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放射医学
放射医学

放射医学PDF电子书下载

医药卫生

  • 电子书积分:1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吴德昌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1
  • ISBN:7801213327
  • 页数:282 页
图书介绍:本书系统地概述了放射医学及卫生防护的学科建设与发展和学术研究的进展。主要内容包括:辐射与物质相互作用的原理及规律;辐射的分子和细胞生物效应;辐射对机体作用的病理及病理生理过程等。
上一篇:外科解剖学萃要下一篇:心脏病学
《放射医学》目录

第一章 放射医学概念 1

第一节 基本概念 1

一、电离辐射 1

二、辐射生物效应 1

(一)确定性效应 1

(二)随机性效应 2

三、放射医学 2

第二节 简史 2

一、学科形成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40年代) 2

二、发展阶段(20世纪40年代~80年代) 3

三、提高阶段(20世纪80年代~) 4

第三节 我国放射医学研究的主要进展和成就 5

一、核试验生物效应和防护 5

二、放射损伤防诊治研究 5

(一)物理剂量学 5

(二)生物剂量估计 5

(三)急性放射病的治疗 6

三、放射损伤防治药物的研究 6

四、放射损伤应用基础研究 6

五、辐射防护和放射毒理学研究 7

六、辐射流行病学和低水平照射的适应性反应研究 7

一、电磁辐射 8

第一节 辐射的种类 8

第二章 辐射与物质相互作用的原理及规律 8

二、粒子辐射 9

三、电离辐射和非电离辐射 9

第二节 辐射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9

一、带电粒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9

(一)α粒子 9

(二)电子 10

(三)负π介子 10

(四)重离子 10

二、X射线和γ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10

(三)电子对生成 11

(二)康普顿-吴有训效应 11

(一)光电效应 11

三、中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12

(一)弹性碰撞 12

(二)无弹性碰撞 12

(三)非弹性碰撞 12

(四)中子俘获 12

(五)散裂反应 12

四、几种电离辐射的比较 13

五、紫外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13

(二)活性氧和自由基 14

(一)定义和种类 14

一、自由基的种类和特性 14

第三节 自由基 14

(三)自由基的理化性质 15

二、水的辐射分解 15

三、辐射的直接作用与间接作用 16

四、自由与生物靶分子的主要反应 17

(一)靶分子损伤 17

(二)靶分子损伤的修复 17

第四节 电离辐射作用的时间进程 17

一、原初反应和继发反应 17

二、电离辐射的作用时间表 17

二、氧效应的需氧浓度 18

第五节 氧效应 18

一、氧效应和氧增强比(OER) 18

三、氧效应的作用时间 19

第六节 传能线密度和相对生物效能 19

一、传能线密度(LET) 19

二、相对生物效能(RBE) 20

三、LET,RBE和OER的相互关系 20

(一)LET与RBE的关系 20

(二)LET与OER的关系 20

四、辐射权重因子和组织权重因子 20

一、DNA 23

第一节 靶分子和靶结构 23

第三章 辐射的分子生物学效应 23

二、膜 24

第二节 DNA辐射损伤及其对功能的影响 24

一、DNA损伤 24

(一)碱基的破环或脱落 24

(二)糖基的破环 25

(三)DNA链上不稳定点的形成 25

(四)DNA莲断裂 25

(五)DNA交联 25

(七)DNA损伤的非随机性 26

(六)染色质损伤 26

(八)DNA损伤的复杂性 27

二、辐射对DNA复制过程的影响 27

(一)DNA生物合成的抑制 27

(二)DNA模板损伤的影响 27

(三)辐射对DNA复制过程的影响 27

三、辐射对转录过程的影响 28

(一)对体外转录过程的影响 28

(二)细胞受照射后的RNA合成 28

四、辐射对翻译过程的影响 28

第三节 膜辐射损伤及其对功能的影响 28

(一)膜流动性 29

(二)膜表面电荷 29

二、辐射对膜的物理化学性质的影响 29

(三)膜导电性 29

一、辐射对组分的损伤 29

(二)对膜蛋白的作用 29

(一)对脂质的作用 29

(三)对糖链的作用 29

三、辐射对膜生物功能的影响 30

(一)膜转动功能的变化 30

(二)膜结合酶活性的变化 30

(五)DNA膜复合物的辐射效应 31

第四节 辐射的信号转导和基因诱导 31

一、信号转导的基本概念 31

(四)膜能量转换功能的变化 31

(三)膜受体功能的变化 31

二、信号和转导的受体 32

(一)与G蛋白偶联的受体 32

(二)酪氨酸蛋白激酶受体 32

(三)酪氨酸蛋白磷酸酯酶受体 32

(四)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受体 32

(五)鸟苷酸环化酶受体 32

(六)离子通道 32

三、辐射信号转导的信使分子 32

四、辐射信号转导的主要途径 33

(一)Ras/Raf途径 33

(四)PKC途径 34

(二)JND/SAPK途径 34

(三)JND/STAT途径 34

(五)鞘磷脂途径 35

(六)信号转导途径网络 35

五、辐射反应的基因调控 35

第五节 DNA损伤的修复 36

一、DNA修复在生命中的意义 36

(三)碱基损伤的修复 37

三、DNA修复的主要途径 37

(四)DNA修复合成 37

(二)DNA双链断裂的修复 37

(一)DNA单链断裂的修复 37

二、DNA种类损伤的修复特点 37

(一)回复修复 38

(二)切除修复 38

(三)错配修复 40

(四)重组修复 40

四、DNA修复与细胞其他重要功能的关联 42

(一)修复与转录的偶联 42

(二)修复与免疫功能的关系 42

(三)修复与细胞周期调控 42

(一)XPCC基因 43

五、DNA修复基因 43

(三)rad系列基因 44

(四)错配修复基因 44

第六节 细胞辐射敏感性的分子基础 44

(二)XP及ERCC基因 44

一、细胞辐射敏感性的差异及特点 45

(一)不同类型细胞的辐射敏感性 45

(二)肿瘤细胞的辐射敏感性 45

(三)人工培育的突变敏感细胞株 45

(四)辐射敏感的遗传疾患及AT细胞 45

(二)DNA双链断裂的修复 46

(三)染色质结构的影响 46

(一)初始DNA双劳断裂 46

二、DNA损伤修复与敏感性的关系 46

三、细胞周期及调控与辐射敏感性的关系 47

(一)细胞周期不同时相下的辐射敏感性 47

(二)周期调控与辐射敏感性 47

(三)p53的作用 47

四、决定辐射敏感性的基因 48

(一)XRCC基因 48

(二)ATM基因 48

(七)FANC基因 49

(六)BLM基因 49

(八)BRCA基因 49

(三)NBS基因 49

(四)ATR基因 49

(五)DNA基因连接酶基因 49

第四章 辐射的细胞生物学效应 51

第一节 细胞存活曲线 51

一、细胞的完整增殖能力与集落形成 51

二、细胞存活曲线及参数 51

三、细胞亚致死性损伤和潜在致死性损伤的修复 52

四、细胞存活曲线的数学模型 52

(二)多靶单击模型 53

(一)单靶单击模型 53

(三)线性-平方模型(linear-quadralic model,简称LQ模型) 54

五、不同LET辐射的细胞存活曲线 54

六、分次照射的细胞存活曲线 55

第二节 辐射对细胞周期的影响 56

一、辐射引起的细胞周期紊乱 56

(一)细胞周期的运转 56

(二)辐射对细胞周期进程的影响 56

(一)细胞周期的分子调控 57

二、辐射诱发细胞周期紊乱的分子机理 57

(二)辐射诱发细胞周期进程的改变 60

第三节 辐射所致的细胞死亡 61

一、细胞间期死亡、增殖死亡、凋亡、坏死的区别和联系 61

二、细胞受照射后的向种死亡方式 63

三、细胞凋亡的分子机理 64

(一)细胞凋亡的基因调控 64

(二)细胞凋亡中的蛋白酶降角 66

(三)细胞凋亡中的核酸内切酶和DNA片段化 66

(四)细胞亡中的信号转导 67

(二)分次照射 68

(三)剂量率 68

(一)细胞存活曲线 68

四、细胞凋亡与放射生物学中的几个问题 68

(四)LET和RBE 69

(五)氧效应 69

(六)在放射治疗中的意义 69

第五章 辐射对机体主要系统作用的病理生理过程 70

第一节 辐射对血液系统作用的病理生理过程 70

一、引言 70

二、血液系统的辐射损伤 70

(一)辐照后外周血像的变化 70

(二)辐照后骨髓像的变化 71

(三)辐照后造血干、粗细胞的变化 72

(四)辐照后造血微环境的变化 73

(五)辐照后细胞因子及受体的变化 73

(六)造血系统辐射损伤的近期和远期效应 73

三、辐照后的造血重建 74

(一)细胞因子和辐照后造血重建 74

(二)造血干细胞移植和辐照后造血重建 74

(三)基因治疗和辐照后造血重建 74

四、血液系统辐射损伤的特点和意义 75

五、造血系统辐射损伤与临床防诊治 75

(一)肠上皮的结构与功能 76

一、肠上皮辐射损伤与修复 76

第二节 辐射对消化系统作用的病理生理过程 76

(二)隐窝干细胞的辐射敏感性 77

(三)辐射诱发隐窝细胞凋亡及细胞周期的改变 77

(四)照射后肠上皮细胞动力学的改变 77

二、照后肠壁微循环障碍和恢复 78

(一)血流量的改变 78

(二)小肠壁通透性的改变 78

三、辐射所致消化功能紊乱和恢复 79

(一)射线对胃排空的影响 79

(二)射线对胃分泌功能的影响 79

(五)射线对胰腺分泌功能的影响 80

(三)射线对肠运动的影响 80

(四)射线对小肠吸收的影响 80

四、肝脏的辐射损伤 81

五、消化系统辐射损伤的意义 81

第三节 辐射对免疫系统作用的病理生理过程 82

一、引言 82

二、辐射对淋巴系统的影响 82

(一)淋巴细胞的辐射效应 83

(二)淋巴造血组织的辐射损伤 85

三、辐射对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影响 85

(二)单核-巨噬细胞参与辐射诱导的器官炎症和纤维化 86

(一)单核-巨噬细胞的辐射效应 86

四、辐射诱发炎性细胞激活及细胞网络调节 87

(一)参与免疫活动的细胞因子多功能作用 87

(二)辐射诱发炎性细胞激活 87

(三)辐射对IL-2 表达的影响 87

(四)辐射诱导神经内分泌参与免疫网络调节 87

(五)辐射诱导核蛋白酶和转导调节基因激活 88

五、结束语 88

二、辐射对血小板巨核细胞系统的影响 89

(一)辐射对巨核细胞和血小板数量的损伤作用 89

一、引言 89

第四节 辐射对出凝血系统作用的病理生理过程 89

(二)辐射对MK和血小板形态、结构、功能和代谢的损伤 90

三、辐射对血管壁的影响 91

(一)辐射对血管壁形态的功能的损伤作用 91

(二)辐射对微血管代谢的损伤作用 92

四、辐射对凝血和纤溶系统的影响 92

五、急性放射病的两期出血及其加重因素 93

(一)急性放射病的两期出血 93

(二)急性放射病出血和加重因素 94

一、组织细胞的辐射敏感性 95

第一节 放射损伤的基本病理变化 95

第六章 放射损伤病理形态学 95

二、放射损伤的基本病理变化 96

(一)组织细胞的广泛变性坏死和凋亡 96

(二)严重的血管反应和出血 96

(三)致死性继发性感染 97

(四)多种远期损伤病变 97

第二节 造血组织的病理变化 97

第三节 淋巴组织的病理变化 99

一、淋巴组织的基本病变 99

二、胸腺 99

四、淋巴结 100

五、粘膜淋巴组织 100

三、脾脏 100

六、扁桃体 101

第四节 消化系统的病理变化 101

一、小肠 101

(一)小肠粘膜病变 101

(二)小肠肌层病变 102

(三)小肠壁血液循环障碍病变 102

(四)小肠感染病变 102

五、肝脏 103

(二)病理形态改变 103

(一)肝脏的辐射敏感性 103

三、食管 103

四、胃 103

二、大肠 103

(五)肠套叠 103

六、其他 105

(一)胰腺 105

(二)唾液腺 105

第五节 中枢神经系统的病理变化 105

一、神经细胞变化 105

五、程度划分 106

四、脑脊髓血循环障碍病变 106

二、传导束变化 106

三、神经胶质细胞变化 106

第六节 其他器官的病理变化 107

一、肺 107

二、心脏 108

第七章 急性放射病分型、临床表现和临床诊断 109

第一节 急性放射病的发病学特点 109

一、急性放射病的病情主要取决于照射剂量 109

二、急性放射病的类型取决于主要受损器官的病变 109

三、急性放射病的病程有明显的阶段性 109

四、在一定照射剂量范围内,机体的损害有自行恢复的可能性 109

二、急性放射病分型的依据 110

第二节 急性放射病的分型 110

一、急性放射病分型的必要性 110

第三节 急性放射病的临床表现 111

一、骨髓型急性放射病 111

(一)轻度骨髓型急性放射病 111

(二)中度和重度骨髓型急性放射病 111

(三)极重度骨髓型急性放射病 113

二、肠型急性放射病 113

三、脑型急性放射病 115

(一)动物实验资料 115

(一)早期症状变异较大 116

二、受照剂量分布不均匀引起的临床特点 116

第四节 事故性照射所致急性放射病的临床特点 116

(二)人的脑型急性放射病 116

一、照射条件的差别大 116

(二)部分骨髓损伤较轻,有利于造血恢复 117

(三)并发症多,伤残率高 117

第五节 急性放射病的早期伤情分类 117

一、急性放射病早期分型诊断 117

(一)照射剂量 117

(二)早期症状 118

(三)外周血像 118

(三)照后1~2d淋巴细胞数 119

(四)急性放射病早期分类诊断图 119

(一)照射剂量 119

(二)初期症状 119

二、骨髓型急性放射病的早期分度 119

第六节 急性放射病的临床诊断 120

一、临床诊断的依据 120

(一)照射剂量 120

(二)病程经过和临床表现 120

(三)某些局部症状 121

二、临床诊断标准 121

(一)急性放射病临床分型诊断 122

(二)骨髓型急性放射病临床分度诊断 122

(三)治疗措施和临床诊断 123

第一节 急性放射病的物理剂量诊断 124

一、物理剂量的表达 124

(一)动物实验 124

第八章 急性放射病的剂量(物理、生物)诊断 124

(二)体模研究 125

(三)在放射治疗和放射事故剂量诊断中的应用 125

二、物理剂量的计算 125

(一)人体模型的确定 125

(二)计算条件的选择 125

(三)数理模型的建立 126

(二)顺磁共振(ESR)方法 127

(三)事故后剂量测量面临的问题 127

三、物理剂量的测量 127

(一)热释光(TL)方法 127

四、物理剂量的评价 128

(一)误差要求 128

(二)影响因素 128

(三)结果评价 128

第二节 急性放射病的生物剂量诊断 129

一、染色体畸变在生物剂量估算中的应用 129

(四)用于事故剂量估算方法 130

(三)照射剂量与畸变率的量效关系 130

(二)自发畸变率 130

(一)辐射诱发染色体畸变的类型 130

(五)在事故剂量估算中的应用 131

(六)事故剂量估算的应用评价 132

二、淋巴细胞微核在生物剂量估算中的应用 133

(一)影响因素 133

(二)微核测定在生物剂量中有应用 133

(三)微核方法用于生物剂量测定的应用评价 133

三、早熟凝集染色体在生物剂量估算中的应用 133

(二)GPA基因 134

(一)hprt基因 134

四、体细胞基因突变检测用于辐射剂量的估计 134

五、FISH技术在回顾性剂量估计的应用 135

第九章 急性放射病的药物防护 136

第一节 概论 136

一、辐射防护剂的概念、名词代号与缩写 136

(一)辐射防护剂的概念 136

(二)辐射防护剂的命名、代号与缩写 136

二、研究简史 136

三、国内外辐射防护剂研究概貌 137

一、研究的基本情况 139

二、主要有效辐射防护剂的类型 139

四、辐射防护剂的分类 139

第二节 氨巯基化合物的辐射防护作用 139

三、研究中发现的一些规律 141

四、发展阶段与研究方向 142

(一)第一阶段(20世纪50年代) 142

(二)第二阶段(20世纪60年代) 142

(三)第三阶段(20世纪70~80年代) 142

(四)第四阶段(20世纪90年代后期) 142

二、硫辛酰胺的辐射防护作用 143

(二)药理毒性 143

(一)化学特性 143

一、研究的基本情况 143

第三节 硫辛酸类化合物的辐射防护作用 143

(三)对小鼠的抗辐射作用 144

(四)对造血组织的防护作用 144

(五)对狗的抗辐射作用 144

(六)对人的抗辐射作用 144

第四节 雌激素类化合物的辐射防护作用 145

一、甾体雌激素的辐射防护作用 145

(一)提高受照射动物的活存率 145

(二)改善放射病临床症状 145

(三)减轻辐射对造血的损伤 146

二、非甾体雌激素化合物的辐射防护作用 147

(一)辐射防护作用 147

(二)化结构与效应关系 148

第五节 内毒素与多糖的辐射防护作用 149

一、内毒素的辐射防护作用 150

(一)提高受照射动物的活存率 150

(二)改善急性放射病的临床症状 150

(三)提高照射后白细胞最低值水平 150

(一)内毒素的有效剂量 151

(二)辐射防护作用的有效时间 151

二、内毒素辐射防护作用的一些规律 151

(四)保护骨髓、造血干细胞 151

(三)对不同照射剂量的辐射防护作用 152

三、菌种、多糖类似物的辐射防护作用 152

(一)不同菌种多糖的辐射防护作用 152

(二)细菌不同制剂的辐射防护作用 152

四、植物多糖的辐射防护作用 152

五、细胞因子的辐射防护作用 154

第六节 有效辐射防护剂的复合效应 154

结束语 155

二、狠抓早期,兼顾极期 156

一、分型分度与分期不同的治疗原则 156

三、辐射防治药物的早期应用 156

第一节 引言 156

第十章 急性放射病的治疗 156

第二节 急性放射病的治疗原则 156

四、改善微循环和造血微环境的措施 157

五、对症综合治疗 157

(一)抗感染 157

(二)根据病情建立不同等级的消毒隔离制度 158

(三)防治出血的原则与措施 158

(四)供给营养,保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并防治并发症 158

一、骨髓型急性放射病的治疗 159

(二)中度骨髓型急性放射病的治疗 159

(一)轻度骨髓型急性放射病的治疗 159

第三节 急性放射病的治疗措施 159

(五)血浆置换(plasmapheresis) 159

(三)重度骨髓型急性放射病的治疗 160

(四)极重度骨髓型急性放射病的治疗 160

二、肠型急性放射病的治疗 161

三、脑型急性放射病的治疗 161

四、亚急性放射病的治疗 162

第四节 细胞因子在急性放射病治疗中的应用 162

一、骨髓型急性放射病造血死亡和恢复的生物学基础 163

二、细胞因子的临床前期研究 163

三、造血细胞因子在临床治疗上的应用 164

第五节 造血干细胞移植在急性放射病治疗中的应用 164

(一)骨髓移植分类和供体的选择 165

一、骨髓造血干细胞移植 165

(二)急性放射病骨髓移植适应证和移植条件 166

(三)骨髓移植主要并发症简介 168

(四)骨髓移植在急性放射病治疗中的应用 170

二、其他来源的造血干细胞移植 172

(一)胎肝造血干细胞移植 172

(二)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 172

(三)脐带血造血干细胞移植 173

第六节 外照射事故受照射人员医学处理的一般程序 173

一、一级医学救治(现场救护) 173

二、二级医学救治(地区救治) 173

三、三级医学救治(专科救治) 174

第十一章 中子急性放射病 175

第一节 中子急性放射病的特点 175

(一)早期死亡较多,临床分期不明显较多见 175

(二)胃肠道损伤严重 175

(三)外周血白细胞下降迅速 176

(四)感染开始早,程度较重 176

二、中子急性放射病的分型和分度标准 176

第二节 中子急性放射病的预防和治疗 177

一、中子急性放射病的预防 178

二、中子骨髓型急性放射病的治疗 178

三、对中子的简易防护 179

第三节 中子对机体主要组织系统的损伤特点 180

一、中子对胃肠系统的损伤 180

二、中子对造血系统的损伤 180

三、中子对免疫系统的损伤 182

第十二章 局部放射损伤 185

第一节 病理生理 185

一、皮肤 185

二、血管 185

一、射线的种类和照射剂量 186

第二节 影响局部放射损伤的因素 186

四、骨骼 186

三、神经 186

二、剂量率和间隔时间 187

三、生物学因素 187

四、理化因素 187

第三节 临床表现 187

一、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 187

(一)Ⅰ度损伤--脱毛,红斑 187

(二)Ⅱ度损伤--水疱或湿性皮炎 187

(三)Ⅲ度损伤--慢性放射性溃疡 188

(一)Ⅰ度损伤--慢性放射性皮炎 188

(二)Ⅱ度损伤--硬结水肿 188

(三)Ⅲ度损伤--坏死,溃疡 188

二、慢性放射性皮肤损伤 188

第四节 诊断 189

一、依据 189

(一)确切的射线接触史 189

(二)物理剂量的检测 189

(三)典型的临床症状与体征 189

二、鉴别诊断 190

第五节 治疗 190

一、全身治疗 190

二、局部放射损伤处理 190

(三)局部严重放射损伤的修复治疗 191

(一)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的创面处理 191

(二)慢性放射性皮肤损伤的创面处理 191

第六节 局部放射损伤后的恶性变 193

一、发病率和发病机理 193

二、病理改变 193

三、临床特征 194

四、诊断 194

五、预防和治疗 194

第七节 放射性骨损伤 194

一、发病机理 194

五、预防和治疗 195

四、诊断 195

二、病理改变 195

三、临床表现和X线特征 195

第十三章 放射性核素内照射损伤 196

引言 196

第一节 放射性核素在体内的转运 196

一、吸收 197

二、分布 198

三、排除 198

四、生物动力学 199

第二节 内照射损伤效应 199

(二)免疫功能障碍 200

一、确定性效应 200

(一)代表性靶器官的损伤 200

(三)神经和内分泌系统的变化 201

(四)体细胞染色体畸变 201

(五)致畸效应 201

(六)内照射急性放射病 202

二、随机性效应 202

(一)致癌效应 202

(二)遗传效应 203

一、体内污染的监测 204

二、摄入量及内照射剂量估算 204

第三节 体内污染的监测、诊断及危害评价 204

三、诊断标准 205

四、危害评价 205

第四节 体内污染的医学处理 206

一、减少吸收 207

二、加速排除 208

三、医学干预水平 209

第二节 慢性放射病的发病情况 211

一、事故性慢性照射 211

第一节 引言 211

第十四章 外照射慢性放射病及小剂量外照射 211

二、职业性慢性照射 212

第三节 慢性放射病的临床表现 214

一、神经系统改变 214

二、造血系统损伤 215

三、生殖功能减弱 215

四、内分泌功能改变及其他物质代谢异常 215

五、皮肤营养性变化 215

六、病情分度 215

(一)Ⅰ度病人 215

(二)Ⅱ度病人 215

第四节 慢性放射病的诊断 216

七、实验研究与临床所见 216

一、认真的鉴别诊断,物理剂量与生物剂量估算相互补充 217

二、重视射线敏感器官功能异常在诊断中的旁证作用 217

三、常见误诊的原因 217

第五节 慢性放射病的防治 217

一、慢性放射病的预防 217

二、慢性放射病的治疗 217

第六节 小剂量外照射 218

一、早期临床症状 218

二、早期血液学变化 218

三、早期骨髓细胞变化 218

六、精液检查 219

四、早期染色体畸变改变 219

五、生化指标 219

第十五章 辐射的非随机性远后效应 220

第一节 引言 220

第二节 电离辐射的远后效应 220

第三节 急性核辐射远后效应 220

一、日本原爆幸存者 220

(一)寿命研究(LSS) 220

(二)成人健康研究(AHS) 221

(三)宫内照射研究 221

(四)体细胞染色体畸变的流行病学研究 222

(三)远期非癌性甲状腺病发病率 223

(二)甲状腺疾病 223

(四)非甲状腺肿瘤疾病 223

(五)ABCC/RERF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223

二、马绍尔群岛放射性落下灰受照居民医学随访近况 223

(一)人群总体生存情况 223

三、日本福隆丸号渔民受落下灰照射后远后效应资料 224

(一)皮肤损害 224

(二)血液学变化 224

(三)生精功能 224

(四)眼科检查所见 224

(五)甲状腺 224

(六)肝功 224

四、美国Y-12工厂远后效应 224

六、巴西137Cs事故5年后远效 225

(一)我国进行随访的急性放射病病人 225

七、我国历次急性事故性放射病人远后效应 225

(二)事故后5年随访 225

(一)事故后3年 225

五、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中ARS病人远后效应 225

(四)肝损伤 225

(三)白内障 225

(二)外周血像 225

(一)对原拟诊237名后确诊134名为ARS病人的8年随访初步资料显示 225

(三)造血系统的恢复 226

(二)照射的均匀度对远后效应的影响 226

(五)次黄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HPRT)基因突变谱远后效应观察 227

(六)免疫功能(主要为T细胞功能)远后效应 227

(七)内分泌功能的远后效应变化 227

(四)细胞遗传学远后效应 227

(八)脑电图变化 228

(九)精液中精子变化的远后效应观察 229

二、临床特点 230

三、远后效应 230

一、命名 230

第四节 亚急性核辐射的远后效应 230

第五节 前苏联南乌拉尔严重核事故污染对居民和核工厂职工引起的远后效应 231

一、过量照射人群 231

二、南乌拉尔地区居民辐射后的远后效应研究 231

第六节 放射性白内障 232

一、放射性白内障发生与照射剂量、射线类型及其他因素的关系 232

(一)照射剂量 232

(二)射线类型 232

(三)放射性白内障潜伏期与照射剂量及年龄有关 232

(二)处理原则 233

(一)诊断 233

四、诊断与处理原则 233

二、发病机理与影响因素 233

三、临床分期与形态特征 233

第十六章 辐射致癌效应 234

第一节 历史的回顾 234

第二节 致癌因素 234

一、物理类致癌因素 235

二、化学类致癌因素 235

第三节 辐射致癌的主要理论 236

一、基因组DNA损伤是辐射致癌的分子基础 236

四、遗传与肿瘤 236

三、生物类致癌因素 236

二、肿瘤的单细胞起源说 237

三、肿瘤发展的多阶段说 237

(一)始动阶段及其他早期事件 238

(二)促进阶段 238

(三)恶性发展阶段 239

第四节 癌症发生的相关基因及其调控 240

一、癌基因 241

二、抑癌基因 242

三、细胞周期相关基因 243

四、DNA修复基因 243

五、其他相关基因 244

一、肿瘤易感笥 245

(一)单基因遗传病的肿瘤易感性 245

(二)多因素遗传病的肿瘤易感性 245

第五节 肿瘤的遗传易感性 245

(三)遗传性肿瘤二次发生原发性肿瘤的易感性 246

二、肿瘤遗传易感性的分析 246

(一)遗传与环境因素的交互作用 246

(二)易感基因及其多态性 246

(三)DNA修复能力的遗传差异 247

(四)代谢酶的多态性 247

一、原爆幸存者 248

第六节 不同受照人群的辐射致癌危险 248

二、重大事故所致的公众照射 249

(一)核武器生产中的事故照射 249

(二)核反应堆事故受照 249

三、职业性受照 250

(一)核工厂工作人员受照 250

(二)医疗照射 251

四、内照射 251

五、氡子体照射和矿工肺癌 251

六、高本底地区照射 252

第七节 辐射致癌效应的评估 252

二、评价指标 253

一、分析方法 253

三、危险估计中的不确定因素 254

(一)剂量/率差别与外推 254

(二)时间外推 254

(三)人群外推和人群危险转移模型 254

(四)其他因素 254

四、ICRP推荐的辐射致癌危险系数 254

引言 256

第一节 辐射对生殖细胞的损伤 256

一、两性生殖细胞发育上的差异 256

(一)动物实验资料 257

三、辐射对生殖细胞的损伤 257

二、两性生殖细胞的胞质差异 257

(二)人体观察的资料 258

(三)对辐射的适应性 259

四、两性生殖细胞辐射敏感性的比较 259

五、放射性核素进入体内的遗传效应 260

第二节 辐射的遗传效应 260

一、动物实验资料 260

二、辐射对人类的遗传效应 261

三、有关遗传危险估计的一些参数 262

(二)突变的特异性 263

(一)突变的种类 263

一、孟德尔式遗传病 263

第三节 分子遗传学及相关研究的进展 263

二、多因子遗传病 264

(一)先天畸形 264

(二)常见的多因子遗传病 264

三、遗传危险估计的进展与探讨 265

(一)人类遗传学的有关概念 265

(二)一些实验体系的辐射致突变研究 265

(三)危险估计的探讨 265

(二)急性放射病的防、诊、治研究 268

(一)放射医学基础研究 268

二、存在的问题 268

一、现状 268

第十八章 世纪的展望 268

(三)辐射防护 269

(四)辐射流行病学调查 269

三、21世纪的展望 269

(一)放射医学基础研究 269

(二)急性放射病防治的研究 270

(三)电离辐射剂量学(包括生物剂量计)研究 270

(四)辐射防护研究 270

(五)辐射流行病学调查 271

参考书目 272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