

第四节 耳鸣和耳聋 402

二、慢性脓耳 402

一、肝火上扰 403

二、痰火郁结 403

三、肾精亏损 404

四、脾胃虚弱 404

第五节 鼻疔 404

第六节 鼻鼽 405

第七节 鼻渊 406

一、实证 407

二、虚证 408

第八节 乳蛾 409

一、风热乳蛾 409

二、虚火乳蛾 410

第九节 喉痹 411

一、风热喉痹 411

二、风寒喉痹 411

三、虚火喉痹 412

第十节 喉痈 412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