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赫斯特心脏病学
赫斯特心脏病学

赫斯特心脏病学PDF电子书下载

医药卫生

  • 电子书积分:18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美)R·怀因·亚历山大等主编;郭继鸿等译
  • 出 版 社: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2
  • ISBN:7539020253
  • 页数:640 页
图书介绍:
上一篇:医学遗传学下一篇:妊娠与分娩
《赫斯特心脏病学》目录

1.心衰的识别和治疗 1

1.1 定义 1

1.1.1 低心输出量/机体正常需求 2

1.1.2 高心输出量/机体需求增加 3

1.2 病理生理 3

1.3 诊断 4

1.3.1 病史 4

1.3.2 体检 5

1.3.3 实验室评估 5

1.4 治疗 6

1.4.1 急性充血性心衰 7

1.4.2 慢性充血性心衰 8

2.心律紊乱和传导障碍 17

2.1 心律失常分析的原则 17

2.2.2 房性期前收缩 19

2.2.1 窦性心律和窦性心动过速 19

2.2 室上性心律失常 19

2.2.3 室上性心动过速 20

2.3 房室交界区和加速性室性心律 34

2.3.1 房室交界区早搏 35

2.3.2 加速性交界区及加速性室性心律 35

2.3.3 房室交界区心动过速 36

2.4 室性心律失常 36

2.4.1 室性早搏 37

2.4.2 非持续性室速 40

2.4.3 持续性室速 41

2.4.4 心室颤动 46

2.5 过缓性心律失常 46

2.5.1 激动起源衰竭 47

2.5.2 房室传导异常 48

2.5.3 起搏器的适应证 49

3.1 临时起搏 53

3.2 永久起搏器适应证 54

3.2.1 特殊病因起搏和房室阻滞类型 54

3.2.4 颈动脉窦综合征的起搏 55

3.2.3 窦房结功能障碍的起搏 55

3.2.5 神经心源性晕厥的心脏起搏 55

3.2.2 先天性房室阻滞的起搏 55

3.4 起搏器功能及模式 56

3.3 起搏器硬件 56

3.4.1 磁铁模式 56

3.2.6 肥厚型心肌病(HCM)的起搏 56

3.4.3 AAI起搏模式 57

3.4.4 DDD起搏 57

3.4.2 VVI模式 57

3.5.3 颈动脉窦综合征或血管迷走性晕厥的病人 59

3.5.2 完全或间歇性Ⅲ度房室阻滞病人 59

3.6 心脏起搏的血流动力学 59

3.6.1 房室同步 59

3.5.1 阵发性心房颤动、心房扑动和其他快速心律失常 59

3.5 不同临床情况下起搏器的应用 59

3.4.5 DDI起搏 59

3.7.1 感染 60

3.7 起搏器并发症 60

3.7.2 起搏器功能的电磁干扰(EMI) 60

3.6.2 起搏器综合征 60

3.8.2 失夺获 61

3.8.1 起搏频率异常 61

3.8.3 感知过度 61

3.8 起搏器功能不良 61

3.8.4 感知不良 63

4.1 分类 65

4.2 不伴有心脏病的晕厥(非心源性晕厥) 65

4 晕厥 65

4.3 与心脏病有关的晕厥(心源性晕厥) 69

4.4 晕厥的特殊问题 70

4.3.2 与心律失常有关的晕厥 70

4.4.1 老年人晕厥 70

4.3.1 与心脏血液输出受阻有关的晕厥 70

4.4.4 复发性晕厥 71

4.4.3 晕厥与猝死 71

4.5 诊断性评价 71

4.4.2 多原因导致的晕厥 71

4.6 非心性晕厥的治疗 72

4.7 心源性晕厥的治疗 74

5.1.1 发病率 79

5.1 流行病学 79

5.1.2 年龄、种族和性别的影响 79

5. 心脏性猝死 79

5.1.3 年轻人心脏性猝死 80

5.1.4 心脏性猝死的危险因子 80

5.2.1 心脏性猝死与心脏功能和结构的关系 82

5.2 心脏性猝死的机制 82

5.2.2 心脏性猝死中的快速型与缓慢型心律失常 82

5.1.5 竞赛运动员中的心脏猝死 82

5.2.3 缺血的作用 83

5.2.4 自主神经系统在心律失常发生中的作用 84

5.3 心脏性猝死相关的心脏病 84

5.3.1 缺血性心脏病 85

5.3.2 心肌病 86

5.3.3 瓣膜性心脏病 88

5.3.4 炎症性和浸润性心肌病 89

5.3.5 先天性心脏病 89

5.3.6 原发性电异常 90

5.3.7 药物及其他毒性制剂 91

5.3.8 电解质异常 92

5.4.1 院外心脏骤停 93

5.4.2 心脏骤停后的幸存者和预后 93

5.4 心脏骤停的临床表现和治疗 93

5.5.1 确定心脏病病理基础 94

5.5.2 原发性与继发性心脏骤停 94

5.5 心脏骤停幸存者的处理和心脏性猝死危险分层 94

5.3 心脏性猝死的预防和治疗 95

5.4 小结 99

6.心肺复苏 103

6.1 心脏骤停的诊断和鉴定 103

6.2 体外自动除颤仪 104

6.3 呼吸骤停 104

6.4 心肺复苏时的通气 105

6.6 确定治疗方案 106

6.6.1 室速或室颤 106

6.5 心肺复苏时的胸部按压 106

6.6.2 心室停搏或心脏传导阻滞 108

6.6.3 电机械分离 109

6.6.4 建立静脉通路 110

6.7 心肺复苏时应用的主要药物 110

6.7.1 碳酸氢钠 111

6.8 心肺复苏的终止 112

6.9 生存之链 112

6.7.2 氯化钙 112

7.1.2 高三酰甘油血症(血清三酰甘油水平升高) 115

7.1.1 高胆固醇血症 115

7.1.3 联合性高脂血症 115

7.1 定义 115

7.高脂血症的诊断及治疗 115

7.2.2 高三酰甘油血症的原因(高血清三酰甘油水平) 116

7.2.1 高胆固醇血症的原因(高LDL胆固醇) 116

7.2.3 低α-脂蛋白血症的病因(血清HDL胆固醇水平低) 116

7.2 血脂异常的原因 116

7.1.4 低α-脂蛋白血症〔血清高密度脂蛋白(HDL)胆固醇水平降低〕 116

7.3.2 二级预防与一级预防 117

7.3.1 冠心病危险性状态作为治疗力度的指南 117

7.3.3 血清高胆固醇的检测 117

7.3 高胆固醇血症的治疗 117

7.3.5 阴性的冠心病危险因素 118

7.3.6 一级预防:危险性评估及治疗目标 118

7.3.4 阳性的冠心病危险因素 118

7.3.7 二级预防 119

7.3.8 饮食治疗 119

7.3.9 药物治疗 120

7.4 高三酰甘油血症的治疗 121

7.5 联合性高脂血症的治疗 122

7.6 低α脂蛋白血症的治疗 122

8.1 定义 125

8.2 病因学 125

8.稳定型心绞痛 125

8.3 分级 126

8.4 心绞痛的诊断 126

8.5 心绞痛的等同症状 127

8.7 影响预后的因素 128

8.8 特殊检查 128

8.6 体格检查 128

8.8.3 放射性核素血管造影 129

8.8.2 放射性核素闪烁显像 129

8.8.4 超声心动图 129

8.8.1 运动负荷试验心电图 129

8.8.7 冠状动脉造影术 130

8.8.6 磁共振成像 130

8.9 鉴别诊断 130

8.8.5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 130

8.10 病理生理学 132

8.11.1 概述 133

8.11 心绞痛的治疗 133

8.11.2 阿司匹林 133

8.11.3 硝酸酯类 133

8.10.2 冠状动脉性缺血的昼夜节律 133

8.10.1 微血管性心绞痛 133

8.11.4 β受体阻滞剂 134

8.11.6 联合药物治疗 135

8.11.7 血管重建 135

8.11.5 钙通道阻滞剂 135

8.12 稳定型心绞痛病人的心力衰竭 137

8.13 血管造影证实冠状动脉正常的心绞痛 137

9.不稳定心绞痛 141

9.1 定义、病因和发病率 141

9.2 临床诊断 142

9.3 诊断方法 142

9.4 鉴别诊断 143

9.5 临床分类 143

9.6 自然病程和危险度分层 144

9.7 治疗 144

10.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与处理 149

10.1 背景和总则 149

10.2.2 促发事件 150

10.2.1 易患因素和条件 150

10.2.3 节律变异 150

10.2 临床表现 150

10.2.4 症状 151

10.2.5 体格检查 152

10.2.6 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 153

10.2.7 AMI非创伤性影像学检查 157

10.2.8 心肌梗死大小的测定 158

10.2.9 院前处理 158

10.3 急诊室中胸痛病人的评价和处理 159

10.3.1 背景 159

10.3.2 初始处理、检查和危险的评估 160

10.3.3 心电图过筛分组后的管理 166

10.3.4 肝素用于联合治疗或辅助治疗 172

10.4 住院后处理 178

10.4.1 一般治疗 178

10.4.3 低危险病人的处理 179

10.4.4 高危AMI病人的处理 179

10.4.2 住院早期的辅助治疗 179

10.4.5 AMI的心力衰竭 180

10.4.6 AMI并发的心律失常和传导异常 185

10.4.7 转出CCU 187

10.4.8 用无创检查对存活的AMI病人的危险分级 188

10.4.9 冠状动脉造影和PTCA 189

10.5 二级预防与心脏康复 191

10.5.1 减少危险因素 191

10.5.2 药物治疗 192

10.5.3 AMI后生活方式的改变与心脏康复 193

11.高血压的治疗 195

11.1 以利尿剂进行初始治疗 198

11.2 以β受体阻滞剂进行初始治疗 199

11.3 以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进行的初始治疗 200

11.4 以钙拮抗剂进行初始治疗 200

11.5 高血压危象、急进性或恶性高血压的紧急处理 202

11.5.1 口服药物治疗 203

11.5.2 胃肠道外给药 204

12.1 主动脉狭窄 207

12.1.1 定义、病因学和病理学 207

12.主动脉瓣疾病 207

12.1.2 病理生理学 208

12.1.3 临床症状 209

12.1.4 实验室研究 211

12.1.5 自然史和预后 212

12.1.6 药物治疗 213

12.1.7 外科治疗 213

12.2 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214

12.2.1 定义、病因和病理 214

12.2.2 临床表现 216

12.2.3 实验室检查 217

12.2.5 药物治疗 218

12.2.6 外科治疗 218

12.2.4 自然史和预后 218

13.1 二尖瓣狭窄 221

13.1.1 定义、流行病和病理 221

13.二尖瓣疾病 221

13.1.2 病理生理 222

13.1.3 临床表现 222

13.1.4 实验室检查 225

13.1.5 自然史与预后 226

13.1.6 药物治疗 227

13.1.7 介入治疗 228

13.2.1 定义、病因和病理 229

13.2.2 病理生理 229

13.2 二尖瓣返流 229

13.2.3 临床表现 230

13.2.4 实验室检查 232

13.2.5 自然史 233

13.2.6 药物治疗 234

13.2.7 外科处理 234

13.3 二尖瓣脱垂 235

13.3.1 定义、病因和病理 235

13.3.2 病理生理 236

13.3.3 临床表现 236

13.3.4 实验室检查 238

13.3.5 自然史和预后 239

13.3.6 药物治疗 240

13.3.7 外科治疗 240

14.1 三尖瓣疾病 243

14.1.1 定义、病因和病理 243

14.三尖瓣和肺动脉瓣疾病 243

14.1.2 病理生理 244

14.1.3 临床表现 245

14.1.4 实验室检查 247

14.1.5 自然病史和预后 247

14.1.6 药物治疗 248

14.1.7 外科处理 248

14.2.2 病理生理 249

14.2.1 定义、病因和病理 249

14.2.3 临床表现 249

14.2 肺动脉瓣疾病 249

14.2.4 实验室检查 250

14.2.6 药物治疗 251

14.2.7 外科处理 251

14.2.5 自然病史和预后 251

15.1 人工心脏瓣膜装置 255

15.1.1 机械瓣 255

15.心脏瓣膜置换术 255

15.1.2 生物瓣 256

15.1.3 美国胸外科协会/胸外科医师学会临床报告准则 257

15.1.4 瓣膜选择标准 257

15.2.1 术后监护 258

15.2.2 抗血栓治疗 258

15.2 瓣膜修复病人的处理 258

16.1 心肌炎 263

16.1.1 病因学 263

16.心肌炎和其他特发性心肌疾病 263

16.1.3 临床表现 265

16.1.4 实验诊断 265

16.1.2 发病机制 265

16.1.5 治疗 266

16.2.3 巨细胞病毒 267

16.2.2 弓形体 267

16.2.4 莱姆心肌炎 267

16.2.1 克氏雏虫病 267

16.2 心肌炎的特殊原因 267

16.4 类癌心脏病 268

16.3 嗜铬细胞瘤和心脏 268

16.5 炎症性心脏疾病 268

16.5.1 高草酸盐尿症 268

16.2.6 巨细胞性心肌炎 268

16.2.5 嗜红细胞增多性心肌炎 268

16.6 血色病 269

16.7 淀粉样变性心脏疾病 269

16.5.2 痛风 269

16.8 结节病 270

17.1 定义 273

17.2 病理学 273

17.特发性扩张型心脏病 273

17.3 病因学 274

17.4 临床表现 275

17.4.1 病史 275

17.5 特殊实验室检查 276

17.4.4 胸部X线 276

17.5.1 超声心动图 276

17.4.3 心电图 276

17.4.2 体格检查 276

17.5.4 心内膜心肌活检 277

17.5.3 心导管检查 277

17.6 病理生理学 277

17.5.2 放射性核素影像技术 277

17.7 自然病史和预后 278

17.8 鉴别诊断 279

17.9 治疗 280

17.9.1 药物治疗 280

17.9.2 β受体阻滞剂 282

17.9.3 试验治疗 282

17.9.4 心脏移植 283

18.2 病因学 285

18.1 定义 285

18.3 病理学 285

18.肥厚型心肌病 285

18.5 诊断学检查 286

18.4.2 体格检查 286

18.5.1 心电图 286

18.5.2 胸部X线 286

18.4.1 病史 286

18.4 临床表现 286

18.6.3 放射性核素影像技术 287

18.6.2 动态心电图 287

18.6.4 血流动力学 287

18.6.1 超声心动图 287

18.6 特殊诊断评估 287

18.7 自然病史 288

18.8 鉴别诊断 288

18.6.5 左室功能 288

18.9 治疗 289

19.1 病因 293

19.2 病史 293

19.限制型心肌病 293

19.3.4 多普勒超声心脏显像 294

19.3.3 胸部放射学检查 294

19.3.5 其他影像表现 294

19.3.6 心导管检查 294

19.3.2 心电图 294

19.3.1 临床检查 294

19.3 诊断 294

19.3.9 心电图 295

19.3.8 体格检查 295

19.3.10 胸部X线检查 295

19.3.7 限制性心肌病与缩窄性心包炎的鉴别 295

19.4.3 血色病 296

19.4.2 隐匿型心肌病 296

19.4.4 假性黄瘤弹力纤维化 296

19.4.5 结节病 296

19.4.1 心室充盈压显著升高病人的治疗 296

19.4 治疗 296

19.4.6 糖原累积症 297

19.4.7 心内膜纤维化:嗜酸细胞增多综合征 297

20.1 急性病毒性及特发性心包炎 299

20.2 复发性心包炎 299

20.心包疾病 299

20.3.3 液体的性质 300

20.3.2 诊断 300

20.4 心包压迫综合征 300

20.3.1 病因学 300

20.3 心包积液 300

20.4.1 心包填塞 301

20.4.2 缩窄性心包炎 302

20.4.3 渗出性缩窄性心包炎 303

20.5 其他一些特异性心包疾病 304

20.4.5 治疗 304

20.5.1 与透析相关的或尿毒症性心包疾病 304

20.4.4 缩窄性心包炎的一些综合征 304

20.5.3 心包切开术后综合征 305

20.5.4 肿瘤性心包疾病 305

20.5.2 心包与心肌梗死 305

20.5.7 药物诱发的心包疾病 306

20.5.6 过敏及胶原血管性心包疾病 306

20.5.8 感染性(非病毒性)心包炎 306

20.5.5 放射性心包疾病 306

21.2 易感人群 309

21.1 定义 309

21.3 发病机制和病理学 309

21.感染性内膜炎 309

21.4 病原微生物 312

21.5 临床表现 313

21.6.1 血培养 317

21.6.2 超声心动图 317

21.6 诊断性检查 317

21.7 诊断标准 318

21.6.4 微生物学检查 318

21.7.1 基本标准 318

21.6.3 心导管术 318

21.7.2 术语定义 319

21.9 自然病史和预后 320

21.10 复发 320

21.8 鉴别诊断 320

21.11 治疗 321

21.12 预防 324

22.1.2 病理学 327

22.1.1 定义 327

22.1.3 病理生理学 327

22.1 房间隔缺损(ASD) 327

22.先天性心脏病 327

22.1.4 临床表现 328

22.1.5 常规的诊断性检查 328

22.1.6 自然病史和预后 329

22.1.7 治疗 329

22.2.2 病理学 330

22.2.1 定义 330

22.2.3 病理生理学 330

22.2 室间隔缺损 330

22.2.4 临床表现 331

22.2.5 常规的诊断性检查 332

22.2.6 自然病史和预后 332

22.3.2 病理学 333

22.3.1 定义 333

22.3.3 病理生理学 333

22.3 动脉导管未闭 333

22.2.7 治疗 333

22.3.4 临床表现 334

22.3.5 常规的诊断性检查 334

22.4.1 定义 335

22.4 主动脉缩窄 335

22.4.2 病理学 335

22.4.3 病理生理学 335

22.3.7 治疗 335

22.3.6 自然病史和预后 335

22.4.4 临床表现 336

22.4.5 常规的诊断性检查 336

22.4.6 自然病史和预后 337

22.4.7 治疗 337

22.5 主动脉瓣狭窄 338

22.5.1 定义 338

22.5.2 病理学 338

22.5.3 病理生理学 338

22.5.3 临床表现 338

22.5.4 常规的诊断性检查 339

22.5.5 自然病史和预后 339

22.5.6 治疗 340

22.6 肺动脉瓣狭窄 340

22.6.1 定义 340

22.6.2 病理学 340

22.6.3 病理生理学 340

22.6.4 临床表现 341

22.6.5 常规的诊断性检查 341

22.7 法洛四联法 342

22.6.7 治疗 342

22.7.1 定义 342

22.6.6 自然病史和预后 342

22.7.4 临床表现 343

22.7.3 病理生理学 343

22.7.5 常规的诊断性检查 343

22.7.2 病理学 343

22.7.6 自然病史和预后 344

22.7.7 治疗 344

22.8.2 病理生理学 345

22.8.1 定义和病理学 345

22.8.3 临床表现 345

22.8 三尖瓣爱勃斯坦畸形 345

22.8.5 自然病史和预后 346

22.8.6 治疗 346

22.8.4 常规的诊断性检查 346

22.9.1 临床表现 347

22.9.2 常规的诊断性检查 347

22.9 艾森曼格综合征 347

22.9.4 治疗 348

22.9.5 长期术后随访 348

22.9.3 自然病史和预后 348

23.肺栓塞 351

23.1 深部静脉血栓 352

23.1.1 病理生理学和自然病史 352

23.1.2 预防 353

23.1.3 诊断 355

23.1.4 治疗 355

23.2 肺栓塞 356

23.2.1 病理生理学和自然病史 356

23.2.2 急性肺栓塞的诊断 357

23.2.3 急性肺栓塞的治疗 359

23.3 脂肪栓塞 362

24.1.1 定义 367

24.1 概述 367

24.1.2 病因学和发病机制 367

24.肺动脉高压--肺心病 367

24.2 临床检查 368

24.2.1 体征 368

24.2.2 诊断性检查 369

24.2.3 诊断方法与处理(精选疾病) 371

25.心脏与内分泌疾病 377

25.1 糖尿病 377

25.1.1 糖尿病性心肌病 378

25.2 甲状腺机能亢进 380

25.2.1 心血管系统临床表现 380

25.1.2 伴发急性心肌梗死时的治疗 380

25.3.1 心血管系统临床表现 381

25.3 甲状腺机能减退症 381

25.3.2 诊断 381

25.2.3 治疗 381

25.2.2 诊断 381

25.3.3 治疗 382

25.5.1 钙 383

25.5 心血管疾病中的钙和镁 383

25.5.2 镁缺乏 383

25.4 乙胺碘呋酮引起的甲状腺功能障碍 383

25.6 肢端肥大症 384

25.7 肾上腺功能不全 384

25.8 库欣综合征 385

25.9.2 口服避孕药 386

25.9.1 雄激素 386

25.9.3 雌激素替代治疗 386

25.9 性激素与心脏 386

26.1 遗传性结缔组织病 389

26.1.1 马方综合征 389

26.结缔组织病 389

26.1.2 Ehlers-Danlos综合征(EDS) 390

26.1.3 弹性假黄瘤(PXE) 390

26.1.6 家族性动脉瘤 391

26.1.5 主动脉环扩张 391

26.2 非遗传性结缔组织病 391

26.1.4 骨生成障碍(OI) 391

26.3 系统性红斑狼疮 392

26.3.1 临床表现 392

26.3.4 鉴别诊断 393

26.3.3 自然病程与预后 393

26.3.5 治疗 393

26.3.2 特殊诊断性试验 393

26.4.4 治疗 394

26.4.3 鉴别诊断 394

26.5 类风湿性关节炎 394

26.5.1 临床表现 394

26.4.2 自然病程及预后 394

26.4.1 诊断 394

26.4 结节性多动脉炎 394

26.6.2 治疗 395

26.6.1 临床症状 395

26.7 系统性硬化症 395

26.7.1 临床表现 395

26.6 强直性脊柱炎 395

26.5.2 治疗 395

26.8 多发性肌炎/皮肌炎 396

26.9 巨细胞动脉炎 396

26.7.2 治疗 396

26.11 抗磷脂综合征 397

26.12 梅毒 397

26.10 Churg-Strauss综合征 397

27.1 高血压 401

27.2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401

27.肥胖症与心血管系统疾病 401

27.3 睡眠呼吸暂停 402

27.4 心肌病 402

27.5 治疗原则 403

28.1 酒精性心肌病 405

28.1.1 病因学 405

28.心脏、酒精与营养性疾病 405

28.1.2 诊断 406

28.1.3 心力衰竭 406

28.1.4 自然病程与预后 407

28.1.5 治疗 407

28.1.7 病理学 408

28.2 乙醇与高血压 408

28.1.6 心律失常 408

28.4.1 维生素B1 409

28.4 维生素 409

28.4.2 叶酸、维生素B12、维生素B6 409

28.3 冠心病与适量饮酒 409

28.4.4 维生素E及硒 410

28.4.5 胡萝卜素 410

28.4.3 维生素C 410

28.4.6 恶液质 411

28.4.7 胃肠外营养 411

29.1 定义 413

29.2 心血管受累 413

29.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的心脏受累 413

29.3.2 肺动脉高压 414

29.3.1 心包炎及心包积液 414

29.3.3 心肌受累 414

29.3 临床表现 414

29.3.4 瓣膜受累 415

29.5 治疗 416

29.5.1 心包积液 416

29.4 临床检查 416

29.5.2 肺动脉高压 417

29.5.3 心肌病及充血性心力衰竭 417

29.6 瓣膜病 418

29.7 医务工作者的危险性 418

30.1 慢性尿毒症患者心血管危险因素及发病率 421

30.1.1 高血压 421

30.心脏与肾脏疾病 421

30.1.2 糖尿病和高脂血症 422

30.1.3 与血透有关的低血压 423

30.1.4 甲状旁腺机能亢进症 424

30.2 缺血性心脏病 424

30.3 充血性心力衰竭 425

30.4 心包疾病 426

30.6 心律失常 427

30.7 心力衰竭患者的肾功能 427

30.5 感染性心内膜炎 427

30.8 心导管介入后的肾功能衰竭 428

30.9 肾功能衰竭时的心脏病用药 429

31.心脏与非心脏药物、电、毒物及放射性 433

31.1.1 化疗药物 433

31.1.2 精神科用药 434

31.1.6 口服避孕药 435

31.1.5 氯喹 435

31.1.7 合成类固醇 435

31.1.4 麦角胺及二甲麦角新碱 435

31.1.3 甲基磺嘌呤及β受体激动剂 435

31.1.8 可卡因 436

31.1.9 抑制食欲药 436

31.3 毒物 437

31.2.2 电休克治疗 437

31.3.1 植物 437

31.3.2 蛇及蝎子 437

31.2.1 环境事故 437

31.2 电 437

31.3.5 一氧化碳 438

31.3.4 卤化碳氢化合物 438

31.4 放射性 438

31.3.3 海洋生物中的毒素 438

32.心脏肿瘤 441

32.1 原发性心脏肿瘤 442

32.1.1 心脏黏液瘤 442

32.1.2 其他心脏良性肿瘤 443

32.1.3 原发性心脏恶性肿瘤 443

32.1.4 心包肿瘤 444

32.2 继发性心脏肿瘤 444

32.3 诊断 445

32.4 治疗 445

33.创伤性心脏病 447

33.1 定义 447

33.2 临床表现 448

33.3 诊断性评估 448

33.4 自然病程及预后 449

33.5 治疗 449

34.1.1 健康优先权 451

34.1 妊娠特有的心脏问题 451

34.1.2 母亲的脆弱性 451

34.心脏病与妊娠 451

34.1.3 胎儿及新生儿的易患性 452

34.1.4 矫正治疗后的心脏病 452

34.2.1 血流动力学改变 453

34.2.2 血流分布 453

34.2 正常妊娠期的心血管功能调整 453

34.3 心脏病的诊断 454

34.4 心血管药物与妊娠 455

34.4.3 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 456

34.4.2 正性肌力药物 456

34.4.4 钙通道阻滞剂 456

34.4.1 利尿剂 456

34.4.6 血管扩张剂 457

34.4.7 抗血栓药物 457

34.4.5 抗心律失常药物 457

34.5 心血管综合征的治疗 458

34.5.1 低心排综合征 458

34.5.2 充血性心力衰竭 459

34.5.3 血栓栓塞并发症 459

34.5.4 高血压 460

34.5.5 肺动脉高压 460

34.5.6 心律失常 461

34.6 特殊类型的心脏病 462

34.5.9 外科手术 462

34.6.1 风湿性心脏病 462

34.5.8 心内膜炎 462

34.5.7 意识丧失 462

34.6.2 瓣膜疾病 463

34.7 先天性心脏病 465

34.7.1 左向右分流 466

34.7.2 右向左分流 466

34.7.3 梗阻性病变 467

34.8 心肌病 468

34.8.1 肥厚型心肌病 468

34.7.4 复杂性先天性病变 468

34.8.3 冠状动脉疾病 469

34.8.4 心脏移植后的妊娠 469

34.8.2 扩张型心肌病 469

35.运动与心脏 471

35.1 急性血流动力学 471

35.2 慢性适应 472

35.3 运动员心脏 472

35.4 运动与猝死 473

35.5 运动与充血性心力衰竭 473

36.心血管的衰老及对疾病的适应 475

36.1 心血管对运动的反应 476

36.2 老年人高血压病 476

36.3 老年人缺血性心脏病 477

36.4 老年人充血性心力衰竭 477

36.5 老年人的电生理 478

36.6 老年人心脏瓣膜病 478

37.1 心脏病的脑部并发症 481

37.1.1 心源性脑栓塞 481

37.脑血管疾病与心脏疾病的神经表现 481

37.1.2 心脏泵功能衰竭(常为停搏)引起的脑灌注不足 483

37.1.3 心脏手术的并发症 484

37.2 脑病变对心脏的影响 484

37.3 并存闭塞性血管病变 485

37.4 冠状动脉及闭塞性血管病并存的外科治疗 487

38.1 定义 491

38.2 病因 491

38.主动脉疾病 491

38.3 临床表现 492

38.3.1 体格检查 493

38.3.2 常规X线检查 493

38.5 特殊的诊断性评估 494

38.6 自然病程及预后 494

38.4 鉴别诊断 494

38.7 治疗 495

39.1.2 病因 497

39.1.1 定义 497

39.1.3 临床表现 497

39.1 下肢外周动脉疾病 497

39.外周动脉与静脉疾病 497

39.1.6 自然病程/预后 498

39.1.5 诊断性评估 498

39.1.7 治疗 498

39.1.4 鉴别诊断 498

39.2.1 定义 499

39.2.2 病因 499

39.2 颈动脉脑血管疾病 499

39.2.5 诊断性评估 500

39.2.4 鉴别诊断 500

39.2.6 自然病程/预后 500

39.2.3 临床表现 500

39.3.1 定义 501

39.3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501

39.3.2 病因 501

39.2.7 治疗 501

39.3.4 鉴别诊断 502

39.3.5 诊断性评估 502

39.3.3 临床表现 502

39.3.7 治疗 503

3.心脏起搏器 503

39.3.6 自然病程/预后 503

40.有或疑有心血管病患者非心脏手术的围手术期评价和处理 505

40.1 病人已患有的心血管疾病 505

40.1.1 冠状动脉性心脏病 505

40.1.2 高血压病 506

40.1.3 瓣膜性心脏病 506

40.1.4 充血性心力衰竭 506

40.1.5 先天性心脏病 507

40.1.6 心律失常和传导异常 507

40.1.7 肺栓塞 508

40.1.8 糖尿病 508

40.2 有或疑有心脏病患者的术前评估 508

40.2.4 运动试验 515

40.2.5 核素心血池造影 515

40.2.6 核素心肌显像 515

40.2.2 12导联心电图(EGG) 515

40.2.1 年龄 515

40.2.3 胸部X光片 515

40.2.7 动态心电图(Holter) 516

40.2.8 经胸超声心动图 516

40.2.9 经食管超声心动图 516

40.2.10 运动和负荷超声心动图 516

40.2.11 冠状动脉造影 516

40.3 手术后对于围手术期死亡率的预测 517

41.1 心脏手术后的即刻处理 519

41.心脏手术后病人的处理 519

41.2 心脏手术后的早期处理 520

41.3 心血管系统的处理 521

41.3.1 低心排综合征 521

41.3.2 高血压 522

41.3.3 心律失常 523

41.4 呼吸系统的处理 525

41.4.1 心脏手术后可能出现的呼吸系统改变 525

41.4.2 机械通气的管理 525

41.6.1 病因学 526

41.6 术后少尿及肾功能不全 526

41.5 支气管痉挛 526

41.6.2 处理 527

41.7 术后胃肠道功能失调 527

41.8 术后代谢功能紊乱 527

41.8.1 钾平衡失调 527

41.8.2 低镁血症 528

41.8.3 高血糖 528

41.9 术后发热 528

41.10 神经和神经精神障碍 529

42.利尿剂 533

42.1 利尿剂作用的 533

42.1.1 近端肾小管曲部--近曲小管 533

42.1.2 近端肾小管直部 534

42.1.3 亨氏袢 535

42.1.4 远曲小管 535

42.1.5 集合管 535

42.2 利尿剂种类 535

42.3 心力衰竭时利尿剂的应用 542

43.洋地黄和非糖甙类强心药物 545

43.1 洋地黄 545

43.1.1 药理学作用 545

43.1.2 洋地黄糖甙的临床应用 546

43.1.3 地高辛用法 547

43.1.4 洋地黄中毒 548

43.2 非糖甙类心脏正性药物 550

43.2.1 儿茶酚胺及其衍生物 551

43.2.2 磷酸二酯酶抑制剂 552

44.用于控制血管阻力和容积的药物 555

44.1 直接作用的扩血管药物 555

44.1.1 硝酸盐类 555

44.1.2 硝普钠 557

44.1.3 肼屈嗪 558

44.1.4 长压定 559

44.1.5 二氮嗪 559

44.2 α1-肾上腺素能阻滞剂 559

44.3.2 作用于外周的肾上腺素能阻滞剂 560

44.3.1 作用于中枢的α2肾上腺素能激动剂 560

44.3.3 神经节阻滞剂 560

44.4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 560

44.3 中枢性和外周性交感神经阻滞剂 560

44.2.2 酚苄明 560

44.5.3 甲苯丁胺 562

44.5.2 新福林 562

44.5.4 间羟胺 562

44.5.5 多巴胺-1受体激动剂 562

44.5.1 甲氧胺 562

44.5 α1-肾上腺素能激动剂 562

45.抗心律失常药物 565

45.1 奎尼丁 567

45.2 普鲁卡因胺 569

45.3 双异丙吡胺 570

45.4 妥卡因 570

45.6 氟卡胺 571

45.7 利多卡因 571

45.5 美西律 571

45.8 维拉帕米 572

45.9 普奈洛尔 572

45.10 艾司洛尔 573

45.11 溴苄胺 573

45.12 胺碘酮 574

45.13 腺苷 575

45.14 索他洛尔 576

45.15 普罗帕酮 577

45.16 Ibutlide 578

46.1 抗血栓治疗 581

46.1.1 血小板抑制剂治疗 581

46.抗凝、抗血小板及溶栓制剂 581

46.1.2 肝素和凝血酶抑制剂 585

46.1.3 华法令及相关抗凝剂 591

46.1.4 溶栓药物 593

46.2 临床的抗血栓治疗方法 595

46.2.1 高危冠状动脉综合征和血管重建 595

46.2.2 急性心肌梗死 597

46.2.3 不稳定心绞痛 599

44.2.1 甲磺基酚妥拉明 599

46.2.4 非外科性冠状血管重建 600

46.2.5 心腔内血栓栓塞的高度危险 601

46.2.6 人工瓣膜发生血栓栓塞的高度危险 602

46.2.7 冠状动脉综合征中度危险 603

46.2.8 心腔血栓栓塞中等危险 604

46.2.9 冠状动脉血栓栓塞的低度危险 609

46.2.10 心腔内发生血栓栓塞的低度危险 610

46.2.11 人工瓣膜发生血栓栓塞的低度危险 610

47.1 基本药物 613

47.β受体阻滞剂 613

47.1.1 膜稳定作用 615

47.1.2 β1受体选择性 615

47.1.3 内在拟交感活性 615

47.1.4 α受体阻滞作用 615

47.1.5 直接扩血管作用 616

47.2 临床疗效与治疗应用 616

47.2.4 急性心肌梗死生存者 617

47.2.3 心律失常 617

47.2.1 高血压 617

47.2.2 心绞痛 617

47.2.5 充血性心肌病 618

47.2.6 其他的心血管应用 618

47.2.7 其他的非心血管应用 618

47.3 不良反应 619

47.3.1 药物过量 619

47.3.2 β受体阻滞剂的撤药 619

47.4 临床应用和药物反应 619

48.钙通道阻滞剂 629

48.1 心血管作用 629

48.2 临床应用 635

48.3 不良作用 636

48.4 药物相互作用 639

48.5 结论 639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