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料添加剂手册PDF电子书下载
- 电子书积分:2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德)R.根赫特,(德)H.米勒主编;成国祥等译
- 出 版 社: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0
- ISBN:7502522883
- 页数:758 页
第一章 抗氧剂 1
1.1 前言 1
1.2 合成聚合物的自氧化 2
1.2.1 主要物理化学过程 2
1.2.2 聚丙烯的自氧化 5
1.2.3 聚乙烯的自氧化 7
1.2.4 聚1-丁烯的自氧化 9
1.2.5 苯乙烯类聚合物的氧化 9
1.2.6 聚酰胺类的自氧化 11
1.2.7 聚氨酯的自降解 12
1.2.8 聚碳酸酯的自氧化 14
1.2.9 聚缩醛的自氧化 16
1.2.10 聚对苯二甲酸亚烷基酯 18
1.2.11 聚醚酯基热塑性弹性体的自氧化 20
1.3 抗氧剂的作用机理 21
1.3.1 使用断链式抗氧剂的聚合物的稳定性 21
1.3.2 使用预抗氧剂的高聚物的稳定性 22
1.3.3 抗氧剂之间的协同作用 24
1.4 抗氧剂的化学、物理及毒理学要求 25
1.4.1 颜色稳定性 25
1.4.2 热稳定性 26
1.4.3 抗水解稳定性 27
1.4.4 挥发性 27
1.4.5 添加剂在高聚物中的溶解性、相容性、迁移及析出 28
1.4.6 溶剂中的溶解性能及乳化性能 29
1.4.7 安全处理 29
1.5 抗氧剂的混合 30
1.6 抗氧剂的测试 31
1.6.1 利用典型体系的测试 31
1.6.2 实用性测试 31
1.7 抗氧剂的结构 33
1.8 热氧化稳定化的技术概况 40
1.8.1 聚丙烯的稳定化 40
1.8.2 聚乙烯的稳定化 50
1.8.3 聚丁烯的稳定化 58
1.8.4 苯乙烯聚合物的稳定化 59
1.8.5 聚酰胺的稳定化 67
1.8.6 聚氨酯的稳定化 70
1.8.7 聚碳酸酯的稳定化 72
1.8.8 聚缩醛的稳定化 73
1.8.9 聚对苯二甲酸烷基酯的稳定化 75
1.8.10 聚醚酯基热塑性弹性体的稳定化 76
1.9 技术趋势 77
1.10 商品名称、生产商及供应商索引 78
参考文献 82
第二章 金属减活化剂 88
2.1 前言 88
2.2 抑制机理 90
2.3 减活化剂的特点 91
2.4 结构分类 92
2.5 测试方法 95
2.6 聚烯烃接触铜的稳定性 96
2.6.1 聚乙烯 97
2.6.2 聚丙烯及其共聚物 99
2.7 在填充和增强聚烯烃中作为共稳定剂的金属减活化剂 101
2.8 商品名和供应商索引 104
参考文献 104
第三章 光稳定剂 107
3.1 引言 107
3.2 合成聚合物的光降解 108
3.2.1 日光的紫外光谱 109
3.2.2 聚合物降解机理 111
3.3 紫外光稳定机理 143
3.3.1 紫外光吸收剂 144
3.3.2 猝灭剂 151
3.3.3 氢过氧化物分解剂 154
3.3.4 自由基捕获剂 155
3.4 光稳定剂的稳定性试验 159
3.4.1 加速老化 160
3.4.2 室外老化 162
3.4.3 颜料对光稳定剂作用的影响 163
3.5 光稳定性工艺 164
3.5.1 光稳定剂的溶解性、相容性、迁移和抽提 165
3.5.2 光稳定剂的实际应用 166
3.5.3 光稳定剂的结构 166
3.5.4 聚丙烯 172
3.5.5 聚乙烯 183
3.5.6 苯乙烯聚合物 193
3.5.7 聚氯乙烯 195
3.5.8 聚丙烯酸酯和聚甲基丙烯酸酯 199
3.5.9 聚氨酯 199
3.5.10 聚碳酸酯 203
3.5.11 聚甲醛 204
3.5.12 聚酰胺 206
3.5.13 线性聚酯 208
3.5.14 聚苯撑醚 209
3.6 商品名称和厂商名录 210
参考文献 212
第四章 PVC稳定剂 221
4.1 PVC稳定剂的经济价值和工业价值 221
4.2 PVC的热降解和稳定化 222
4.2.1 热应力引起的降解 222
4.2.2 热稳定剂的作用模式 225
4.3 几类稳定剂的化学特征和应用特性 230
4.3.1 有机锡稳定剂 230
4.3.2 金属羧酸盐稳定剂 235
4.3.3 铅系稳定剂 242
4.3.4 其他金属稳定剂 244
4.3.5 无金属的稳定剂 244
4.3.6 共稳定剂 246
4.4 试验方法 251
4.4.1 热稳定试验 252
4.4.2 热稳定剂对加工性能的影响试验 254
4.4.4 雾化行为试验 255
4.4.5 耐候试验和光稳定性试验 255
4.4.3 电性能试验 255
4.5 展望和工艺方向 256
4.6 PVC稳定剂商品名和供应厂商索引 257
参考文献 266
第五章 增塑剂 269
5.1 历史概述 269
5.2.1 增塑剂和增塑 270
5.2 名词定义 270
5.2.2 反增塑剂和反增塑 271
5.2.3 以高聚合物型的改性剂增塑PVC 272
5.3 增塑和增塑剂作用理论 273
5.3.1 润滑理论 273
5.3.2 溶剂化理论 273
5.3.3 热力学理论 274
5.4.1 纤维素衍生物 275
5.3.4 极性理论 275
5.4 结合的方法 275
5.4.2 聚合物分散体 276
5.4.3 PVC增塑糊 276
5.4.4 混合物、干混料、料团 278
5.5 增塑剂的选择 280
5.6 应用领域 283
5.6.1 溶剂化和凝胶化行为 283
5.6.2 对硬度的影响 284
5.6.3 力学应力的影响 286
5.6.4 对低温柔软性的影响 287
5.6.5 电应力对性能的影响 288
5.6.6 热的影响 291
5.6.7 增塑剂对PVC光学性能的影响 292
5.7 与环境有关的增塑剂的行为 293
5.7.1 水萃取 293
5.7.3 溶剂和纯有机液体的影响 294
5.7.4 气体和蒸气的影响 294
5.7.2 化学的液体的影响 294
5.7.5 潮湿气体和蒸气的影响 295
5.7.6 增塑剂诱发热塑性塑料的应力开裂 295
5.7.7 固体接触材料的影响 295
5.7.8 耐候性 295
5.7.9 工作场所的卫生性 296
5.7.10 与消费品和食品接触的增塑剂 296
5.7.11 用于医疗器械的增塑PVC 297
5.8 增塑剂的试验 297
5.9 增塑剂系列 298
5.9.1 邻苯二甲酸酯类 300
5.9.2 单羧酸酯 308
5.9.3 基于苯二甲酸的特殊增塑剂 311
5.9.4 脂族二羧酸酯 311
5.9.5 磷酸酯 316
5.9.6 聚酯类增塑剂 319
5.9.7 偏苯三酸酯 321
5.9.8 柠檬酸酯 322
5.9.9 磺酸酯和磺酰胺 324
5.9.10 醇、醚和酮 324
5.9.11 松香酸酯 324
5.9.12 可聚合的增塑剂 324
5.9.13 弹性体作为PVC的高分子量增塑剂 325
5.9.14 辅助增塑剂、增量剂 326
5.10 技术趋势和展望 328
5.11 按照DIN 7723(1987)和IS01403第三部分有关增塑剂的符号 329
5.12 商品名和生产者目录 330
参考文献 342
第六章 润滑剂和相关添加剂 345
6.1 引言 345
6.1.1 解决加工问题的添加剂 345
6.1.2 定义和特性 346
6.1.3 润滑剂经济的重要性 346
6.2.1 理解润滑剂的作用 347
6.2 润滑剂的作用 347
6.2.2 内润滑作用 350
6.2.3 外润滑作用 353
6.2.4 对成品表面的影响 356
6.2.5 润滑剂的其他作用 358
6.3 润滑剂的测试 361
6.3.1 产品的特性 361
6.3.2 有关塑料熔体的测试 363
6.3.3 成品试验 370
6.4 产品类别及其性能 371
6.4.1 结构/作用相互关系 371
6.4.2 最重要的产品类别 371
6.4.3 产品和典型数据 377
6.5 润滑剂的实际应用 379
6.5.1 用于PVC的润滑剂 379
6.5.2 用于苯乙烯类聚合物的润滑剂 383
6.5.3 用于聚烯烃的润滑剂 384
6.5.4 用于工程热塑性塑料的润滑剂 385
6.6 展望 387
6.7 商品名和供应厂商索引 388
参考文献 391
第七章 高分子型聚氯乙烯加工助剂 392
7.1 聚氯乙烯配混料的基本概况 392
7.1.1 概述 392
7.1.2 高分子型聚氯乙烯加工助剂的历史沿革 392
7.2.2 作用方式 393
7.2.1 定义 393
7.2 说明 393
7.2.3 生理无毒性 400
7.2.4 特性描述 400
7.2.5 产品组 400
7.3 应用 402
7.3.1 概述 402
7.3.2 加工技术 402
7.3.3 配混料 405
7.5 PVC加工助剂的商品名清单及制造或供货商 406
7.4 工艺方向与前景 406
参考文献 407
第八章 提高材料抗冲击强度的高分子型添加剂 408
8.1 简介 408
8.2 提高抗冲击强度的理论 410
8.3 抗冲击改性PVC(PVC-1) 412
8.3.1 PVC的形态 412
8.3.2 作为PVC抗冲击改性剂的聚丙烯酸酯 413
8.3.3 作为PVC抗冲击改性剂的ABS聚合物 416
8.3.4 用于PVC抗冲击改性的甲基丙烯酸甲酯/丁二烯/苯乙烯三元共聚物(MBS) 417
8.3.5 用于制造透明PVC制件的聚丙烯酸酯 417
8.3.6 PVC抗冲击改性的建议配方及应用实例 417
8.4 抗冲击改性的聚丙烯 419
8.5 抗冲击改性的聚苯乙烯及其共聚物 421
8.5.1 透明抗冲击改性聚苯乙烯 421
8.5.2 耐候抗冲击改性PS 421
8.6 抗冲击改性的聚酰胺 422
8.5.4 改性聚苯乙烯及ABS的应用 422
8.5.3 ABS塑料 422
8.7结论 423
参考文献 424
第九章 填料和增强材料 425
9.1 引言 425
9.1.1 填充剂和增强材料的作用原理 425
9.1.2 增量塑料和增强塑料的性能 426
9.1.3 填充剂和增强剂的应用准则 427
9.2 填充剂和增强剂经济上的重要性 429
9.3 填充剂及增强剂分述 431
9.3.1 碳酸钙 431
9.3.2 硫酸钙 434
9.3.3 硅酸盐 434
9.3.4 二氧化硅(SiO2) 439
9.3.5 偶联剂 440
9.3.6 硫酸钡、重晶石 441
9.3.8 金属和金属氧化物 442
9.3.7 其他矿物填料 442
9.3.9 碳 443
9.3.10 薄片状的填充剂和增强剂 443
9.3.11 短无机纤维的新进展 444
9.3.12 有机填充剂和增强剂 444
9.3.13 合成的增强纤维 444
9.3.14 高韧性纤维及高热稳定性纤维 445
9.3.15 导电填充剂 447
9.4 热塑性塑料中使用的填充剂和增强剂 449
9.4.1 聚乙烯 449
9.4.2 聚丙烯 451
9.4.3 聚丁烯 454
9.4.4 聚异丁烯(PIB) 454
9.4.5 乙烯/乙酸乙烯共聚物(EVA) 454
9.4.6 聚氯乙烯(PVC) 454
9.4.7 氟聚合物 457
9.4.8 聚甲醛树脂、均聚和共聚物(POM) 460
9.4.9 聚苯乙烯(PS) 461
9.4.10 聚酰胺(PA) 464
9.4.11 热塑性聚酯(PBT、PET) 466
9.4.12 聚碳酸酯(PC) 468
9.4.13 无定形聚丙烯酸酯 470
9.4.14 改性聚苯醚(PPE) 470
9.4.15 聚苯硫醚(PPS) 472
9.4.16 聚砜(PSU)和聚醚砜(PES) 472
9.4.17 聚醚醚酮(PEEK) 472
9.4.18 聚酰胺/酰亚胺(PAI) 472
9.4.19 聚醚酰亚胺(PEI) 472
9.4.20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 473
9.4.21 纤维素酯 473
9.5 展望和科技发展趋势 473
9.6 商品名和制造商 473
参考文献 477
10.1.1 纤维材料的定义 480
第十章 纤维和增强 480
10.1 引言 480
10.1.2 纤维增强的原理 481
10.1.3 纤维的一般性质 482
10.2 纺织玻璃纤维 483
10.2.1 定义 483
10.2.2 市场开发 484
10.2.3 制造 484
10.2.4 线的纤度(Tex,特)、单丝直径和单丝根数之间的关系 485
10.2.5 玻璃的组成 485
10.2.6 表面处理 487
10.2.7 玻璃纤维产品概述 488
10.2.8 安全须知 488
10.2.9 玻璃纤维增强热塑性塑料 490
10.3 碳纤维和聚芳胺类纤维 497
10.3.1 碳纤维 497
10.3.2 聚芳胺类纤维 500
10.3.3 碳纤维和聚芳胺类纤维增强热塑性塑料 503
10.4 展望 511
10.5 增强纤维的生产商 511
参考文献 512
第十一章 着色剂 514
第一部分 颜料和染料 514
11.1 基本物理化学原理 514
11.1.1 定义和基本知识 514
11.1.2 光学原理和光学现象 517
11.1.3 着色剂/塑料系统的一般性能 518
11.2 着色剂 522
11.2.1 白色颜料 522
11.2.2 黑色着色剂 523
11.2.3 无机着色颜料 524
11.2.4 有机着色颜料 527
11.3 引言 549
11.4 着色剂的选择原则 549
第二部分 着色技术 549
11.5 分散过程 550
11.5.1 破碎 551
11.5.2 润湿 551
11.5.3 分布 552
11.5.4 内聚力 552
11.5.5 分散不良及其后果 552
11.5.6 分散过程中问题总结 553
11.6.2 自由流动性颜料混合物 554
11.6.3 颜料混合物 554
11.6 供应形式 554
11.6.1 单一颜料 554
11.6.4 色母料 555
11.6.5 色浆 556
11.7 着色技术 557
11.7.1 用粉末颜料着色 557
11.7.2 用色母料着色 557
11.7.3 设备 558
11.8.1 压延 559
11.8 聚氯乙烯着色 559
11.8.2 聚氯乙烯耐候性的影响因素 560
11.8.3 天候老化 561
11.8.4 颜料与聚氯乙烯稳定剂间的相互作用 561
11.8.5 挤出和注塑 561
11.8.6 涂覆、浇铸、浸渍 562
11.8.7 配料过程中发生问题的原因 562
11.9.1 着色要求 563
11.9 聚烯烃着色 563
11.9.2 注塑制品的耐候着色 564
11.9.3 挤出 565
11.10 苯乙烯类聚合物的着色 566
11.10.1 着色要求 566
11.10.2 聚苯乙烯和SAN的着色剂 567
11.11 聚酰胺和聚碳酸酯着色 568
11.13 工程塑料着色 569
11.12 聚氨酯着色 569
11.14 总的说明 570
11.15 技术趋势和前景 571
11.16 厂商索引 572
参考文献 575
第十二章 阻燃剂 577
12.1 引言 577
12.2 经济重要性 578
12.3 阻燃机理 579
12.3.1 物理方式阻燃 580
12.3.2 化学方式阻燃 580
12.4 重要阻燃剂 581
12.4.1 含卤阻燃剂 581
12.4.2 含磷阻燃剂 587
12.4.3 无机阻燃剂 587
12.5.3 塑料中的防烟剂 589
12.5.2 作用方式 589
12.5.1 概述 589
12.5 防烟剂 589
12.5.4 防烟剂在塑料中的应用 590
12.6 燃烧测试 590
12.6.1 建筑材料 590
12.6.2 交通业 594
12.6.3 电力及电子应用方面 596
12.7 阻燃塑料的应用 598
12.8 阻燃剂在塑料中的应用 599
12.9 发展前景 602
12.10 阻燃剂供应商索引 603
参考文献 606
第十三章 抗静电剂 608
13.1 静电荷的产生及作用 608
13.1.1 带电难题 608
13.1.2 电荷来源 609
13.3.1 机理 610
13.3 作用模式 610
13.2 静电荷的测量 610
13.3.2 化合物的分类 611
13.3.3 抗静电效果的形成 612
13.3.4 体系中其他组分的相互作用 615
13.3.5 抗静电作用的持久性 617
13.3.6 本体导电性 618
13.4 测量方法 619
13.4.1 电荷的测量 620
13.4.2 电阻的测定 620
13.4.3 半衰期和表面电阻的关系 620
13.5 抗静电制品的实际应用 621
13.5.1 向聚合物中掺混 621
13.5.2 表面涂层 623
13.5.3 市场和应用领域 623
13.6 法规 625
13.7 商品名和供应商 625
参考文献 626
第十四章 荧光增白剂 628
14.1 引言 628
14.2 荧光增白剂的定义 628
14.3 要求 630
14.4 化学类型 631
14.5 掺入方法和产品形式 632
14.6 选择 632
14.7 应用举例 633
14.7.1 聚氯乙烯 633
14.7.2 聚苯乙烯及苯乙烯共聚物 634
14.7.3 聚碳酸酯 635
14.7.4 聚氨酯 635
14.7.5 聚烯烃 635
14.8 荧光增白试验 636
14.8.1 增白效果 636
14.8.2 耐光牢度 637
14.9 荧光增白剂的生产厂家和商品名称 638
14.8.3 渗移和渗出 638
参考文献 639
第十五章 生物抑制剂 640
15.1 生物劣化 640
15.1.1 基础知识 640
15.1.2 生物劣化的表现形式 641
15.1.3 生物抑制剂的应用范围 642
15.1.4 生物劣化的预防 642
15.2 生物抑制剂 643
15.2.1 定义 643
15.2.2 要求 643
15.2.3 产品 643
15.2.4 生物抑制剂的选择和试验 644
15.4.1 新型生物抑制剂 650
15.4 技术发展方向和概述 650
15.3.2 塑料成品的毒性 650
15.3.1 生物抑制剂的毒性 650
15.3 毒性 650
15.4.2 市场发展 651
15.5 标准 651
15.6 生物抑制剂的商品名和供应者索引 652
参考文献 652
第十六章 化学发泡剂 654
16.1 技术和经济上的考虑 654
16.1.1 引言 654
16.1.2 化学发泡剂 654
16.2 产品类型和作用方式 658
16.2.1 偶氮类化合物 658
16.2.2 肼的衍生物 662
16.2.3 氨基脲类 664
16.2.4 四唑 665
16.2.5 苯并?嗪 665
16.2.6 常用化学发泡剂的主要性能 666
16.3 技术发展及前景 667
16.4 化学发泡剂的商品名称和生产厂家 667
16.2.7 化学发泡剂的试验 667
参考文献 668
第十七章 有机过氧化物交联剂 670
17.1 引言 670
17.2 要求 671
17.3 应用范围 671
17.4.2 烷基过氧化物 673
17.4 过氧化物的分类 673
17.4.1 氢过氧化物 673
17.4.3 过氧化酯 674
17.4.4 二酰基过氧化物 674
17.4.5 过氧化缩酮 675
17.5 过氧化物的主要特性数据 675
17.5.1 活性氧含量 675
17.6 过氧化物的选择 677
17.5.2 半衰期 677
17.7 过氧化物和塑料的自由基反应 678
17.7.1 过氧化物分解的自由基反应机理 678
17.7.2 大分子自由基可能进行的反应 680
17.7.3 大气中的氧对交联反应的阻碍作用 684
17.8 混合成分对交联反应的影响 684
17.8.1 填料 684
17.8.2 增塑剂 684
17.8.3 抗氧剂 684
17.8.4 发泡剂 685
17.8.5 活性助剂 685
17.9 过氧化物交联聚乙烯(PE-X)和乙烯/乙酸乙烯共聚物的发展趋势 685
17.10 安全因素 686
17.10.1 稳定化 686
17.10.2 热稳定性 687
17.10.5 生理性能 688
17.11 有机过氧化物的商品名称 688
17.10.4 杂质的影响 688
17.10.3 可燃性和燃烧行为 688
参考文献 692
第十八章 部分结晶聚合物的成核剂 693
18.1 聚合物的结晶过程 693
18.2 成核剂的要求及分类 694
18.3 成核剂的活性表征 695
18.4 成核剂对聚合物特性的影响 696
18.5 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的成核剂 697
18.6 聚酰胺的成核剂 698
18.7 聚丙烯(PP)的成核剂 699
18.8 聚乙烯(PE)的成核剂 702
18.9 聚1-丁烯(PB)的成核剂 702
参考文献 702
第十九章 有关工业卫生、环境及接触食物的制品中塑料添加剂的状况 704
19.1 引言 704
19.2.2 与化学品接触的基本问题 705
19.2.1 概述 705
19.2 工业卫生 705
19.2.3 急性毒性试验 706
19.2.4 长期毒性的研究 708
19.3 环境保护法则 709
19.3.1 概述 709
19.3.2 美国:毒性物质控制法令(TSCA) 710
19.3.3 欧洲共同体:EC的委员会法令 710
19.3.4 瑞士:环境保护法律 710
19.4.1 概述 711
19.4 日用品中的添加剂 711
19.4.2 在食品包装材料中使用添加剂的基本规定 712
19.4.3 添加剂的迁移行为 712
19.4.4 食品模拟剂 713
19.4.5 BGA和EC建议的迁移试验 714
19.4.6 向美国食品和药物署(FDA)提交申请的迁移试验 715
19.4.7 毒性研究 717
19.4.8 食品包装材料中添加剂的适用性基础 719
19.4.9 有关间接食品添加剂规定的法则 722
19.4.10 不同国家对间接食品添加剂的规定 724
19.4.11 成本 725
19.5 最常见的毒性术语定义 726
参考文献 728
第二十章 添加剂的分析 729
20.1 引言 729
20.2 样品的制备 729
20.3.1 样品的制备 730
20.2.1 萃取 730
20.2.2 再沉淀分离 731
20.3 薄层色谱法(TLC) 732
20.3.2 TLC条件 733
20.3.3 性能和估计 733
20.3.4 问题和解释 736
20.4 液相色谱(HPLC) 736
20.4.1 静态和动态相 736
20.4.2 检测方法 737
20.4.4 HPLC条件 738
20.4.3 样品的制备 738
20.4.5 高分子添加剂的液相色谱 740
20.5 气相色谱(GC) 741
20.5.1 样品的制备 742
20.5.2 宽腔柱上的分离 742
20.5.3 毛细柱上的分离 745
20.6 UV/VIS光谱 745
20.6.1 塑料的直接UV/VIS分析 746
20.6.2 添加剂分离后的UV/VIS分析 746
20.7 红外光谱 748
20.8 核磁共振谱 750
20.9 质谱 750
20.10 元素的测定 751
20.11 其他方法 751
20.12 老化塑料的分析问题 751
20.13 添加剂的结构 752
参考文献 756
- 《Maya 2018完全实战技术手册》来阳编著 2019
- 《高等教育双机械基础课程系列教材 高等学校教材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手册 第5版》吴宗泽,罗圣国,高志,李威 2018
- 《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物理治疗工作手册》(荷)瑞克·考斯林克(RikGosselink) 2020
- 《战略情报 情报人员、管理者和用户手册》(澳)唐·麦克道尔(Don McDowell)著 2019
- 《实用内科手册》黄清,阮浩航主编 2016
-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安全用药手册》黎月玲,熊慧瑜 2019
- 《同仁眼科手册系列 同仁儿童眼病手册》付晶编 2018
- 《环境噪声监测实用手册》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编 2018
- 《高度关注物质(SVHC)毒性手册 上》顾爱华主编 2019
- 《吉他宝典 吉他手超级手册 上》姜伟主编;汶麟,姚林,杜新春,赖康康,朱家明,克尔曼副主编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