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中医传染病学
中医传染病学

中医传染病学PDF电子书下载

医药卫生

  • 电子书积分:18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李家庚等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7
  • ISBN:7506716747
  • 页数:617 页
图书介绍:
《中医传染病学》目录

上篇 总论 3

第一章 导言 3

第一节 中医传染病学的基本概念 3

第二节 中医传染病学的发展源流 3

一、中医传染病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 4

二、中医传染病学理论体系的不断充实 5

三、中医传染病学理论体系的发展成熟 6

四、传染病中西医结合研究成果概况 7

第二章 传染病的病因 9

第一节 六淫致病 9

第二节 疫气致病 11

第三节 毒邪致病 12

第四节 免疫因素 13

第五节 生物病原体 16

第六节 其他因素 17

第三章 传染病的病理 18

第一节 中医学的认识 18

一、正盛邪实 18

二、正虚邪实 18

三、虚实错杂 18

第二节 西医学的认识 19

第四章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 21

第一节 中医学的认识 21

一、流行因素 21

二、感染途径 21

第二节 西医学的认识 22

一、传染源 22

二、传播途径 22

三、易感人群 23

第五章 传染病的基本特征 24

第一节 季节性与地域性 24

第二节 潜伏性与免疫性 25

第三节 病理变化规律性 26

第四节 临床表现特殊性 27

第六章 传染病的诊断 28

第一节 四诊方法 28

一、望诊 28

二、闻诊 32

三、问诊 34

四、切诊 40

第二节 西医学诊断方法 41

一、临床症状诊断 41

二、流行病学诊断 42

三、实验室诊断 42

第三节 常用辨证方法 45

一、八纲辨证 46

二、病因辨证 47

三、六经辨证 51

四、卫气营血辨证 53

五、三焦辨证 54

六、气血津液辨证 55

七、脏腑辨证 57

第四节 常见症状鉴别诊断 63

一、发热 63

二、汗出 65

三、斑疹 66

四、呕吐 67

五、头痛 68

六、腹痛 69

七、泄痢 70

八、黄疸 71

九、咳喘 72

十、出血 73

十一、痉厥 75

十二、神志异常 75

十三、小便异常 77

十四、大便异常 80

第七章 传染病的治则治法 82

第一节 治疗原则 82

一、治分表里 82

二、扶正祛邪 83

三、调整阴阳 85

四、调整脏腑气血 87

五、区分标本缓急 88

六、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91

第二节 常用治法 93

一、清热泻火 93

二、清热凉血 94

三、清热解毒 95

四、清热化湿 97

五、和解表里 98

六、利胆退黄 99

七、清肠止痢 99

八、通里攻下 100

九、熄风定痉 101

十、开窍醒脑 102

十一、益气养血 102

十二、滋阴益肾 103

十三、回阳固脱 104

十四、益气养阴 104

十五、活血化瘀 105

第三节 现代医学疗法 106

一、一般疗法 106

二、病原疗法 107

三、免疫疗法 109

四、对症及支持疗法 110

五、液体疗法 111

第八章 传染病常用中药 113

第一节 发散类 113

一、麻黄 113

二、桂枝 114

三、细辛 114

四、荆芥 115

五、生姜 116

六、薄荷 117

七、桑叶 117

八、柴胡 118

九、升麻 118

十、苍耳子 119

第二节 清热类 119

一、黄芩 119

二、黄连 120

三、黄柏 121

四、苦参 122

五、栀子 123

六、知母 124

七、玄参 125

八、夏枯草 125

九、龙胆草 126

十、白茅根 127

第三节 解毒类 128

一、牛黄 128

二、金银花 129

三、连翘 129

四、紫草 130

五、虎杖 131

六、贯众 132

七、蚤休 133

八、拳参 134

九、葎草 134

十、龙葵 135

十一、喜树 135

十二、羚羊角 135

十三、蒲公英 136

十四、大青叶 137

十五、板蓝根 138

十六、野菊花 139

十七、鱼腥草 140

十八、败酱草 141

十九、马齿苋 142

二十、白头翁 142

二十一、半边莲 143

二十二、半枝莲 144

二十三、地锦草 145

二十四、白花蛇舌草 145

二十五、山豆根 146

第四节 杀虫类 146

一、大蒜 146

二、百部 147

三、槟榔 148

四、乌梅 149

五、常山 149

六、雷丸 150

七、鹤草芽 151

八、使君子 151

九、南瓜子 152

十、苦楝皮 153

十一、蛇床子 154

十二、鸦胆子 155

十三、雷公藤 157

十四、石榴皮 158

十五、青蒿 158

十六、仙鹤草 159

第五节 通利类 160

一、大黄 160

二、巴豆 161

三、芫花 162

四、麝香 163

五、木香 164

六、香附 165

七、厚朴 165

八、莪术 166

九、山楂 167

十、莱菔子 167

十一、丹参 168

十二、黄荆 169

十三、姜黄 170

十四、茜草 170

十五、防己 171

十六、木通 172

十七、茵陈蒿 172

十八、金钱草 173

十九、垂盆草 174

第六节 补益类 174

一、人参 174

二、甘草 175

三、当归 176

四、麦冬 176

五、黄精 177

六、何首乌 178

七、冬虫夏草 178

八、五味子 179

第七节 其他类 180

一、马钱子 180

二、蟾酥 180

三、斑蝥 181

四、侧柏叶 182

五、地榆 182

六、艾叶 183

七、苍术 183

八、秦皮 184

九、徐长卿 185

十、老鹤草 186

十一、僵蚕 186

第九章 传染病常用方剂 188

一、桂枝汤 188

二、银翘散 190

三、白虎汤 192

四、清瘟败毒饮 196

五、犀角地黄汤 197

六、葛根汤 199

七、三仁汤 201

八、香连丸 203

九、白头翁汤 204

十、茵陈蒿汤 207

十一、小柴胡汤 213

十二、逍遥散 215

十三、安宫牛黄丸 217

十四、紫雪丹 221

十五、生脉散 222

十六、参附汤 225

十七、四逆汤 227

十八、乌梅丸 229

第十章 传染病的预防 231

第一节 中医学预防方法 231

一、避免毒气 231

二、防治未病 232

第二节 西医学预防方法 233

一、控制传染源 233

二、切断传播途径 234

三、保护易感人群 234

下篇 各论 239

第一章 呼吸道传染病 239

第一节 流行性感冒 239

第二节 麻疹 245

第三节 风疹 252

第四节 幼儿急疹 255

第五节 天花 257

第六节 水痘 260

第七节 单纯疱疹 263

第八节 流行性腮腺炎 266

第九节 支原体肺炎 273

第十节 猩红热 278

第十一节 肺结核 282

第十二节 白喉 292

第十三节 百日咳 298

第十四节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305

第二章 肠道传染病 314

第一节 病毒性肝炎 314

第二节 脊髓灰质炎 342

第三节 伤寒与副伤寒 352

第四节 细菌性食物中毒 364

第五节 霍乱与副霍乱 373

第六节 细菌性痢疾 382

第七节 阿米巴痢疾 394

第八节 阿米巴肝脓肿 399

第三章 虫媒传染病 406

第一节 流行性乙型脑炎 406

第二节 登革热 414

第三节 回归热 418

第四节 疟疾 422

第五节 黑热病 430

第六节 恙虫病 433

第四章 动物源性传染病 437

第一节 流行性出血热 437

第二节 狂犬病 449

第三节 布氏杆菌病 453

第四节 鼠疫 457

第五节 炭疽病 464

第六节 钩端螺旋体病 468

第五章 蠕虫病 478

第一节 血吸虫病 478

第二节 蛔虫病 486

第三节 蛲虫病 491

第四节 绦虫病 494

第五节 囊虫病 496

第六节 钩虫病 500

第七节 丝虫病 505

第八节 姜片虫病 510

第六章 性传播疾病 513

第一节 淋病 513

第二节 梅毒 521

第三节 艾滋病 533

第四节 滴虫病 542

第五节 阴虱 544

第六节 疥疮 548

第七节 软下疳 553

第八节 尖锐湿疹 558

第九节 传染性软疣 562

第十节 生殖器疱疹 564

第十一节 生殖器念珠菌病 569

第十二节 性病性淋巴肉芽肿 574

第十三节 腹股沟肉芽肿 578

第十四节 非淋菌性尿道炎 581

第十五节 非特异性阴道炎 584

第七章 其他传染病症 589

第一节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589

第二节 麻风 589

第三节 破伤风 598

第四节 败血症 602

第五节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608

第六节 感染性休克 612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