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病理生理学PDF电子书下载
- 电子书积分:20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德)海蒂弗斯(Heitefuss,R.),(美)威廉斯(Williams,P.H.)主编;宋佐衡等译
- 出 版 社:北京:农业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1
- ISBN:7109013685
- 页数:719 页
目录 1
第1章 概论 1
1.植物病理生理学的历史W.H.Fuchs 1
1.1古代的植物保护 1
1.2古代的植物病理学 2
1.3自然哲学——“Unger时代” 2
1.4早期的观察和试验 3
1.5“病原论者”对“自生论者” 4
1.6新的教科书和植物病理学的范围 4
1.7诱因 5
1.8植物生理学和植物病理学 6
1.9寄主范围和专化性、营养类型 6
1.10遗传关系 8
1.11生理学上的关系 8
1.12寄主-寄生物相互作用的不同阶段 9
1.13寄生物侵害的手段 9
1.14寄主预先形成的抗病性因素 11
1.15病株的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 12
1.16获得免疫性 12
1.18过敏性 13
1.17植物保卫素的概念 13
1.20摘要和讨论 14
1.19寄主反应的改变 14
参考文献 15
2.寄主-病原物相互作用的一些概况J.M.Daly 26
2.1绪言 26
2.2寄主的反应 27
2.2.1抗病性 27
2.2.2感病性 28
2.2.3经济损失和耐病性 28
2.3致病性和毒性 29
2.2.4症状表现和假的效应 29
2.3.1毒性的初始的和次生的决定因素 31
2.4试验程序设计中对病害造成的影响 31
2.5寄主-病原物相互作用的控制 32
2.5.1遗传的控制 32
2.5.2Flor的基因对基因的假说 32
2.5.3代谢的控制 33
2.5.4遗传方式及诱导的抗病性对诱导的感病性 35
2.6特殊的论题 36
2.5.5专化性的识别现象 36
2.5.6环境的影响 36
2.6.1病害和病原物的定量测定 37
2.6.2试验材料的遗传控制 38
2.6.3模式的体系 39
2.6.4免疫接种 40
参考文献 41
1.1.2萌发的先决条件 47
1.1.1孢子在繁殖和病害起始中的作用 47
1.1绪言 47
1.真菌孢子的萌发和侵染结构形成的控制P.J.Allen 47
第2章 孢子的萌发及其调节 47
1.1.3研究孢子萌发的技术和步骤 48
1.2萌发的自抑作用和刺激作用 49
1.2.1来自亲本菌落的萌发抑制剂 49
1.2.2孢子中的萌发抑制剂 50
1.2.3萌发的自体刺激作用 59
1.3土壤中孢子萌发的抑制剂和刺激剂 61
1.3.1土壤的抑菌作用 61
1.3.2土壤中的刺激剂 63
1.4.1抑制剂 65
1.4植物体表孢子萌发的刺激剂和抑制剂 65
1.4.2刺激剂 66
1.5侵染结构的形成 67
1.5.1侵染结构形成的遗传基础 67
1.5.2对侵染结构形成的试验性研究 68
1.6结论 68
参考文献 69
2.2兼性寄生菌 81
2.2.1分生孢子的萌发 81
2.1绪言 81
2.萌发期间蛋白质和核酸的代谢R.C.Staples和Z.Yaniy 81
2.2.2游动孢子的萌发 86
2.2.3担孢子的萌发 88
2.3专性寄生菌 89
2.3.1绪言 89
2.3.2萌发期间蛋白质和核酸的变化 89
2.3.3孢子萌发期间核糖体活性的变化 90
2.3.4分化 90
2.3.5结论 91
参考文献 92
3.根对土壤携带的植物病原物活性的影响J.E.Mitchell 96
3.1绪言 96
3.2土壤中的病原物 97
3.3根和土壤的界面 97
3.3.1根际 97
3.3.2根面 98
3.4.2根的渗出物 99
3.4.1根组织残体 99
3.4根影响的机制 99
3.4.3氧和二氧化碳 101
3.4.4从根散发的挥发性物质 101
3.4.5根表面的作用 101
3.5研究病原物对根反应的方法 102
3.6专化病原物的行为 103
3.6.1镰孢菌属的种 103
3.6.2根串珠霉菌 105
3.6.3白腐小核菌 105
3.6.4腐霉属的种 106
3.6.5趋化性与游动孢子 107
3.6.6立枯丝核菌 108
3.6.7轮枝孢属的种 109
3.6.8小麦全蚀病禾顶囊壳菌 110
3.7讨论 110
参考文献 111
第3章 侵入和定殖的细胞学和生理学 119
1.病毒侵染和病毒转运的细胞学G.A.DeZoeten 119
1.1绪言 119
1.2.1细胞学的标准 120
1.2研究方法 120
1.2.2标记抗体的技术 121
1.2.3高分辨力的放射自显术 121
1.3侵染 121
1.4病毒增殖的细胞学 124
1.4.1病毒核糖核酸 124
1.4.2病毒衣壳蛋白质 126
1.5被侵染细胞中病毒的聚集作用、反常的内含体和结构的变化 128
1.6运转 129
1.6.2细胞到细胞的运转 130
1.6.1细胞内运转 130
1.6.3长距离的运转 131
1.7结论 131
参考文献 132
2.植物菌原体病害K.Maramorosch 137
2.1绪言 137
2.2历史背景 138
2.3术语和定义 139
2.4方法学 141
2.5MLO对植物的影响 145
2.6MLO对昆虫传病介体的影响 147
2.7化学疗法和热疗法 148
2.8未解决的问题 149
2.9摘要和结论 150
参考文献 150
3.细菌侵染过程的生理学和细胞学状况R.N.Goodman 158
3.1绪言 158
3.2侵入前期 159
3.2.1运动性、趋气性和趋化性 159
3.2.2预诱导的环境特点 160
3.2.3对侵染的形态学障壁 164
3.3侵入 165
3.3.1自然孔口 165
3.3.2创伤 167
3.4在活体内细菌的生长 170
3.4.1适于建立侵染所需的接种体的大小 170
3.4.2细菌繁殖的位点 170
3.5.1拮抗作用 173
3.5微生物学的拮抗作用和互惠共生现象 173
3.4.4在植物组织中腐生细菌的生长 173
3.4.3与过敏性反应有关的细菌的增殖 173
3.5.2互惠共生现象 174
3.6总结 174
参考文献 175
4.侵入和侵染的细胞学——真菌J.R.Aist 180
4.1绪言 180
4.2现代方法学的应用 181
4.2.1光学的方法 181
4.2.2制备的方法 181
4.3最初的侵入 183
4.2.3显微操作 183
4.3.1最初侵入的类型 184
4.3.2最初侵入的机制 187
4.4侵染 190
4.4.1与侵染有关的特化结构 190
4.4.2侵染对感病寄主细胞学的影响 191
4.5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193
参考文献 196
5.植物的寄生线虫的生态学和侵染过程V.H.Dropkin 202
5.1绪言 202
5.2.1绪言 203
5.2线虫在其寄主外的生理学 203
5.2.2线虫在土壤中的分布 204
5.2.3土壤的组成 204
5.2.4对水的应力的反应 204
5.2.5土壤空气的影响 205
5.2.6温度的影响 206
5.2.7孵化的因素 207
5.3吸引和侵入 208
5.3.1吸引 208
5.3.2取食行为 209
5.3.3细胞壁降解酶 210
5.4营养 211
5.4.1培养 211
5.4.2性的决定 211
5.4.3生长速度 212
5.4.4寄主的矿质营养 212
5.5细胞病理学和组织病理学 212
5.5.2短体线虫属 213
5.5.3甘薯茎线虫 213
5.5.1绪言 213
5.5.4静止的寄生物 214
5.6受侵染组织的生物化学变化 217
5.7关于抗病育种的评论 218
参考文献 218
第4章 病原物借以侵袭寄主植物的力量 225
1.与病程和病害抗性有关的寄主专化性毒素R.P.Scheffer 225
1.1绪言 225
1.2农业的背景 226
1.3.2叶片和枝条的测定 228
1.3.1根生长测定 228
1.3毒素生物测定的发展和应用 228
1.3.3电解质渗漏及其他测定 229
1.3.4对测定的一般评论 230
1.4毒素问题的遗传学研究 230
1.5毒素的分离和鉴定 232
1.5.1维多利亚长蠕孢菌(Helminthosporiumvictoriae)(HV)毒素或维多利(Victorin)毒素 232
1.5.2旋卷黑团孢菌(Periconiacircinata)(PC)毒素 232
1.5.5其它寄主专化性毒素 233
1.5.4甘蔗长蠕孢菌(Helminthosporiumsacchari)毒素或“长蠕孢苷”(Helminthosporside) 233
1.5.3玉米圆斑病炭色长蠕孢菌(Helminthosporiumcarbonum)(HC)毒素 233
1.6真菌及其毒素对感病细胞和组织的比较效应 234
1.6.1维多利亚长蠕孢菌(Helminthosporiumvictoriae)和HV毒素 234
1.6.2旋卷黑团孢菌(Periconiacircinata)和PC毒素 236
1.6.3玉米圆斑病炭色长蠕孢菌(Helminthosporiumcarbonum)和HC毒素 236
1.6.4甘蔗长蠕孢菌(Helminthosporiumsacchari)和长蠕孢糖苷 237
1.6.5玉米小斑病长蠕孢菌(Helminthosporiummaydis)小种T和HM.T毒素 238
1.6.6菊池链格孢菌(Alternariakikuchiana)和AK毒素(“植物链格孢素Phytoalternarin”) 238
1.7抗病性细胞与毒素的关系 239
参考文献 240
1.8提要 240
2.非专化性毒素K.Rudolph 245
2.1绪言 245
2.2定义 246
2.3植物病原物在活体外产生的植物毒性化合物 247
2.3.1培养基的组成 247
2.3.2培养期间的条件 248
2.3.3培养的年龄 248
2.3.4毒素的大规模生产 248
2.4.2种子或幼苗 249
2.4.3植株的部分器官 249
2.4植物毒性的测定体系 249
2.4.1完整的植株 249
2.4.4对组织培养的效应 250
2.4.5其它生物 250
2.4.6生理测定 250
2.4.7毒素的定量测定 251
2.5毒素的提纯 251
2.6最低的有效浓度或剂量 251
2.7.2酚类和杂环化合物 252
2.7植物毒性化合物的化学 252
2.7.1简单化合物 252
2.7.3氨基酸衍生物和肽 253
2.7.4多糖和糖肽 255
2.7.5类萜化合物 256
2.7.6其它 256
2.8植物毒性化合物的作用方式 257
2.8.1对酶的效应 257
2.8.2对核酸代谢作用的效应 258
2.8.3蛋白质合成的抑制 258
2.8.4叶绿素合成的抑制 259
2.8.5对酚代谢的效应 259
2.8.6生长调节的效应 259
2.8.7对膜的作用 260
2.8.8对水分平衡的效应 261
2.8.9水分流动的降低 261
2.9毒素与病程的关系 262
2.9.1由分离的毒素诱发的典型病害症状 262
2.8.10螯合物的形成 262
2.8.11根际毒素的产生 262
2.9.2毒素在病株内的论证 263
2.9.3活体外毒素产生程度和分离物的致病性之间的相关性 264
2.9.4不同栽培品种的病害感病性和毒素敏感性之间的相关性 264
2.9.5抗病和感病组织上产生毒素的差异 264
2.9.6毒素对抗病性的破坏 264
2.9.7活体内毒素作用的抑制 264
2.9.8具有植物毒性效应的真菌毒素 265
2.10.1生物合成 266
2.10毒素的生物合成和降解 266
2.10.2降解 267
2.11植物毒性化合物的利用 267
2.11.1用解毒剂对产毒性植物病害的防治 267
2.11.2抗病育种 267
2.11.3其它 267
2.12产生毒性化合物的植物病原物 267
2.13结束语 274
参考文献 274
H.G.Basham 295
3.1绪言 295
3.微生物的酶对植物细胞壁和细胞膜的降解作用D.F.Bateman和 295
3.2结构的组分 296
3.2.1细胞壁的组成和结构 296
3.2.2膜的组成和结构的概念 298
3.3降解植物结构成分的酶类 299
3.3.1细胞壁的降解 299
3.3.2膜的降解 303
3.4结构组分的酶促改变与病程的关系 305
3.4.1细胞壁组分的改变 306
3.4.2膜的酶促降解 315
3.5提要和尚需考虑的问题 316
参考文献 317
4.以细菌性根癌病作为例证的形态发生学的决定因素J.A.Lippincott和 332
B.B.Lippincott 332
4.1绪言 332
4.1.1历史背景和有关的病害 332
4.1.2瘿瘤的形态和结构 333
4.1.3一般的概念 333
4.2病原物 335
4.2.1土壤杆菌属分类学上的亲缘关系 336
4.2.2土壤杆菌属(Agrobacterium)的遗传学 337
4.3肿瘤发生的过程 337
4.3.1寄主的感病性 337
4.3.2伤口条件的需要 338
4.3.3附着位点的需要 339
4.3.4细菌新陈代谢的需要 340
4.3.5肿瘤诱发中的互补作用 340
4.3.6起始期的时间 341
4.3.8肿瘤诱发的因素,核酸和噬菌体 343
4.3.7每个细菌转化细胞的数目 343
4.3.9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作用 345
4.4肿瘤的发育 345
4.4.1进展 345
4.4.2生长速率 346
4.4.3继发性肿瘤 346
4.4.4畸态瘤和器官形成 347
4.4.5肿瘤状态的持久性 348
4.5肿瘤的代谢和自发状态 348
4.5.1自发的代谢基础 348
4.5.2不常见的氨基酸和肿瘤生长 349
4.5.3氧化酶和氧化还原状态的变化 350
4.5.4蛋白质、酶、核酸和离子吸收的差异 350
4.6根癌病和癌 351
4.7现状和展望 352
参考文献 353
5.寄主-寄生物相互作用中的亚细胞组织E.C.Hislop和D.Pitt 363
5.1绪言 363
5.2研究植物亚细胞组织的方法 364
5.2.1组织化学和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 364
5.2.2细胞化学和生物化学方法 367
5.3发病时亚细胞的改变 370
5.3.1细胞分区的组织 370
5.3.2病害中寄主体内溶酶体改变的观察 371
5.4细胞外产物在病害中的作用 375
5.4.1真菌的胞外酶和寄主细胞的死亡 375
5.5结束语 378
参考文献 378
1.2.1膜学说 386
1.2细胞渗透性学说 386
1.受病植株渗透性的改变H.E.Wheeler 386
第5章 寄主对侵染反应的生理学 386
1.1绪言 386
1.2.2吸着学说 388
1.2.3细胞溶入学说 389
1.2.4渗透性学说的评价 389
1.3渗透性的病理改变 390
1.3.1历史 390
1.3.2受病植物渗透性改变的检测方法 391
1.4.1亲和的和非亲和的组合 392
1.4新陈代谢中渗透性的改变与病理变化的关系 392
1.4.2过渡带 393
1.4.3渗透性改变作为发病中的一种起始效应 393
1.5超微结构中渗透性的改变与病理变化的关系 394
参考文献 396
2.水分状况和不平衡性J.M.Duniway 400
2.1绪言 400
2.2植物组织的水分状况 401
2.2.1组织水势的组分 401
2.2.2病原物引起的组织水势及其组分改变的测定法 403
2.3植物体内的水分运动 406
2.3.1植物体内的液态水运动 406
2.3.2病原物引起的植物体内水分运动的阻力 407
2.4蒸腾作用 409
2.4.1控制蒸腾率的参数 409
2.4.2病原物引起的蒸腾作用的变化 410
2.5结束语 412
参考文献 413
3.1绪言 417
3.病株的碳素平衡:呼吸作用、光合作用和物质运输的变化J.M.Daly 417
3.2呼吸作用 418
3.2.1历史 418
3.2.2病害中的解偶联因素 419
3.2.3侵染期内呼吸途径的变化 420
3.2.4末端氧化酶和电子传递 423
3.2.5呼吸变化的意义 425
3.3光合作用 428
3.3.1活体营养性生物引起的病害 429
3.3.2病毒病害 431
3.3.3兼性寄生物引起的病害 432
3.4.1机制 433
3.4碳的积累和运输 433
3.4.2改变运输的意义 435
参考文献 436
4.寄主-寄生物相互作用中的核酸R.Heitefuss和G.Wolf 444
4.1绪言 444
4.2方法学上的问题 444
4.3与核酸有关的寄主反应的细胞学 446
4.3.1核、核仁 446
4.4.1RNA总量 449
4.3.2叶绿体 449
4.4染病植株核酸数量和质量的变化 449
4.4.2DNA总量 451
4.4.3细胞质和叶绿体中的核糖体RNA 451
4.4.4可溶性RNA 453
4.4.5信使RNA 454
4.5核酸降解酶 456
4.5.1核糖核酸酶 456
4.5.35′-磷酸二酯酶 459
4.6核苷酸和核苷 459
4.5.2脱氧核糖核酸酶 459
4.7RNA和DNA合成中抗代谢物和抑制剂的作用 460
4.8结论 461
参考文献 461
5.蛋白质代谢I.Uritani 471
5.1绪言 471
5.2寄主植物“非自身”的识别 471
5.4植物对机械切割的反应 472
5.3.2作为一种损伤因素的致病性侵染 472
5.3.1损伤的因素 472
5.3蛋白质代谢的改变与损伤 472
5.4.1伤口呼吸作用 473
5.4.2酶的合成 474
5.4.3细胞器的形成 476
5.4.4酶的降解及钝化 476
5.4.5诱导因素 477
5.5邻接的未侵染组织对侵染的反应 478
5.5.1对侵染的初生反应 478
5.5.2对侵染的次生反应 478
5.7含有病原物的受侵染组织中的蛋白质代谢变化 480
5.6抗病或感病组织反应的蛋白质代谢 480
参考文献 481
6.天然的植物生长调节剂 481
6.1健康和染病植株内的内源细胞分裂素类H.M.Dekhuijzen 487
6.1.1绪言 487
6.1.2天然存在的细胞分裂素类 488
6.1.3细胞分裂素类的生物学性质 490
6.1.4分离、鉴定和定量测定 491
6.1.5在植株内细胞分裂素类的来源、代谢和运转 495
6.1.6细胞分裂素类在植物病害中的作用 497
参考文献 506
6.2健康和染病植株中的内源生长素G.F.Pegg 521
6.2.1绪言 521
6.2.2生长素的生物学性质 521
6.2.3提取和化学分析的方法 523
6.2.4生物测定法 526
6.2.5植物病害中生长素水平的变化 527
6.2.6发病过程中生长素水平变化的由来 531
参考文献 533
6.3.3用于鉴定乙烯的方法学 542
6.3.2乙烯的天然存在和性质 542
6.3乙烯在植物致病过程中所参与的作用G.F.Pegg 542
6.3.1绪言 542
6.3.4乙烯的生物合成 543
6.3.5病组织乙烯的产生 544
参考文献 547
6.4健康和染病植株中的内源赤霉素类G.F.Pegg 551
6.4.1绪言 551
6.4.2赤霉素类的化学和生物学性质 551
6.4.3提取和化学鉴定的方法 553
6.4.4赤霉素生物测定 555
6.4.5植物病原物和其他微生物产生的赤霉素类 557
6.4.6赤霉素类与植物病害的关系 558
参考文献 559
6.5健康和染病植株中的内源抑制剂G.F.Pegg 565
6.5.1绪言 565
6.5.2天然存在的ABA 565
6.5.3提取及化学分析的方法 566
6.5.4生物测定法 569
6.5.5ABA在植物病害中参与的作用 569
参考文献 571
7.氧化酶F.Fri? 574
7.1绪言 574
7.2过氧化物酶和过氧化氢酶 574
7.2.1特性 574
7.2.2生理功能 575
7.2.3在染病植株中的功能 576
7.3酚氧化酶 577
7.3.1特性 577
7.3.2生理功能 577
7.3.3在染病植株中的功能 578
7.4细胞色素氧化酶 579
7.5抗坏血酸氧化酶 579
7.6羟基乙酸氧化酶 580
7.7脱氢酶 581
7.8结论 581
参考文献 581
8.植物保卫素J.A.Kué 588
8.1绪言 588
8.2.1豌豆(PisumsativumL.) 590
8.2豆科植物 590
8.2.2菜豆(PhaseolusvulgarisL.) 591
8.2.3大豆〔Glycinemax(L.)Merr.〕 592
8.2.4苜蓿(MedicagosativaL.) 593
8.2.5其它 593
8.3茄科 594
8.3.1马铃薯(SolanumtuberosumL.) 594
8.4锦葵科 596
8.4.1陆地棉(GossypiumhirsutumL.) 596
8.3.2辣椒(CapsicumfrutescensL.) 596
8.5旋花科 597
8.5.1甘薯(lpomeabatatasLam.) 597
8.6伞形科 598
8.6.1胡萝卜(DaucuscarotaL.) 598
8.6.2欧洲防风(PastinacasativaL.) 598
8.7禾本科 598
8.7.1玉米(ZeamaysL.) 598
8.10结论 599
8.9.1红花(CarthamustinctoriusL.) 599
8.9菊科 599
8.8.1苹果(Malus?ylvestrisMill.)和梨(PyruscommunisL.) 599
8.8蔷薇科 599
参考文献 600
9.以预先形成的物质作为潜在保护剂F.Sch?nbeck和E.Schl?sser 608
9.1绪言 608
9.2不饱和内酯类 609
9.2.1存在和分布 609
9.2.2化学 609
9.2.4郁金香苷的作用 611
9.2.3抗微生物活性 611
9.3生氰糖苷 612
9.4硫化物 613
9.4.1韭葱油类 613
9.4.2芥子油类 614
9.5酚类和酚糖苷 615
9.6皂角苷类 616
9.6.1存在和分布 616
9.6.2皂角苷的测定 616
9.6.3化学和生物活性 617
9.6.4作用方式 618
9.6.5抗真菌的抗性作用 619
9.7菌根 622
9.8真菌酶的抑制剂 623
9.9其它 624
9.10预先形成的抑制性物质的作用 624
参考文献 625
10.寄主-寄生物相互作用中的代谢调节T.Kcsuge和D.G.Gilchrist 632
10.1代谢调节的概念及对寄主-寄生物相互作用的可能应用 632
10.2.1适当步骤的选择 633
10.2中间代谢的评介 633
10.3区隔化作为一种调节的手段 634
10.3.1区隔化的位点和功能上的作用 634
10.3.2活体内区隔化的测定 635
10.3.3寄主-寄生物相互作用中的区隔化 636
10.4酶作为一种调节工具 637
10.4.1调节酶的作用 637
10.4.2调节酶的浓度 637
10.4.3酶活性的调节 638
10.4.4研究调节酶的注意事项 639
10.4.5对寄主-寄生物相互作用的应用 640
10.5能荷 641
10.5.1概念 641
10.5.2方法学 642
10.5.3应用 642
10.5.4寄主-寄生物相互作用中的能荷 643
10.6吡啶核苷酸作为代谢的调节剂 644
10.6.1概念 644
10.6.2方法学与应用学 644
10.6.3对寄主-寄生物相互作用上的应用 645
10.7巴斯德效应 646
10.7.1概念 646
10.7.2方法学 646
10.7.3寄主-寄生物相互作用中的巴斯德效应 647
参考文献 647
第6章 改变寄主的反应——预诱导C.E.Yarwood 654
1.问题 654
1.1定义 654
1.2涉及的范围 654
1.4植物的生理变化 655
1.3逻辑推理 655
2.预诱导植物感病的条件 656
2.1温度 656
2.2湿度 658
2.3光照 658
2.4化学物质 658
2.5耕作 659
2.6整枝 660
2.7嫁接 661
2.8生长势 661
2.9先入侵染 662
2.10非寄生性的病害 662
2.11农艺操作 662
3.展望 662
参考文献 664
1.2由夏孢子培养锈菌 670
1.1绪言 670
1.2.1小麦秆锈菌生理小种126-Anz-6,7的分离菌的无活寄主体培养 670
1.活体营养性寄生物在无活寄主体培养中的生长K.J.Scott 670
第7章 活体营养性寄生物的培养 670
1.2.2其它锈菌的生长 675
1.3在无活寄主体培养中形成的菌丝体的类型 676
1.4营养研究 676
1.4.1无机营养 676
1.4.2碳水化合物 677
1.4.3氮源 677
1.6影响孢菌个体发育的因素 678
1.5.2变异菌系 678
1.5.1原始培养菌 678
1.5无活寄主体培养物的致病性 678
1.6.1由孢苗个体形成菌落的频率 679
1.6.2接种物的密度和菌落的形成 679
1.6.3孢苗和发育中的菌丝体的渗漏 679
1.6.4物理因素和从夏孢子开始的生长 680
1.6.5从芽管向腐生菌丝的过渡 680
1.7其它专性寄生真菌的无活寄主体培养 681
1.8类菌原体生物的培养 682
1.9结论 683
参考文献 684
2.2植物组织培养的方法 689
2.活体营养性寄生物在组织培养中的生长D.S.Ingram 689
2.1绪言 689
2.3在组织培养中病毒的生长 690
2.3.1在愈伤组织中的生长 690
2.3.2无病毒植株的产生 690
2.3.3细胞培养中的生长 691
2.4在组织培养中活体营养性真菌的生长 693
2.4.1愈伤组织和悬浮液培养中的生长 694
2.5组织培养中线虫的生长 697
2.5.1对器官培养的侵染 697
2.4.2器官培养和原生质体培养中的生长 697
2.5.2愈伤组织培养的侵染 698
2.6结论 698
参考文献 699
第8章 寄主-寄生物相互作用的遗传学A.H.Euingboe 705
1.绪言 705
2.抗病性和毒性的遗传 705
2.1亚麻对亚麻栅锈菌的抗病性遗传 706
2.1.1对寄生物株系的选择 706
2.1.2具有一个或多个抗性基因的品种之间的杂交 707
2.2亚麻栅锈菌毒性的遗传 708
2.3寄主-寄生物关系的基本遗传模式 709
3.控制专化性的基因的组份性或适应性的功能 710
3.1燕麦的Vb基因 710
3.2Vb基因的组份功能 711
4.亲和性或非亲和性的专化的相互作用 712
4.1复等位基因 712
4.2等位基因的重组 713
4.3寄主和寄生物关系中的温度敏感性 713
5.不同类型相互作用的进化观点 714
5.3基因对基因的关系 715
5.1寄主和寄生物的最初相遇 715
5.2寄主和寄生物之间基本亲和性的发展 715
6.运用遗传学原理研究寄主与寄生物关系 716
6.1通过遗传学的分离区分相互关联的现象 716
6.2用突变来检验假说 716
6.3等位基因的专化性 716
6.4适于作遗传学分析的突变 717
7.讨论 717
参考文献 718
- 《胃癌基础病理》(日)塚本彻哉编者;宫健,刘石译者 2019
- 《中学物理奥赛辅导:热学 光学 近代物理学》崔宏滨 2012
- 《医学物理学》洪洋 2020
- 《黄瓜低霜霉威残留性生理生化及分子基础研究》吴鹏,郭茜茜,朱琨编著 2018
- 《教师教育系列教材 心理学原理与应用 第2版 视频版》郑红,倪嘉波,刘亨荣编;陈冬梅责编 2020
- 《高等医药院校教材 医学物理学实验指导》(中国)杨晓岚 2019
- 《写给孩子的趣味物理学》(俄)雅科夫·伊西达洛维奇·别莱利曼著 2019
- 《医用物理学 第3版》陈月明 2019
- 《新闻心理学概论 第6版》刘京林 2019
- 《青少年叛逆心理学》慧杰著 2019
- 《SQL与关系数据库理论》(美)戴特(C.J.Date) 2019
- 《魔法销售台词》(美)埃尔默·惠勒著 2019
- 《看漫画学钢琴 技巧 3》高宁译;(日)川崎美雪 2019
- 《优势谈判 15周年经典版》(美)罗杰·道森 2018
- 《社会学与人类生活 社会问题解析 第11版》(美)James M. Henslin(詹姆斯·M. 汉斯林) 2019
- 《海明威书信集:1917-1961 下》(美)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著;潘小松译 2019
- 《迁徙 默温自选诗集 上》(美)W.S.默温著;伽禾译 2020
- 《上帝的孤独者 下 托马斯·沃尔夫短篇小说集》(美)托马斯·沃尔夫著;刘积源译 2017
- 《巴黎永远没个完》(美)海明威著 2017
- 《剑桥国际英语写作教程 段落写作》(美)吉尔·辛格尔顿(Jill Shingleton)编著 2019
- 《中央财政支持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水利工程专业课程建设成果 设施农业工程技术》赵英编 2018
- 《指向核心素养 北京十一学校名师教学设计 英语 七年级 上 配人教版》周志英总主编 2019
- 《北京生态环境保护》《北京环境保护丛书》编委会编著 2018
- 《指向核心素养 北京十一学校名师教学设计 英语 九年级 上 配人教版》周志英总主编 2019
- 《物联网与嵌入式技术及其在农业上的应用》马德新 2019
- 《高等院校旅游专业系列教材 旅游企业岗位培训系列教材 新编北京导游英语》杨昆,鄢莉,谭明华 2019
- 《中国十大出版家》王震,贺越明著 1991
- 《近代民营出版机构的英语函授教育 以“商务、中华、开明”函授学校为个案 1915年-1946年版》丁伟 2017
- 《普通高等教育农业部“十二五”规划教材 基础化学实验 农科各专业用 第2版》罗志刚编 2014
- 《指向核心素养 北京十一学校名师教学设计 数学 九年级 上 配人教版》周志英总主编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