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皮肤病学基础 上PDF电子书下载
- 电子书积分:26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张学军等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1
- ISBN:7117041471
- 页数:1018 页
上册 1
第一章 皮肤胚胎学与组织学 1
第一节 皮肤胚胎学 1
一、概述 1
二、皮肤的发生 2
三、胚胎过程各阶段皮肤的特征 9
四、小结 12
第二节 皮肤组织学 14
一、表皮 14
二、真皮 21
三、皮下组织 24
四、皮肤附属器 25
五、皮肤的神经 34
六、皮肤的血管 37
七、皮肤的淋巴管 39
八、皮肤的肌肉 39
第三节 皮肤粘膜移行部位的组织学 39
一、口唇 39
二、口腔粘膜 39
五、乳头和乳晕 40
四、阴唇和阴蒂 40
三、阴茎 40
第二章 皮肤的解剖与超微结构 42
第一节 皮肤的解剖 42
一、概述 42
二、皮肤的张力线 44
三、皮肤的厚度 45
四、皮肤的年龄性变化 45
五、皮肤的颜色 45
六、毛发 46
八、汗腺 47
七、皮脂腺 47
九、甲 48
第二节 皮肤的超微结构 49
一、表皮 49
二、真表皮连接 60
三、真皮结缔组织 62
四、皮肤的神经 65
五、皮肤的血管 67
六、毛发与毛囊 68
八、顶泌汗腺 69
九、小汗腺 69
七、皮脂腺 69
第三章 皮肤细胞生物学 71
第一节 角质形成细胞生物学 71
一、角质形成细胞的基本生物学特性 71
二、角质形成细胞的增殖、分化及其调节 73
三、角质形成细胞的凋亡及其调节 75
四、角质形成细胞的肿瘤转化 76
五、角质形成细胞的自我保护 77
六、角质形成细胞的信号传导 78
七、角质形成细胞的免疫学功能 78
八、角质形成细胞与其它细胞之间的关系 80
九、以角质形成细胞病变为主的皮肤病 81
十、角质形成细胞的研究方法 82
第二节 黑素细胞生物学 86
一、黑素细胞的基本生物学特性 86
二、黑素细胞的增殖、分化及黑素生成的调节 89
三、黑素细胞与角质形成细胞间的关系 98
四、黑素细胞相关皮肤病 99
五、黑素细胞基本研究方法 105
第三节 朗格汉斯细胞生物学 108
一、朗格汉斯细胞的生物学特性 108
二、朗格汉斯细胞与皮肤免疫功能 119
三、朗格汉斯细胞与其它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 121
四、皮肤病中朗格汉斯细胞的改变 123
五、朗格汉斯细胞的基本研究方法 128
第四节 Merkel细胞及未分类细胞生物学 130
一、Merkel细胞的基本生物学特性 131
二、Merkel细胞与其它细胞的关系 134
三、皮肤病中Merkel细胞的改变 135
四、未定细胞 137
第五节 真皮成纤维细胞生物学 137
一、成纤维细胞的相关称谓 138
二、真皮成纤维细胞的基本生物学特性 139
三、真皮成纤维细胞与其它类型细胞或细胞外基质的相互作用 141
四、真皮成纤维细胞的基本功能 142
五、成纤维细胞的异质性 144
六、成纤维细胞相关皮肤病 146
七、成纤维细胞基本研究方法 150
第六节 真皮微血管内皮细胞生物学 152
一、内皮细胞的基本生物学特性 152
二、内皮细胞的增殖、血管发生及其调节因素 154
三、内皮细胞与皮肤炎症和免疫 155
四、内皮细胞与皮肤病 157
五、人真皮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分离培养和鉴定方法 162
第七节 皮肤肥大细胞生物学 164
一、皮肤肥大细胞的基本生物学特性 164
二、皮肤肥大细胞与炎症介质 171
三、肥大细胞的免疫功能 174
四、与皮肤肥大细胞相关的皮肤病 175
五、皮肤肥大细胞的基本研究方法 178
第八节 皮肤神经细胞生物学 181
一、皮肤神经细胞的构成及特征 181
二、神经细胞与神经递质 183
三、皮肤病中的神经细胞变化 184
四、皮肤神经细胞的基本研究方法 186
第九节 皮肤脂肪细胞生物学 187
一、脂肪细胞的基本生物学特性 187
二、脂肪细胞的增殖、分化及其调节 188
三、脂肪细胞与脂肪代谢 193
四、皮肤病中脂肪细胞的变化 196
五、脂肪细胞的基本研究方法 196
第十节 毛囊、皮脂腺生物学 197
一、毛囊、皮脂腺细胞组成及其特性 197
二、毛囊发育及毛发生长调节 204
四、毛囊、皮脂腺的基本研究方法 212
三、以毛囊、皮脂腺为主要病变的皮肤病 212
一、皮肤的组织修复与再生 225
二、皮肤创面愈合的基本过程 225
第十一节 皮肤创伤修复的细胞生物学 225
三、皮肤创面愈合的现代认识 228
四、皮肤创伤异常愈合 234
五、胚胎皮肤创伤的无瘢痕修复 236
六、皮肤创伤修复的研究意义及启示 239
第一节 皮肤的屏障作用和吸收作用 246
一、屏障的解剖学基础 246
第四章 皮肤生理学 246
二、屏障的生理学基础 247
三、皮肤的屏障作用 248
四、皮肤的吸收作用 250
五、影响皮肤屏障作用和吸收作用的因素 252
第二节 皮肤的分泌和排泄作用 253
一、汗腺 254
二、皮脂腺 258
第三节 皮肤的体温调节作用 260
一、体温 260
二、体热平衡 262
三、体温调节 265
第四节 皮肤的感觉作用 267
一、皮肤感觉分类 267
二、皮肤感觉的电生理学 267
三、皮肤感觉与神经传导的关系 268
四、皮肤感觉阈值 268
五、皮肤感觉定位 268
六、皮肤后感觉 269
七、几种常见的皮肤感觉 269
第五节 皮肤的免疫功能 274
一、皮肤对免疫学发展的作用 274
二、皮肤免疫系统 275
三、皮肤的免疫监视功能 278
第六节 皮肤的呼吸功能 278
一、二氧化碳 279
二、透皮氧分压 279
第七节 皮肤的内分泌功能 280
一、类固醇 280
二、蛋白质和多肽 282
三、甲状腺激素 284
四、维生素D激素 285
一、毛发生理 286
第八节 皮肤附属器生理学 286
二、指(趾)甲生理 289
三、汗腺生理 290
四、皮脂腺生理 292
第九节 皮肤的老化 295
一、皮肤老化的形态学改变 295
二、皮肤老化对皮肤生理功能的影响 297
三、皮肤老化对创伤愈合的影响 299
第十节 皮肤的营养生理 301
一、热能 301
三、脂类 302
二、蛋白质 302
四、糖类 304
五、水和电解质 304
六、微量元素 305
七、维生素 307
第五章 皮肤生物化学 313
第一节 皮肤的新陈代谢 313
一、能量代谢 313
二、糖代谢 314
三、脂类代谢 315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318
四、蛋白质代谢 318
五、水和电解质代谢 320
第二节 角蛋白与其它表皮蛋白、表皮角化过程及其调节 320
一、角蛋白的分类与表达 321
二、角蛋白多肽结构 322
三、角蛋白中间丝的形成 323
四、参与细胞套膜形成及角化过程的其它蛋白 324
五、细胞套膜的形成以及软角化 327
六、硬角化(毛发,甲,舌蕈状乳头) 329
七、角蛋白与其它表皮蛋白表达的调节 329
八、药物对角质形成细胞分化的影响 332
第三节 真皮蛋白和蛋白降解酶 333
一、胶原蛋白 333
二、弹性蛋白 336
三、基质降解酶 337
四、真皮蛋白质代谢与皮肤病 342
第四节 皮肤脂质代谢 342
一、皮肤的脂质成分 342
二、皮脂脂质和表皮脂质的成分 342
三、皮肤脂质的代谢 343
四、皮肤脂质的异常 345
第五节 皮肤结缔组织代谢 345
一、参与皮肤结缔组织代谢的主要细胞 345
二、胶原 346
四、基质 348
三、弹性蛋白 348
五、结缔组织成分的分解 349
六、结缔组织成分合成和分解的调节 350
七、各种结缔组织疾病的代谢变化 351
八、影响结缔组织成分代谢的药物 353
第六节 皮肤色素沉着与调节 354
一、皮肤的颜色 354
二、黑素沉着的调节 355
第七节 皮肤内的有关介质 359
一、血管活性物质 359
二、皮肤中的化学趋化介质 363
三、皮肤中的神经介质 367
四、免疫系统和神经系统的相互作用和调节 370
第八节 皮肤中的受体 372
一、糖皮质激素受体 373
二、性激素受体 374
三、维甲酸受体 376
四、组胺受体 379
第九节 基底膜分子 380
一、皮肤基底膜带结构 380
二、皮肤基底膜带分子组成 380
三、皮肤基底膜带功能 387
四、皮肤基底膜带与遗传性大疱性皮肤病 387
五、皮肤基底膜带与自身免疫性大疱病 388
一、胶原 390
第十节 皮肤的细胞外基质 390
二、弹性纤维 391
四、蛋白多糖与氨基聚糖 391
三、纤蛋白 391
五、表皮基底膜 395
六、细胞外基质受体 397
七、基质降解酶 398
第十一节 皮肤内的自由基 398
一、自由基的概念 398
二、自由基的来源 399
三、自由基的生物学作用 403
四、机体对自由基损伤的防御 405
五、自由基与皮肤病 406
六、抗氧化疗法 410
第六章 皮肤分子生物学 415
第一节 概述 415
一、皮肤分子生物学的历史和现状 415
一、DNA分离与纯化技术及其在皮肤病中的应用 416
第二节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皮肤病中的应用 416
二、皮肤分子生物学的现状与展望 416
二、核酸杂交技术在皮肤病中的应用 419
三、基因克隆与表达在皮肤病中的应用 424
四、基因文库技术在皮肤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432
五、DNA序列的测定、化学合成在皮肤病中的应用 437
六、PCR技术在皮肤病中的应用 442
七、基因工程抗体在皮肤病中的应用 449
八、转基因技术在皮肤病中的应用 454
九、人类基因组计划与皮肤病 458
一、病毒性皮肤病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465
第三节 皮肤病与分子生物学 465
二、性传播疾病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473
三、大疱性皮肤病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494
四、皮肤肿瘤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498
五、炎症性皮肤病和银屑病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530
六、结缔组织病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536
第七章 皮肤免疫学 549
第一节 概述 549
一、皮肤在免疫学发展中的作用 549
二、皮肤免疫的基本概念 550
三、皮肤免疫学研究现状 551
一、皮肤免疫系统的概念 552
第二节 皮肤免疫系统 552
二、皮肤免疫系统的细胞 553
三、皮肤免疫系统的抗体与补体 569
四、皮肤免疫系统的细胞因子 574
第三节 皮肤抗原 580
一、抗原的基本概念 580
二、表皮抗原 581
三、基底膜抗原 585
四、郎格汉斯细胞抗原 590
五、核抗原 591
一、细胞粘附分子的分类、结构和功能 593
第四节 皮肤内的粘附分子 593
二、细胞粘附分子在正常皮肤中的表达、分布和作用 599
三、粘附分子在表皮发生中的作用 601
四、粘附分子与皮肤病 602
第五节 抗体与皮肤病 602
一、与SLE有关的自身抗体 608
二、与皮肌炎或多发性肌炎有关的自身抗体 611
三、与硬皮病有关的自身抗体 611
四、与混合性结缔组织病有关的自身抗体 611
五、与大疱性皮肤病有关的自身抗体 612
六、与其它皮肤病有关的自身抗体 612
一、一般情况 613
第六节 补体与皮肤病 613
二、与补体有关的皮肤病 614
第七节 细胞介导免疫与皮肤病 616
一、嗜酸性粒细胞 616
二、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 618
三、T淋巴细胞 620
第八节 HLA与皮肤病 623
一、HLA基本概念 623
二、HLA与皮肤病 630
第九节 皮肤病的免疫学紊乱及发病机制 637
一、结缔组织病 637
二、大疱性皮肤病 647
三、免疫缺陷性皮肤病 654
四、变态反应性皮肤病 660
五、感染及传染性皮肤病 673
六、皮肤恶性肿瘤 687
七、其他免疫相关性皮肤病 690
一、流式细胞术发展简史 706
第十节 流式细胞术原理及其皮肤科应用 706
二、FCM的原理 707
三、FCM在皮肤科领域的应用 709
第八章 皮肤光生物学 715
第一节 概述 715
第二节 电磁波辐射 715
一、电磁波的物理性质 715
二、光源 716
三、光的生物学效应 717
第三节 紫外线辐射对皮肤的影响 717
一、紫外线辐射对正常皮肤的作用 717
二、皮肤对光的防御作用 719
三、皮肤对光的异常反应 720
一、光敏反应、光毒反应、光变态反应 721
二、光敏反应的分子机制 721
第四节 皮肤光敏反应 721
三、光毒反应的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 722
四、光变态反应的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 723
五、光敏物质 723
六、光敏物质的检测方法 724
第五节 紫外线与皮肤免疫 726
一、紫外线对朗格汉斯细胞的影响 726
四、紫外线对速发型变态反应的影响 727
三、紫外线对淋巴细胞的影响 727
二、紫外线对角质形成细胞的影响 727
五、紫外线对迟发型变态反应的影响 728
六、紫外线对免疫系统影响的可能机制 728
二、组织学及生物学改变 732
第六节 皮肤光老化 732
一、临床特点 732
三、作用光谱 733
四、皮肤老化与光老化的细胞和分子机制 733
五、光老化的预防与治疗 734
第七节 光致癌 735
一、简介 735
二、光致癌过程的三项物理参数:波长、剂量、时间 735
三、紫外线对DNA的损伤及其修复 736
四、癌基因和抑癌基因 737
五、光致癌过程中紫外线的免疫抑制作用 738
六、活性氧与自由基 740
七、光致癌的预防 740
第八节 光敏性皮肤病 741
一、药物或化学物质引起的光敏性皮炎 741
二、特发性光敏性皮肤病 742
三、代谢性疾病 744
四、DNA修复缺陷性疾病 745
五、紫外线照射诱发或加重的皮肤病 749
一、皮肤表面的地形学 752
第九章 皮肤病原生物学 752
第一节 皮肤微生态学基础 752
二、皮肤表面的气候 753
三、皮肤的结构 753
四、皮肤表面的化学成分 756
五、皮肤的腺体 757
六、皮肤表面的扩展定义 758
七、皮肤表面寄居物的部位 758
八、皮肤表面防御系统的破坏和修复机制 760
第二节 皮肤寄居微生物的营养学 761
二、无机离子 763
一、胞外酶类 763
三、氧 765
四、碳/能源 765
五、氮源 766
六、维生素 767
七、脂类 767
第三节 影响皮肤菌群的有关因素 769
一、皮肤结构 770
二、pH 772
三、温度 774
四、水合作用 774
五、氧和二氧化碳 775
六、光 775
七、粘附因素 777
第四节 皮肤寄居微生物菌群的相互作用 777
一、皮肤寄居菌群间拮抗现象的拮抗物质 778
二、皮肤寄居菌群间拮抗现象的体外研究 779
三、菌群拮抗现象在治疗皮肤感染中的应用 779
四、其它细菌对致病性葡萄球菌引起皮肤感染的拮抗作用 780
五、其它细菌对致病性葡萄球菌引起皮肤感染的促进作用 781
六、皮肤寄居菌群间遗传物质的相互作用 781
第五节 皮肤微生物的粘附和皮肤菌群的发展变化 783
一、皮肤微生物的粘附 783
二、生后皮肤菌群的发展变化 788
第六节 细菌与皮肤病 790
一、概论 790
二、葡萄球菌感染性皮肤病 791
三、A群链球菌感染性皮肤病 792
四、化脓性球菌毒力因子的致病机制 792
五、链球菌毒力因子的致病作用 794
六、链球菌粘附素的致病机制 795
七、皮肤结核病 797
第七节 病毒与皮肤疾病 798
一、病毒的生物学特性 799
二、病毒的分类 799
三、病毒引起的皮肤病种类 800
四、病毒的检测方法 801
五、病毒引起的皮肤病 801
第八节 寄生虫性皮肤病 813
一、寄生虫病的免疫学基础 813
二、线虫性皮肤病 814
三、绦虫与皮肤病 819
四、吸虫与皮肤病 821
五、原虫与皮肤病 822
第九节 节肢动物引起的皮肤病 826
一、概述 826
二、昆虫纲 827
三、蛛形纲 845
四、其它节肢动物性皮肤病 854
第十节 麻风 855
一、病原体 856
二、流行病学 859
三、发病机制 860
四、临床特征 864
五、诊断 868
六、治疗 868
一、衣原体所致的皮肤病 872
第十一节 其他微生物所致的皮肤感染 872
七、预防 872
二、立克次体所致的皮肤病 875
三、螺旋体引起的皮肤病 881
第十二节 全身性感染的皮肤表现 886
一、细菌性感染的皮肤表现 886
二、病毒性感染的皮肤表现 892
三、立克次氏体感染的皮肤表现 894
四、螺旋体感染的皮肤表现 896
第十章 皮肤真菌学 902
第一节 总论 902
一、真菌分类 902
二、真菌的形态 904
三、真菌的构造 906
四、真菌的生长与生殖 909
五、真菌免疫 915
六、真菌分子生物学 917
七、皮肤真菌组织病理学 922
第二节 皮肤癣菌 925
一、分类 925
二、形态学 930
三、生理与生化 931
四、主要皮肤癣菌 933
第三节 酵母菌和酵母样菌 939
一、分类 940
二、形态学 941
三、生理生化 942
四、毒力因子 943
五、酵母菌引起的感染 944
第四节 霉菌 955
一、曲霉属 955
二、青霉属 957
三、毛霉属、根霉属和犁头霉属 959
五、副球孢子菌属 961
四、球孢子菌属 961
六、鼻孢子菌属 962
七、蛙粪霉属 963
八、地霉属 964
九、拟青霉属 965
十、帚霉属 965
十一、链格孢霉属 966
十二、镰孢霉属 967
第五节 双相真菌 967
一、申克氏孢子丝菌 967
二、荚膜组织胞浆菌 969
三、粗球孢子菌 973
四、皮炎芽生菌 976
五、副球孢子菌 977
六、马内菲青霉 979
第六节 暗色孢科真菌 980
一、概论 980
二、各论 981
三、暗色孢料真菌所致的疾病 983
第七节 放线菌和奴卡氏菌 986
一、概述 986
二、各论 986
三、放线菌属所致的疾病 987
第八节 抗真菌药物 991
一、抗真菌药物作用机制 991
二、常用的抗真菌药物 994
三、抗真菌感染治疗的一些新进展 1001
四、抗真菌药物敏感性试验 1004
五、病原真菌的耐药性 1004
第九节 皮肤真菌实验室技术 1005
一、临床标本的采集与处理 1005
二、检验方法 1006
三、真菌的培养检查 1007
四、真菌病病理检查法 1010
五、动物接种 1012
六、真菌的免疫学检测 1014
七、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 1016
八、药物的敏感试验 1016
一、表皮的变化 1019
第十一章 皮肤病理学 1019
下册 1019
第一节 皮肤组织病理的基本变化 1019
二、真皮的变化 1024
第二节 真皮浸润细胞的形态 1030
三、皮下组织的变化 1030
一、粒细胞类 1031
二、淋巴细胞类 1032
三、浆细胞 1033
四、单核细胞或巨噬细胞类 1034
第三节 皮肤组织病理学实验室技术 1035
一、皮肤活体组织检查技术 1035
二、制片技术 1037
三、偏振光镜检查 1041
四、组织化学 1042
五、电子显微镜技术 1056
六、定量形态学 1060
第四节 免疫组织病理检查 1063
一、上皮组织标记物 1063
二、黑素细胞标记物 1064
三、神经元和神经内分泌细胞标记物 1064
四、间叶组织标记物 1064
五、淋巴造血组织标记物 1065
第五节 各论 1067
一、感染性皮肤病 1067
二、非感染性皮肤病 1080
三、物理性皮肤病 1084
四、大疱性皮肤病 1085
五、结缔组织病 1086
六、肉芽肿性皮肤病 1088
七、血管炎 1091
八、脂膜炎和脂膜病 1093
九、营养与代谢性皮肤病 1094
十、弹性纤维性疾病 1097
十一、角化异常性皮肤病 1098
十二、萎缩性皮肤病 1100
十三、先天性和遗传性皮肤病 1100
十四、色素性皮肤病 1101
十六、皮肤肿瘤 1102
十五、皮肤附属器疾病 1102
十七、黑素细胞肿瘤和瘤样病变 1111
十八、周围神经组织肿瘤 1114
十九、皮肤淋巴网状组织肿瘤 1115
第十二章 皮肤遗传学 1118
第一节 遗传学原理 1118
一、遗传的基本规律 1118
二、遗传的细胞学基础 1119
三、遗传的分子基础 1123
第二节 皮肤遗传病的类型 1129
一、单基因遗传病 1130
二、多基因遗传病 1135
三、染色体异常 1141
四、线粒体遗传病 1145
第二节 遗传性皮肤病的基因诊断概论 1148
一、基因诊断概述 1148
二、基因诊断的技术、方法及应用 1149
第四节 遗传性皮肤病的基因治疗 1155
一、基因治疗概述 1155
二、遗传性皮肤病的基因治疗 1156
三、几种遗传性皮肤病的基因治疗 1161
第五节 遗传性皮肤病纵览 1162
第十三章 皮肤病诊断学 1179
第一节 皮肤病的症状与体征 1179
一、主观症状 1179
二、客观体征 1180
第二节 皮肤病的诊断 1181
一、接诊 1181
二、病史 1182
三、临床检查 1182
第三节 实验室检查 1186
一、血液检查 1186
二、微生物及寄生虫检查 1191
三、细胞学诊断 1206
四、活体组织检查 1209
五、生化检查 1211
六、特殊血清免疫学检查 1218
第四节 皮肤试验 1228
一、斑贴试验 1228
二、划痕试验 1231
三、皮内试验 1232
四、光生物学试验 1232
五、其他皮肤试验 1234
第五节 分子生物学检测 1235
一、皮肤病诊断中常用分子生物学技术 1235
二、分子生物学检查在皮肤科的应用 1240
第六节 特殊检查 1266
一、毛细血管镜检查 1266
二、滤过紫外线灯检查 1267
三、肌电图 1268
四、超声检查 1268
五、激光多普勒流速仪 1270
六、磁共振成像 1270
第七节 治疗试验和追踪观察 1271
一、治疗试验 1271
二、追踪观察 1278
第一节 梅毒 1282
一、梅毒的微生物学基础 1282
第十四章 性传播疾病基础 1282
二、梅毒的致病基础 1283
三、早期梅毒自愈的机制 1284
四、苍白螺旋体逃逸机体免疫的机制 1285
五、宿主异常的免疫学效应 1286
第二节 淋病 1287
一、淋病的发病机制 1287
二、淋病的实验室诊断 1295
第三节 非淋菌性尿道炎 1302
一、病因学 1303
二、发病机制 1304
四、临床表现 1309
三、流行病学 1309
五、诊断与治疗 1310
第四节 软下疳 1311
一、概述 1311
二、病原学 1313
三、发病机制 1315
四、组织病理 1316
五、临床与治疗 1316
第五节 性病性淋巴肉芽肿 1318
三、临床表现 1319
二、流行病学 1319
四、诊断与治疗 1320
第六节 细菌性阴道病 1322
一、细菌性阴道病的命名 1322
二、细菌性阴道病的流行病学 1323
三、细菌性阴道病的病原学 1323
四、细菌性阴道病发病机制 1324
五、细菌性阴道病的诊断 1325
六、细菌性阴道病相关并发症 1326
七、细菌性阴道病的治疗 1328
八、细菌性阴道病治疗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1329
一、微物生学基础 1330
二、流行病学基础 1330
第七节 尖锐湿疣 1330
三、尖锐湿疣病毒受体 1331
四、生理温度下HPV病毒与受体的结合过程 1331
五、受体后的生物学效应 1332
第八节 生殖器疱疹 1335
一、病原学 1335
二、病毒的免疫学 1339
三、生殖器疱疹实验诊断 1344
第九节 艾滋病 1347
一、历史与起源 1347
二、流行病学 1349
三、病原学 1350
四、发病机制 1352
五、HIV感染与临床 1354
六、实验室检测与诊断 1358
七、预防与治疗 1368
第十五章 皮肤治疗学 1368
第一节 皮肤病的预防 1368
一、大力宣传和普及皮肤病的预防知识 1368
二、经常保持正常皮肤的清洁卫生与健康 1369
三、注意皮肤病与精神因素、食物及工作环境的关系 1369
四、对感染性皮肤病的预防 1370
五、对职业性皮肤病的预防 1370
六、加强对遗传性皮肤病的预防 1370
第二节 内用药物疗法 1370
一、抗组胺类药物 1370
二、脱敏疗法 1376
三、维生素类药物 1377
四、甾体激素 1380
五、抗生素 1388
六、抗真菌药物 1396
七、抗麻风药物 1399
八、抗病毒药物 1401
九、抗肿瘤药物 1402
十、免疫调节药物及其疗法 1407
十一、碘化钾 1411
十二、维甲酸 1412
十三、封闭疗法 1413
第三节 皮肤病外用药物治疗 1414
一、外用药物基质的基本成分 1415
一、来源与分泌调节 1416
二、外用药物的分类及剂型 1421
三、外用药物治疗原则 1425
四、非皮质类固醇类外用药物 1426
五、外用皮质类固醇激素 1436
第四节 光化学疗法 1448
一、光感药物及光源 1448
二、光化学疗法的作用机制 1449
三、光化学疗法的皮肤科的应用 1450
四、副作用及其处理 1454
五、PUVA与其他疗法联合治疗 1455
第五节 物理疗法 1457
一、激光 1457
二、冷冻 1464
三、放射治疗 1467
四、电疗及其它 1472
第六节 外科疗法 1477
一、化学剥皮术 1477
二、注射外科 1479
三、封包疗法 1481
四、皮肤磨削术 1481
五、刮除术 1482
六、切割术 1482
七、修治方法 1482
八、脂肪抽吸术 1482
九、皮肤恶性肿瘤的外科治疗 1483
十、移植术 1484
十一、皮肤扩张器在皮肤外科中的应用 1487
十二、毛发外科 1488
十三、甲外科 1490
十四、皮肤活组织标本的外科采取 1490
第十六章 皮肤药理学 1492
第一节 总论 1492
一、皮肤结构、超微结构、功能与药理学的关系 1493
二、经皮吸收及其临床意义 1493
三、合理用药 1500
第二节 抗组胺药 1500
一、组胺与组胺受体 1501
二、H1受体拮抗剂 1503
三、H2受体拮抗剂 1513
四、抗组胺药的合理使用 1516
第三节 糖皮质激素 1516
二、基本化学结构特点与构效关系 1517
三、生理药理作用及其作用原理 1518
四、药动学 1522
五、临床用途 1523
六、不良反应与禁忌证 1524
七、用药原则与注意事项 1525
八、用药方法与疗程 1527
第四节 免疫抑制剂及抗肿瘤剂 1529
一、免疫抑制剂及抗肿瘤剂的种类 1529
二、免疫抑制剂与抗肿瘤剂的作用原理 1530
三、细胞周期学说与抗肿瘤治疗的药理学基础 1531
四、常用免疫抑制剂及抗肿瘤剂在皮肤科的应用 1532
五、免疫抑制剂及抗肿瘤剂的副作用 1536
第五节 皮肤科常用抗菌药物 1538
一、青霉素类 1538
二、头孢菌素类 1539
三、氨基糖甙类 1542
四、四环素类 1542
五、氯霉素类 1543
六、大环内酯类 1544
七、林可霉素类 1545
八、喹诺酮类 1546
九、磺胺药 1547
十、硝基咪唑类 1548
十一、抗麻风药 1549
十二、抗病毒药 1550
第六节 维生素A酸类 1552
一、概述 1552
二、药动学 1553
三、作用机制 1553
六、不良反应 1555
四、药理作用与应用 1555
五、用法与用量 1555
七、药物相互作用 1556
八、注意事项 1556
第七节 维生素D3类及其类似物 1556
一、概述 1556
二、骨化三醇 1557
三、他骨化醇 1559
四、钙泊三醇 1560
第八节 免疫调节剂 1561
二、免疫调节剂的分类 1562
一、免疫调节剂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1562
三、免疫调节剂的作用机制 1563
四、免疫调节剂的皮肤科的临床应用 1563
五、免疫调节剂的用药原则与影响疗效的因素 1564
六、免疫调节剂的局限性 1564
七、代表性免疫调节剂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1565
第九节 抗疟药 1570
一、概述 1570
二、主要的几种抗疟药 1571
第十节 外用药剂 1572
一、概述 1572
二、外用药物的类别 1573
三、外用药主要剂型 1593
第十七章 皮肤毒理学 1600
第一节 概述 1600
第二节 化学物对皮肤的刺激及实验技术 1601
一、化学物对皮肤的刺激性损伤 1601
二、引起皮肤损伤的外源性和内源性因素 1604
三、皮肤刺激的病理学变化 1606
四、化学物对皮肤原发性刺激的实验方法 1607
五、化学物对皮肤刺激体外实验技术的发展 1610
第三节 化学物引起的皮肤变态反应及研究方法 1611
一、变态反应类型 1612
二、动物试验 1614
三、人体皮肤变态反应试验方法 1618
四、变应性接触性皮炎研究进展 1621
第四节 化学物的经皮渗透 1623
一、化学物经皮渗透的毒理学意义 1624
二、化学物经皮渗透的基本法则 1625
三、化学物经皮渗透的主要研究方法 1628
四、化学物经皮吸收的影响因素 1632
第五节 化学物对皮肤屏障的影响 1634
一、皮肤屏障的解剖学和生理学基础 1635
二、化学物对皮肤屏障影响的研究方法 1636
三、化学物对皮肤屏障的破坏及其修复过程 1639
第六节 化学物对皮肤细胞的毒作用 1645
一、化学物在皮肤细胞中的代谢 1645
二、化学物对皮肤细胞的损伤 1647
三、皮肤细胞毒理学实验研究方法 1650
第七节 理化因素对毛发的损伤 1652
一、头发的物理性损伤 1653
二、头发的化学损伤 1656
三、头发损伤监测的常用方法 1658
第八节 化学物皮肤癌 1661
一、多环烃 1662
二、砷 1664
第十八章 皮肤病心理学 1669
第一节 绪论 1669
一、医学模式的转变 1669
二、健康的概念 1670
三、皮肤病学科的发展 1672
一、心身医学 1673
第二节 心身疾病概述 1673
二、心身疾病 1674
三、身心失调--躯体疾病引起的精神心理问题 1675
四、心身疾病的诊断原则 1676
五、心身疾病的治疗原则 1677
第三节 心身性皮肤性病概述 1678
一、心身性皮肤性病概述 1678
二、皮肤瘙痒的心理学特征 1678
三、搔抓的行为特征 1679
四、主要表现为精神症状的皮肤病 1681
五、心身性皮肤病 1681
六、皮肤病及性病患者的心理问题 1682
第四节 心身疾病的发生机制 1683
一、心理因素致病机制概述 1683
二、情绪与神经系统的关系 1684
三、心理因素对人体免疫系统的影响 1685
四、神经、内分泌及免疫共同作用机制 1686
五、心身性皮肤病的发病机制 1686
第五节 皮肤病心理学主要研究方法 1687
一、人格和行为评定 1688
二、情绪和情感评定量表 1689
三、自主神经调节功能测定 1693
第六节 皮肤病的心理治疗及护理 1695
一、皮肤病心理治疗概述 1695
二、心理疏导疗法 1697
三、生物反馈治疗 1699
四、皮肤病的心理护理 1703
二、定义 1707
第二节 皮肤病流行病学研究的内容 1707
第一节 前言 1707
一、意义及现状 1707
第十九章 皮肤病流行病学 1707
一、了解人群中皮肤病流行情况,阐明传染性与非传染性皮肤病的流行规律和防治重点 1708
二、探索原因未明疾病的病因 1708
三、探讨影响某些皮肤病流行的因素 1708
四、研究皮肤病的疾病谱全貌及其自然史 1708
五、判定和选择皮肤病的治疗方法 1708
六、皮肤病研究中的科研设计、测量和评价等问题 1709
第三节 皮肤病的生态学 1709
一、生态学研究 1709
二、皮肤结构与功能的种族生态学研究 1710
一、皮肤病研究中常用的统计指标 1712
三、皮肤病与气候生态学研究 1712
第四节 皮肤病流行病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1712
二、研究方法 1714
三、描述性研究 1717
四、病例对照研究 1724
五、队列研究 1729
六、流行病学实验 1732
七、遗传流行病学 1736
八、血清流行病学 1738
第五节 皮肤病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1742
一、感染性皮肤病 1742
二、炎症性皮肤病 1747
三、结缔组织病 1750
四、自身免疫性大疱病 1754
五、征症药疹 1755
六、遗传性皮肤病 1756
七、皮肤肿瘤 1757
第六节 桑毛虫引起皮炎大流行的病因及流行因素的流行病学研究实例 1761
一、爆发流行特点 1761
二、流行病学研究 1761
第七节 性病流行病学 1764
一、性病流行概况 1764
二、性病流行病学调查研究 1771
第八节 我国皮肤病流行病学研究前景 1771
一、研究前景 1771
二、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1772
英汉名词对照 1777
- 《联吡啶基钌光敏染料的结构与性能的理论研究》李明霞 2019
- 《NiFe2O4基惰性阳极材料的烧结行为及应用性能》杜金晶,王斌著 2019
- 《牙髓病学 生物学与临床视角》(意)多米尼科·里库奇,(巴西)小约瑟·斯奎拉编;陈刚,殷欣,苏阳责编;刘贺,汪林译 2020
- 《传染病学》梁惠萍,唐忠梅 2018
- 《安德鲁斯临床皮肤病学》雷铁池 2019
- 《薄膜基荧光传感技术与应用》房喻著 2019
- 《临床流行病学与循证医学学习指导与习题集 第3版》刘续宝,康德英 2018
- 《皮肤病彩色图谱 第4版》虞瑞尧,漆军 2019
- 《中西皮肤外用制剂手册》马振友 2019
- 《矿渣基生态水泥》林宗寿 2018
- 《断陷湖盆比较沉积学与油气储层》赵永胜等著 1996
- 《高考快速作文指导》张吉武,鲍志伸主编 2002
- 《建筑施工企业统计》杨淑芝主编 2008
- 《钒产业技术及应用》高峰,彭清静,华骏主编 2019
- 《近代旅游指南汇刊二编 16》王强主编 2017
- 《汉语词汇知识与习得研究》邢红兵主编 2019
- 《黄遵宪集 4》陈铮主编 2019
- 《孙诒让集 1》丁进主编 2016
- 《近代世界史文献丛编 19》王强主编 2017
- 《激光加工实训技能指导理实一体化教程 下》王秀军,徐永红主编;刘波,刘克生副主编 2017
- 《指向核心素养 北京十一学校名师教学设计 英语 七年级 上 配人教版》周志英总主编 2019
-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全国教育满意度调查报告》(中国)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2019
- 《北京生态环境保护》《北京环境保护丛书》编委会编著 2018
- 《人民院士》吴娜著 2019
- 《民国时期医药卫生文献集成 37》路丽明编 2019
- 《指向核心素养 北京十一学校名师教学设计 英语 九年级 上 配人教版》周志英总主编 2019
- 《民国时期医药卫生文献集成 19》路丽明编 2019
- 《中国人民的心》杨朔著;夕琳编 2019
- 《民国时期医药卫生文献集成 24》路丽明编 2019
-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安全用药手册》黎月玲,熊慧瑜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