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生物
微生物学
微生物学

微生物学PDF电子书下载

生物

  • 电子书积分:1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陈华癸·樊庆笙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农业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79
  • ISBN:16144·1973
  • 页数:319 页
图书介绍:
《微生物学》目录

目录 1

第一节 微生物学的研究对象;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对农业丰产的意义 1

第二节 微生物学发展简史 2

一、人类在发现微生物以前,对微生物作用的感性知识和利用 2

二、微生物的形态学发展阶段 3

三、微生物学的生理学发展阶段 3

四、微生物学的分子生物学发展阶段 4

五、微生物学的分科 5

第三节 农业和土壤微生物学的发展 6

第一章 原核微生物——细菌、放线菌、蓝细菌 8

第一节 细菌 9

一、细菌的形状和大小 9

二、细菌的构造 11

三、细菌的繁殖和菌落形成 16

四、常见细菌类群的代表 18

第二节 放线菌 22

第三节 蓝细菌(蓝藻) 25

第四节 原核微生物的属、种和命名 27

第二章 真核微生物——真菌 29

第一节 真菌的一般形态 29

第二节 卵菌及其代表——绵霉属 32

第三节 接合菌及其代表 33

一、毛霉属 33

二、根霉属 34

第四节 子囊菌及其代表 35

一、链孢霉属 36

一、一般形态 37

二、赤霉属 37

第五节 担子菌 37

二、担子菌的代表 39

第六节 半知菌及其代表 40

第七节 酵母状真菌 44

第三章 非细胞生物——病毒 47

第一节 病毒的一般特性 47

第二节 病毒的分类和隐码 50

第三节 噬菌体 51

第四节 植物病毒 55

第五节 昆虫病毒 56

第一节 微生物的代谢和酶 61

一、代谢 61

第四章 微生物的代谢和生长 61

二、酶和酶促反应 62

第二节 微生物的营养和同化作用 64

一、微生物的营养物质 64

二、微生物吸收营养物质 66

三、微生物的营养型 67

四、微生物合成细胞物质 69

五、微生物的次生代谢产物 70

第三节 微生物的呼吸和能量代谢 72

一、呼吸基质和能源 72

二、微生物的呼吸类型 73

三、ATP——能量转移站 76

第四节 环境条件的影响 79

一、温度 79

二、湿度 81

三、氢离子浓度(pH) 82

四、通气和氧化还原电位 83

五、光和射线 84

六、化学药物 85

第五节 微生物的生长 88

一、微生物的生长 88

二、微生物的生长量和测定 88

三、细菌纯培养的生长曲线 90

第五章 微生物的遗传与育种 93

第一节 微生物的遗传本质 93

第二节 遗传的物质基础 95

一、遗传物质——DNA 95

二、遗传因子——基因 100

一、中心法则 103

第三节 遗传信息的传递 103

二、遗传密码 105

第四节 基因突变和诱变育种 106

一、基因突变 106

二、诱变育种 107

第五节 基因重组和杂交育种 114

一、基因重组 114

二、细菌的杂交育种 115

三、霉菌的杂交育种 117

四、基因工程 119

第六章  微生物的生态系 122

第一节 土壤—微生物生态系 122

一、土壤是微生物生活的良好环境 122

二、土壤中的微生物 123

三、土壤微生物区系 127

第二节 植物—微生物生态系 129

一、根际微生物 130

二、附生微生物 132

三、植物与微生物共生体 133

四、植物的寄生微生物 136

第三节 空气和水域—微生物生态系 136

一、空气中的微生物 136

二、水域—微生物生态系 137

第七章 分子态氮的生物固定 139

第一节 固氮微生物 139

第二节 生物固氮作用的机理 140

一、固氮酶及其作用的基本条件 140

三、固氮作用中的能量与电子 141

二、固氮酶的催化反应 141

四、氧气对固氮作用的影响 142

五、固氮作用中的氨效应 142

第三节 自生固氮作用 143

一、自生固氮微生物 143

二、某些土壤因素对自生固氮作用的影响 149

第四节 根瘤菌和豆科植物的共生固氮作用 149

一、根瘤菌 150

二、根瘤的形成及根瘤的结构和功能 152

三、结瘤和固氮作用的遗传学关系 157

四、影响共生固氮作用的因素 158

第五节 其它共生固氮作用 163

一、内生菌和非豆科植物的共生 163

二、蓝细菌和植物的共生 165

三、蓝细菌和真菌的共生——地衣 166

四、联合固氮作用 166

第八章 有机物质的分解 169

第一节 不含氮有机物质的分解 169

一、淀粉和糖的分解 170

二、纤维素的分解 178

三、果胶物质和半纤维素的分解 184

四、其它不含氮有机物的分解 185

第二节 含氮有机物质的分解 187

一、蛋白质的氮化作用 188

二、尿素和几丁质的氨化作用 191

三、含硫、含磷有机物质的分解 193

一、硝化作用 197

第一节 硝化作用和反硝化作用 197

第九章 无机化合物的微生物转化 197

二、反硝化作用 199

第二节 无机硫化物的微生物转化 200

一、无机硫化物的氧化 200

二、硫酸盐的还原 202

第三节 无机磷化物和其它矿质元素的微生物转化 203

一、无机磷化物的转化 203

二、铁的氧化还原和铁细菌 205

三、锰的氧化还原 206

第十章 微生物与土壤的生物活性 207

第一节 土壤是无机、有机、生物复合体 207

第二节 土壤的酶和酶促作用 208

一、土壤酶 208

二、土壤的酶促作用 210

第三节 土壤中有机质分解的动态 213

一、土壤中植物残体分解的强度 214

二、不含氮有机成分的分解 214

三、有机物质分解中C、N比的影响 215

四、水稻田土壤活性的特点 216

第四节 腐殖质的形成和分解 218

第五节 自然界元素的生物循环 223

第六节 污水的微生物净化和污水灌溉 225

一、生活污水的净化 226

二、工业废水的净化 226

三、污水灌溉 227

第七节 化学农药在土壤中的微生物降解 229

第一节 有机肥料积制的微生物学过程 233

第十一章 微生物与肥料 233

一、堆肥 234

二、沤肥 236

第二节 根瘤菌接种剂 237

一、根瘤菌接种剂应用的发展概况和增产效果 237

二、生产根瘤菌剂的质量要求 239

三、保证根瘤菌剂接种有效的条件 240

四、目前推广应用根瘤菌剂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242

第三节 “5406”菌肥 243

一、“5406”放线菌的生物学特性 243

二、“5406”放线菌的作用 244

三、“5406”菌肥的生产和质量鉴定 244

四、“5406”菌肥的应用 246

一、青贮饲料 247

第十二章 微生物与饲料 247

第一节 乳酸发酵在饲料加工中的应用 247

二、糖化饲料 248

第二节 提高饲料中粗纤维营养价值的微生物途径 249

一、纤曲及其应用 249

二、人工瘤胃 250

第三节 微生物蛋白质饲料 251

一、利用植物性废弃物作原料 252

二、天然气和石油原料 252

三、利用光能和二氧化碳 253

第十三章 抗菌素和植病防治 254

第一节 抗生菌和抗菌素 254

一、抗生菌 254

二、抗菌素 255

一、农用抗菌素的特性 258

第二节 农用抗菌素 258

二、抗菌素对植物寄主抗病性的影响 260

第三节 抗菌素产生菌和新抗菌素的筛选 260

一、抗菌素的来源 260

二、筛选的一般程序 261

第四节 抗菌素在植病防治中的应用 263

一、应用范围 263

二、应用技术 263

第十四章 微生物和害虫防治 269

第一节 昆虫病原细菌和害虫防治 269

一、苏云金杆菌 270

二、乳状病芽孢杆菌 274

一、昆虫病原真菌的种类及其致病特点 275

第二节 昆虫病原真菌和害虫防治 275

二、白僵菌 276

第三节 昆虫病毒和害虫防治 277

一、昆虫病毒的致病过程和症状 278

二、病毒制剂的生产 279

三、昆虫病毒的应用 280

附:血清反应 281

第十五章 产甲烷细菌和沼气发酵 288

第一节 自然界沼气的形成 288

第二节  产甲烷细菌的一般特性 288

一、产甲烷细菌的形态特征 288

二、产甲烷细菌的生理特性 289

三、产甲烷细菌的代表 289

一、产甲烷细菌和非产甲烷细菌的联合作用 290

第三节 产生甲烷的微生物学机制 290

二、种间H2的转移作用 291

三、醋酸产生甲烷的作用 292

四、产生甲烷的生化过程 292

第四节 产甲烷细菌的生态特性 293

一、产甲烷细菌的生态分布 293

二、影响产甲烷细菌分布的因素 293

第五节 沼气发酵的应用 294

一、沼气发酵和生物能的利用 294

二、沼气发酵池的设置 294

三、沼气发酵的工艺技术要点 295

索引 299

生物学名汉拉对照 306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