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针灸学PDF电子书下载
- 电子书积分:19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程莘农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64
- ISBN:7117033134
- 页数:673 页
第一节 针灸的起源 1
第一章 针灸发展简史 1
第二节 古代的针灸学术成就 2
第三节 近代的针灸衰落与新生 7
第四节 现代的针灸学术复兴 8
第五节 针灸学术向国际的传播 9
第二章 阴阳五行学说 11
第一节 阴阳 11
(一)阴阳对立 12
一、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12
(二)阴阳依存 13
(三)阴阳消长 13
(四)阴阳转化 14
(五)阴阳衍化 14
二、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5
(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15
(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16
(三)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16
(四)指导临床诊断与治疗 17
第二节 五行 18
一、对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 19
二、五行的运动规律 20
三、五行在中医学中的运用 22
(一)说明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 22
(二)说明脏腑间的病理影响 23
(三)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 23
第三章 脏腑 25
一、心 附:心包 26
第一节 五脏 26
二、肝 28
三、脾 30
四、肺 32
五、肾 34
第二节 六脏 37
一、胆 37
二、胃 37
四、大肠 38
五、膀胱 38
三、小肠 38
六、三焦 39
第三节 奇恒之腑 40
一、脑 40
二、女子胞 41
第四节 脏腑之间的关系 41
(三)心与肝 43
(二)心与脾 43
(一)心与肺 43
一、脏与脏 43
(四)心与肾 44
(五)脾与肺 44
(六)肝与肺 45
(七)肺与肾 45
(八)肝与脾 46
(九)脾与肾 46
(十)肝与肾 46
(三)脾与胃 47
(二)肝与胆 47
(一)心与小肠 47
二、脏与腑 47
(四)肺与大肠 48
(五)肾与膀胱 48
三、腑与腑 48
第四章 气血津液 50
第一节 气 50
一、气的分类与生成 50
(四)卫气 51
(三)营气 51
(二)宗气 51
(一)原气 51
二、气的功能 52
(一)推动作用 52
(二)温煦作用 52
(三)防御作用 52
(四)固摄作用 52
(五)气化作用 53
(六)营养作用 53
第二节 血 53
一、血的生成与运行 53
1.瞳子髎 54
二、血的功能 54
第三节 津液 55
一、津液的生成与输布 55
第四节 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 56
一、气与血的关系 56
二、津液的功能 56
二、气与津液的关系 57
三、血与津液的关系 58
第五章 经络 59
第一节 经络的基本概念 59
一、经络的命名和组成 60
(三)传导感应,调整虚实 62
(一)运行气血,协调阴阳 62
(二)抗御病邪,反映证候 62
二、经络的作用 62
三、十四经分布概况 63
四、十二经脉流注关系 65
第二节 十二经脉 65
一、手太阴肺经 65
二、手阳明大肠经 67
三、足阳明胃经 67
四、足太阴脾经 70
五、手少阴心经 70
六、手太阳小肠经 70
七、足太阳膀胱经 73
九、手厥阴心包经 75
八、足少阴肾经 75
十、手少阳三焦经 77
十一、足少阳胆经 78
十二、足厥阴肝经 79
第三节 奇经八脉 82
一、督脉 83
二、任脉 84
三、冲脉 85
四、带脉 86
五、阳跷脉 87
六、阴跷脉 90
七、阳维脉 90
八、阴维脉 90
第四节 十二经别和十五络脉 93
一、十二经别 93
二、十五络脉 99
第五节 十二经筋和十二皮部 104
一、十二经筋 105
二、十二皮部 115
第一节 输穴的分类和命名 119
一、输穴的分类 119
(一)十四经输穴 119
第六章 输穴概论 119
(二)经外奇穴 120
(三)阿是穴 120
二、输穴的命名 120
第二节 输穴的定位法 121
一、骨度分寸折量法 122
二、体表标志法 123
三、手指同身寸法 124
第三节 特定类穴 126
一、四肢部类穴 126
(一)五输穴 126
(二)原穴 126
二、头身部类穴 127
(一)背俞穴 127
(三)络穴 127
(四)郄穴 127
(五)八脉交会穴 127
(二)募穴 128
(三)交会穴 128
〔附〕 八会穴 128
第四节 十四经输穴主治要领 128
一、输穴的远治作用 128
二、输穴的近治作用 130
第七章 太阴与阳明经穴 138
第一节 手太阴肺经输穴 138
1.中府 138
4.侠白 139
3.天府 139
2.云门 139
5.尺泽 141
6.孔最 141
7.列缺 142
8.经渠 143
9.太渊 143
第二节 手阳明大肠经输穴 144
1.商阳 144
11.少商 144
10.鱼际 144
2.二间 145
3.三间 145
4.合谷 146
5.阳溪 146
6.偏历 147
7.温溜 148
8.下廉 148
9.上廉 148
12.肘髎 150
11.曲池 150
10.手三里 150
14.臂臑 151
15.肩髃 151
13.手五里 151
17.天鼎 152
16.巨骨 152
18.扶突 153
19.口禾髎 153
20.迎香 153
第三节 足阳明胃经输穴 154
1.承泣 154
2.四白 155
3.巨髎 155
4.地仓 156
5.大迎 156
6.颊车 156
7.下关 157
8.头维 157
10.水突 158
9.人迎 158
11.气舍 159
12.缺盆 159
13.气户 159
14.库房 160
15.屋翳 160
16.膺窗 160
17.乳中 161
18.乳根 161
19.不容 162
20.承满 162
21.梁门 162
22.关门 163
23.太乙 163
27.大巨 164
24.滑肉门 164
26.外陵 164
25.天枢 164
28.水道 165
29.归来 165
30.气冲 165
31.髀关 166
32.伏兔 166
33.阴市 167
34.梁丘 167
35.犊鼻 167
36.足三里 169
39.下巨虚 170
38.条口 170
37.上巨虚 170
40.丰隆 171
41.解溪 171
42.冲阳 172
43.陷谷 172
44.内庭 172
45.厉兑 173
第四节 足太阴脾经输穴 173
1.隐白 173
4.公孙 174
3.太白 174
2.大都 174
5.商丘 175
6.三阴交 175
7.漏谷 176
8.地机 176
9.阴陵泉 177
10.血海 177
11.箕门 178
12.冲门 178
13.府舍 178
14.腹结 181
15.大横 181
17.食窦 182
18.天溪 182
16.腹哀 182
19.胸乡 183
20.周荣 183
21.大包 183
第八章 少阴与太阳经穴 184
第一节 手少阴心经输穴 184
1.极泉 184
2.青灵 184
3.少海 186
4.灵道 186
5.通里 186
6.阴郄 187
8.少府 188
7.神门 188
9.少冲 189
第二节 手太阳小肠经输穴 189
1.少泽 189
2.前谷 190
3.后溪 190
4.腕骨 190
5.阳谷 191
6.养老 191
7.支正 192
8.小海 192
10.臑俞 193
9.肩贞 193
11.天宗 194
12.秉风 194
13.曲垣 195
14.肩外俞 195
15.肩中俞 195
16.天窗 196
17.天容 196
18.颧髎 198
19.听宫 198
第三节 足太阳膀胱经输穴 199
1.睛明 199
4.曲差 200
3.眉冲 200
2.攒竹 200
6.承光 202
7.通天 202
5.五处 202
8.络却 203
9.玉枕 203
10.天柱 203
11.大杼 203
12.风门 205
13.肺俞 205
14.厥阴俞 205
17.膈俞 206
16.督俞 206
15.心俞 206
18.肝俞 207
19.胆俞 207
20.脾俞 207
21.胃俞 208
22.三焦俞 208
23.肾俞 208
24.气海俞 209
25.大肠俞 209
26.关元俞 209
29.中膂俞 210
27.小肠俞 210
28.膀胱俞 210
31.上髎 211
32.次髎 211
30.白环俞 211
33.中髎 212
34.下髎 212
35.会阳 212
36.承扶 213
37.殷门 213
38.浮郄 213
39.委阳 215
40.委中 215
41.附分 216
42.魄户 216
45.譩譆 217
43.膏肓 217
44.神堂 217
46.膈关 218
47.魂门 218
48.阳纲 218
49.意舍 219
50.胃仓 219
51.肓门 219
52.志室 220
53.胞肓 220
54.秩边 220
57.承山 221
55.合阳 221
56.承筋 221
58.飞扬 222
59.跗阳 222
60.昆仑 223
61.仆参 223
62.申脉 223
63.金门 223
64.京骨 224
65.束骨 224
66.足通谷 224
1.涌泉 225
第四节 足少阴肾经输穴 225
67.至阴 225
2.然谷 227
3.太溪 227
4.大钟 228
5.水泉 228
6.照海 228
7.复溜 229
8.交信 230
9.筑宾 230
10.阴谷 230
13.气穴 231
11.横骨 231
12.大赫 231
15.中注 233
14.四满 233
16.肓俞 234
17.商曲 234
18.石关 234
19.阴都 235
20.腹通谷 235
21.幽门 235
22.步廊 236
23.神封 236
24.灵墟 236
27.俞府 237
25.神藏 237
26.彧中 237
第九章 厥阴与少阳经穴 238
第一节 手厥阴心包经输穴 238
1.天池 238
2.天泉 238
3.曲泽 240
4.郄门 241
5.间使 241
6.内关 241
9.中冲 242
8.劳宫 242
7.大陵 242
1.关冲 243
第二节 手少阳三焦经输穴 243
2.液门 244
3.中渚 244
4.阳池 245
5.外关 245
6.支沟 245
7.会宗 246
8.三阳络 247
9.四渎 247
10.天井 247
11.清冷渊 249
12.消泺 249
13.臑会 250
14.肩髎 250
15.天髎 250
16.天牖 251
17.翳风 251
18.瘈脉 252
19.颅息 252
20.角孙 252
23.丝竹空 253
22.耳和髎 253
21.耳门 253
第三节 足少阳胆经输穴 254
2.听会 254
3.上关 255
4.颔厌 255
5.悬颅 255
6.悬厘 258
7.曲鬓 258
8.率谷 258
11.头窍阴 259
10.浮白 259
9.天冲 259
12.完骨 260
13.本神 260
14.阳白 260
15.头临泣 261
16.目窗 261
17.正营 262
18.承灵 262
19.脑空 262
20.风池 263
21.肩井 263
23.辄筋 264
22.渊腋 264
24.日月 265
25.京门 266
26.带脉 266
27.五枢 266
28.维道 267
29.居髎 267
30.环跳 267
31.风市 268
32.中渎 268
33.膝阳关 269
34.阳陵泉 269
36.外丘 270
35.阳交 270
37.光明 271
38.阳辅 271
39.悬钟 271
40.丘墟 272
41.足临泣 272
42.地五会 273
43.侠溪 273
44.足窍阴 273
第四节 足厥阴肝经输穴 274
1.大敦 274
2.行间 274
4.中封 275
3.太冲 275
5.蠡沟 276
6.中都 276
7.膝关 277
8.曲泉 277
9.阴包 278
10.足五里 278
11.阴廉 278
12.急脉 280
13.章门 280
14.期门 280
1.长强 283
2.腰俞 283
第十章 督脉、任脉输穴及经外奇穴 283
第一节 督脉输穴 283
3.腰阳关 285
4.命门 286
5.悬枢 287
6.脊中 287
7.中枢 287
8.筋缩 288
9.至阳 288
10.灵台 288
13.陶道 289
12.身柱 289
11.神道 289
14.大椎 290
15.哑门 290
16.风府 291
17.脑户 291
18.强间 291
19.后顶 292
20.百会 292
21.前顶 292
22.囟会 293
23.上星 293
26.水沟(人中) 294
27.兑端 294
25.素髎 294
24.神庭 294
28.龈交 295
第二节 任脉输穴 295
1.会阴 295
2.曲骨 297
3.中极 297
4.关元 297
5.石门 298
6.气海 299
7.阴交 299
10.下脘 300
11.建里 300
9.水分 300
8.神阙 300
12.中脘 301
13.上脘 301
14.巨阙 301
15.鸠尾 302
16.中庭 302
17.膻中 302
18.玉堂 303
19.紫宫 303
20.华盖 303
23.廉泉 304
22.天突 304
21.璇玑 304
24.承浆 305
第三节 经外奇穴 305
1.太阳 305
2.印堂 306
3.上廉泉 306
4.耳尖 307
5.鱼腰 307
6.四神聪 307
7.球后 308
8.夹承浆 308
9.金津、玉液 308
12.翳明 309
10.鼻通 309
11.牵正 309
13.安眠 310
14.定喘 310
15.华佗夹脊 311
16.百劳 312
17.胃脘下俞 312
18.十七椎 312
19.腰奇 312
20.痞根 313
24.十宣 314
23.肩前(肩内陵) 314
22.子宫穴 314
21.腰眼 314
25.四缝 315
26.中魁 316
27.八邪 316
28.落枕 316
29.腰痛穴 317
30.中泉 317
31.二白 318
32.臂中 318
33.肘尖 319
34.环中 319
37.阑尾穴 320
36.膝眼 320
35.百虫窝 320
38.鹤顶 321
39.胆囊穴 321
40.八风 322
第十一章 病因、病机 323
第一节 病因 323
一、六淫 324
(一)风 324
(二)寒 325
(三)暑 325
(四)湿 326
(六)火(温热) 327
(五)燥 327
二、七情 328
三、饮食劳逸 329
(一)饮食不调 329
(二)过劳过逸 330
四、外伤及虫兽所伤 330
五、痰饮瘀血 331
(一)痰饮 331
(二)瘀血 331
第二节 病机 332
一、阴阳失调 333
二、邪正斗争 333
三、升降失常 334
第一节 望诊 336
第十二章 诊法 336
二、望色 337
一、望神 337
三、望形态 338
四、望五官 339
(一)望目 339
(二)望鼻 339
(三)望耳* 339
(四)望龈 339
(五)望唇口 339
(一)舌的生理 340
(二)舌诊的内容 340
五、望舌 340
(六)望咽喉 340
(三)舌诊的注意事项 343
第二节 闻诊 344
一、听声音 344
(一)语言 344
(二)呼吸 344
(三)咳嗽 345
二、嗅气味 345
第三节 问诊 345
(一)问寒热 345
(二)问汗 346
(三)问饮食口味 347
(四)问二便 347
(五)问痛 348
(六)问睡眠 349
(七)问经带 350
第四节 切诊 350
(一)脉诊 350
(二)按诊 355
第十三章 辨证 357
第一节 八纲辨证 357
一、表里 358
二、寒热 360
三、虚实 362
四、阴阳 364
一、气的病证 366
第二节 气血辨证 366
二、血的病症 367
〔附〕 卫气营血辨证 369
第三节 脏腑辨证 371
一、心与小肠病辨证 372
二、肺与大肠病辨证 375
三、脾与胃病辨证 378
四、肝与胆病辨证 382
五、肾与膀胱病辨证 385
六、脏腑兼病辨证 387
〔附〕三焦辨证 391
第四节 经络辨证 392
一、十二经脉病候 393
二、奇经八脉病候 394
三、十五络脉病候 395
〔附〕六经辨证 396
第十四章 针刺法 401
第一节 毫针基本知识 401
一、毫针的构造和规格 401
二、针刺的练习 403
三、针刺前的准备 404
(一)检查用具 404
(二)选择体位 404
(三)注意消毒 405
第二节 毫针刺法 406
一、进针法 407
二、针刺的角度和深度 409
三、行针与得气 410
(一)行针基本手法 410
(二)得气 410
(三)候气与催气 412
四、留针与出针 413
(一)留针 413
(二)出针 413
五、针刺补泻法 413
(一)基本补泻法 414
(二)综合补泻法 416
第三节 针刺的禁忌与异常现象的处理 417
一、针刺的禁忌 417
(一)晕针 418
二、异常现象的处理 418
(三)弯针 419
(四)折针 419
(二)滞针 419
(五)血肿 420
(六)后遗感 420
〔附〕杨继洲十二法 421
第四节 三棱针刺法 423
一、针具 423
二、适应范围 423
三、操作方法 423
第五节 皮肤针刺法 424
一、针具 424
四、注意事项 424
二、适应范围 425
三、操作方法 425
四、注意事项 426
第六节 皮内针刺法 426
一、针具 426
二、适应范围 427
三、操作方法 427
四、注意事项 427
第七节 古代九针和《内经》刺法 428
一、古代九针 428
二、《内经》论刺法 429
一、艾的性能 433
第十五章 灸法及拔罐法 433
第一节 灸法的材料和作用 433
二、灸的作用 434
三、灸用材料 435
第二节 灸法的分类 435
一、艾炷灸 436
二、艾条灸 438
〔附〕太乙神针和雷火针灸 439
第三节 灸法的应用 440
一、施灸的程序和灸量 440
三、灸后的处理 441
第四节 拔罐法 441
二、施灸的禁忌 441
一、火罐种类 442
二、适应范围 442
三、操作方法 442
四、注意事项 443
第十六章 治疗概论 444
第一节 治疗总则 444
一、调整阴阳 444
二、扶正祛邪 445
三、分别标本 446
四、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447
第二节 治法 448
二、泻法 449
一、补法 449
四、清法 450
三、温法 450
五、升法 451
六、降法 451
第三节 处方选穴的基本原则 452
一、针灸处方 452
二、选穴原则 454
(一)近部选穴 454
(二)远道选穴 455
(三)随症选穴 456
第四节 特定类穴的运用 456
(一)五输穴 457
一、四肢部类穴 457
(二)六腑下合穴 458
(三)原穴 460
(四)络穴 461
(五)郄穴 462
(六)八脉交会穴 462
二、头身部类穴 464
(一)背俞穴 464
(二)募穴 464
(三)八会穴 466
(四)交会穴 466
一、中风 470
第一节 急病与外感病证 470
第十七章 内科病证 470
二、昏厥 474
三、中暑 475
四、感冒 477
五、疟疾 480
第二节 脏腑病证 482
一、咳嗽 485
二、哮喘 485
三、胃脘痛 489
四、呕吐 492
五、呃逆 494
六、腹痛 496
七、泄泻 498
八、痢疾 502
九、腹胀 505
十、黄疸 507
十一、便秘 508
十二、脱肛 511
十三、水肿 512
十四、遗尿 515
十五、淋证 516
十六、癃闭 519
十七、阳痿 附:遗精 521
十八、失眠 附:健忘 525
十九、心悸、怔忡 528
二十、癫狂 531
二十一、痫症 533
二十二、眩晕 536
二十三、郁证 538
第三节 身形病证 542
一、头痛 542
二、面痛 545
三、口眼斜 548
四、胁痛 550
五、腰痛 552
六、痹证 554
七、痿证 559
一、月经不调 563
第十八章 妇儿科、外科、五官科病证 563
第一节 妇科病症 563
二、痛经 569
三、闭经 572
四、崩漏 574
五、带下病 576
六、妊娠恶阻 579
七、滞产 附:胎位不正 581
八、乳少 附:回乳 584
九、阴挺 586
第二节 儿科病证 588
一、小儿惊风 588
二、小儿腹泻 591
三、小儿疳积 593
四、小儿瘫痪 595
五、痄腮 596
一、风疹 598
第三节 外科病证 599
二、丹毒 附:缠腰火丹 600
三、疔疮、红丝疔 602
四、乳痈 604
五、肠痈 605
六、瘿病 607
七、扭挫伤 附:落枕 609
一、耳鸣、耳聋 611
第四节 五官科病症 611
二、目赤肿痛 613
三、鼻渊 614
四、鼻衄 615
五、齿痛 616
六、咽喉肿痛 618
七、青盲 620
附篇 623
耳针疗法 623
针刺麻醉 641
穴名索引 653
国际标准十四经穴名 661
国际标准经外穴名 671
- 《图解针灸穴位速查手册》睢明河主编 2018
- 《最新国家标准 针灸穴位使用详解 第2版》睢明河 2018
- 《针灸学 本科中医药类 第3版》赵吉平,李瑛主编;常小荣,倪光夏,崔瑾等副主编 2016
- 《翦伯赞全集 第10卷 中外历史年表 主编》翦伯赞著 2008
- 《针灸独特疗法聚英》吴耀持 2018
- 《针灸人生》刘敏勇主编 2018
- 《针灸特色疗法学》严兴科,赵中亭主编 2018
- 《江南程氏针灸经验集》陈章妹,张琪,张建明主编 2018
- 《春华秋实 50载针灸研究征程中的苦与乐》韩济生,万有主编 2018
- 《结构针灸刺法经验》关玲主编;杜金龙,于洋,高志雄副主编 2017
- 《指向核心素养 北京十一学校名师教学设计 英语 七年级 上 配人教版》周志英总主编 2019
-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全国教育满意度调查报告》(中国)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2019
- 《北京生态环境保护》《北京环境保护丛书》编委会编著 2018
- 《人民院士》吴娜著 2019
- 《民国时期医药卫生文献集成 37》路丽明编 2019
- 《指向核心素养 北京十一学校名师教学设计 英语 九年级 上 配人教版》周志英总主编 2019
- 《民国时期医药卫生文献集成 19》路丽明编 2019
- 《中国人民的心》杨朔著;夕琳编 2019
- 《民国时期医药卫生文献集成 24》路丽明编 2019
-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安全用药手册》黎月玲,熊慧瑜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