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实用消化病诊疗学
实用消化病诊疗学

实用消化病诊疗学PDF电子书下载

医药卫生

  • 电子书积分:20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孟宪镛主编
  • 出 版 社:上海: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 出版年份:2001
  • ISBN:7506252031
  • 页数:720 页
图书介绍:
《实用消化病诊疗学》目录

Ⅰ 食管、胃肠疾病 1

1 对胃肠功能性疾病的现代认识 1

1.1 胃肠功能性疾病和“罗马Ⅱ”诊断标准 1

1.1.1 胃肠功能检查方法 1

1.1.2 “罗马Ⅱ”诊断标准 1

1.1.3 促胃肠动力药 5

1.2 食管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 6

1.2.1 环咽部运动障碍-环咽部失弛缓症、Zenker憩室 6

1.2.2 弥漫性食管痉挛 7

1.2.3 贲门失弛缓症 8

1.2.4 胃轻瘫综合征 8

1.2.5 碱性反流性胃炎 9

1.2.6 慢性假性肠梗阻 9

1.2.7 脾曲综合征 10

1.2.8 盆底综合征 10

1.2.9 胃黏膜脱垂 10

1.2.10 十二指肠淤积症 11

1.3 胃食管反流性疾病的诊断及治疗 11

1.3.1 病因与发病机制 12

1.3.2 病理 12

1.3.3 临床表现 12

1.3.4 诊断与分级 14

1.3.5 治疗 17

1.3.6 治疗程序及疗效分级 18

1.4 功能性消化不良 18

1.4.1 病因与发病机制 18

1.4.2 诊断与分型 20

1.4.3 治疗 20

1.4.4 消化不良的诊治程序 21

1.5 肠易激综合征 22

1.5.1 病因与发病机制 23

1.5.2 临床表现 24

1.5.3 辅助检查 24

1.5.4 临床诊断 24

1.5.5 鉴别诊断 25

1.5.6 治疗 25

1.6 肌电图生物反馈在功能性排便异常中的应用 28

1.6.1 结肠的正常生理 28

1.6.2 肛直肠运动的病理生理 28

1.6.3 功能性大便失禁 29

1.6.4 功能性肛直肠疼痛 29

1.6.5 慢性功能性便秘 30

1.6.6 盆底肌协同失调 30

1.6.7 肌电图生物反馈治疗功能性排便异常 31

1.6.8 生物反馈技术应用的评价 32

1.7 胃肠运动功能及有关试验 33

1.7.1 食管运动功能及有关试验 33

1.7.2 胃运动功能及有关试验 35

1.7.3 肠道运动功能及有关试验 37

2 消化性溃疡的诊断与现代治疗 39

2.1 消化性溃疡发病机制的现代认识 39

2.1.1 发病因素 39

2.1.2 致溃疡病的侵袭力 39

2.1.3 胃黏膜防御功能 42

2.1.4 H+逆弥散学说 43

2.1.5 胃溃疡与十二指肠溃疡病因与发病机制上的区别 43

2.2 消化性溃疡药物治疗的现状与进展 45

2.2.1 抗酸药物 45

2.2.2 主要具有黏膜保护作用的药物 48

2.2.3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治疗 50

2.2.4 抗溃疡病药物的选择与治疗 50

2.2.5 特殊溃疡的特殊处理 50

2.3 消化性溃疡的若干特殊问题 51

2.3.1 十二指肠球后溃疡 51

2.3.2 食管溃疡 53

2.3.3 幽门管溃疡 53

2.3.4 穿透性溃疡(后壁溃疡穿透) 53

2.3.5 吻合口溃疡(胃切除术后复发性溃疡) 54

2.3.6 无痛性溃疡 55

2.3.7 慢性消化性溃疡与真菌感染 55

2.3.8 肝源性溃疡-肝硬化并发消化性溃疡 55

2.3.9 难治性溃疡 56

2.4 急性胃黏膜病变 57

2.4.1 病因 57

2.4.2 病理 58

2.4.3 发病机制 58

2.4.4 临床表现 60

2.4.5 诊断 60

2.4.6 治疗 60

2.5 胃手术后并发症 63

2.5.1 胃术后早发并发症 64

2.5.2 胃术后远期并发症-机械、病理的变化 64

2.5.3 胃术后远期并发症-生理、代谢性改变 67

3 慢性胃炎诊治的现关与进展 69

3.1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因与分型 69

3.1.1 病因学研究 69

3.1.2 慢性萎缩性胃炎A、B型分类法 70

3.1.3 悉尼胃炎新分类 71

3.1.4 2000年5月井冈山慢性胃炎新分类 72

3.2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及治疗 74

3.2.1 临床表现 74

3.2.2 实验室检查 75

3.2.3 X线钡餐检查 75

3.2.4 胃镜检查 75

3.2.5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内科治疗 75

3.2.6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手术治疗 77

3.3 特殊类型的慢性胃炎 77

3.3.1 胃大部切除术后碱性反流性胃炎 77

3.3.2 胆囊切除术后胃炎 78

3.3.3 巨大胃黏膜肥厚症(Ménétriér病) 78

3.3.4 亚急性或慢性糜烂性胃炎(天花疹样糜烂,疣状胃炎) 79

3.3.5 慢性淋巴细胞性胃炎(胃假性淋巴瘤) 80

3.3.6 肉芽肿性胃炎 80

3.3.7 嗜酸性胃炎 81

4 消化道癌早期诊断与癌前疾病 82

4.1 早期食管癌诊断与治疗进展 82

4.1.1 食管癌的病因 82

4.1.2 20年来食管癌病理认识的变化 82

4.1.3 食管癌的早期发现 83

4.1.4 细胸学诊断 84

4.1.5 内镜诊断 85

4.1.6 X线诊断 86

4.1.7 各种诊断方法的比较 87

4.1.8 早期食管癌与贲门癌 87

4.1.9 早期食管癌的鉴别诊断 87

4.1.10 早期食管癌非手术治疗的进展-内镜下治疗早期癌 88

4.2 Barrett食管研究进展 89

4.2.1 病因与发病机制 90

4.2.2 Barrett食管与食管腺癌 90

4.2.3 临床表现 90

4.2.4 组织病理学诊断 91

4.2.5 内镜诊断 91

4.2.6 X线诊断 91

4.2.7 治疗 91

4.3 胃癌癌前病变和癌前状态 92

4.3.1 胃的癌前病变-胃黏膜异型增生 93

4.3.2 慢性萎缩性胃炎伴或不伴有胃黏膜化生或恶性贫血 93

4.3.3 残胃与残胃癌 94

4.3.4 慢性胃溃疡与胃癌 95

4.3.5 胃息肉与胃癌 95

4.3.6 巨大胃黏膜肥厚病(Ménétriér病) 96

4.3.7 幽门螺杆菌(Hp)感染及胃癌癌前疾病与胃癌 96

4.3.8 Epstein-Barr病毒(EB病毒)相关性胃癌 96

4.3.9 某些皮肤病-胃癌癌前或相关疾病 96

4.3.10 胃癌家族(属)与胃癌 97

4.4 早期胃癌的临床诊断与治疗 97

4.4.1 分型 97

4.4.2 X线诊断 98

4.4.3 内镜诊断 98

4.4.4 肿瘤标记物检测的应用 99

4.4.5 基因研究与胃癌 99

4.4.6 开展胃癌普查提高早期胃癌的诊断率 100

4.4.7 治疗 100

4.5 胃MALT淋巴瘤 101

4.5.1 病理特征 101

4.5.2 分类 102

4.5.3 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关系 102

4.5.4 幽门螺杆菌感染后发生胃MALT淋巴瘤的机制 103

4.5.5 诊断 104

4.5.6 治疗 105

4.6 大肠息肉 106

4.6.1 大肠息肉的分类 107

4.6.2 息肉状(管状)、乳头状及绒毛状腺瘤 107

4.6.3 家族性腺瘤息肉病及Gardner综合征 109

4.6.4 Turcot综合征 110

4.6.5 幼年(儿童)性息肉病 110

4.6.6 色斑息肉病(Peutz-Jeghers综合征) 110

4.6.7 Cronkhite-Canada综合征 111

4.6.8 炎性息肉 111

4.6.9 血吸虫卵性息肉 111

4.6.10 增生性息肉 111

4.6.11 其他大肠息肉样病变 111

4.6.12 大肠息肉与大肠癌的关系 112

4.7 早期大肠癌 113

4.7.1 大肠癌癌前疾病 113

4.7.2 大肠癌的高危人群 114

4.7.3 早期大肠癌的概念 115

4.7.4 早期大肠癌的诊断 115

4.7.5 早期大肠癌内镜诊断及活检、病理诊断 115

4.7.6 早期大肠癌的诊断程序 116

4.7.7 早期大肠癌的治疗 117

4.7.8 随访 117

4.7.9 大肠肿瘤的化学预防研究进展 118

5 炎症性肠病的诊治进展 119

5.1 溃疡性结肠炎诊治的现状与进展 119

5.1.1 发病机制 119

5.1.2 诊断依据 120

5.1.3 诊断标准 120

5.1.4 并发症 121

5.1.5 药物治疗 121

5.1.6 营养治疗 124

5.1.7 外科治疗 124

5.1.8 治疗注意事项及治疗方案的选择 125

5.2 非特异性溃疡性直肠炎 127

5.2.1 临床表现 127

5.2.2 诊断 127

5.2.3 鉴别诊断 127

5.2.4 治疗 128

5.3 克罗恩(Crohn)病诊治的现状与进展 128

5.3.1 病因与发病机制 128

5.3.2 病理特点及临床表现 129

5.3.3 诊断依据及诊断标准 129

5.3.4 鉴别诊断 131

5.3.5 病情活动性的判断 132

5.3.6 药物治疗 132

5.3.7 营养疗法 134

5.3.8 手术治疗 134

5.3.9 治疗规范(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会,2000年) 134

6 胃肠激素与临床 136

6.1 胃肠激素概述与临床疾病 136

6.1.1 胃肠肽对消化功能的影响 137

6.1.2 胃肠激素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137

6.1.3 几种主要的胃肠激素 138

6.1.4 胃肠激素在治疗中的应用 140

6.1.5 胃肠激素与内分泌腺瘤-胰腺内分泌瘤 141

6.2 胃泌素瘤 143

6.2.1 病理特点 143

6.2.2 临床特点 144

6.2.3 定性诊断 144

6.2.4 定位诊断 145

6.2.5 治疗 145

6.3 胃肠道类癌和类癌综合征 147

6.3.1 病理 147

6.3.2 发病机制 148

6.3.3 胃肠道类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和处理 148

6.3.4 类癌综合征 149

6.3.5 影像诊断 150

6.3.6 类癌和类癌综合征的诊断 150

6.3.7 类癌和类癌综合征的治疗 150

7 幽门螺杆菌感染及其相关疾病 152

7.1 幽门螺杆菌感染 152

7.1.1 幽门螺杆菌及其致病机制 152

7.1.2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诊断 154

7.1.3 诊断标准 156

7.2 幽门螺杆菌相关性疾病 157

7.2.1 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 157

7.2.2 幽门螺杆菌相关性十二指肠溃疡 158

7.2.3 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溃疡 158

7.2.4 幽门螺杆菌与胃癌 158

7.2.5 幽门螺杆菌与胃黏膜相关性淋巴样组织(MALT)淋巴瘤 159

7.2.6 其他可能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有关的疾病 159

7.2.7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治疗 160

7.2.8 幽门螺杆菌感染根除后复发及其处理 162

8 正常肠道菌群及菌群失调 164

8.1 正常肠道菌群 164

8.1.1 分布 164

8.1.2 形成机制 164

8.1.3 生理作用 166

8.2 肠道菌群失调 167

8.2.1 细菌过度生长综合征 167

8.2.2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 171

8.2.3 机会感染 173

9 胃肠道感染性疾病 175

9.1 胃肠道感染性疾病诊治的现状与进展 175

9.1.1 胃肠道化脓性感染 175

9.1.2 胃肠道真菌感染 175

9.1.3 胃肠道病毒感染 176

9.1.4 细菌性腹泻 177

9.1.5 胃肠道寄生虫感染的若干问题 180

9.2 感染性腹泻的新认识 181

9.2.1 病原学与流行病学 182

9.2.2 发病机制 184

9.2.3 诊断 185

9.2.4 治疗 186

9.3 消化系结核病的诊断与治疗 189

9.3.1 结核病的短程标准化学疗法 189

9.3.2 肝、肾疾病患者抗结核的用药原则 191

9.3.3 结核标记及有关实验室检查 191

9.3.4 食管结核的诊断与治疗 191

9.3.5 肠结核 192

9.3.6 肠系膜淋巴结结核 192

9.3.7 肝结核 192

9.3.8 结核性腹膜炎 193

9.4 艾滋病与消化系疾病 195

9.4.1 艾滋病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195

9.4.2 艾滋病的临床表现及分型(期) 196

9.4.3 艾滋病的诊断标准 196

9.4.4 艾滋病的抗病毒(HIV)治疗 196

9.4.5 艾滋病的消化系表现及治疗 197

10 其他胃肠病诊治的现状与进展 200

10.1 吸收不良综合征 200

10.1.1 分类 200

10.1.2 临床表现 201

10.1.3 诊断方法 201

10.1.4 引起吸收不良的常见疾病 202

10.1.5 吸引不良综合征的综合治疗 205

10.2 失蛋白质性胃肠病 206

10.2.1 病因和发病机制 206

10.2.2 病理生理 206

10.2.3 临床表现 207

10.2.4 诊断 207

10.2.5 治疗 209

10.2.6 几种能引起失蛋白质性胃肠病的疾病 209

10.3 缺血性肠病 210

10.3.1 肠道血液循环 210

10.3.2 病因 211

10.3.3 分类 212

10.3.4 临床表现 212

10.3.5 诊断 212

10.3.6 治疗 213

11 消化道出血诊治的进展 214

11.1 上消化道大出血 214

11.1.1 上消化道大出血的诊断 214

11.1.2 隐源性消化道出血 217

11.1.3 手术探查 217

11.1.4 上消化道出血的诊断思路与诊断程序 218

11.1.5 不同病因上消化道出血的共同治疗 218

11.1.6 适用于食管、胃、十二指肠病变出血的非手术治疗 218

11.1.7 食管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出血的非手术治疗 219

11.1.8 治疗程序 220

11.2 小肠出血 221

11.2.11 诊断 221

11.2.2 诊断方法 222

11.2.3 诊断程序 223

11.2.4 治疗 223

11.3 下消化道出血 224

11.3.1 病因 224

11.3.2 引起便血的常见下消化道疾病 224

11.3.3 诊断 226

11.3.4 治疗 227

Ⅱ 肝胆胰疾病 229

12 病毒性肝炎诊疗现状与进展 229

12.1 病毒性肝炎的新分类系统(病因、病理、分级和分期) 229

12.1.1 慢性肝炎的病因 229

12.1.2 肝活组织检查:病理学分级、分期的依据 230

12.1.3 慢性肝炎的分期 232

12.1.4 对病毒性肝炎诊断、分期与分级的建议 233

12.2 病毒性肝炎的病因学、临床类型和功能评估 234

12.2.1 病因学 234

12.2.2 临床类型及诊断 234

12.2.3 肝炎功能评估-功能分级 236

12.3 重型肝炎与暴发性(急性)肝衰竭 238

12.3.1 重型肝炎的涵义与分类 238

12.3.2 暴发性肝衰竭的病因 239

12.3.3 暴发性肝衰竭的发病机制 240

12.3.4 重症肝炎急性肝衰竭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 240

12.3.5 重症肝炎的严重肝外表现和(或)并发症的诊治 241

12.3.6 人工肝和肝脏移植 243

12.3.7 暴发性肝衰竭的综合支持疗法 244

12.3.8 抗肝细胞坏死及促进肝细胞再生疗法 244

12.3.9 病因治疗 245

12.3.10 肾上腺糖皮质类固醇-免疫调节治疗 245

12.3.11 预后评估 245

12.4 病毒性肝炎(甲~戊型肝炎)的临床综合诊断 246

12.4.1 甲型病毒性肝炎(甲肝、HA) 247

12.4.2 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HB) 247

12.4.3 丙型病毒性肝炎(丙肝、HC) 248

12.4.4 丁型病毒性肝炎(丁肝、HD) 249

12.4.5 戊型病毒性肝炎(戊肝、HE) 250

12.5 乙型肝炎的病原学、发病机制与临床类型 251

12.5.1 HBV基本结构与病毒血清学标志的意义 251

12.5.2 HBV基因组与基因变异 252

12.5.3 HBV的免疫清除 254

12.5.4 HBV感染的自然病程与临床类型 256

12.6 慢性乙型肝炎的现代治疗 257

12.6.1 抗病毒治疗的作用机制 257

12.6.2 干扰素(Interferon,IFN) 258

12.6.3 胸腺肽(Thymosin-α1,T-α1) 260

12.6.4 拉米夫定等新一类核苷类似物 261

12.6.5 左旋咪唑涂布剂 263

12.6.6 卡介菌多糖核酸(斯奇康) 264

12.6.7 联合或序贯疗法 264

12.6.8 抗乙型肝炎病毒药物的选择 264

12.6.9 抗纤维化治疗 265

12.6.10 展望 265

12.7 丙型肝炎研究进展 267

12.7.1 HCV的基因组成与基因变异 267

12.7.2 HCV感染的实验室诊断 268

12.7.3 HCV感染的临床谱 269

12.7.4 丙型肝炎与肝癌 270

12.7.5 HCV基因型解析的临床意义 270

12.7.6 HCV的传播途径与高危人群 271

12.7.7 HCV感染者的肝外相关疾病 271

12.7.8 HCV感染的预防 272

12.7.9 HCV感染的治疗 272

12.8 GB病毒/庚型肝炎病毒和TT病毒研究现状 276

12.8.1 GB病毒(GVB)/庚型肝炎病毒(HGV)感染 276

12.8.2 TT病毒(TTV)感染 280

12.8.3 病因未明性肝炎 280

13 肝纤维化 283

13.1 肝纤维化的发生机制 283

13.1.1 肝脏ECM合成增加 283

13.1.2 ECM降解异常 284

13.1.3 HSC的凋亡 284

13.2 肝纤维化的诊断 285

13.2.1 反映ECM合成增多的指标 286

13.2.2 反映ECM降解的指标 287

13.2.3 细胞因子改变 287

13.3 肝纤维化的治疗 288

13.3.1 祛除病因 288

13.3.2 抗炎治疗 288

13.3.3 抑制纤维化形成 288

13.3.4 促进基质蛋白质降解 289

13.3.5 基因治疗 289

13.3.6 雌激素 289

13.3.7 中草药 289

14 门静脉高压症的现代认识 291

14.1 门静脉高压的形成机制 291

14.1.1 门静脉阻力增加 291

14.1.2 门静脉血流量增加与高动力循环 294

14.2 门静脉高压症的分类与病因 300

14.2.1 门静脉高压症的分类 301

14.2.2 肝前性门静脉高压症的病因 301

14.2.3 肝内性门静脉高压症的病因 302

14.2.4 肝后性门静脉高压症的病因 304

14.3 门静脉高压症的综合诊断 304

14.3.1 临床诊断 305

14.3.2 超声诊断 306

14.3.3 内镜诊断 307

14.3.4 CT与MRI诊断 307

14.3.5 放射性核素诊断 308

14.3.6 血管造影诊断 308

14.3.7 门静脉血流动力学诊断 309

14.3.8 体循环血流动力学变化的测定 311

14.3.9 综合诊断的评价与展望 311

14.4 Budd-Chiari综合征 312

14.4.1 病因与发病机制 313

14.4.2 病理 314

14.4.3 临床表现 315

14.4.4 实验室检查 315

14.4.5 影像学检查 316

14.4.6 内镜检查 317

14.4.7 肝活检 317

14.4.8 诊断及鉴别诊断 317

14.4.9 治疗和预后 317

14.5 门静脉高压性胃肠病 320

14.5.1 定义与发病率 320

14.5.2 临床表现 321

14.5.3 内镜诊断 321

14.5.4 组织学诊断 322

14.5.5 鉴别诊断 322

14.5.6 发病机制 322

14.5.7 治疗 323

14.6 门静脉高压性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与诊断 325

14.6.1 门静脉高压性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 325

14.6.2 门静脉高压性上消化道出血的诊断 327

14.7 门静脉高压食管或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出血的非手术治疗 328

14.7.1 补充血容量 328

14.7.2 药物降低门静脉压 329

14.7.3 气囊压迫法 332

14.7.4 内镜下食管胃底曲张静脉硬化剂治疗及内镜下曲张静脉结扎术 333

14.7.5 放射介入治疗 333

14.6.6 预防肝性脑病 334

14.7.7 食管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出血的治疗程序 334

14.8 预防门静脉高压曲张静脉再出血的药物治疗 335

14.8.1 β受体阻滞剂 336

14.8.2 血管扩张药 337

14.8.3 其他用于预防再出血的药物 339

14.8.4 联合用药 340

14.9 门静脉高压症的外科治疗 341

14.9.1 血流动力学变化 342

14.9.2 解剖学特点 342

14.9.3 临床表现 342

14.9.4 诊断 343

14.9.5 食管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大出血的手术治疗 344

14.9.6 脾肿大、脾功能亢进的外科治疗 346

14.9.7 顽固性腹水的外科治疗 346

15 肝功能不全及有关问题 348

15.1 肝性脑病的现代认识与治疗 348

15.1.1 发病基础 348

15.1.2 发病机制 350

15.1.3 临床表现 354

15.1.4 临床类型 354

15.1.5 实验室检查及特殊检查 354

15.1.6 影像学检查 355

15.1.7 诊断步骤 356

15.1.8 肝性脑病分级 357

15.1.9 急性肝性脑病的治疗 357

15.1.10 慢性肝性脑病的治疗 360

15.2 重症肝病并发脑水肿、脑疝 361

15.2.1 诊断 362

15.2.2 治疗 362

15.3 肝病出凝血障碍的机制与诊治进展 364

15.3.1 肝病的出血机制 364

15.3.2 凝血因子和血小板的检测 367

15.3.3 抗凝和纤溶因子的检测 368

15.3.4 肝病出血的防治 369

15.4 肝病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371

15.4.1 肝病并发DIC的发病机制 372

15.4.2 DIC的病理生理和临床表现 372

15.4.3 肝病并发DIC的诊断 372

15.4.4 DIC继发性纤溶与原发性纤维溶的鉴别诊断 374

15.4.5 肝病并发DIC的预防上 374

15.4.6 DIC的治疗 374

15.5 肝病出凝血障碍的实验室诊断 375

15.5.1 肝脏与凝血和抗凝系统的关系 375

15.5.2 肝病凝血功能障碍的主要实验室检查 376

15.5.3 肝病时出凝血功能试验的选择及其意义 377

15.6 重症肝病与内毒素血症 379

15.6.1 内毒素的结构与生物学活性 379

15.6.2 内毒素的检测方法 380

15.6.3 肝病时内毒素血症的发生机制 380

15.6.4 内毒素血症对肝脏的损害 381

15.6.5 内毒素引起的肝外并发症 382

15.6.6 内毒素血症的预防与治疗 383

15.7 肝肾综合征 385

15.7.1 临床表现 385

15.7.2 临床类型 386

15.7.3 诊断标准 386

15.7.4 鉴别诊断 386

15.7.5 病理生理与发病机制 387

15.7.6 预后 389

15.7.7 处理 390

15.8 肝肺综合征 391

15.8.1 临床表现 392

15.8.2 诊断 392

15.8.3 病理生理与发病机制 393

15.8.4 处理 394

15.9 肝性胸水和自发性细菌性胸膜炎 396

15.9.1 病因与发病机制 396

15.9.2 临床表现 397

15.9.3 辅助检查 397

15.9.4 诊断及鉴别诊断 397

15.9.5 治疗 397

15.10 重症肝病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 399

15.10.1 诊断依据 399

15.10.2 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诊断标准 399

15.10.3 不典型或疑似患者的诊治问题 400

15.10.4 鉴别诊断 400

15.10.5 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治疗 400

15.10.6 预防性治疗 402

15.11 肝硬化顽固性腹水的治疗 403

15.11.1 涵义及其形成因素 403

15.11.2 常规内科疗法 403

15.11.3 腹水回输治疗 404

15.11.4 腹腔穿刺放腹水 405

15.11.5 腹腔-颈内静脉分流术 406

15.11.6 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 406

15.11.7 肝移植 406

16 原发性肝癌的诊疗现状与进展 408

16.1 原发性肝癌的分型、分期与诊断标准 408

16.1.1 致病因素 408

16.1.2 临床表现 408

16.1.3 临床分型 409

16.1.4 临床分期 409

16.1.5 定性诊断 410

16.1.6 定位诊断 410

16.1.7 诊断标准 411

16.1.8 对提高肝癌诊断率的建议 412

16.2 肝癌诊治的若干特征问题 412

16.2.1 肝癌并发门静脉癌栓 412

16.2.2 肝癌并发胆管癌栓 414

16.2.3 肝癌少见表现:伴癌综合征 414

16.2.4 特殊类型肝癌 415

16.3 小肝癌的诊治:延长患者生存期的希望 416

16.3.1 涵义和诊断标准 416

16.3.2 病理特点 416

16.3.3 定性诊断 417

16.3.4 定位诊断 417

16.3.5 肝癌相关性肝结节性病变与小肝癌 418

16.3.6 小肝癌治疗的现状与进展 418

16.3.7 小肝癌的来源 420

16.4 不能手术切除的原发性肝癌的治疗 420

16.4.1 化疗 420

16.4.2 肝动脉插管化学栓塞治疗 421

16.4.3 经皮无水乙醇注射治疗 423

16.4.4 药物肝内直接注射治疗 424

16.4.5 放射治疗 424

16.4.6 免疫治疗 424

16.4.7 导向治疗 425

16.4.8 其他局部物理治疗 425

16.4.9 多模式的综合治疗 426

16.5 原发性肝癌的综合治疗 427

16.5.1 治疗方法 427

16.5.2 治疗方法的选择和综合治疗方案的制定 428

16.5.3 肝细胞癌的预防和切除后防复发问题 429

17 自身免疫性肝病的诊疗现状与进展 431

17.1 自身免疫性肝炎 431

17.1.1 发病机制 431

17.1.2 临床表现 431

17.1.3 实验室检查 431

17.1.4 临床分型 432

17.1.5 诊断 432

17.1.6 治疗 433

17.1.7 预后 434

17.2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434

17.2.1 病因与发病机制 435

17.2.2 病理 435

17.2.3 临床表现 436

17.2.4 实验室检查 437

17.2.5 影像学及内镜检查 437

17.2.6 诊断 437

17.2.7 治疗 437

17.2.8 预后 439

17.3 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 439

17.3.1 病因与发病机制 440

17.3.2 病理 440

17.3.3 临床表现 440

17.3.4 辅助检查 441

17.3.5 诊断及鉴别诊断 441

17.3.6 并发症 442

17.3.7 治疗 442

17.3.8 预后 444

18 肝脓肿诊治的临床进展 446

18.1 阿米巴肝脓肿的临床分型和穿破并发症的诊治 446

18.1.1 阿米巴肝脓肿的诊断依据 446

18.1.2 穿破并发症的诊断 446

18.1.3 临床分型 447

18.1.4 阿米巴肝脓肿的治疗 448

18.1.5 合理制定治疗方案 449

18.1.6 痊愈标准 449

18.2 细菌性肝脓肿 450

18.2.1 感染途径及病理改变 450

18.2.2 临床表现 451

18.2.3 并发症 451

18.2.4 诊断 451

18.2.5 鉴别诊断 452

18.2.6 治疗 452

19 遗传性肝病的诊疗现状与进展 454

19.1 遗传性高胆红素血症 454

19.1.1 Gilbert综合征 454

19.1.2 Crigler-Najjar综合征 456

19.1.3 Dubin-Johnson综合征 456

19.1.4 Rotor综合征 457

19.2 血色病 458

19.2.1 病因与发病机制 458

19.2.2 临床表现 459

19.2.3 临床诊断 459

19.2.4 实验室诊断 459

19.2.5 病理诊断 460

19.2.6 其他辅助诊断 460

19.2.7 治疗 460

19.3 血卟啉病 461

19.3.1 血红素的生物合成 461

19.3.2 血卟啉病的发病机制 461

19.3.3 临床表现 462

19.3.4 各类型血卟啉病的临床特点 463

19.3.5 诊断及鉴别诊断 464

19.3.6 肝性血卟啉病的防治 464

19.4 肝豆状核变性(Wilson病) 467

19.4.1 发病机制与病理变化 467

19.4.2 临床表现 467

19.4.3 肝豆状核变性的自然病史及预后 467

19.4.4 诊断 468

19.4.5 治疗 469

19.4.6 筛选出新的肝豆状核变性患者 469

20 其他肝病诊治的现状与进展 471

20.1 肝内型胆汁淤积 471

20.1.1 毛细胆管胆汁的生成 471

20.1.2 胆汁淤积的细胞机制 472

20.1.3 病理组织学的改变 473

20.1.4 临床表现 474

20.1.5 血清学标志 474

20.1.6 影像学检查 475

20.1.7 治疗 475

20.1.8 以胆汁淤积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477

20.2 酒精性肝病的诊治进展 481

20.2.1 发病机制 481

20.2.2 病理改变 483

20.2.3 临床表现 483

20.2.4 实验室检查 484

20.2.5 治疗 484

20.2.6 乙醇依赖性戒断综合征 485

20.3 非酒精性脂肪肝研究进展 486

20.3.1 脂肪肝的涵义、病因及分类 486

20.3.2 脂肪肝的发病机制 486

20.3.3 脂肪肝的病理 487

20.3.4 临床表现与诊断 488

20.3.5 脂肪肝的危险因素 489

20.3.6 特殊病因或病因未明的慢性脂肪肝 489

20.3.7 慢性脂肪肝的治疗 490

20.3.8 急性脂肪肝的诊断与治疗 492

20.3.9 脂肪肝的预后 附:高脂血症分型 493

20.4 药物性肝病 494

20.4.1 发病机制 494

20.4.2 病理 495

20.4.3 临床表现 497

20.4.4 诊断及鉴别诊断 497

20.4.5 治疗 497

20.5 妊娠与肝病 498

20.5.1 正常妊娠对肝脏的影响 498

20.5.2 妊娠期肝病与妊娠期黄疸 499

20.5.3 妊娠并发急性病毒性肝炎 499

20.5.4 妊娠期特发性黄疸 500

20.5.5 妊娠期急性脂肪肝 500

20.5.6 妊娠剧吐 501

20.5.7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妊娠中毒症、子痫和先兆子痫) 501

20.5.8 胆石症及其他肝外梗阻性黄疸 501

20.5.9 妊娠合并肝硬化 501

21 胆系感染与胆石症 503

21.1 胆囊结石与胆囊炎的现代诊断与治疗 503

21.1.1 胆石成因 503

21.1.2 结石性胆囊炎的病理变化与发病机制 504

21.1.3 结石性胆囊炎的临床表现 504

21.1.4 结石性胆囊炎的诊断 505

21.1.5 结石必胆囊炎的鉴别诊断 505

21.1.6 结石性胆囊炎的治疗 506

21.1.7 无石性胆囊炎的病因和诊断 508

21.1.8 无石性胆囊炎的治疗 508

21.2 胆管结石的治疗现状与进展 509

21.2.1 原发性肝内胆管结石 509

21.2.2 继发性肝内胆管结石 512

21.2.3 原发性胆总管结石 512

21.2.4 继发性胆总管结石 514

21.2.5 胆管结石并发症的诊断与治疗 514

21.3 肝胆管结石合并胆管狭窄的诊治 515

21.3.1 肝胆管结石合并狭窄的诊断 516

21.3.2 肝胆管结石合并狭窄的治疗 516

21.4 急性化脓性胆管炎 519

21.4.1 病因与发病机制 519

21.4.2 病理变化 520

21.4.3 临床表现与诊断 520

21.4.4 治疗 520

22 胆系疾病诊治的若干问题 522

22.1 高位胆管癌的诊治进展 522

22.1.2 定位诊断 522

22.1.2 定性诊断 522

22.1.3 外科治疗 523

22.2 胆道梗阻性疾病诊治进展 525

22.2.1 诊断 525

22.2.2 治疗 526

22.3 胆道出血 527

22.3.1 分类 527

22.3.2 感染性胆道出血 528

22.3.3 外伤性胆道出血 531

22.3.4 其他原因引起的胆道出血 531

22.4 胆囊息肉样病变的诊断及治疗 532

22.4.1 影像诊断对胆囊息肉样病变的诊断价值 532

22.4.2 胆囊息肉样病变的声像图表现 532

22.4.3 常见的胆囊息肉样病变的诊断及治疗 533

22.4.4 胆囊息肉样病变的治疗原则 534

22.5 胆道功能紊乱 535

22.5.1 正常胆道功能 535

22.5.2 胆囊功能紊乱 535

22.5.3 Oddi括约肌功能紊乱 537

22.5.4 肝胆疾病时Oddi括约肌功能情况 537

22.6 老年人胆系疾病 538

22.6.1 胆石症和胆系感染 538

22.6.2 胆囊、胆管癌 540

22.6.3 老年人胆系疾病的伴随症 540

22.6.4 老年人胆系疾病的误诊情况 541

22.6.5 老年人胆系疾病的治疗 541

22.6.6 并发症及死亡原因 542

23 胰腺炎诊治的现状与进展 544

23.1 急性重症(出血坏死型)胰腺炎的诊断 544

23.1.1 病因 544

23.1.2 发病机制 544

23.1.3 病理变化 545

23.1.4 临床表现 545

23.1.5 迟发并发症 547

23.1.6 实验室检查 547

23.1.7 影像检查 549

23.1.8 急性重症(出血坏死型)胰腺炎的诊断小结 549

23.1.9 预后 550

23.2 急性重症(出血坏死型)胰腺炎的现代治疗 550

23.2.1 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及血容量 551

23.2.2 营养支持 551

23.2.3 胰分泌抑制剂的应用 552

23.2.4 生长抑素和生长激素的应用 552

23.2.5 主要并发症的治疗 553

23.2.6 防治继发感染 553

23.2.7 改善病变胰腺的微循环 554

23.2.8 及时诊断与处理胆源性胰腺炎 554

23.2.9 手术治疗的指征和时机 554

23.3 慢性胰腺炎临床治疗新论 555

23.3.1 病因治疗:关于戒酒问题 556

23.3.2 胰源性腹痛及其处理 556

23.3.3 消化吸收不良的处理 557

23.3.4 关于胰源性糖尿病 559

23.3.5 胰假性囊肿和胰潴留性囊肿的诊治 559

23.3.6 关于静脉血栓形成 561

23.3.7 关于胆道梗阻 561

23.3.8 关于十二指肠梗阻 561

23.3.9 并发胰腺癌的问题 561

24 胰腺癌诊治的现状与进展 563

24.1 胰腺癌流行病学与病因学研究的现状 563

24.1.1 胰腺癌的易感因素和高危人群 563

24.1.2 胰腺癌的早期临床表现 565

24.1.3 早期胰腺癌的发现 566

24.2 胰腺癌相关的肿瘤标记与分子病理研究的评价 567

24.2.1 肿瘤标记 567

24.2.2 分子病理 568

24.3 现代影像学和内镜技术早期诊断胰腺癌的新视角 572

24.3.1 小胰癌诊断的临床价值 572

24.3.2 胰腺癌影像学诊断的内容及其选择 572

24.3.3 影像学技术与病理学检测的结合 576

24.3.4 经口胰管内镜与原位胰腺癌的诊断 577

24.4 胰腺癌的现代治疗 579

24.4.1 外科根治性手术 579

24.4.2 外科姑息性手术 581

24.4.3 内镜相关的姑息性治疗 581

24.4.4 内科化学药物治疗 583

24.4.5 放射治疗 584

24.4.6 综合治疗 585

24.4.7 基因治疗的研究概况 585

Ⅲ 消化系病实验诊断进展和特殊疗法以及基础与临床研究 589

25 消化系病实验诊断进展 589

25.1 呼气试验在消化系病中的临床应用和评价 589

25.1.1 肝功能检测 589

25.1.2 测定肠通过时间 590

25.1.3 诊断小肠菌群过度生长 591

25.1.4 诊断小肠吸收不良 591

25.1.5 结肠癌辅助诊断 592

25.1.6 判断溃疡性结肠炎的活动度 592

25.1.7 诊断幽门螺杆菌感染 592

25.2 腹水的鉴别诊断及生化诊断指标的进展 594

25.2.1 腹水的确定 594

25.2.2 漏出液与渗出液的鉴别 595

25.2.3 生化与放免检查 595

25.2.4 细菌学检查 597

25.2.5 细胞学检查 597

25.2.6 腹腔镜检查 597

25.2.7 漏出性腹水的鉴别诊断 597

25.2.8 渗出性腹水的鉴别诊断 599

25.3 肝功能试验的评价及应用 600

25.3.1 反映肝合成功能的试验 600

25.3.2 反映肝排泄功能的试验 601

25.3.3 反映肝代谢功能的试验 602

25.3.4 反映肝免疫功能的试验 602

25.3.5 反映肝细胞损害的标志 602

25.3.6 反映胆汁淤积的标志 603

25.3.7 反映肝纤维化(肝硬化)的标志 604

25.3.8 反映肝细胞癌的标志 605

25.3.9 试验的选择和应用 605

25.3.10 诊断特殊肝病 607

25.3.11 试验的限制性 608

25.4 肝病血清酶学诊断的现关与进展 608

25.4.1 主要用于诊断肝细胞损害的酶 608

25.4.2 主要用于诊断胆汁淤积的酶 610

25.4.3 有助于诊断肝纤维化的酶 611

25.4.4 有助于诊断肝癌的酶 612

25.5 消化系肿瘤标记物 614

25.5.1 发展概况 614

25.5.2 肿瘤标记物的分类 614

25.5.3 肿瘤标记物的评估 615

25.5.4 常见的蛋白质类肿瘤标记物 616

25.5.5 重要酶类及同工酶的肿瘤标记物 618

25.5.6 糖脂类肿瘤标记物 619

25.5.7 消化系肿瘤基因标记物 620

25.5.8 常见消化系肿瘤标记物的联合检测 621

26 消化系病的特殊疗法 624

26.1 胃肠道疾病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的处理 624

26.1.1 胃肠道水、电解质的转动与平衡 624

26.1.2 输液疗法常用的液体、输液途径及注意事项 625

26.1.3 胃源性水、电解质和酸碱失衡 626

26.1.4 肠源性水、电解质和酸碱失衡 628

26.2 经胃肠外营养支持疗法在消化系病中的应用 632

26.2.1 经胃肠外(静脉)营养支持疗法的适应证 632

26.2.2 营养状态的评估 632

26.2.3 制订营养治疗的目标 633

26.2.4 营养及液体需要量 633

26.2.5 静脉输注途径 635

26.2.6 溶液的选择与配合 637

27.2.7 并发症 639

27.2.8 TPN疗法时的监测 640

26.2.9 静脉营养治疗及要素膳在消化系病中的应用 640

26.3 钙拮抗剂与消化系疾病 643

26.3.1 食管 644

26.3.2 胃和十二指肠 645

26.3.3 肝、胆及胰腺 646

26.3.4 小肠和大肠 648

26.4 糖皮质类固醇在消化系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649

26.4.1 糖皮质类固醇的主要生理和药理作用 650

26.4.2 制剂和给药途径 651

26.4.3 给药方法 652

26.4.4 撤停类固醇的方法 653

26.4.5 类固醇不良反应的防治 653

26.4.6 类固醇治疗消化系疾病的适应证及疗效评定 654

26.5 抗菌药物在消化系疾病时的合理应用 659

26.5.1 肝脏与抗菌药物的代谢 659

26.5.2 肝功能减退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 659

26.5.3 肾功能不全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 660

26.5.4 妊娠及老年消化系病患者应用抗菌药物时需注意的事项 660

26.5.5 抗菌药物在体液中的分布 660

26.5.6 新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与评价 661

26.5.7 抗菌药物的选择 662

26.5.8 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 663

26.5.9 常见感染的经验用药 664

26.5.10 关于细菌耐药性问题 664

26.5.11 慎防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 666

26.5.12 使用抗菌药物应掌握的原则 666

26.6 消化内镜治疗的近况及进展 667

26.6.1 消化道息肉的内镜治疗 667

26.6.2 消化道出血的内镜治疗 668

26.6.3 食管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出血的内镜治疗 669

26.6.4 早期胃癌的内镜治疗 671

26.6.5 食管及贲门癌的内镜治疗 672

26.6.6 结肠疾病的内镜治疗 674

26.6.7 胆胰疾病的内镜治疗 675

26.6.8 腹腔镜手术 678

27 消化系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681

27.1 一氧化氮与消化系病 681

27.1.1 一氧化氮的生成与代谢 681

27.1.2 一氧化氮浓度分析 682

27.1.3 一氧化氮对食管血流量的影响 682

27.1.4 一氧化氮对胃黏膜的保护作用 683

27.1.5 一氧化氮与肝脏疾病 684

27.1.6 一氧化氮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 687

27.2 氧自由基与消化系疾病 689

27.2.1 氧自由基的产生及其毒性作用 689

27.2.2 氧自由基与胃黏膜损伤及消化溃疡 690

27.2.3 氧自由基与炎症性肠病 691

27.2.4 氧自由基与肝脏疾病 692

27.2.5 氧自由基与胆道疾病 693

27.2.6 氧自由基与胰腺疾病 693

27.2.7 氧自由基与消化系肿瘤 694

27.2.8 抗氧化剂在消化系疾病中的预防和治疗作用 695

27.3 端粒酶与消化系疾病 697

27.3.1 端粒、端粒酶的结构与功能 698

27.3.2 端粒酶的分析方法 699

27.3.3 消化道组织中端粒酶表达 699

27.3.4 端料酶与消化道肿瘤早期诊断 700

27.3.5 端料酶的治疗意义 700

27.4 细胞凋亡与消化系疾病 702

27.4.1 细胞凋亡的特征及调控 702

27.4.2 消化系疾病中的细胞凋亡 704

附录一 缩略语 709

附录二 消化系统综合征索引 715

附录三 消化系疾病常用临床检验正常参考值 717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