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近代华北农村社会变迁
近代华北农村社会变迁

近代华北农村社会变迁PDF电子书下载

社会科学

  • 电子书积分:27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乔志强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8
  • ISBN:7010027420
  • 页数:1056 页
图书介绍:
《近代华北农村社会变迁》目录

目录 1

绪论 从社会史到区域社会史 1

第一章 人口增长及其流动 28

第一节 人口数量的增长 29

一、古代华北的人口消长 29

二、清代前200年人口的猛增 34

三、近百年的人口继续增长 39

第二节 人口的流动 44

一、古代华北人口流动概观 44

二、走关东:向东北的流动 51

三、走西口:向蒙古的流动 56

一、人口与耕地 60

第三节 人口压力与农村经济 60

二、人口压力下的农村经济 65

第二章 婚姻状况及其变迁 73

第一节 婚姻成立的条件 73

一、婚龄 73

二、择偶方式与标准 78

第二节 婚姻的成立 82

一、旧式婚姻及其礼俗 83

二、新式结婚及其礼仪 88

第三节 婚姻关系的解除与再确立 91

一、离婚 91

二、再婚 93

一、家庭规模 95

第一节 家庭规模和家庭结构 95

第三章 家庭:规模、结构、关系、功能 95

二、家庭结构诸问题 105

第二节 家庭关系 111

一、家庭关系的范围及其构成 112

二、农村家庭的分家制度 125

第三节 家庭功能 129

一、家庭的经济功能 130

二、家庭的社会政治功能 145

第四章 近代华北农村的宗族与社会生活的变迁 156

第一节 华北农村的宗族及其地域特征 156

一、清代的宗族发展及职能 156

二、近代华北地区的宗族 159

三、华北地区宗族的区域特性 163

第二节 华北地区宗族对农村社会生活变迁的影响 169

一、华北地区宗族的社会影响 169

二、华北宗族在社会演变中的变迁 176

第五章 阶级—阶层结构及社会流动 180

第一节 华北农村的阶级—阶层 181

一、清朝前期阶级状况的发展 182

二、近代华北农村阶级和阶层 194

第二节 乡村社会流动 221

一、近代华北农村社会流动 222

二、下向流动中的华北农民 233

第三节 职业结构的变动 246

一、职业结构面面观 246

二、职业变动的动力和特点 269

第一节 近代商品经济的发展 281

第六章 市场交换与农村社会变迁 281

一、农村商品经济的缓慢发展 282

二、商品经济发展的特色 294

三、商品经济的发展与近代化 301

第二节 集市贸易及其变迁 309

一、集市的结构 309

二、集市功能的发展 323

三、集市的变迁 330

第三节 店铺贸易及长距离贸易 345

一、店铺贸易 346

二、长距离贸易 360

第七章 城市化与城乡发展 373

一、城市与城市人口 374

第一节 近代华北城市化概况 374

二、城市的非农化问题 388

第二节 城乡关系的变迁 404

一、城乡分离与城乡依存 404

二、近代城乡分离趋势的加剧 420

第八章 物质生活与社会变迁 428

第一节 物质生活的演变 428

一、服饰 428

二、饮食 442

三、居住 453

四、交通 457

五、器用 467

一、物质生活的基本特征 472

第二节 物质生活与农村社会变迁 472

二、物质生活变迁的原因和轨迹 480

三、物质生活与社会变迁 484

第九章 近代华北农村的生活消费 488

第一节 生活消费概观 488

第二节 消费结构及其缓慢变化 492

一、近代华北农村的消费结构及其一般特点 492

二、生活消费的缓慢变化 498

三、生活消费变化之程度 504

第三节 农民生活水平状况 507

一、生活消费的水平 509

二、农民的收支、负债情况与生活水平的恶化 512

第四节 农民生活恶化之原因 516

一、移风易俗是社会近代化的要求 524

第十章 社会风俗的变迁 524

第一节 近代化进程对移风易俗的呼唤与推动 524

二、传统风俗变迁条件的形成 529

第二节 传统风俗的动摇与新风俗的兴起 533

一、风尚的转折 534

二、习俗的嬗变 552

第三节 社会风俗变迁的特点与意义 570

一、有限的变革 570

二、重要的开端 579

第十一章 华北农村的民间信仰变迁 594

第一节 传统的民间信仰 594

一、传统民间信仰概貌 594

二、传统民间信仰的特点 599

三、几位影响较大的华北农村地方神 603

第二节 民间信仰的变迁大势 604

一、自然神崇拜明显衰落 605

二、人物神崇拜日渐淡漠 610

三、传统宗教与西方宗教的更替 616

第三节 民间信仰变迁的内部特征 620

一、信仰的内容结构 620

二、信仰主体的性别结构 623

三、民间信仰的职业结构和行业神 624

四、民间信仰变迁的局限 625

五、民间信仰变迁的阻力 628

第四节 民间信仰的变迁与近代华北农村 631

一、民间信仰的变迁与文化心理素质 631

二、民间信仰的变迁与近代华北农村经济 635

一、封闭状态下的文化格局 639

第十二章 社会心理及其嬗变 639

第一节 社会心理嬗变的时代背景 639

二、前所未有的震荡和冲击 641

第二节 社会心理嬗变的表现形态 642

一、以朴素爱国主义情感迸发为特征的政治参与意识 642

二、背“义”趋“利”:华北乡民传统价值观的转向 647

三、嬗变与更新:社会剧变中华北乡民日常心理的新变化 652

第三节 华北乡民社会心理嬗变历程 660

一、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期间是近代华北乡民社会心理嬗变的酝酿和启动时期 661

二、甲午中日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及其以后是近代华北乡民社会心理嬗变的高涨和深层化趋势时期 668

第十三章 社会生活中的人际关系 675

第一节 亲缘关系 676

一、亲缘关系的范围及其演变 676

二、亲缘关系的内部结构 685

三、近代亲缘关系的弱化 693

第二节 地缘关系 697

一、地缘关系中的伦序格局 698

二、地缘关系与乡村社会生活 710

第三节 其他社会关系 723

一、业缘关系及其特点 723

二、生缘关系及其特点 728

第十四章 农村教育的演进及其社会效应 733

第一节 教育体系的变迁 733

一、晚清传统教育体系 734

二、清末学堂系统 741

三、民初学校系统 749

一、社会变迁决定和主导着农村教育的变迁 754

第二节 华北社会变迁对农村教育的影响 754

二、经济发展的要求和现实水平制约着教育发展 757

第三节 农村教育近代化的社会效应 759

一、促进了农村社会的观念变革 759

二、造就了新型知识群体 760

三、推动了民族民主革命运动 762

四、促进了妇女解放 765

五、推动了农村经济发展 766

第十五章 农村基层政权和组织 769

第一节 农村基层政权的演变 769

一、县政权机构与组织的演变 770

二、区政权的建立与基层政权的下移 779

三、基层政权功能的变动 782

一、官方划定的组织及其功能之演变 789

第二节 乡村自治团体与官方督治的基层组织 789

二、村落“自治”组织与功能 801

第十六章 地方自治与社会功能系统的演变 808

第一节 古代农村的社区组织及其社会功能 808

一、清代以前的乡官与乡政 808

二、清代华北农村社区组织与社会功能系统 814

三、面对近代化的挑战 825

第二节 地方自治的实行与自治机构 829

一、地方自治制度的发端 829

二、县、区(乡)自治议决机构和执行机构 832

三、县自治行政机构 839

四、村基层自治组织 849

五、社会自治团体 852

一、新的地方士绅阶层的形成 857

第三节 社会功能系统的变化 857

二、地方自治的物质基础——县、乡、村财政 865

三、新社会功能系统的成效 870

四、清末民初地方自治之得失 876

第十七章 近代华北的灾荒 881

第一节 严重的自然灾害 881

一、灾荒概况 882

二、灾荒的社会成因 895

第二节 自然灾害造成的社会后果 902

一、人口的大批流离及死亡 902

二、农业生产力的破坏及农村经济的凋敝 911

三、灾荒造成了整个社会动荡不安的局面 914

一、清末以来的灾荒救治 918

第三节 灾荒的救治 918

二、民国以来的灾荒救治 930

第十八章 近代华北农村社会问题的演变 933

第一节 社会问题与社会转型 934

一、近代华北农村社会问题概况及特点 934

二、社会转型对社会问题及其演变的影响 944

第二节 缠足的终止 953

一、缠足问题的特点 953

二、缠足问题的消除 957

第三节 毒流的起伏 964

一、毒流涌动的轨迹 964

二、毒流起伏的缘由 971

三、毒品泛滥的祸害 977

一、土匪问题的根源与成因 983

第四节 匪患的猖獗 983

二、普遍的匪情 989

三、惨重的匪祸 996

四、收效甚微的治理 1003

第十九章 艰难的社会变迁 1010

第一节 社会近代化:中国近代社会变迁的主题 1010

第二节 近代华北农村社会变迁的历程 1015

第三节 近代华北农村社会变迁之特征 1037

一、被动性 1037

二、迟滞性 1040

三、不平衡性 1045

四、复合性 1050

第四节 简短的结论 1054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