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内经选读
内经选读

内经选读PDF电子书下载

医药卫生

  • 电子书积分:19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程士德主编
  • 出 版 社: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87
  • ISBN:14425·34
  • 页数:656 页
图书介绍:
《内经选读》目录

绪言 1

素问部分 1

一、上古天真论篇第一 1

第一段 养生之道与健康长寿 2

第一节 早衰的原因在于不知养生 2

第二节 外避风邪,内养精神,真气从之,动作不衰 6

第二段 肾气是人体发育生殖的根本 10

第一节 女子发育生殖的一般规律 10

第二节 男子发育生殖的一般规律 12

第三节 年老仍有子在于肾气有余 15

第一节 真人能独立守神,寿敝天地 17

第三段 养生的方法不同,寿命亦异 17

第二节 至人能积精全神,益寿而强 19

第三节 圣人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 20

第四节 贤人逆从阴阳,益寿而有极时 21

二、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 23

第一段 顺四时调养五脏神志 24

第一节 春气之应,养生之道 24

第二节 夏气之应,养长之道 25

第三节 秋收之应,养收之道 27

第四节 冬气之应,养藏之道 28

第二段 人能顺应天地,则生气不竭 31

第一节 逆四时的病变 34

第三段 四时阴阳,从之则生,逆之则死 34

第二节 从阴阳则生,逆阴阳则死 35

第三节 防重于治 37

三、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40

第一段 生命之本皆通乎天气 41

第一节 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 41

第二节 顺时序邪不能害 42

第二段 例举各种病变说明阳气的重要性 43

第一节 阳气失常后外邪侵袭的病变 43

第二节 阳气失常后所致神、筋的病变 48

第一节 阴阳协调,是健康的保证 55

第三段 阳气与阴精 55

第二节 阴阳之要,阳密乃固 57

第四段 阴精化生于五味 61

四、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66

第一段 阴阳的基本概念 66

第二段 阴阳的运动形式 72

第一节 阴阳升降互根是人体与自然的共同规律 72

第二节 以阴阳转化,说明气味形精之间的关系 74

第三节 以阴阳升降,说明药食的功能 77

第四节 气味阴阳偏盛所致寒热病变 78

第五节 六淫七情阴阳致病的规律 81

第一节 四时阴阳外内相应 86

第三段 “四时五藏阴阳”理论系统 86

第二节 东春肝木外内相应 88

第三节 南夏心火外内相应 91

第四节 长夏脾土外内相应 93

第五节 西秋肺金外内相应 95

第六节 北冬肾水外内相应 97

第七节 外内相应,皆出于阴阳之理 99

第四段 法阴阳、调阴阳 101

第一节 法阴阳阐明寒热证的病理变化 101

第二节 能调阴阳则寿命无穷 102

第三节 法阴阳明人体左右耳目手足功能的差异 105

第四节 人身脏腑法天地阴阳而治 107

第一节 外邪致病规律及发病特点 110

第五段 诊治取法于阴阳 110

第二节 针治及诊法法阴阳 111

第三节 治疗原则法于阴阳 114

五、灵兰秘典论篇第八 119

第一节 十二脏的相使,贵贱 119

第二节 精光之道,大圣之业,藏于灵兰之室 124

六、六节藏象论篇第九(节选) 128

第一节 五气五味对五脏各有所通 129

第二节 论藏象 131

第三节 以人迎寸口脉测三阴三阳病变 134

第一节 奇恒之腑与传化之腑藏泻不同 139

七、五藏别论篇第十一 139

第一段 脏腑分类及其相互关系 139

第二节 脏与腑的藏、泻、满、实 141

第二段 切脉、察窍、望神 145

第一节 寸口脉独为五脏主 145

第二节 全面审察,不要迷信鬼神 147

八、异法方宜论篇第十二 150

第一节 东方之域,治宜砭石 150

第二节 西方之域,治宜毒药 152

第三节 北方之域,治宜灸焫 153

第四节 南方之域,治宜微针 154

第五节 中央之域,治宜导引按? 155

九、汤液醪醴论篇第十四 159

第一段 汤液醪醴的制作及用途 160

第一节 汤液醪醴的制作 160

第二节 汤液醪醴的用途 161

第二段 精神对治疗的影响 163

第一节 神不使而功不立 163

第二节 病为本,工为标 165

第三段 举水肿病例,说明神机在证治中的重要意义 167

第一节 水肿病的病因、病机、病证 167

第二节 神机未败的水肿治疗大法 169

十、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 173

第一段 诊脉时间与四诊合参 174

第一节 诊脉以平旦为宜 174

第二节 四诊合参 175

第二段 切脉、观色、察形、闻声、问病、以决生死 176

第一节 评脉辨病 176

第二节 辨五色善恶与望神 178

第三节 五脏精气,得守者生,失守者死 180

第四节 五藏精气,得强者生,失强者死 182

第三段 脉与四时相应 186

第一节 脉反四时 186

第二节 脉应四时 188

第三节 梦幻是阴阳盛衰之征 191

第四节 持脉大法 192

第四段 平脉辨证 195

第一节 五脏脉主病 195

第二节 四时之病成而变 198

第三节 色脉合参辨病久新 199

第五段 尺肤诊及各种脉象主病 201

第一节 尺肤诊 201

第二节 不同脉象主病 205

十一、平人气象论篇第十八 211

第一段 调息、察脉的方法 212

第一节 胃气与五脏平、病、死脉 214

第二段 脉以胃气为本 214

第二节 虚里诊法 218

第三段 寸口、颈、手少阴诸脉主病 221

第一节 寸口脉不及太过及其主病 221

第二节 脉有逆从,治有难易 223

第三节 脉尺合参及五脏病预后 224

第四节 水肿、黄疽及妊娠的诊断 226

第五节 脉有逆从四时 227

第四段 四时五藏的平、病、死脉 231

第一节 真藏脉及脉应月份 231

第二节 四时五藏平、病、死脉 232

第一节 太阴阳明生病各异 238

十二、太阴阳明论篇第二十九 238

第一段 太阴阳明阴阳异位、生病各异 238

第二节 太阴阳明生病异状 239

第二段 脾为胃行其津液及脾不主时 244

第一节 脾病而四肢不用 244

第二节 脾不独主于时 244

第三节 脾为胃行其津液 245

十三、热论篇第三十一 252

第一段 热病的概念及证治 252

第一节 热病的概念、成因及预后 252

第二节 热病传变次第及六经证候 254

第三节 热病向愈的时间 256

第四节 热病的治疗大法 257

第二段 热遗、食复的原因及治法 258

第三段 论两感病的分证及预后 260

第四段 暑病与温病及治法 263

十四、评热病论篇第三十三 268

第一段 评阴阳交的病机、病症及预后 268

第一节 阴阳交的主症及预后 268

第二节 阴阳交的病理 269

第一节 风厥的主症 272

第二段 评风厥的病机、病证及治法 272

第二节 风厥的病机与治法 273

第三段 评劳风的病证、预后及治法 275

第一节 劳风的病位及主症 275

第二节 劳风的治法及预后 276

第四段 评肾风的病症与病机 279

第一节 肾风的病症 279

第二节 风水的病机 281

十五、咳论篇第三十八 286

第一段 咳证的病因、病机 286

第二段 咳嗽的脏腑分证 291

第一节 五脏咳的分证 291

第二节 六腑咳的分证 292

第三段 咳证的针刺治疗大法 294

十六、举痛论篇第三十九 297

第一段 疼痛的病因、病机、病证 297

第一节 卒痛的病因病机 297

第二节 十四种疼痛的病机与病证 299

第三节 疼痛的诊断 304

第二段 “九气”为病的病机、病症 306

十七、风论篇第四十二 313

第一段 风邪致病,其病各异 313

第一节 风病寒热的病机 313

第三节 疠风等病的症状与病机 315

第二节 热中、寒中的症状与病机 315

第四节 五脏风各以其时受病 317

第五节 偏风等的病因与病机 318

第二段 五脏风的症状及诊断要点 322

第一节 五脏风的诊断要点 322

第二节 胃风等病的症状 324

十八、痿论篇第四十四 333

第一段 五脏气热发为痿证 333

第二段 论痿证的病因 335

第一节 五痿的主因是肺热 335

第二节 脉痿的成因 337

第四节 肉痿的成因 338

第三节 筋痿的成因 338

第五节 骨痿的成因 339

第三段 五痿的鉴别 344

第四段 痿证的治疗原则 346

第一节 治痿独取阳明 346

第二节 痿证的治疗原则 347

十九、痹论篇第四十三 355

第一段 痹证的病因及其分证法 356

第一节 痹证的病因及分类 356

第二节 五体痹证及其与时令关系 357

第一节 五脏痹、肠痹、胞痹的证候特点 360

第二段 诸痹的症状、预后及针治大法 360

第二节 诸痹证的病机、预后及针治 362

第三节 六腑痹的成因及治法 364

第三段 痹证与营卫之气的关系 366

第一节 营卫之气逆则为痹,从则病愈 366

第二节 痹证的主要临床表现的机理 367

第三节 五体痹不疼痛的原闷 368

二十、厥论篇第四十五 372

第一段 寒厥、热厥的病机 372

第二段 寒厥与热厥的病因 374

第一节 寒厥的病因 374

第二节 热厥的病因 376

第三段 昏厥的病机 378

第四段 六经厥证的症状及治则 379

第五段 十二经厥证的症状及预后 382

第一节 足六经厥证的症状及预后 382

第二节 手六经厥证的症状及预后 384

二十一、标本病传论篇第六十五 388

第一段 标本逆从 388

第一节 标本逆从的概念与意义 388

第二节 标本先后论治举例 390

第一节 五脏疾病的传变及预后 393

第二段 脏腑疾病的传变及预后 393

第二节 胃与膀胱病的传变及预后 396

第三节 病传针刺适应证 397

二十二、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节选) 400

第一段 病机十九条 401

第一节 病机的重要意义 401

第二节 五脏六气病机十九条 402

第二段 药物的性能、制方及治则 409

第一节 药物的性能 409

第二节 治方原则及治则 409

第三段 虚寒虚热的证治及五味之用 414

第一节 虚寒、虚热的病机和治法 414

第二节 过食五味为夭之由 415

第四段 制方与立法 418

第一节 君臣佐使 418

第二节 立法 419

《灵枢》部分 422

一、本输第二 422

第一段 五输穴的部位及气血输注 422

第一节 问凡刺之道 422

第二节 肺经的输穴部位及气血输注 424

第三节 心包经的输穴部位及气血输注 425

第四节 肝经的输穴部位及气血输注 426

第五节 脾经的输穴部位及气血输注 427

第六节 肾经的输穴部位及气血输注 428

第七节 膀胱经的输穴部位及气血输注 429

第八节 胆经的输穴部位及气血输注 430

第九节 胃经的输穴部位及气血输注 431

第十节 三焦经的输穴部分及气血输注 433

第十一节 小肠经的输穴部位及气血输注 435

第十二节 大肠经的输穴部位及气血输注 437

第十三节 总论脏腑输穴 438

第十四节 六阳经脉和任督二脉在颈部的俞穴 439

第十五节 举例说明针刺注意事项 440

第二段 脏腑相合及六腑的生理功能 444

第三段 四时取穴常法 447

二、本神第八 449

第一段 神的生成、概念及其对养生的意义 449

第一节 神的生成、分类及概念 449

第二节 论养生之要 453

第二段 情志病证 456

第一节 情志过激伤人精气神 456

第二节 情志病及其预后 458

第三节 精神已伤针不可治 459

第三段 五脏所藏不同其虚实病证各异 461

第一节 营卫的生成、运行与会合 466

第一段 营卫的生成与运行 466

三、营卫生会第十八 466

第二节 营卫与睡眠的关系 470

第二段 论卫气与三焦 473

第一节 营卫与三焦的关系 473

第二节 上焦之气的运行与功能 473

第三节 中焦之气的生化和功能 475

第四节 下焦之气的运行及功能 477

四、癫狂第二十二 483

第一段 癫疾的证候特点、刺灸法和预后 483

第一节 诊癫狂症,需先察目 483

第二节 癫疾始发症状及治法 484

第四节 癫疾的分类及预后 486

第三节 癫疾治法 486

第二段 狂证的病因,病证及刺灸法 491

第一节 狂证形成的前驱症状 491

第二节 狂证的病因、证候分类及刺灸法 491

第三段 厥逆的证候及刺法 497

五、决气第三十 503

第一段 六气的概念 503

第二段 六气的虚实、贵贱 508

第一节 六气的虚实多少 508

第二节 六气的贵贱 510

六、海论第三十三 513

第一段 四海的名称及其部位 513

第一节 人之四海应地之四海 513

第二节 四海的部位及其荥腧 515

第二段 四海虚实证候及调治法 517

第一节 四海虚实证候 517

第二段 津液运行障碍形成水胀 520

第二节 调治四海 520

七、五癃津液别第三十六 522

第一段 津液五别之逆顺 523

第一节 五液及水胀之所由生 523

第二节 五液的逆顺 524

八、五变第四十六 533

第一段 体质不同,发病各异 533

第一节 疾病的发生,在于人自犯之 533

第二节 以树木质地不同为例,喻人之体质不同,发病各异 535

第二段 体质不同,五变为病 537

第一节 腠理疏,善病风厥 537

第一段 血气精神,本于脏腑 538

第二节 五脏柔弱,易患消瘅 538

第三节 骨小肉弱,善病寒热 539

第四节 粗理肉不坚,易患痹病 541

第五节 肠胃恶,易患积聚 541

第三段 因形而生病,五变之纪 545

九、本藏第四十七 548

第二段 五脏性质、形态,位置不同,人之寿夭、疾病各异 553

第一节 脏腑形态和功能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553

第二节 五脏五变 554

第三段 五脏五变的外候 561

第一节 五脏五变外应体表形态的特征 561

第二节 五脏五变内应人的性格及疾病 565

第四段 脏腑相合,六腑外应 568

十、五色第四十九 577

第一段 五色主病及候诊部位 577

第二节 五色的部位及主病 578

第一节 颜面各部的名称 578

第二段 人迎、寸口脉象主病 582

第三段 五色辨病 584

第一节 望色辨疾病的轻重 584

第二节 风,痹、厥的色诊鉴别 586

第三节 色诊死候 587

第四段 察五色的方法 590

第一节 脏腑肢节的面部望诊部位 590

第二节 总论察五色的方法 592

第三节 察五色的浮沉泽夭散搏上下 594

第四节 五色各出其部 596

第五节 以五色命脏 599

十一、天年第五十四 602

第一段 人体形成的基础和长寿条件 602

第一节 生命形成的基础 602

第二节 长寿的条件 603

第二段 生长衰老的生命过程 607

第三段 夭寿早亡的原因 610

十二、五味五十六 612

第一段 五味的化生及其所喜 612

第一节 五味各走其所喜 612

第二节 宗气的形成及其功能 613

第一节 谷果畜菜的五味属性 616

第二段 五谷的五味属性及其对五脏病的宜忌 616

第二节 饮食五味对五脏病的宜忌 617

十三、水胀第五十七 622

第一节 水胀 622

第二节 肤胀 624

第三节 臌胀 627

第四节 肠覃 628

第五节 石瘕 629

第六节 肤胀与鼓胀的针刺法 631

十四、贼风第五十八 633

第一段 因加而发病 633

第一节 视之不见,听而不闻,故似鬼神 635

第二段 故邪发病,有似鬼神 635

第二节 祝由而已 636

十五、百病始生第六十六 640

第一段 外感、内伤病的病因及致病规律 640

第二段 外感病的发病及其传变 642

第一节 发病机理 642

第二节 传变规律 644

第三段 积病的病因、病机和症状 648

第一节 积病的部位及形证 648

第二节 形成积病的病因、病机 650

第四段 内伤病的病因、病机 654

第五段 论治则 65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