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法律
中国共产党纪律检查工作全书
中国共产党纪律检查工作全书

中国共产党纪律检查工作全书PDF电子书下载

政治法律

  • 电子书积分:34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魏明铎主编
  • 出 版 社: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2
  • ISBN:7202012405
  • 页数:1443 页
图书介绍:
《中国共产党纪律检查工作全书》目录

目录 1

绪论 1

一、纪律检查工作研究的理论基础 1

第四节 移送审理 (11 7

二、纪律检查工作研究的主要对象 8

三、纪律检查工作研究的基本方法 9

第一编纪律检查工作总论 13

第一章 纪律检查工作的性质和作用 13

第一节 党的纪律检查机关是维护和执行党纪的专门机关 14

第二节 党的纪律检查机关是协助党委管好党风的重要助手 21

第三节 党的纪律检查机关是党内纪律监督的职能机关 24

第四节 党的纪律检查机关是对广大党员进行党纪教育的重要部门 35

第五节 党的纪律检查机关是保证和促进改革的重要力量 40

第六节 纪律检查工作的地位和作用 45

第二章 纪检工作的主要任务和纪检机构的职权 48

第一节 纪律检查机关的主要任务 48

第二节 纪律检查机关的基本职能和职权 51

第三节 党在各个时期纪检工作的主要任务和职权的变化 54

第三章 纪律检查工作的指导思想、方针和原则 57

第一节 纪律检查工作的指导思想 57

第二节 纪律检查工作的基本方针 60

第三节 纪律检查工作的基本原则 62

第四章 纪律检查工作的活动方式、基本工作方法和新特点 66

第一节 纪律检查工作的方式 66

第二节 纪律检查的基本工作方法 67

第五章 原苏联东欧国家原有监察制度特点及近年来发生的重大变化 (11 69

第三节 新时期纪律检查工作的新特点 70

第二编案件检查 73

第一章 案件检查工作的重要性 73

第一节 案件检查工作的概念及性质 73

第二节 案件检查工作的地位 74

第三节 案件检查工作的作用 76

第一节 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针 78

第二章 案件检查工作的指导思想 78

第二节 以党章 为根本依据 79

第三节 为党的基本路线服务 81

第三章 案件检查工作的任务 82

第一节 查明党内违纪案件的事实真相 83

第二节 维护党的纪律的严肃性 85

第三节 保障党员的民主权利不受侵犯 87

第四节 教育党员自觉遵纪守法 89

第四章 案件检查工作的基本原则 91

第一节 党的纪律检查机关和党的组织行使检查权 91

第二节 以事实为根据、以党纪为准绳 92

第三节 党员在党的纪律面前人人平等 94

第四节 依靠党的组织、坚持走群众路线 97

第五节 以教育为主,惩前毖后,治病救人 99

第六节 保障被检查者申诉和辩解的权利 101

第七节 保障党员依法享有的人身自由和财产权利不受侵犯 102

第五章 党内违纪案件的概念、分类和管辖 104

第一节 党内违纪案件的概念 104

第二节 党内违纪案件的分类 105

第三节 党内违纪案件的管辖 105

第六章 回避和采取组织措施 106

第一节 回避 106

第二节 采取组织措施 107

第七章 案件检查工作的基本程序 109

第一节 案件检查工作阶段划分及立案 109

第二节 调查核实 111

第三节 提出定性处理意见 113

第八章 案件检查的技术手段 118

第一节 科学鉴定 119

第二节 现场察看 119

第三节 查帐和暂停支付 120

第四节 暂予扣留、封存 120

第五节 使用录音录像设备 121

第九章 党纪、政纪、法纪交叉案件的检查 122

第一节 党纪、政纪、法纪交叉案件及其特征 122

第二节 党纪、政纪、法纪交叉案件检查的几种方法 125

第三节 对查处党纪、政纪、法纪交叉案件的几点认识 128

第十章 案件检查机构及案件检查人员 130

第一节 案件检查机构设置 130

第二节 案件检查机构的职能和权限 131

第三节 案件检查人员 133

第二节 请示、报告 136

第一节 谈话笔录 136

第十一章 案件检查常用公文格式 136

第三节 发函 137

第四节 答复 138

第一章 案件审理工作的概念和作用 140

第三编案件审理 140

第一节 案件审理工作的概念和地位 140

第二节 案件审理工作的重要性 141

第三节 案件审理工作的作用 142

第二章 案件审理工作的指导思想及指导原则 143

第一节 案件审理工作的指导思想 143

第二节 案件审理工作的指导原则 144

第三章 案件审理工作的性质、任务和职责 146

第一节 案件审理工作的性质 146

第二节 案件审理工作的任务 147

第三节 案件审理部门的职责范围 148

第一节 事实清楚 150

第四章 案件审理工作的基本要求 150

第二节 证据确凿 151

第三节 定性准确 152

第四节 处理恰当 153

第五节 手续完备 153

第五章 案件审理工作的程序 154

第一节 党的基层组织审查处理违纪案件的工作程序 155

第二节 处理案件的批准程序 155

第三节 审理工作部门工作程序 156

第四节 对案件审查处理的监督 162

第六章 党的纪律处分 163

第一节 党纪处分的目的和原则 163

第二节 处分种类及执行 165

第三节 对违纪党组织和预备党员的处理,免予处分、通报和通报批评 169

第四节 案件审理工作中党纪处分的手续 170

第七章 案件审理工作中党纪处分的审批权限 172

第一节 党的纪律处分的审批权限 172

第二节 党内警告、严重警告的审批权限 172

第三节 撤销党内职务、留党察看、开除党籍处分的审批权限 173

第四节 改组或解散党组织的审批权限 174

第五节 特殊情况下的审批权限 174

第六节 其他情况下的审批权限 174

第八章 案件审理工作与其他部门的关系 176

第一节 与国家司法机关的工作关系 176

第三节 与党委组织部门的关系 177

第九章 证据和证据的审核判断 177

第一节 证据及证据种类 177

第二节 与国家行政机关的工作关系 177

第二节 不同证据的特征及其辨别 178

第三节 证据的分类 187

第十章 证据的审查判断和运用 188

第一节 证据的审查判断和运用 188

第二节 如何运用间接证据定案 190

第三节 伪证的识别 191

第四节 形式逻辑在审查判断证据中的运用 193

第十一章 案件定性的原则和党纪处分的具体运用 200

第一节 案件定性的原则 200

第二节 党纪处分的具体运用 203

第一节 信访工作的发展简况 206

第四编纪检信访 206

第一章 信访工作及纪检信访工作的发展 206

第二节 纪检信访工作的发展概况 210

第二章 纪检信访工作理论概述 216

第一节 信访活动与信访工作 216

第二节 纪检信访工作的性质 219

第三节 纪检信访工作在纪检工作中的地位 220

第四节 纪检信访工作的作用 222

第五节 纪检信访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基本任务 225

第六节 处理来信来访的基本原则 228

第三章 处理检举控告申诉的程序和方法 231

第一节 处理检举控告的基本程序 232

第二节 处理申诉的基本程序 234

第三节 执行处理检举、控告、申诉程序的要求 235

第四节 处理控告、申诉信访的步骤和方法 237

第五节 特殊控告、申诉的处理 241

第四章 纪检信访工作中的信息处理 243

第一节 纪检信访信息的特点 244

第二节 纪检信访信息的处理 246

第三节 增强信息效果的因素 249

第一节 控告申诉案件 250

第五章 控告申诉案件管理 250

第二节 督办与了结 253

第三节 回报结果与案件审核 256

第四节 检举、控告案件属实程度的认定 258

第六章 县级纪检信访工作 261

第一节 县级纪检信访工作 261

第二节 乡镇纪检信访工作 270

第三节 信访工作网 273

第七章 企业及直属机关的纪检信访工作 276

第一节 企业纪检信访工作 276

第二节 直属机关的纪检信访工作 280

第八章 信访统计 282

第一节 统计工作的概念及其作用 282

第二节 统计的形式和方法 289

第三节 统计表 291

第四节 统计数据的开发利用 292

第五节 统计工作的基本要求 294

第九章 纪检信访档案及其管理 295

第一节 纪检信访档案及其范围 295

第二节 纪检信访档案立卷原则和方法 297

第三节 纪检信访档案的利用与开发 300

第四节 纪检信访档案的管理 301

第十章 纪检信访工作的规章 制度 302

第一节 纪检信访工作规章 制度的基本含义和作用 302

第二节 纪检信访工作制度的分类 303

第三节 纪检信访工作制度的制定和执行 305

第四节 纪检信访工作的制度化 306

第十一章 纪检信访工作的规范化 306

第一节 纪检信访工作规范化的涵义与发展 306

第二节 纪检信访工作规范化的意义和作用 309

第三节 纪检信访工作规范的分类及举例 310

第四节 实现纪检信访工作规范化的途径 313

第十二章 纪检心理研究 314

第一节 信访心理学概述 314

第二节 写信上访人的心理状态 315

第三节 信访工作人员的接谈心理 319

第四节 心理原则和工作方式 323

第一章 纪检文秘工作的特点和作用 327

第一节 纪检文秘工作的特点 327

第五编纪检文秘工作 327

第二节 纪检文秘工作的重要作用 329

第三节 纪检文秘工作的基本原则 330

第二章 纪检文书工作的主要内容 331

第一节 文书撰制 331

第二节 文书办理 337

第三节 文书利用与保管 346

第三章 纪检专用公文的特点、分类及写法 348

第一节 纪检公文的特点 348

第二节 纪检公文的分类 350

第三节 纪检公文的写作要求 351

第四节 主要纪检专用公文的写法 352

第四章 纪检普通公文的写法 363

第一节 指示性公文 364

第二节 呈报性公文 367

第三节 知照性公文 369

第五章 纪检文秘工作的语言运用 372

第一节 纪检文秘工作对语言的基本要求 372

第二节 纪检文秘工作的语言表达方式 373

第三节 纪检公文的修辞 375

第四节 文秘工作中的习惯用语 377

第六章 纪检档案工作 377

第一节 纪检档案的特点和管理原则 378

第二节 纪检档案工作的任务和要求 379

第三节 纪检档案的分类及立卷 381

第四节 纪检档案的整理与装订 383

第五节 纪检档案的保护 385

第七章 纪检信息工作 386

第一节 纪检信息工作的特点和类型 387

第二节 如何选取纪检信息 388

第三节 纪检信息工作的要求和注意的问题 389

第八章 纪检保密工作 391

第一节 纪检工作中国家秘密范围和密级 391

第二节 纪检工作中应遵守的保密制度和保密纪律 392

第一节 纪检条规的性质 393

第一章 纪检条规的性质、特点和形式 393

第六编纪检条规 393

第二节 纪检条规的特点 397

第三节 纪检条规的形式 399

第四节 纪检条规与相关行为规范的关系 402

第二章 纪检条规的作用 406

第一节 纪检条规的规范作用 406

第二节 纪检条规的社会作用 409

第三章 纪检条规的制定 413

第一节 纪检条规制定的概念和权限划分 413

第二节 纪检条规制定的基本原则 414

第三节 纪检条规制定的程序 418

第一节 纪检条规执行的基本原则 419

第四章 纪检条规的执行和维护 419

第二节 加强对纪检条规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 422

第三节 广泛深入地开展纪检条规的宣传教育工作 424

第五章 纪检条规的解释 425

第一节 纪检条规的有权解释 425

第二节 纪检条规的学理解释 429

第六章 近年来颁布的纪检条规 431

第一节 若干重要实体性条规介绍 431

第二节 若干重要程序性条规介绍 448

第七章 建立健全纪检条规体系,大力开展条规的学习贯彻 457

第一节 纪检条规工作初始阶段的特点 457

第二节 构建纪检条规的宏大体系 459

第三节 大力开展纪检条规的学习和贯彻 461

第一节 纪检调研及其特点 464

第一章 纪检调研工作的特点和重要性 464

第七编纪检调研 464

第二节 纪检调研的重要性 468

第二章 纪检调研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469

第一节 纪检调研工作的指导思想 469

第二节 纪检调研部门的指导思想 473

第三节 纪检调研必须坚持唯物辩证法 475

第四节 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478

第五节 坚持走群众路线 481

第六节 坚持无产阶级党性原则 484

第三章 纪检调研工作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486

第一节 纪律检查工作的应用性调查研究 486

第二节 党风党纪建设和纪检工作实际状况的调查研究 489

第三节 党风党纪建设与纪律检查工作基础理论研究 493

第四节 纪检调研工作的基本要求 496

第四章 纪检调研工作的具体要素 498

第一节 纪检调研的形式 499

第二节 调研课题的选择 501

第三节 做好调查的准备工作 503

第四节 调查的基本方式方法 504

第五节 调查资料的汇总和整理 507

第六节 分析研究的几种基本方法 508

第五章 纪检调查报告 510

第一节 调查报告的重要性及作用 510

第二节 调查报告的种类和特点 511

第三节 调查报告写作的基本要求 512

第四节 调查报告的基本格式和结构 513

第一节 纪检调研是社会调研大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515

第六章 纪检调研与其他有关调研的联系和区别 515

第二节 纪检调研和其他调研的比较 517

第三节 纪检调研与其他调研的配合、协作 521

第七章 纪检调研工作的实施及其他 523

第一节 纪检调研人员应具备的素质 523

第二节 纪检调研工作的组织协调和成果应用 524

第三节 纪检调研经验的总结、积累和交流 527

第四节 办好党风党纪刊物 529

第八编党风党纪教育 532

第一章 党风党纪教育的地位和特点 532

第一节 党风党纪教育在党的建设中的地位 532

第二节 党风党纪教育的基本特点 535

第二章 党风党纪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指导思想 537

第一节 党风党纪教育的基本原则 537

第二节 党风党纪教育的指导思想 540

第三章 党风党纪教育的任务和要求 541

第一节 党风党纪教育的主要任务 541

第二节 党风党纪教育的基本要求 544

第四章 党风党纪教育的主要内容 548

第一节 党纪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教育 549

第二节 以《党章 》、《准则》为主要内容的党纪规范教育 550

第三节 党纪条规教育 552

第四节 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政策、法令教育 553

第五节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教育 554

第六节 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与作风的教育 555

第一节 党风党纪教育形式和方法概述 557

第五章 党风党纪教育的形式和方法 557

第二节 系列教育 560

第三节 党风党纪录像教育 562

第四节 案例教育 564

第六章 党风党纪教育与其它教育的关系 566

第一节 党风党纪教育与党内其它教育的关系 566

第二节 党风党纪教育与廉政教育和政纪教育的关系 568

第三节 党风党纪教育与普及法律知识教育的关系 570

第七章 党风党纪教育的制度建设与组织实施 571

第一节 党风党纪教育的制度建设 571

第二节 党风党纪教育的组织实施 572

第一节 纪检机关的任务及其在党的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576

第九编纪检组织机构与干部队伍建设 576

第一章 纪检组织机构 576

第二节 纪检机关的职权范围 579

第三节 纪检机关的机构设置 580

第四节 纪检机关的领导体制 583

第二章 纪检干部 584

第一节 纪检干部职务设置和干部配备 584

第二节 纪委领导班子 586

第三节 纪委领导干部的考核 588

第四节 纪委领导干部的任免 591

第五节 纪检干部的奖惩 594

第六节 纪检干部的交流 596

第七节 纪检干部管理机构 597

第三章 纪检干部队伍建设 598

第一节 纪检干部的素质 599

第二节 纪检干部的修养 607

第三节 纪检干部的岗位能力和知识要求 612

第四节 纪检干部的培训 618

第五节 纪检后备干部的培养 625

第四章 纪检干部的权利和义务 631

第一节 纪检干部的权利 632

第二节 纪检干部的义务 633

第五章 纪检干部管理的基本方法 635

第一节 识别纪检干部的基本观点和方法 635

第二节 知人善任 637

第三节 选贤任能 638

第四节 纪检干部的效能及其考评 639

第五节 纪检干部的思想政治工作 642

第一节 党性及其基本内容 646

第十编党性党风党纪 646

第一章 党性及其基本特征 646

第二节 无产阶级党性原则的基本要求 648

第一节 党性的新要求 655

第二章 加强党性锻炼 655

第二节 党性锻炼与精神文明建设 657

第三节 自觉坚持党性原则 658

第三章 党性原则与党的纪律检查工作 660

第一节 加强纪检工作是对党性原则的维护 660

第二节 坚持党性原则,做好纪检工作 663

第四章 党风与党风建设 665

第一节 党风的形成及基本内容 665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优良作风的形成和发展 673

第三节 工人阶级政党的党风建设 679

第五章 执政条件下的党风党纪建设 690

第一节 新时期党风党纪建设的特点 690

第二节 建设新时期的好党风 698

第六章 党风问题分析 712

第一节 党风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 712

第二节 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看党风 713

第三节 党内不正之风产生原因分析 722

第四节 大力纠正不正之风 726

第一节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出的新要求 732

第七章 党风党纪建设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732

第二节 党风党纪建设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地位 734

第三节 党风党纪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诸方面的关系 738

第一节 搞好党风是改革开放的重要保证 749

第八章 党风党纪建设与改革开放 749

第二节 在改革开放中加强党风党纪建设 752

第三节 在改革开放中严格把握党的政策 766

第九章 党的纪律 770

第一节 党的纪律的涵义 770

第二节 党的纪律的重要作用 771

第三节 党的纪律的主要内容 774

第四节 党的纪律的主要特征 779

第十一编革命导师和我党领导人论党性党风党纪 781

第一章 无产阶级政党的党性 781

第一节 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 781

第二节 无产阶级政党科学的世界观——马克思主义哲学 788

第三节 无产阶级政党科学的思想方法——实事求是 792

第四节 无产阶级政党根本的组织原则——民主集中制 798

第五节 党性是无产阶级阶级性的集中表现 806

第二章 共产党员必须加强党性修养 811

第一节 共产党员的修养和群众的革命实践 811

第二节 理论学习和思想意识修养是统一的 815

第三节 坚定共产主义理想 821

第四节 共产党员必须个人利益无条件地服从党的利益 824

第一节 列宁主义的工作作风和党的三大作风 827

第三章 无产阶级政党的党风 827

第二节 整顿党的作风保持党的纯洁性 832

第三节 执政党必须保持优良的作风 839

第四章 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 844

第一节 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 844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 846

第三节 说真话是我们的力量所在 851

第四节 完整地、准确地掌握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 853

第五节 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本国实际相结合 858

第五章 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 863

第一节 人民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863

第二节 共产党的力量在于保持和群众的密切联系 866

第三节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869

第四节 密切联系群众是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872

第五节 官僚主义是使党脱离群众的脓疮 876

第六节 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的工作路线 885

第七节 虚心向群众学习 890

第八节 共产党要接受监督 894

第六章 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作风 898

第一节 自我批评是党坚强的标志 898

第二节 重要的是要善于从错误中学习 900

第三节 正确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 903

第四节 批评和自我批评的目的是增强党性 908

第七章 无产阶级政党的纪律 912

第一节 无产阶级政党必须绝对保持党的纪律 912

第二节 党的纪律是建立在自觉基础上的统一的纪律 914

第三节 党的团结统一是无产阶级胜利的基本条件 916

第一节 自觉遵守纪律是党员和党组织的最高责任 923

第八章 坚决维护和执行党的纪律 923

第二节 执政党要善于纯洁自己的队伍 929

第三节 必须加强党的纪律和纪律检查工作 932

第十二编中国共产党纪律检查史略 936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党内严格纪律的确定 936

第一章 党初创时的纪律检查工作 936

第二节 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的危害及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马克思 937

主义者的斗争 937

第三节 大革命中党的纪律建设和作风建设 939

第二章 党处在白色恐怖与反围剿时期的纪律检查工作 942

第一节 第一次“左倾”路线的主要错误及党的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 942

第二节 根据地党的建设和党内第二次“左倾”错误 945

第三节 党内第三次“左倾”错误的形成及危害 948

第一节 反对抗战中的民族投降主义和阶级投降主义 952

第三章 党全面成熟壮大时期的纪律检查工作 952

第二节 全面加强党的理论建设和思想作风建设 954

第三节 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胜利召开与三大作风的形成 957

第四章 党迎接全国解放时期的纪律检查工作 959

第一节 解放区的整党整军运动 959

第二节 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将革命进行到底 961

第五章 党执政初期的纪律检查工作 963

第一节 党执政后的纪律检查工作 963

第二节 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与党的纪律检查工作 966

第三节 中央和地方党的各级监察委员会的成立与工作的开展 970

第六章 党在八大期间的纪律检查工作 973

第一节 八大的召开推动了纪检工作 973

第二节 第二次全国党的监察工作会议前后的纪检工作 977

第三节 第三次全国党的监察工作会议期间的纪检工作 980

第四节 第四次全国党的监察工作会议及1959年的纪检工作 985

第五节 1960年和1961年的纪检工作 987

第六节 八届十中全会作出关于加强党的监察机关的决定 990

第七节 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期间的纪检工作 995

第一节 党的纪律检查机构遭到全面破坏 998

第七章 党在十年动乱中的纪律检查工作 998

第二节 全国最大的冤案——刘少奇案 1000

第三节 党的九大废止了党的纪律检查工作 1003

第四节 斗批改运动造成大量冤假错案 1005

第五节 林彪反革命集团案 1007

第六节 江青反革命集团案 1011

第八章 党在拨乱反正时期的纪律检查工作 1013

第一节 在党的工作徘徊前进中的纪律检查工作 1013

第二节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纪律检查工 1017

作的里程碑 1017

第三节 审查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案件·平反冤假错案·落实干部政策 1020

党风 1024

第四节 制定和贯彻《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等党规,端正 1024

第五节 维护四项基本原则,促进全党在政治上同中央保持一致 1028

第六节 纠正经济领域中的不正之风,严厉打击经济犯罪活动 1030

第九章 党在十二大期间的纪律检查工作 1036

第一节 党的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新的一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1036

产生,开创纪律检查工作的新局面 1036

第二节 争取尽快实现党风好转 1041

第三节 保证中共中央整党决定的贯彻执行 1053

第四节 加强纪律检查工作,保证经济体制改革顺利进行 1063

第五节 党的全国代表会议召开,调整、增补中央纪委委员及领导成员 1070

现的不正之风 1074

第六节 贯彻党的全国代表会议和中央机关干部大会精神,狠刹新出 1074

第七节 纪律检查工作要成为促进改革的重要力量 1079

第八节 加强党性党风党纪教育,提高党员素质 1084

第九节 维护四项基本原则,同资产阶级自由化作斗争 1088

第十章 党在十三大期间的纪律检查工作 1094

第一节 党政分开后的纪检工作 1094

第二节 制止动乱平息反革命暴乱中的纪检工作 1101

第三节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后的纪检工作 1102

第十三编中外监察制度概观 1118

第一章 古代中国的监察制度 1118

第一节 中国监察制度的起源 1118

第二节 封建监察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1121

第三节 封建监察制度的健全与完善 1127

第四节 封建监察制度的强化与严密 1131

第二章 近现代中国的监察制度 1135

第一节 中国向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演化及监察制度的变化 1135

第二节 民国初期监察制度的变革 1136

第三节 南京国民政府监察制度的建立与发展变化 1138

第四节 中国国民党党内监察制度的建立 1141

第五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监察制度的建 1143

设 1143

第三章 当代中国的监察制度 1147

第一节 国家行政监察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1147

第二节 国家审计监督制度的发展与完善 1157

第四章 原苏联共产党的监察体制 1163

第一节 原苏共监察体制的建立 1164

第二节 列宁关于加强党的监察工作的思想 1165

第三节 原苏共监察体制的历史演变 1167

第一节 原苏联东欧国家原有监察制度的特点 1169

第二节 原苏联东欧国家监察制度的重大变化 1172

第六章 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监察制度 1173

第一节 资本主义国家监察制度的产生 1174

第二节 资本主义国家的监察机制 1174

第三节 西方国家监察制度的特点 1177

第七章 发展中国家的监察制度 1178

第一节 印度的廉政机构和廉政法规 1179

第二节 新加坡的廉政机关和廉政法规 1179

第三节 墨西哥的监察机构和廉政措施 1180

第四节 中东国家的廉政立法情况 1181

五四运动 1183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和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 1183

第十四编中共党史大事件 1183

中国共产党成立 1184

香港海员大罢工 1185

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 1185

中共二大 1185

西湖会议 1186

开滦煤矿工人大罢工 1186

二七大罢工 1187

第一次国共合作 1187

北伐战争 1188

中共三大 1189

中共四大 1189

省港大罢工 1190

五卅运动 1190

中山舰事件 1191

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 1191

中共中央汉口特别会议 1192

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 1192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1192

中共五大 1193

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1193

第二章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1194

八一南昌起义 1194

八七会议 1195

秋收起义 1195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1196

广州起义 1197

党内第一次“左”倾冒险主义 1197

湘赣革命根据地 1198

中共六大 1198

百色起义 1199

古田会议 1199

党内第二次“左”倾冒险主义 1200

中央革命根据地 1200

党内第三次“左”倾冒险主义 1201

罗章 龙分裂党的活动 1201

反“罗明路线” 1202

五次反“围剿” 1202

长征 1203

遵义会议 1203

张国焘右倾分裂主义 1204

两河口会议 1204

八一宣言 1205

一二九运动 1205

瓦窑堡会议 1205

西安事变 1206

延安会议 1207

张国焘叛逃 1207

第三章 抗日战争时期 1207

七七事变 1207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1208

洛川会议 1208

王明右倾投降主义 1209

平型关大捷 1209

中共六届六中全会 1210

百团大战 1210

三次反共高潮 1210

皖南事变 1211

延安整风运动 1211

延安文艺座谈会 1212

大生产运动 1212

“抢救运动” 1213

审干运动 1213

中共七大 1213

第四章 解放战争时期 1214

重庆谈判 1214

解放区的整党运动 1215

枣林沟会议 1215

解放区的土改 1215

粉碎国民党军队的重点进攻 1216

新式整军运动 1217

中共中央九月会议 1218

三大战役 1218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1218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1219

第五章 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七年 1219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220

1950年的整风 1220

土地改革运动 1220

镇压反革命运动 1220

1951年的整党 1221

抗美援朝 1221

批判“胡风集团” 1222

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222

“三反”运动 1223

刘青山、张子善贪污案 1223

“五反”运动 1224

过渡时期总路线 1224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225

粉碎高岗、饶漱石反党联盟的斗争 1225

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226

对胡适唯心主义思想的批判 1226

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1955年) 1226

第六章 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 1227

1957年整风运动和反右派斗争 1227

肃反运动 1227

反冒进 1227

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 1228

人民公社化运动 1229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1229

“大跃进”运动 1229

庐山会议(1959年) 1230

中苏两党公开论战 1230

学习雷锋活动 1230

60年代初的甄别平反 1231

批判“单干风” 1231

批判“黑暗风” 1232

批判“翻案风” 1232

四清运动 1233

七千人大会 1233

意识形态领域的批判运动 1234

《刘志丹》事件 1234

白银厂事件 1234

文化革命五人小组 1234

“小站经验” 1234

全军政治工作会议(1966年) 1235

批判《海瑞罢官》 1235

三家村 1235

第七章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 1236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运动 1236

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1966年5月) 1236

中央文革 1237

四家店 1237

“五·一六”通知 1237

改组北京市委 1238

文革工作组 1238

破“四旧”运动 1238

红卫兵 1239

中宣部阎王殿 1239

二月兵变 1239

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 1239

斗批改运动 1240

抄家运动 1240

中央工作会议(1966年10月) 1240

一月风暴 1241

反对经济主义 1241

核心组 1241

伊林、涤西事件 1241

安亭事件 1241

清理阶级队伍 1242

忠字化运动 1242

二月逆流 1242

杨、余、傅事件 1243

革命委员会 1243

六十一人案件 1243

新疆叛徒集团案 1244

广东地下党冤案 1244

伍豪事件 1244

三军无革派 1245

扣留王光美事件 1245

揪刘 1245

毛泽东巡视大江南北 1245

整党建党 1246

红小兵 1246

“七·二○”事件 1246

王、关、戚事件 1246

冀东叛徒党案 1247

东北帮叛党集团 1247

红代会 1247

贫管会 1247

军宣队 1247

毛泽东思想宣传队 1247

武装冲击中央文革事件 1247

工宣队 1248

工农兵讲师团 1248

中共八届十二中全会(扩大的) 1248

中国共产党九届一中全会 1249

一打三反运动 1249

中共九大 1249

样板团 1249

中共九届二中全会 1250

批陈整风运动 1250

批陈整风汇报会 1250

毛泽东巡视江南 1251

“九·一三”事件 1251

林彪反革命集团 1251

联合舰队 1251

批林整风运动 1252

批判极左思潮 1252

中共十大 1252

江青组阁 1253

马振扶中学事件 1253

张铁生事件 1254

八大军区司令员对调 1254

反潮流运动 1254

评《水浒》 1255

评法批儒 1255

《三上桃峰》事件 1255

批林批孔运动 1256

蜗牛事件 1256

批判《园丁之歌》 1256

反“文艺黑线回潮” 1256

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理论运动 1257

一九七五年整顿 1257

风庆轮事件 1257

批判经验主义 1258

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 1258

反击右倾翻案风 1258

批邓 1258

梁效 1259

四人帮 1259

天安门事件 1260

天安门诗歌运动 1260

“双追”运动 1261

中央政治局会议(1976年4月) 1261

粉碎“四人帮” 1261

真理标准讨论 1262

揭批查运动 1262

第八章 拨乱反正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1262

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1976年10月) 1262

上海武装叛乱事件 1262

反对“两个凡是” 1263

中共十届三中全会 1264

中共十一大 1264

思想解放运动 1264

中共中央工作会议(1978年) 1265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265

整顿党风,制定《准则》 1265

平反冤假错案 1266

理论务虚会 1266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1267

对原小商、小贩、手工业者成份的改正 1268

“两案”审判 1268

对内搞活、对外开放 1268

“渤海2号”事件 1268

开放十四个沿海城市 1268

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 1269

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 1269

机构改革(1982年) 1269

中共十二大 1270

新时期调整省地两级领导班子的工作 1270

农业生产责任制 1271

1983年的整党 1271

依法从重从快打击刑事犯罪 1272

打击经济领域严重犯罪活动 1272

政社分开 1272

清理“三种人” 1272

清除精神污染的斗争 1273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1273

科技体制改革 1273

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1985年) 1274

政治体制改革 1274

中共十三大 1274

北京风波 1275

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 1275

恩格斯 1277

马克思 1277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的创立 1277

第十五编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简况 1277

马克思主义 1278

德国古典哲学 1278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1279

法国空想社会主义 1279

马克思的主要著作 1279

恩格斯的主要著作 1280

共产主义者同盟 1281

《共产党宣言》 1281

“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1281

《莱茵报》 1281

国际工人协会成立宣言 1282

第一国际 1282

国际工人协会共同章 程 1282

《蜂房报》 1282

第二章 第一国际时期 1282

《德法年鉴》 1282

《新莱茵报·政治经济评论》 1282

《新莱茵报》 1282

第一国际历次代表大会及代表会议 1283

第一国际至第二国际之间成立的各国工人阶级政党、团体 1284

德国社会民主工党(爱森纳赫派) 1284

美国劳动骑士团 1284

瑞士社会民主党 1284

第一国际主要代表人物 1285

社会主义民主同盟 1285

美国劳工联合会 1285

英国社会主义同盟 1285

俄国劳动解放社 1285

苏黎世三人团 1285

捷克——斯拉夫人社会民主工党 1285

美国社会劳工党 1285

丹麦社会民主工人党 1285

威廉·李卜克内西倍倍尔左尔格拉法格白拉克魏德迈埃卡留斯 1288

欧仁·杜邦燕妮·马克思燕妮·龙格东布罗夫斯基符卢勃列夫斯基 1288

沙尔·龙格布朗基蒲鲁东巴枯宁拉萨尔杜林 1288

巴黎公社 1288

《国际歌》 1288

反社会党人非常法 1289

哥达纲领 1289

蒲鲁东主义 1289

工联主义 1289

第三章 第二国际时期 1290

杜林主义 1290

第二国际 1290

布朗基主义 1290

拉萨尔主义 1290

巴枯宁主义 1290

列宁 1291

列宁主义 1291

列宁的主要著作 1291

《火星报》 1293

《真理报》 1293

第二国际成立的缘起及海牙筹建第二国际的预备会议 1293

第二国际历次代表大会 1293

第二国际至第三国际之间成立的各国工人阶级政党、团体 1295

俄国社会民主工党 1295

社会党国际局 1296

英国工党 1296

费边社 1296

孟什维克 1296

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 1296

英国独立工党 1296

布尔什维克 1296

美国社会党 1297

英国社会党 1297

八月联盟 1297

斯巴达克同盟 1297

伯尔尼国际 1297

第二国际主要代表人物 1297

米勒兰事件 1299

爱尔福特纲领 1299

“三八”国际妇女节 1299

考茨基鲍威尔王德威尔得 1299

卡尔·李卜克内西卢森堡蔡特金普列汉诺夫梅林辛格尔伯恩斯坦 1299

“五一”国际劳动节 1299

俄国一九○五年革命 1300

巴塞尔宣言 1300

第一次世界大战 1300

卡尔·李卜克内西的一票 1300

俄国二月革命 1301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1301

合法马克思主义 1301

伯恩斯坦修正主义 1301

社会沙文主义 1302

社会和平主义 1302

可能主义 1302

经济主义 1302

考茨基主义 1302

第四章 第三国际时期 1303

第三国际 1303

斯大林 1303

斯大林的主要著作 1303

第三国际历次代表大会 1304

第三国际关于中国革命问题的争论 1305

第三国际成立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成立的各国工人阶级政党 1306

第三国际主要代表人物 1307

第二半国际 1309

白劳德主义 1309

国会纵火案 1309

托派“第四国际” 1309

斯特托洛茨基布哈林季诺维也夫白劳德 1309

季米特洛夫台尔曼贝拉·库恩斯维尔德洛夫捷尔任斯基片山潜福 1309

托洛茨基主义 1309

反法西斯人民战线 1310

国际纵队 1310

第二次世界大战 1310

第五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1311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 1311

社会党国际 1312

世界工会联合会 1312

苏联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1312

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出现 1312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成立的各国工人阶级政党、团体(至1956年截止) 1313

1957年莫斯科宣言 1313

《争取持久和平,争取人民民主!》 1313

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1313

1960年莫斯科声明 1314

第十六编纪检(监察)机关主要人物介绍 1315

第一章 中共五大中央监察委员会 1315

第二章 中共六大中央审查委员会 1316

第三章 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1949年) 1319

第四章 中央监察委员会(1955年) 1325

第五章 中共八大中央监察委员会 1329

第六章 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1978年) 1342

第七章 中共十二大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1351

第八章 中共十三大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1356

附录 1358

中国共产党历届党章 1358

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 1422

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向党的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工作报告 1430

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向党的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工作报告 1437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