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制剂设计学PDF电子书下载
- 电子书积分:18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杨基森主编
- 出 版 社: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2
- ISBN:7805840989
- 页数:605 页
一、中药制剂设计学的含义、性质和特点 1
第一节 概述 1
第一章 绪论 杨基森 1
第一章 绪论 1
(二)继承发扬的基本方向 3
(一)中医中药理论指导 3
二、中药制剂设计学在中药制药中的地位和作用 4
(三)系统性整体性思维结构 4
三、中药制剂的特点 5
第二节 中药制剂的发展 6
一、中药制剂的历史发展 7
(一)注重结合医疗实践 8
二、传统制剂 8
(二)多途径、多剂型 9
(三)重视药材质量 9
(四)讲究添加剂选择 9
(五)选择适宜剂型 10
(六)采用合理工艺 11
三、改进制剂 12
(一)改进制剂的来源 12
(二)改进制剂的特点 12
(三)存在问题 13
(四)今后任务 13
第三节 药品管理 16
总论 20
第二章 中药制剂的基本研究方法 李纯球 20
第一节 中药制剂研究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学 20
一、中药制剂研究的基本观点 20
二、中药制剂研究的方法学 20
第二章 中药制剂的基本研究方法 20
(一)整体药物观与整体药物研究法 21
(二)分子药物观与分子药物研究法 23
第二节 中药制剂研究的基本方法 28
一、中药剂型改进 28
(一)概述 28
(二)剂型改进的方法 29
二、中药新制剂的开发研究 33
(一)新制剂开发研究的概念、内容与程序 33
(二)新制剂的开发研究 33
第三章 中药制剂与方剂 邱德文 51
第一节 概述 51
一、方剂的概念和特点 51
(一)方剂是中医临床的主要治疗工具 51
第三章 中药制剂与方剂 51
(二)方剂与中药的关系 52
(三)方剂与治法的关系 52
(四)方剂的特点 53
二、方剂的组成变化与发展 54
(一)方剂的组成 54
(二)方剂的变化 55
(三)方剂的发展 56
第二节 中药制剂与方剂 56
一、组方是中药制剂设计的前题 56
(一)组方思路 56
(二)制剂思路 58
二、选方是继承和发扬中药制剂的重要途径 59
(一)选方范围 59
(二)选方方法 60
三、中药制剂发是方剂研究的关键 62
(一)中药制剂发展是社会的需要 62
(二)中药制剂发展是方剂研究的关键 62
第四章 中药制剂与炮制 郭润康 65
第一节 概述 65
一、中药炮制的定义和任务 65
(一)贯彻党的中医政策和发展中药的方针 65
第四章 中药制剂与炮制 65
(二)提高中药用药质量 66
(三)加强炮制的科研工作 66
二、中药炮制的起源与发展 66
(一)炮制的萌芽时期 66
(二)炮制的发展时期 66
(三)炮制的极盛时期 67
(四)总结停滞时期 67
(五)提高发掘阶段 67
三、中药炮制的意义与目的 67
(一)炮制与辨论治的关系 67
(二)炮制与安全和疗效的关系 68
(三)炮制与饮片质量的关系 69
第二节 炮制与方剂、制剂 70
一、炮制与方剂组成的关系 70
(一)从张仲景的“脚注”谈起 71
(二)用炮制术语命名的方剂 71
(三)用加工方法为方剂题名者 71
(四)方剂剂型不同与炮制的变化 72
(五)方剂的服法不同加工也有区别 73
二、炮制在制剂中的重要地位 73
第三节 炮制对中药制剂质量的影响 74
一、从辨证用药论炮制与制剂的设计 74
(一)六味地黄丸 74
(二)四逆汤 75
二、从安全性论炮制与制剂的设计 76
(一)小金丸 76
(二)丁公藤风湿药酒 77
三、从有效性论炮制与制剂的设计 77
(一)二陈丸 77
(二)二妙丸 78
四、从稳定性论炮制与制剂的设计 78
(一)安胃片 78
(二)清热感冒冲剂 79
五、从纯度性论炮制与制剂的设计 79
(一)枇杷叶膏 79
(二)坎离砂 80
第五章 中药制剂设计常用数学方法 曹素元 81
第一节 引言 81
第二节 回归分析 81
第五章 中药制剂设计的常用数学方式 81
第三节 数据拟合 84
第四节 溶出度及t50 85
第五节 外推与预测--稳定性问题 88
第六节 正交试验 91
第七节 方差分析--多个总体的均值检验 95
第六章 中药制剂原料成型的前期处理 刘树三等 99
第一节 中药制剂原料 99
一、来源于植物的原料 99
第六章 中药制剂原料成型的前期处理 99
(二)植物药的品种及其规格标准 100
(一)植物药的基源 100
(三)植物药的成分及成分变化 102
二、来源于动物的原料 103
(一)动物药的基源 103
(二)动物药的品种及其规格标准 103
(三)动物药的成分及成分变化 104
三、来源于矿物的原料 104
(一)矿物药的基源 104
(二)矿物药的品种及其规格标准 105
(三)矿物药的成分及成分变化 105
第二节 原料的粉碎、筛析、混合 106
一、粉体的粒度及其特性 106
(一)粉体粒子的定性 106
(二)粒度的测定方法 107
(三)比表面 108
(四)粉体的密度和孔隙率 109
(五)粉体的流动性 110
二、粉碎 111
(一)粉碎的有关理论和影响因素 111
(二)粉碎方法 112
(三)粉碎机的应用和选择 113
三、筛析 114
(一)筛析设计依据 114
(二)筛析器械装置的应用与选择 116
四、混合 117
(一)混合的有关理论与工艺 117
(二)混合器械的应用与选择 118
第三节 原料的提取 119
一、提取的必要性 119
(一)中药制剂原料成分 119
(二)单体化合物提取 119
(四)单味药提取 120
二、提取工艺的要求 120
(一)剂型对提取工艺的要求 120
(三)复方药提取 120
(二)给药途径对提取工艺的要求 121
三、原料提取的配伍变化 121
(一)物理的配伍变化 121
(二)化学的配伍变化 122
(三)药理的配伍变化 123
四、原料提取的工艺设计 123
(一)复方提取 123
(二)单味药提取 124
(三)提取的原理和工艺参数的制定 124
(四)提取液的质量规格 127
五、提取方法及设备的应用 128
(一)提取的基本方法 128
(二)几种提取设备和有关参数 128
第四节 蒸发、蒸馏、干燥 131
一、蒸发及其设备 131
(一)蒸发在中药制剂中的工艺设计 131
(二)蒸发设备及其选择 133
(一)蒸馏在中药制剂中的应用 135
二、蒸馏及其设备 135
(二)蒸馏工艺及其设备 136
三、干燥及其设备 137
(一)干燥在中药制剂中的应用 137
(二)干燥设备及其选择 138
第五节 染菌与灭菌 142
一、微生物的污染 142
(一)药材的污染 142
(二)辅助材料和包装材料的污染 143
(三)设备及用具的污染 143
(四)环境及操作人员的污染 143
二、药剂卫生的基本要求 144
(一)药品卫生标准 144
(二)药品污染的检查与控制 145
(三)药学职业道德的要求 145
三、灭菌法 145
(一)物理灭菌法 145
(二)化学灭菌法 148
四、灭菌的工艺设计 149
(一)灭菌法的选择原则 149
(二)灭菌工节设计 151
第七章 中药制剂稳定性 史文颀 154
第一节 概述 154
一、中药制剂稳定性研究的意义 154
二、中药制剂稳定性研究的范围 154
(一)化学稳定性 154
第七章 中药制剂稳定性 154
(二)物理稳定性 155
(三)生物学稳定性 155
三、我国中药制剂稳定性研究的现状 155
第二节 中药制剂成分化学降解的途径 155
一、水解 156
(一)酯类药物的水解 156
(二)酰胺类药物的水解 157
(三)甙类药物的水解 157
二、氧化 158
三、聚合 159
第三节 影响中药制剂降解的主要因素及增加稳定性的措施 159
一、成分化学结构的影响 159
二、温度的影响 160
三、空气湿度与水分的影响 161
(一)空气湿度表示方法 161
(二)空气湿度与水分的影响 161
四、pH值的影响 161
(一)pH值对药物专属酸碱催化反应速度的影响 162
(二)专属酸碱催化降解反应举例 163
(三)中药制剂(pH)m表 165
五、氧气的影响 165
(二)添加抗氧剂 166
(一)驱氧 166
(三)金属离子络合剂 167
六、光线的影响 167
(一)光照稳定性实验的光源 167
(二)光照稳定性实验研究举例 167
(三)遮光容器的应用 168
七、制剂工艺对稳定性的影响 169
(一)微囊剂增加药物的稳定性 169
(二)环糊精包合物增加药物稳定性 169
(四)固体剂型包衣增加药物稳定性 172
(三)注射用粉针剂增加药物稳定性 172
第四节 中药制剂稳定性实验 173
一、稳定性实验的设计 173
(一)稳定性实验方法 173
(二)稳定性指示法 173
二、稳定性实验 175
(一)比较实验法 175
(二)留样观察法 176
(三)加速实验法 177
一、吸湿 187
(一)吸湿的影响因素 187
第五节 中药固体制剂的稳定性 187
(二)吸湿实验 188
(三)防止吸湿的措施 190
二、固体药物制剂颜色变化的测定 190
(一)漫反射光谱法原理 191
(二)应用漫反射光谱法测定固体制剂颜色变化举例 191
第八章 中药制剂生物有效性 周莉玲 194
第一节 概述 194
一、中药制剂生物有效性的概念 194
(一)制剂的生物有效性 194
(二)中药制剂的生物有效性 194
第八章 中药制剂生物有效性 194
二、中药制剂生物有效性研究的现状及意义 195
(一)中药制剂生物有效性研究的现状 195
(二)中药制剂生物有效性研究的意义 195
三、生物利用度和溶出度 196
(一)生物利用度 196
四、中药制剂生物有效性研究的理论基础 197
(一)药物的体内转运 197
(二)溶出度 197
(二)药物动力学 198
(三)血药浓度的动态变化 201
五、新中药制剂的生物有效性研究 203
第二节 中医药理论指导中药制剂生物有效性研究 204
一、中医整体观与中药制剂生物有效性研究 204
(一)药理效应法 204
(二)效量半衰期法 205
(三)药物累积法 207
(四)微生物法 210
二、中药归经理论与中药制剂生物有效性研究 210
三、中药有效成分生物有效性研究 212
第三节 影响生物有效性的药剂学因素 214
一、粒径 214
二、晶型 214
三、赋型剂和添加剂 215
四、剂型 217
五、制剂工艺 218
第四节 中药制剂生物利用度的实验设计 221
一、生物利用度的实验设计 221
(一)实验对象 221
(二)给药方案 221
(三)给药安排 222
(四)供试体液 222
(五)体液取样 222
(七)样液测定 223
二、生物利用度参数 223
(一)血药浓度与生物利用度的参数 223
(六)样液处理 223
(二)血药浓度法生物利用度参数的求算 225
(三)累积尿药量法生物利用度的求算 231
三、中药制剂生物利用度实验研究举例 232
(一)血药浓度法:双黄连制剂 232
(二)尿药浓度法:黄芩甙片剂和注射剂 236
第五节 中药制剂溶出度的测定设计 241
一、溶出度测定的理论基础 242
(一)物理化学基础 242
(二)药剂学基础 244
二、溶出度测定的意义 245
(一)测定的范围 245
(二)测定的目的 245
三、溶出度测定的方法 245
(一)实验装置的要求 245
(二)法定测定法 246
(三)测定方法与结果判断 247
(五)实验设计 247
(六)参数的提取 249
四、举例:青蒿素口服剂型的溶出度 250
五、中药制剂的体内外相关关系 253
(一)体内外相关性 253
(二)体内外相关数据处理法 253
(三)举例:岩白菜素片的体内外相关性 254
第九章 中药制剂的包装设计 谢秀琼 257
第一节 概述 257
一、含义与特点 257
(一)含义 257
(二)药品包装应满足临床治疗需要 257
第九章 中药制剂包装设计 257
二、药品包装的作用 258
(一)保护药品 258
(二)方便使用 259
(三)宣传介绍 261
第二节 包装材料 263
一、包装材料的选用原则 263
二、包装材料的种类 263
(一)金属 263
(二)陶瓷 268
(三)木材 268
(四)橡胶 268
(五)玻璃 270
(六)纸 273
(七)塑料 275
(八)复合膜 281
三、中药制剂包装的特点及各类包装材料的应用原则 288
第三节 包装设计 288
一、结构设计 288
(一)结构设计的程序 288
(二)结构设计的原则 288
二、装潢设计 291
(一)包装装潢的作用 291
(二)药品包装装潢设计的原则 291
(三)装潢设计的内容和形式 291
第四节 包装成品的评价 294
一、包装材料 294
二、包装成品 298
第五节 药品包装的有关法规 299
第十章 中药制剂质量管理 陈星灿 301
第一节 中药制剂产品的选择 301
一、中药制剂产品的寿命周期 301
(一)中药制剂产品的寿命周期 301
第十章 中药制剂质量管理 301
(二)影响药品寿命周期的主要因素及延长药品寿命周期的方法 302
(三)运用中药制剂产品寿命周期策略 304
二、产品选择 305
(二)在各种可采取的产品中进行选择 305
(一)产品主意的来源 305
第二节 质量和质量管理 307
一、质量的概念 307
(一)产品质量和质量特性 307
(二)工作质量 307
(三)工序质量 308
(四)中药制剂质量 309
二、质量管理 309
(一)质量管理的发展 309
(二)全面质量管理 310
(四)我国有关药物制剂质量管理的其它规范介绍 311
(三)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311
三、中药制剂生产和质量管理规范 312
(一)中药厂建设规划与设计 313
(二)中药厂的“软件”管理 314
一、仓贮管理 316
第三节 中药制剂生产的质量管理 316
(一)原辅材料的质量管理 316
(二)包药材料及标签管理 317
(三)成品管理 318
二、生产技术管理 318
(一)生产技术管理的含义和内容 318
(二)制剂生产技术规程管理 318
(三)制剂操作法 319
(四)生产过程的技术管理 319
(一)质量检验机构 320
三、质量检验 320
(二)中药制剂质量检验 321
四、中药制剂的质量标准 321
第四节 质量管理的统计学方法 322
一、直方图 322
第二节 赋形剂 328
二、管理图 330
第十一章 固体制剂 336
各论 336
第十一章 固体制剂 罗杰英等 336
第一节 概述 336
一、中药固体制剂的含义、特点、要求 336
二、中药固体制剂的分类 336
三、成型与溶出、扩散 337
(一)成型 337
(二)固体剂型药物的吸收 337
一、赋形剂的种类及特点 339
二、赋形剂的选择与应用 339
第三节 固体制剂设计 345
一、处方和工艺设计前工作 345
(一)化学特性 345
(二)物理特性 347
(三)生理特性 348
二、剂型选择 348
三、赋形剂选择 348
四、制备工艺设计 348
(一)成型前处理 349
(二)成型方法及举例 353
五、固体制剂包装设计 393
(一)瓶子包装 393
(二)软包装 393
(三)其它 393
第四节 固体制剂的评价 393
一、化学评价 394
(一)定性检测 394
(二)定量检测 394
(三)含量均匀性 394
二、物理评价 395
三、生物化学评价 395
四、稳定性 396
(一)化学稳定性 397
(二)物理稳定性 397
(三)微生物学稳定性 397
第十二章 液体制剂 喻伟华等 399
第一节 概述 399
一、中药液体制剂的含义及特点 399
二、中药液体制剂的类型与要求 399
第十二章 液体制剂 399
四、液体制剂的分散度与疗效 400
五、制备液体制剂的一般原则 400
三、中药液体制剂的分类 400
六、中药液体制剂的稳定性 401
(一)影响稳定性的因素 401
(二)增加稳定性的措施 401
第二节 工艺设计 402
一、原料 402
(一)鉴定药材的来源、品种与规格 402
(三)药材有效成分的稳定性 403
(二)药材的物理、化学性质 403
二、处方设计、剂型选择、工艺研究 404
(一)处方设计 404
(二)剂型选择 404
(三)工艺研究 405
三、质量控制 405
四、包装 406
(一)中药液体制剂包装的要求 406
(二)容器 406
(三)瓶塞 407
(四)标签 407
第三节 提取液的制备 407
一、药材中各类化学成分在各种溶媒中的溶解性能 407
二、微量元素是中药重要的有效成分 407
三、常用溶剂的选择 409
(一)带用溶剂 409
四、增加药物或有效成分溶解度的方法 411
(二)提取辅助剂 411
五、提取方法的选择 412
六、提取液的精制 414
(一)水提醇沉法 414
第四节 水制剂 415
一、概述 415
(二)醇提水沉法 415
二、中药合剂 416
(一)概述 416
(二)工艺设计 416
(三)举例 417
三、口服液剂 418
(一)概述 418
(二)工艺设计 418
(三)举例 419
四、芳香水剂及露剂 421
(一)概述 421
(二)工艺设计 421
(三)举例 422
五、中药灌肠剂 422
六、中药洗浴剂 423
第五节 醇制剂 424
一、概述 424
二、酒剂 424
七、中药滴鼻剂 424
(一)概述 424
(二)工艺设计 425
(三)举例 427
三、酊剂 428
(一)概述 428
(二)工艺设计 428
(三)举例 428
四、流浸膏剂与浸膏剂 429
五、醑剂 430
第六节 油制剂 430
第七节 醋制剂 431
第八节 含其它添加剂制剂 432
一、概述 432
二、糖浆剂 433
(一)概述 433
(二)工艺设计 433
(三)举例 434
三、煎膏剂(膏滋) 434
(一)概述 434
(二)工艺设计 434
(三)举例 435
四、乳剂 436
五、混悬剂 436
第九节 药剂的矫味、矫臭和着色 437
一、概述 437
二、矫味剂 437
三、着色剂 438
第十三章 半固体制剂 440
第一节 概述 440
第十三章 半固体制剂 任天池 440
第二节 透皮吸收机理 442
一、皮肤的构造 442
二、药物透皮吸收的途径 443
三、影响药物透皮吸收的因素 444
(一)皮肤的条件 444
(二)药物性质 445
(三)赋形剂的性质 445
(四)添加剂 445
(五)其它因素 446
四、药物释放、穿透及吸收的测定方法 446
(一)体外实验法 446
(二)体内实验法 448
第三节 软膏剂的设计 448
一、概述 448
二、软膏剂的基质 448
(一)油脂性基质 449
(二)乳剂基质 449
三、软膏剂的设计 452
(一)软膏剂类型的选择 452
(三)水溶性基质 452
(二)软膏剂制备工艺设计 452
(三)举例 454
四、软膏剂的包装 456
五、软膏剂的质量评定 456
第四节 硬膏剂的设计 457
一、概述 457
二、硬膏剂类型的选择 457
(二)橡胶硬膏 458
(三)贴膏剂 458
(一)中药膏药 458
三、中药膏药的设计 458
(一)处方组成 458
(二)中药膏药的基质 459
(三)黑膏药制备工艺设计 459
(四)白膏药制备工艺设计 461
(五)质量检查 461
(六)举例 461
(一)处方组成 462
四、橡胶硬膏的设计 462
(二)橡胶硬膏的基质 463
(三)橡胶硬膏制备工艺设计 464
(五)举例 465
五、贴膏剂的设计 465
(四)质量检查 465
(一)概述 465
(三)载体和保护层 466
(四)制法 466
(二)基质 466
(五)举例 466
第十四章 无菌和灭菌制剂 宣文漪等 468
第一节 概述 468
一、中药注射剂的定义、特点及研制简况 468
第十四章 无菌和灭菌制剂 468
二、中药注射剂分类 469
三、中药注射剂的组方原则 469
(二)符合化学成分的作用规律 470
(一)符合中医药理论 470
(三)符合相应的药理作用和临床疗效 470
(四)符合注射剂质量要求 471
四、中药注射剂的制备环境和条件 471
第二节 原料的提取和纯化 472
一、概述 472
(一)透析法 473
二、中药成分的提取和纯化 473
(二)超滤法 473
(三)除鞣质的方法 474
(一)注射用水 475
一、注射用溶剂 475
(二)注射用油 475
(三)其它注射溶剂 475
第三节 注射剂溶剂与附加剂 475
(一)增加有效成分溶解度的附加剂 476
二、注射剂附加剂 476
(二)防止主药氧化的附加剂 476
(三)抑制微生物增殖的附加剂 477
(四)调节pH值的附加剂 477
(六)减轻疼痛刺激的附加剂 478
(五)调节渗透压的附加剂 478
(七)帮助主药混悬或乳化的附加剂 478
(一)收集资料 479
一、概述 479
(二)拟定处方 479
第四节 中药注射剂制备技术设计 479
(五)确定工艺流程 480
(四)确定注射液的类型 480
(六)确定操作条件 480
(三)中药成分之间的配伍实验 480
(八)制定质量控制标准 481
(七)选择容器 481
(九)可行性试验 481
(一)溶液型注射剂生产流程图 482
二、溶液型注射剂 482
(二)中药成分的溶解性 482
(三)中药成分的稳定性 483
(四)中药注射剂的生理适应性 486
(五)举例 486
三、混悬型注射剂 487
(三)溶媒、湿润剂及助悬剂的选择 488
(二)混悬型注射剂的质量要求 488
(四)固体药物的分散 488
(五)举例 488
(一)混悬型注射剂生产工艺流程图 488
四、乳浊型注射剂 489
(一)乳浊型注射剂生产工艺流程图 489
(四)油类药物的分散 490
(三)乳化剂的选用 490
(五)举例 490
(二)乳浊型注射剂的质量要求 490
附:脂质体注射剂 490
五、无菌粉针剂 492
(二)冷冻干燥法的特点 493
(一)无菌粉针剂生产工艺流程图 493
(三)冷冻干燥的工艺设计 493
(四)举例 494
六、中药注射剂质量标准的制定 494
(一)控制杂质限度 495
(二)确保用药安全 496
(三)有效成分的检查和测定 497
(一)定义、分类、特点和价值 498
一、概述 498
(二)眼用制剂的质量要求 498
第五节 眼用制剂 498
二、液体眼用制剂的设计 499
(一)眼用制剂的中药成分与吸收途径 499
(三)附加剂的选择和应用 500
(二)中药成分的性质与溶剂的选择 500
(四)设计滴眼剂时应考虑的几个问题 501
(一)药物的要求和选择 502
三、半固体眼用制剂的设计 502
(二)基质的要求和选择 502
(二)制作工艺的特点和要求 503
(一)药物的要求和选择 503
五、包装材料的选择和使用 503
四、固体眼用制剂设计 503
第十五章 气体制剂 颜锋 505
第一节 概述 505
第十五章 气体制剂 505
二、气雾剂的作用特点 506
一、概述 506
三、气雾剂的分类 506
第二节 中药气雾剂 506
(二)抛射剂 507
(一)中药与添加剂 507
(三)容器 507
四、气雾剂的组成 507
(四)阀门系统 508
一、中药气雾剂的处方组成 510
(一)药物 510
第三节 中药气雾剂的处方设计 510
(二)添加剂 511
(三)抛射剂的选择 511
(一)溶液型气雾剂 513
(二)混悬型气雾剂 513
二、气雾剂类型的选择 513
(三)泡沫型气雾剂 515
(一)容器的处理 516
一、容器和阀门的处理及装配 516
(二)阀门的各部件处理 516
第四节 中药气雾剂制备工艺设计 516
(三)乳浊液型 517
(二)混悬液型 517
三、充填抛射剂 517
四、质量检查 517
(一)溶液型 517
二、中药的提取与调配 517
(三)装配 517
五、举例 518
二、制备技术设计 519
一、概述 519
(一)中药材有效成分的提取 519
第五节 中药气压制剂 519
(四)容器与阀门系统 520
(三)添加剂 520
(五)举例 520
(二)压缩气体 520
(三)压缩气体洁净度检查 521
(二)容器的选择与耐压试验 521
(四)产品的安全试验 521
(五)举例 521
(一)中药提取物(药液)的质量控制研究 521
三、质量控制研究 521
第六节 烟剂和烟熏剂 523
一、概述 523
(一)烟剂的处方设计 524
(二)烟剂的制备技术设计 524
二、处方与制备技术设计 524
(三)烟熏剂的处方与制备技术设计 525
(四)举例 526
(三)发烟试验 527
(二)烟雾成分的测定 527
(四)有效量试验 527
(一)中药材质量要求 527
三、质量控制研究 527
二、香剂的种类 528
一、概述 528
三、香剂的处方与制备技术设计 528
四、举例 528
第七节 香剂 528
(五)毒性试验 528
五、香剂防治疾病机理探讨 529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 530
Ⅰ.中药制剂研究、生产有关法规 530
附录 530
附录 吴明轩 530
二、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536
三、新药审批办法 542
四、《新药审批办法》中有关中药问题的补充规定和说明 544
五、中成药生产管理规范 544
Ⅱ.药用辅料总表 551
- 《中药功效速记 第2版》李兴广,温乔 2019
- 《“十三五”规划教材 中药鉴定学实验 供中药学 药学及相关专业使用 第2版》吴啟南 2018
- 《国家执业药师考试历年真题试卷全解 2015-2019 中药学专业知识 1》黄坤主编 2020
- 《博士教你识中药》(中国)黄汉超 2019
- 《中药学专业知识 1 国家执业药师考试指南 第7版 2019版》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执业药师资格认证中心 2018
- 《2017国家执业药师资格考试 全考点实战通关必备 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 第3版》国家执业药师资格考试命题研究专家组 2017
- 《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 全解析 2016版》田磊编著 2016
- 《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药学类实验教材 中药炮制学实验 第2版》王延年 2019
- 《全国普通高等中医药院校药学类专业十三五规划教材 第二轮规划教材 中药炮制学 第2版》陆兔林 2018
- 《企业高技能人才职业培训系列教材 药物制剂工 三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材办公室 2016
- 《贵州省志 1978-2010 卷10 民政》贵州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 2018
- 《丹砂古寨 贵州务川龙潭仡佬族村民族志研究》李劲松著 2019
- 《科技语篇翻译教程》雷晓峰,李静主编 2020
- 《中国民间美术遗产普查集成 贵州卷 上》冯骥才主编;余未人分册主编 2007
- 《贵州大数据发展与建设》张梅,文静华,刘振 2019
- 《中国民间美术遗产普查集成 贵州卷 下》冯骥才主编;余未人分册主编 2007
- 《贵州省煤层气地面抽采关键技术与工程应用》易同生,桑树勋,金军主编;周效志,汪凌霞,陈捷等副主编 2019
- 《上海市订购外国和港台科技期刊联合目录 1983 上》上海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1983
- 《我与贵州改革开放40年》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中国党刊网编 2019
- 《贵州蓝皮书 贵州国有企业社会责任发展报告》郭丽主编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