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生物
医用生物学  第3版
医用生物学  第3版

医用生物学 第3版PDF电子书下载

生物

  • 电子书积分:10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李璞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78
  • ISBN:7117000198
  • 页数:247 页
图书介绍:
《医用生物学 第3版》目录

绪论 1

壹、 生物学及其分科 1

前言页 1

贰、 生物学与医学的关系 2

叁、 学习《医用生物学》的目的和要求 2

肆、 生物学的发展简史 3

复习题 5

第一节 细胞概述 6

贰、 细胞的分子组装 6

壹、 细胞的化学组成 6

第壹章 生命的基本单位——细胞 6

第一篇 生命的一致性 6

(一)复制组装 7

(二)酶效应组装 7

(三)自体组装 7

叁、 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 7

四、真核细胞内部结构体系 8

第二节 细胞膜 9

一、细胞膜的化学成分 10

(一)膜脂 11

(二)膜蛋白 11

(一)细胞膜的分子结构模型 13

二、细胞膜的分子结构 13

(二)细胞膜的不对称性 13

(四)其他成分 13

(三)糖类 13

(三)细胞膜的流动性 14

(四)包被小泡的结构与功能 16

(五)细胞表面 17

三、细胞膜的功能 17

(一)细胞膜与细胞内外的物质交换 17

(二)细胞膜和免疫作用 19

(三)细胞膜受体和细胞识别 19

第三节 细胞核 21

一、间期细胞核 21

(一)核膜 21

(三)染色质 23

(二)核基质 23

(四)核仁 26

二、遗传物质——DNA 28

三、细胞核的功能 29

第四节 内质网 30

一、内质网的结构与化学组成 30

二、内质网的类型及其功能 30

(一)粗面内质网 30

(二)滑面内质网 32

三、内质网与其他细胞器的关系 32

第五节 高尔基复合体 33

贰、 高尔基复合体的形态结构与化学组成 33

(一)扁平囊 33

(一)高尔基复合体与细胞的分泌活动 34

肆、 高尔基复合体的功能 34

(二)高尔基复合体与多糖的合成和运输 34

(二)大囊泡 34

(三)小囊泡 34

(三)高尔基复合体与溶酶体的形成 35

(四)高尔基复合体与细胞内物质的转运 35

第六节 核蛋白体与细胞内的蛋白质合成 35

壹、 核蛋白体的结构与功能 35

贰、 细胞内的蛋白质合成 36

(一)信使核糖核酸和遗传密码 36

(二)转移核糖核酸的结构和功能 37

(三)多肽链的形成 38

(四)“中心法则”及其修正 38

第七节 溶酶体 40

(二)次级溶酶体 41

一、溶梅体的类型与结构 41

(一)初级溶酶体 41

二、溶酶体的酶 42

三、溶酶体的膜 42

四、溶酶体的功能 42

(一)正常的消化作用 42

(二)自噬作用 43

(三)自溶作用 43

第八节 过氧物酶体 43

第九节 线粒体 44

一、线粒体的形态结构和功能定位 44

二、细胞的氧化作用及其基本过程 45

三、线粒体的半自主作用 47

壹、 细胞骨架的概念 48

第十节 细胞骨架 48

贰、 微管 49

叁、 微丝 50

肆、 微管、微丝和细胞膜 51

第十一节 中心粒、纤毛和鞭毛 51

一、中心粒的结构和功能 51

(一)中心粒的亚微结构 51

(二)中心粒的功能 52

二、纤毛和鞭毛的结构和功能 52

第十二节 细胞的增殖 53

一、细胞增殖周期的概念 53

二、可期的特点 53

(一)前期 54

三、丝裂期的特点 54

(三)G2期(合成后期) 54

(二)S期(合成期) 54

(一)G1期(合成前期) 54

(二)中期 56

(三)后期 57

(四)末期 57

(五)胞质分裂 57

四、细胞周期的调控 57

第十三节 细胞与机体 58

一、 细胞的整体性 58

(一)从形态结构方面来理解细胞的整体性 58

(二)从生理功能上来理解细胞的整体性 59

二、细胞与机体的相互关系 59

复习题 60

参考文献 60

第一节 细胞水平的调控 61

第二章 生命活动的调控 61

第二节 机体水平的调控 63

一、脊椎动物的体液调控 63

(一)激素概述 63

(二)激素对机体机能的调控 64

二、脊椎动物的神经调控 65

(一)神经元和突触 66

(二)反射 67

复习题 67

参考文献 69

第一节 配子发生与减数分裂 70

一、 精子的发生 70

第一章 生殖 70

第二篇 生命的连续性 70

二、卵子的发生 72

三、减数分裂 72

第二节 受精 75

复习题 76

参考文献 76

第二章 遗传与变异 77

第一节 单基因性状的遗传 77

一、分离律 77

二、遗传分析中对统计学原理的应用 78

(一)概率的应用 78

(二)吻合度测验 79

三、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和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80

五、共显性遗传 85

四、不完全显性遗传 85

六、X连锁隐性遗传和X连锁显性遗传 86

(一)X连锁隐性遗传 87

(二)X连锁显性遗传 89

七、自由组合律和连锁互换律 89

八、两种单基因性状的传递 90

(一)自由组合 90

(二)连锁与互换 90

第二节 多基因遗传 91

一、数量性状 91

二、多基因假说 92

三、多基因遗传病 93

(一)易患性变异与阈值 93

(三)多基因遗传病发病风险的估计 94

(二)遗传率 94

第三节 人类的染色体 95

一、人类的正常核型 95

二、X染色质和Y染色质 99

三、人类染色体上的基因定位 100

(一)连锁分析法 100

(二)体细胞杂交法 100

(三)区域制图法 102

(四)原位杂交法 102

四、染色体异常与疾病 103

(一)染色体数目异常 103

(二)染色体数目异常所致的疾病 104

(三)染色体的结构畸变 108

一、结构基因 110

第四节 基因的分子结构和功能 110

二、结构基因的表达 112

(一)转录 112

(二)翻译 112

三、基因的复制 113

四、基因突变 113

(一)基因突变的分子机理 115

(二)基因突变的表型效应 117

(三)DNA损伤的修复 118

第五节 基因的调控 119

二、真核生物的基因调控 120

(一)转录前的调控 120

一、原核生物的基因调控 120

(二)转录水平的调控 121

(三)转录后的调控 121

(四)翻译水平的调控 122

(五)翻译后的调控 122

第六节 基因和环境 122

一、遗传的异质性 122

二、遗传背景 123

三、基因的表达与外界环境 123

第七节 基因工程 124

一、基因的分离与合成 124

二、运载体的选择 126

三、DNA的重组与克隆化 126

四、重组DNA的表达 127

(一)工业方面 128

五、基因工程的应用与潜力 128

(二)农业方面 129

(三)医学方面 129

第八节 群体中的基因 131

一、基因频率 131

二、遗传平衡定律 132

三、突变与选择 134

(一)突变间的平衡 134

(二)选择的作用与突变率的计算 135

(三)选择与平衡多态 136

四、迁移 137

五、小的隔离群体中的随机遗传漂变 137

六、遗传负荷 138

参考文献 141

第三章 发育 142

第一节 胚胎发育 142

一、卵裂和囊胚形成 142

(一)蛙卵 142

(二)蛙受精卵的卵裂和囊胚形成 142

(三)囊胚的不同形态 143

二、原肠胚形成 144

(一)文昌鱼的原肠胚形成 144

(二)蛙的原肠胚形成 144

三、神经胚形成 146

(一)神经胚 146

(二)蛙的神经胚形成 146

四、器官发生 147

(一)器官发生 147

第二节 发育的机制 148

(二)三胚层的发育 148

复习题 148

一、体细胞核的全能性 149

(一)动物细胞的特化 149

(二)动物体细胞核的全能性 149

二、细胞分化 150

(一)细胞分化 150

(二)血红蛋白的分化 150

第一章 生物分类的基本知识 150

(三)畸胎瘤是在错误环境中分化发育的胚胎 151

(四)畸胎癌细胞可被诱导正常分化 151

三、胚胎诱导 151

(一)胚胎诱导 151

(四)诱导者的作用性质 152

(三)诱导者的化学性质 152

(二)脊索中胚层诱导神经分化 152

(一)微管和微丝在形态发生巾的作用 154

(二)细胞粘着与识别 154

(三)形态发生中的细胞死亡 156

第三节 胚后发育 157

一、生长 157

二、衰老和死亡 157

复习题 158

参考文献 158

第三篇 生命的多样性 159

一、种的概念 160

二、种的命名方法 160

第一节 种的概念和命名方法 160

第二节 生物的分类方法和分类单元 161

一、人为分类法和自然分类法 161

二、分类的单元 161

第二章 植物界的主要类群 164

第一节 藻类植物门 164

第二节 菌类植物门 164

第三节 苔藓植物门 165

第四节 蕨类植物门 165

第五节 种子植物门 165

一、裸子植物亚门 165

二、被了植物亚门 166

一、鞭毛纲 167

二、肉足纲 167

第一节 原生动物门 167

第三章 动物界的主要类群 167

三、孢子纲 168

四、纤毛纲 168

第二节 海绵动物门 168

第三节 腔肠动物门 168

第四节 扁形动物门 169

一、涡虫纲 169

二、吸虫纲 169

三、绦虫纲 169

第五节 线形动物门 170

第六节 环节动物门 170

第七节 软体动物门 170

三、多足纲 171

二、蛛形纲 171

第八节 节肢动物门 171

一、甲壳纲 171

四、昆虫纲 172

第九节 棘皮动物门 172

第十节 半索动物门 172

第十一节 脊索动物门 173

一、尾索动物亚门 173

二、头索动物亚门 173

三、脊椎动物亚门 174

(一)圆口纲 174

(二)鱼纲 175

(三)两栖纲 175

(六)哺乳纲 176

(四)爬行纲 176

(五)鸟纲 176

第十二节 动物界的系统发生 177

复习题 178

参考文献 178

第四篇 生物的进化 180

第一章 动物界类群结构和机能和进化 180

第壹节 体被系统 181

第贰节 骨骼系统 182

一、主轴骨骼 182

(一)头骨 182

(一)肩带 186

(二)腰带 186

二、附肢骨骼 186

(二)脊柱 186

(三)肢骨 187

第三节 肌肉系统 187

一、头肌 187

二、躯肌 188

三、附肢肌 188

第四节 消化系统 188

一、口腔 189

二、咽 189

三、食管 190

四、胃 190

五、小肠 190

第五节 呼吸系统 191

七、肛门 191

六、大肠 191

第六节 循环系统 192

一、血液循环 192

(一)血液 192

(二)心脏的演化 193

(三)动脉弓的演化 195

二、淋巴循环 196

第七节 排泄系统 197

一、肾 197

二、输尿管、膀胱和尿道 198

第八节 生殖系统 199

一、雄性生殖系统 199

二、雌性生殖系统 199

第九节 神经系统 199

(一)脑的发生和结构 200

一、脑 200

(二)脑的演化 202

二、脊髓 203

三、脑神经、脊神经和植物性神经系统 204

(一)脑神经 204

(二)脊神经 204

(四)植物性神经系统 205

第十节 内分泌系统 206

一、垂体 206

二、甲状腺 206

三、甲状旁腺 206

七、生殖腺 207

复习题 207

五、胸腺 207

六、胰岛 207

四、肾上腺 207

参考文献 208

第二章 进化的机理 209

第一节 达尔文的进化学说 209

一、人工选择学说 209

二、自然选择学说 210

(一)生物的变异性 210

(二)繁殖过剩和生存竞争 210

(三)自然选择的作用 210

(二)种群基因库的相对稳定性 211

(一)种群基因库的组成 211

(三)种群基因库的变化 211

第二节 现代达尔文主义进化学说 211

一、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211

二、突变提供进化的原材料 212

(一)基因突变 212

(二)染色体畸变 212

(三)基因重组 212

三、选择的作用 212

四、隔离的新种形成中的作用 213

五、新的综合性的进化理论 213

第三节 中性突变进化学说 214

第四节 物种的形成 215

一、物种形成的过程 215

(一)达尔文的认识 215

(二)现代达尔文主义的认识 216

(二)爆发式新种形成 217

二、物种形成的方式 217

(一)渐变式新种形成 217

三、物种形成在生物进化中的意义 218

复习题 218

参考文献 218

第五篇 生物和环境 219

第一章 环境分析 221

第一节 气候和土壤因素 221

一、温度 221

二、水和湿度 221

三、光 222

四、土壤 222

第二节 营养因素 222

一、群聚效应 223

第三节 生物因素 223

一、食物在动物的生存、生长发育和生殖中的作用 223

二、食物链和食物网 223

二、拥挤效应 224

三、种内竞争 224

第四节 限制因素 224

第二章 种群与环境 226

第一节 种群的属性 226

一、种群密度 226

二、出生率 226

三、死亡率 227

四、种群的年龄结构 227

第二节 种群增长 228

一、J型增长曲线 228

一、种群数量的季节消长 229

二、种群数量的不规则波动和周期性波动 229

二、S型增长曲线 229

第三节 自然种群的数量变动 229

第四节 种群的衰落与灭亡 230

第五节 生态入侵 230

第三章 群落和环境 232

第一节 生态系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232

第二节 生态系的基本结构 232

一、非生物环境 233

二、生产者 233

三、大型消费者 233

一、水的循环 234

第四节 生态系中的生物地化循环 234

四、分解者 234

第三节 生态系中的能流 234

二、气体型循环 235

三、沉积型循环 236

第五节 生态系的自我调节 237

一、自净作用 237

二、群落演替 237

第四章 人类和环境 239

第一节 自然资源的破坏 239

一、生物资源的破坏 239

(一)森林正在消失 239

(二)沙漠化吞噬着森林、草原和良田 240

(三)水产资源的日益枯竭 240

二、生态资源的破坏 241

(四)物种的大量绝灭 241

三、矿物资源的破坏 242

第二节 环境的严重污染 242

一、大气污染 242

二、酸雨的危害 243

三、水的污染 244

四、噪声的污染 244

第三节 人口问题 245

一、我国人口的增长 245

二、我国人口的预测 246

三、人口增长与粮食、土地、能源、污染等的关系 246

复习题 247

参考文献 247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