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地理
荥阳市志
荥阳市志

荥阳市志PDF电子书下载

历史地理

  • 电子书积分:27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杜之庆等总编辑;荥阳市志编纂委员会编
  • 出 版 社:北京:新华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6
  • ISBN:7501134979
  • 页数:1063 页
图书介绍:本志记述了河南省荥阳市的历史和现状,上限追溯到境内有人类活动始,下限止于1959年。分设行政建置、自然环境、水利、经济管理等卷。
《荥阳市志》目录

序言 1

凡例 1

概述 1

卷一 大事记 7

大事记 7

卷二 行政建置 59

第一章 境域变迁 59

第二章 建置沿革 60

第三章 政区演变 64

第四章 行政区划 65

第五章 乡镇概况 76

第二节 断裂 87

第一节 褶皱 87

第一章 地质构造 87

卷三 自然环境 87

第三节 新构造运动 88

第四节 岩层分布 89

第二章 矿藏 90

第一节 特征 90

第二节 种类分布 90

第三章 地貌 93

第一节 地形特征 93

第二节 山脉 93

第三节 丘陵 94

第四节 平原 94

第四章 气候 94

第一节 日照与太阳辐射 94

第二节 热量 95

第三节 水分 96

第四节 气压和风 97

第五节 灾害性天气 99

第五章 水文 101

第一节 河流 101

第二节 山泉 102

第三节 地下水 103

第四节 迳流水 103

第六章 土壤 103

第一节 土壤分类 103

第二节 土壤分布 104

第三节 养分 104

第七章 动植物 107

第一节 植物 107

第二节 动物 108

第八章 自然灾害 109

第一节 旱灾 109

第二节 水灾 111

第三节 虫灾 112

第四节 雹灾 112

第五节 霜冻 112

第六节 地震 地裂 地陷 113

卷四 人口 民族 115

第一章 人口变化 115

第一节 迁出 迁入 115

第二节 出生 死亡 116

第二章 人口分布 密度 118

第一节 分布 118

第二节 密度 119

第一节 城乡 120

第三章 人口结构 120

第二节 职业 122

第三节 性别 125

第四节 年龄 126

第四章 人口素质 128

第一节 文化水平 128

第二节 寿命状况 128

第五章 计划生育 128

第一节 晚婚晚育 129

第二节 节制生育 129

第三节 机构 131

第六章 婚姻 家庭 131

第一节 婚姻 131

第二节 家庭 131

第一节 民族分布 132

第七章 民族 132

第二节 回族 133

第三节 民族宗教管理机构 135

第八章 姓氏 136

第一节 汉族姓氏 136

第二节 回族姓氏 139

第三节 郑氏 139

卷五 经济综述 141

第一章 所有制及管理体制变革 141

第一节 农业所有制及体制变革 141

第二节 工业所有制及体制改革 145

第三节 商业所有制及体制改革 146

第二章 经济发展 147

第一节 工农业总产值 147

第二节 社会总产值 149

第三节 国民收入 150

第三章 经济结构 153

第一节 产业结构 153

第二节 农业结构 153

第三节 工业结构 154

第四章 商品流通总值和固定资产投资 156

第一节 商品流通总值 156

第二节 固定资产投资 156

卷六 农业 160

第一章 综合农业区划 160

第一节 南山林牧区 160

第二节 丘陵旱作农柿区 160

第一节 粮食作物 161

第二章 作物种植 161

第五节 邙陵林果区 161

第四节 平原粮食经济作物区 161

第三节 岗地粮食作物区 161

第二节 经济作物 164

第三节 蔬菜 瓜类 166

第三章 农技 农艺 167

第一节 改良土壤 167

第二节 肥料施用 169

第三节 耕作方式 171

第四节 种植制度 171

第五节 播种技术 171

第六节 作物保护 173

第七节 良种繁育 175

第四章 农场 农牧场 177

第一节 农场 177

第五章 机构 178

第二节 农牧场 178

卷七 畜牧 179

第一章 畜牧养殖 179

第一节 家畜 179

第二节 家禽与蜂 181

第三节 畜禽产品 181

第二章 畜牧管理 183

第一节 饲养形式 183

第二节 奖励政策 183

第三节 饲草饲料 184

第四节 饲料加工 184

第三章 疫病防治 184

第四章 品种改良 185

第一节 家畜改良 185

第三节 改良机构 186

第二节 家禽改良 186

第五章 饲养资源 187

第一节 饲料资源 187

第二节 畜用中草药资源 187

第六章 机构 188

卷八 林业 190

第一章 林木资源 190

第一节 林地 林木资源 190

第二节 树种资源 190

第二章 植树造林 191

第一节 采种育苗 191

第二节 山区绿化 192

第三节 “四旁”植树 192

第四节 公路、铁路沿线绿化 192

第一节 果树 193

第三章 经济林 193

第五节 农桐林网 193

第六节 义务植树 193

第二节 竹 桑 条 195

第四章 花卉 196

第五章 林木保护 196

第一节 林木病虫害 196

第二节 病虫防治 196

第六章 林业管理 197

第一节 落实政策 197

第二节 组织管护 197

第三节 机构 197

卷九 水利 199

第一章 水利工程建设 199

第一节 水井 199

第二节 水库 200

第三节 提灌站 211

第四节 喷(滴)灌及灌区 211

第五节 自流渠 213

第六节 水土保持 215

第七节 水利投资 216

第二章 提水工具及动力 217

第一节 提水工具 217

第二节 提水动力 217

第三章 水产 218

第一节 自然资源 218

第二节 水域理化因素 219

第三节 水面投放及养殖 219

第二节 解决缺水的方法 221

第四章 解决山区缺水与改良水质 221

第一节 缺水地区概况 221

第三节 改良水质 222

第五章 机构 222

附:河南省地质矿产局水文二队 222

卷十 农业机具 223

第一章 机具类别 223

第一节 动力机具 223

第二节 耕作机具 224

第三节 灌溉机具 224

第四节 收打机具 225

第五节 运输机具 225

第六节 植保机具 225

第八节 其他机具 226

第七节 农副产品加工机具 226

第二章 农机队伍 228

第一节 技术骨干 228

第二节 技术培训 228

第三章 农机供应与维修 228

第一节 供应 228

第二节 维修 228

第四章 农机管理 229

第一节 经营管理 229

第二节 安全监理 229

第三节 机构 229

卷十一 乡镇企业 233

第一章 企业体制 233

第一节 乡(镇)办企业 233

第二节 村办企业 235

第三节 组办企业 236

第五节 个体企业 237

第四节 联合体企业 237

第二章 企业行业 240

第一节 工业 240

第二节 建筑业 243

第三节 运输业 243

第四节 农业企业 243

第五节 其他企业 244

第三章 企业选介 244

第四章 企业管理 246

第一节 扶持 246

第二节 经营管理 246

第三节 机构 247

第一节 个体及私营工业 252

卷十二 工业 252

第一章 工业所有制 252

第二节 集体工业 253

第三节 全民工业(包括省、市属企业) 254

第二章 电力 255

第一节 输电线路 257

第二节 变电站 257

第三节 安全供电 258

第四节 技术培训 258

第五节 机构 258

第三章 煤炭 259

第一节 煤炭资源 259

第二节 采煤 259

第二节 冶铁 264

第四章 冶炼 264

第一节 采矿 264

第三节 冶铜 265

第四节 冶铝 265

第五章 机械 266

第六章 化工 269

第七章 建材 271

第八章 木器 272

第九章 纺织 服装 273

第一节 纺织 273

第二节 服装 275

第十章 造纸 印刷 275

第一节 造纸 275

第二节 印刷 276

第十一章 皮革 277

第十二章 农副产品及食品加工 278

第一节 面粉及食品加工 278

第二节 棉花加工 279

第三节 油料加工 280

第十三章 其它工业 280

第一节 卷烟 281

第二节 制袋 编织 布鞋 281

第十四章 经营管理 281

第一节 全民工业管理 281

第二节 集体工业管理 283

第三节 个体及私营工业管理 284

第四节 机构 285

第一节 国营商业 288

第一章 商业体制 288

卷十三 商业 288

第二节 供销合作社 290

第三节 集体商业 293

第四节 个体商业 295

第二章 商品购销 296

第一节 生产资料 296

第二节 肉、蛋、禽及蔬菜 298

第三节 日用工业品 301

第四节 计划物资 303

第五节 药品 药材 310

第六节 农副产品 313

第七节 废旧物品、地产品 314

第一节 畜产品 316

第三章 对外贸易 316

第二节 蚕茧 318

第三节 农林副产品 318

第四节 工矿产品 319

第五节 其他产品 320

第四章 服务行业 320

第一节 饮食 321

第二节 旅店 321

第三节 理发 322

第四节 照相 322

第五节 浴池 323

第六节 洗染 323

第七节 寄卖 323

第八节 修配 324

第一节 集贸市场 325

第二节 物资交流会 325

第五章 集贸市场 物资交流会 325

第六章 机构 326

第一节 商业局 326

第二节 供销社 326

第三节 物资局 326

第四节 外贸公司 327

第五节 烟草专卖局(公司) 327

附:古庙会、物交会会期,会址一览表 327

卷十四 粮棉油购销 337

第一章 粮食购销 337

第一节 粮食征购 337

第二节 农村留粮 338

第三节 农村粮食供应 340

第五节 粮食市场 342

第四节 城镇粮食供应 342

第六节 粮食价格 343

第二章 油料、油品购销 344

第一节 油料、油品统购 344

第二节 油品供应 345

第三章 粮油储运与加工 346

第一节 入库与保管 346

第二节 粮仓建设 346

第三节 粮油调运 346

第四节 粮油加工 347

第四章 棉花购销 348

第一节 棉花统购 348

第五章 机构 350

第一节 粮油机构 350

第二节 絮棉供应与收购价格 350

第三节 采购、加工与储运 350

第二节 棉花机构 351

卷十五 名优及土特产品 353

第一章 名优产品 353

第一节 工业产品 353

第二节 木制家具 355

第三节 乳制品 355

第二章 传统产品 355

第一节 草帽辫 草帽 355

第二节 京襄城木楼 356

第五节 “上窟春”酒 357

第三章 土特产品 357

第一节 柿子 柿饼 炕饼 霜糖饼 357

第三节 朱垌木工用具 357

第四节 桃牌粉笔 357

第二节 河阴石榴 359

第三节 金银花 360

卷十六 交通 邮电 363

第一章 交通 363

第一节 公路建设 363

第二节 公路运输 367

第四节 铁路 370

第三节 公路交通管理 370

第五节 水运航路 371

第二章 邮电 372

第一节 邮政 372

第二节 电报 373

第三节 电话 374

第三章 机构 376

第一节 交通 376

第二节 邮电 377

卷十七 城乡建设 379

第一章 县城建设 379

第一节 古荥阳城 379

第二节 荥阳老城 379

第三节 县城改建规划 380

第四节 街道 381

第五节 排水 381

第六节 供水 381

第七节 绿化 382

第八节 路灯 382

第九节 公共建筑 383

第十节 公房管理与住宅建筑 383

第一节 村镇规划 384

第二章 村镇建设 384

第十一节 环境卫生 384

第二节 乡镇建设 385

第三节 农房建造 385

第三章 土地管理 386

第一节 土地概况 386

第二节 控制非农业占地 388

第三节 土地复耕 389

第四节 黄河摊开发 389

第五节 机构 389

附:有关黄河滩重要文献 391

第四章 环境保护 413

第一节 污染源与污染状况 413

第二节 环境监测 414

第三节 控制与治理 415

第四节 机构 416

卷十八 财政 税务 418

第一章 财政 418

第一节 财政收支 418

第二节 企业财务 425

第三节 行政、事业财务 425

第四节 财政监督 426

第五节 公债 国库券 427

第六节 机构 428

第二章 税务 429

第一节 征收管理 429

第二节 农业税 431

第三节 工商各税 435

第四节 利改税 438

第五节 机构 439

卷十九 金融 441

第一章 货币管理 441

第一节 货币 441

第二节 货币流通 442

第三节 现金管理 443

第四节 金银收兑 445

第二章 信贷 446

第一节 工商信贷 446

第二节 农业信贷 448

第三节 基建贷款 450

第四节 农村信用合作社存贷款 451

第三章 人民储蓄 454

第四节 人民银行 456

第二节 农民贷款所和信用社 456

第三节 民国银行 456

第一节 当铺、钱庄 456

第四章 机构 456

卷二十 经济管理 459

第一章 计划管理 459

第一节 管理体制 459

第二节 五年计划执行情况 459

第三节 机构 463

第二章 审计管理 463

第一节 审计成果 463

第二节 机构 464

第三章 统计管理 464

第一节 成果 464

第一节 物价改革 465

第四章 物价管理 465

第二节 机构 465

第二节 工农业产品比价 466

第三节 物价调整 469

第四节 物价检查 475

第五节 机构 475

第五章 工商行政管理 475

第一节 市场管理 475

第二节 工商企业管理 477

第三节 商标管理 478

第四节 经济合同管理 481

第五节 机构 481

第六章 标准计量管理 482

第一节 计量管理概况 482

第二节 万国公制 482

第四节 标准计量管理 483

第三节 计量改革 483

第五节 机构 484

卷二十一 人民生活 486

第一章 收入 486

第一节 农民收入 486

第二节 职工收入 487

第二章 消费 488

第三章 居住 489

第四章 储蓄 489

第五章 典型村组调查 490

第一节 小康型--峡窝乡上街村 490

第二节 温饱型--汪沟村第五村民组 490

第三节 贫困型--庙子乡庙子村 491

第一节 领导机构 494

第一章 组织机构 494

卷二十二 中共荥阳地方组织 494

第二节 工作机构 499

第三节 基层组织 500

第二章 党员 501

第一节 党员发展 501

第二节 党员教育 502

第三节 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504

第三章 重大活动 505

第一节 早期农民运动 505

第二节 地下党组织的建立与抗日救亡活动 506

第三节 清匪反霸 支援前线 509

第四节 “三大运动”与经济恢复 510

第五节 社会主义改造 512

第六节 “三反”、“五反”、“审干”、“肃反” 514

第八节 “大跃进”、人民公社化和经济调整 515

第七节 整风运动与反右派斗争 515

第九节 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516

第十节 “文化大革命”与拨乱反正 517

第十一节 打击刑事和经济犯罪 518

第十二节 经济体制改革 518

第四章 历届党代会 519

第五章 干部 521

第一节 干部队伍 521

第二节 干部管理 522

第三节 老干部工作 524

第四节 干部制度改革 525

第六章 宣传工作 525

第三节 落实民族政策 527

第二节 吸收各界人士参政议政 527

第一节 联络各界知名人士抗日 527

第七章 统一战线 527

第四节 侨务工作 528

第五节 对台工作 528

第六节 落实起义、投诚人员政策 528

第八章 纪律检查 529

第一节 整党整风 529

第二节 纪律查处 529

第九章 信访工作 530

第一节 来信来访处理 530

第二节 信访机构 530

卷二十三 人民代表大会 531

第一章 人民代表选举 531

第二章 县各界人民代表会议 531

第一节 荥阳县各界人民代表会议 532

第三章 历届人民代表大会 533

第二节 成皋县各界人民代表会议 533

第四章 人大常务委员会 535

第一节 机构设置 535

第二节 例会活动 537

第三节 主要工作 537

第五章 乡(镇)人民代表大会 538

卷二十四 人民政权 540

第一章 县人民政府 540

第一节 抗日民主政府 540

第二节 人民民主政府 540

第三节 人民政府 540

第二章 办事机构 545

第三章 基层政府 546

第四章 施政活动 547

第一章 历届政协会议 551

卷二十五 政协 民盟地方组织 551

第二章 历届政协常务委员会议 552

第三章 政协主要工作 554

第一节 政治协商 民主监督 554

第二节 视察工作 554

第三节 办理提案 554

第四节 征集文史资料 555

第五节 做好民族和侨务工作 555

第六节 服务工农业生产 555

第四章 政协自身建设 556

第一节 组织学习 556

第二节 落实政策 556

第三节 参观访问 接待来访 556

第五章 政协办事机构 556

第二节 主要活动 557

第六章 民盟基层组织 557

第一节 组织建立 557

卷二十六 群众团体 559

第一章 工会 559

第一节 组织机构 559

第二节 历届代表大会 559

第三节 主要工作 560

第二章 农民团体 563

第一节 农会 563

第二节 农民协会 563

第三节 贫下中农协会 564

第三章 共青团 564

第一节 组织机构 564

第二节 历届代表大会 565

第三节 重大活动 566

第一节 组织机构 568

第四节 少先先锋队 568

第四章 妇女联合会 568

第二节 历届妇女代表大会 569

第三节 重大活动 569

第五章 科学技术协会 572

第一节 组织机构 572

第二节 学会 572

第六章 工商团体 573

第一节 同业公会 573

第二节 商会 573

第三节 工商业联合会 574

第四节 个体劳动者协会 574

第七章 文学艺术工作者联合会 574

第二节 荥阳郑氏研究会 575

第八章 侨务 575

第一节 归侨侨眷联合会 575

第九章 协会 576

第一节 红十字会 576

第二节 卫生工作者协会 576

第三节 体育协会 576

第四节 中苏友好协会 577

第十章 早期进步团体 577

第一节 文化界救亡协会 577

第二节 抗日救国同盟会 577

卷二十七 清及民国党政团机构 579

第一章 国民党地方组织 579

第一节 县党部 579

第三节 党务活动 580

第二节 基层组织 580

第二章 三青团地方组织 581

第一节 领导机构 581

第二节 基层组织 582

第三节 主要活动 582

第三章 县政权机构 582

第一节 清代县公署 582

第二节 民国县政府 591

第三节 基层政权 594

第四章 县参议会 595

卷二十八 政法 597

第一章 公安 597

第一节 肃清反动势力 597

第三节 治安管理 599

第二节 案件侦破 599

第四节 交通管理 601

第五节 机构 602

第二章 检察 602

第一节 刑事检察 602

第二节 法纪检察 603

第三节 经济检察 603

第四节 监所检察 604

第五节 机构 604

第三章 审判 604

第一节 案件审判 604

第二节 案件复查 605

第四章 司法行政 606

第一节 法制宣传 606

第三节 机构 606

第二节 公证 608

第三节 法律事务 608

第四节 民事调解 609

第五章 民国时期的警察局、司法处 610

卷二十九 军事 613

第一章 兵事概要 613

第一节 军事地位 613

第二节 军事要地 614

第三节 军事交通 615

第二章 军事活动 615

第一节 古代 615

第二节 民国时期 619

第三节 抗日战争时期 620

第四节 解放战争时期 626

第三章 驻军 627

第一节 古代驻军 627

第二节 民国时期驻军 630

第三节 人民解放军驻军 631

第四章 兵役制度 632

第一节 募兵制 632

第二节 征兵制 632

第三节 志愿兵役制 632

第四节 义务兵役制 632

第五章 地方武装 633

第一节 国民党地方武装 633

第二节 人民地方武装 633

第一节 民兵组织 634

第六章 民兵 634

第二节 专职干部 637

第三节 武器装备 637

第四节 政治教育 637

第五节 军事训练 638

第六节 代表大会 641

第七节 民兵实绩 641

第七章 军民共建活动 642

第一节 支援物资 642

第二节 救火救急 642

第三节 救灾抢险 643

第四节 兴修水利和其他工作 643

第八章 机构 643

第一节 招工与安置 646

第二节 劳动保护 646

第一章 劳动就业 646

卷三十 社会保障 646

第三节 劳动管理 647

第二章 工资 649

第一节 工资制度 649

第二节 工资区类别 649

第三节 工资调整 649

第三章 优抚 拥军 652

第一节 优抚 652

第二节 安置与管理 654

第三节 拥军优属 655

第四章 救灾赈济 656

第一节 救灾 656

第二节 社会救济 658

第三节 收容遣送 659

第四节 对麻疯病人治疗 660

第五章 社会福利 660

第一节 民国时期慈善机构 660

第二节 建国后福利事业 661

第三节 社会保险 662

第六章 移民支边 662

第七章 殡葬改革 662

第一节 节约办丧事 662

第二节 推行火葬 663

第八章 机构 663

第一节 劳动 663

第二节 民政 663

第一章 农业科研网 666

第一节 县级科研所 666

卷三十一 科学技术 666

第二节 公社农科站 667

第三节 大队农科队 668

第四节 生产队农科组 668

第二章 科学普及 668

第一节 科技教育 668

第二节 科技咨询 669

第三节 科技画廊 669

第四节 科普集市 669

第三章 科技情报 670

第一节 科技情报室 670

第二节 《荥阳科技》刊 670

第三节 情报交流 670

第一节 闲散科技人员安排 671

第二节 职称评定 671

第四章 科技队伍 671

第三节 科技人员分布 673

第五章 科技管理 676

第一节 科研项目的确定与管理 676

第二节 新产品鉴定和科技成果推广 677

第三节 科研经费 677

第六章 科研成果 677

第一节 工业 678

第二节 农业 678

第三节 农业机械 680

第四节 医学 681

第五节 获省、市科研成果奖项目 681

第六节 沼气、太阳能推广应用 686

第七章 地震测报 686

第四节 气象机构 687

第三节 农业气象 687

第一节 气象观测 687

第八章 气象测报 687

第二节 天气预报 687

第九章 机构 688

卷三十二 教育 690

第一章 旧时学堂 690

第一节 书院 690

第二节 义学 690

第三节 社学 690

第四节 儒学 690

第五节 私塾 690

第二章 普通教育 691

第一节 幼儿教育 691

第二节 小学教育 691

第三节 中学教育 698

第一节 农业职业学校 704

第三章 中等职业教育 704

第二节 工业职业学校 706

第三节 师范 706

第四节 其他职业教育 709

第四章 成人教育 710

第一节 农民文化教育 710

第二节 干部职工业余文化教育 710

第三节 农业技术教育 711

第四节 广播电视大学教学班 711

第五章 教育改革 712

第一节 学制沿革 712

第二节 课程设置改革 712

第三节 教学方法 714

第五节 图书 仪器 715

第四节 教学设备 715

第六章 教师 716

第一节 教师队伍 716

第二节 教师待遇 718

第三节 业务进修 719

第七章 教育经费 720

第一节 国家拨款 720

第二节 勤工俭学 721

第三节 集资办学 722

第八章 教育管理 723

第一节 学校管理 723

第二节 行政机构 723

第二节 人民文化馆 726

第一节 民众教育馆 726

第一章 群众文化 726

卷三十三 文化艺术 726

第三节 文化站 727

第四节 俱乐部(文化室) 727

第五节 影剧院 728

第六节 文化专业队(户) 729

第二章 民间文艺 729

第一节 民歌 729

第二节 民间音乐 729

第三节 民间歌舞 730

第四节 民间焰火 732

第五节 民间灯展 732

第三章 戏曲 732

第一节 豫剧 732

第三节 其他剧种 736

第二节 曲剧 736

第四节 曲艺 737

第四章 文学艺术 738

第一节 文学创作 738

第二节 美术 书法 音乐 摄影 740

第五章 电影 741

第一节 放映单位与设备 742

第二节 放映活动与经济收入 743

第三节 幻灯放映 743

第四节 电影队伍与管理机构 744

第六章 新闻 广播 电视 744

第一节 报刊 744

第二节 广播 745

第四节 通讯报导 746

第三节 电视录像 746

第七章 县地方史志 747

第一节 县志 747

第二节 党史 748

第三节 地名 749

第八章 图书 749

第一节 图书阅览 749

第二节 图书发行 750

第九章 档案 751

第一节 档案馆建设 751

第二节 档案利用 752

第三节 档案机构 752

第十章 机构 752

卷三十四 著述 753

第一章 古代著述 753

第二章 近代著述 759

第三章 现代著述 761

卷三十五 文物古迹 769

第一章 古文化遗址 769

第一节 旧石器时代 769

第二节 新石器时代 769

第三节 殷商文化遗址 773

第四节 唐代古瓷窑遗址 774

第五节 冶炼遗址 775

第六节 古城遗址 775

第七节 古战场遗址 777

第二章 古墓葬 778

第一节 汉、唐墓 778

第二节 宋、明墓 780

第一节 塔 782

第三章 古建筑 782

第二节 寺、庙、观 783

第三节 明、清民居 785

第四章 石刻 785

第一节 石窟造像 785

第二节 造像碑 786

第三节 碑刻 787

第四节 墓志 792

第五节 石棺 795

第五章 铁鼎 铁犀 796

第一节 铁鼎 796

第二节 镇河铁犀 796

第六章 革命纪念地 797

第一节 肖寨荥汜抗日县政府旧址 797

第三节 荥阳县革命烈士陵园 798

第二节 嵩山军分区后方第一卫生所旧址 798

第七章 馆藏文物 799

第一节 化石 799

第二节 石器 799

第三节 陶器 799

第四节 瓷器 800

第五节 铜器 801

第六节 古书画 801

第八章 文物保护与管理 802

第一节 文物保护单位 802

第二节 保护管理 805

第三节 机构 807

第一章 学校体育 809

卷三十六 体育 809

第一节 体育课及体育活动 810

第二节 普及“劳卫制” 810

第三节 学校运动会 810

第二章 群众体育 813

第一节 农村体育 813

第二节 职工体育 813

第三节 老年体育 814

第四节 武术 814

第三章 体育竞赛 814

第一节 历届运动会 814

第二节 单项比赛 815

第三节 农民篮球赛 816

第四节 参加上级体育比赛 817

第四章 体育训练 822

第五节 承办市级以上体育比赛 822

第一节 县体育学校 823

第二节 乡镇业余体校 823

第三节 县体育骨干培训班 823

第四节 体育传统项目学校 824

第五章 体育设施 824

第一节 县体育馆 825

第二节 县体育场 825

第三节 基层体育场地 825

第六章 机构 826

卷三十七 卫生 827

第一章 卫生防疫 827

第一节 传染病防治 827

第二节 地方病防治 831

第一节 劳动保健 833

第二节 妇幼保健 833

第三节 卫生防疫机构 833

第二章 卫生保健 833

第三节 老干部保健 835

第三章 公共卫生 835

第一节 爱国卫生运动 835

第二节 食品卫生 837

第四章 医疗机构 837

第一节 荥阳县人民医院 838

第二节 荥阳县中医院 840

第三节 乡(区、公社)卫生院 840

第四节 村卫生所 843

第五节 村合作医疗诊所 843

第六节 厂、校卫生室 843

第一节 医护人员 844

第五章 医疗队伍 844

第二节 医疗技术 849

第三节 医疗设备 851

第四节 单方验方与医案选例 852

第五节 医疗事故 854

第六章 管理 855

第一节 药政管理 855

第二节 公费医疗管理 856

第三节 财务管理 858

第四节 行政管理 859

卷三十八 民俗风情 861

第一章 民俗 861

第一节 生活习俗 861

第三节 传统节目 865

第二节 生产习俗 865

第四节 陋习 867

第五节 封建迷信 868

第六节 社会新风 868

第二章 宗教信仰 869

第一节 道教 870

第二节 佛教 870

第三节 伊斯兰教 870

第四节 天主教 871

第五节 基督教 872

第三章 方言 873

第一节 语音分析 873

第二节 荥阳方言与普通话的差异 875

第三节 词汇 879

第四节 语法 884

第五节 谚语 886

第六节 歇后语 889

第七节 讳语 890

第四章 民谣 故事 890

第一节 民谣 890

第二节 故事 895

卷三十九 人物 899

第一章 传记 899

第一节 古今名人 899

第二节 客籍名人 948

附:其他人物 952

第二章 简介 953

第三章 革命烈士英名录 969

第一节 荣立战功的复员、退伍军人 986

第四章 人物表 986

第二节 全国及省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991

第三节 国家及部级劳模、先进工作者 991

第四节 省级劳模及先进工作者 992

第五节 高级科技人员 995

第六节 教授 作家 艺术家 1001

第七节 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县级以上干部 1002

第八节 军队团级以上干部 1006

第九节 留学生 1008

第十节 农民企业家 1008

第十一节 民国时期县、团级以上官员 1009

卷四十 1986至1995年国民经济发展概况 1011

1986至1995年国民经济发展概况 1011

附录 1033

跋 1063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