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地理
从佛陀到阿育王
从佛陀到阿育王

从佛陀到阿育王PDF电子书下载

历史地理

  • 电子书积分:15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崔连仲著
  • 出 版 社: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1
  • ISBN:756101256X
  • 页数:454 页
图书介绍:
上一篇:钟敬文民俗学论集下一篇:华容风雷
《从佛陀到阿育王》目录
标签:佛陀

引论——从印度河文明到恒河文明 2

一、史前文化 2

二、印度河文明的发现 3

三、印度河文明的毁灭和历史的暂时倒退 6

四、吠陀前期印度·雅利安人的社会 8

五、吠陀后期文化中心的东移 12

六、奴隶制和种姓(瓦尔那)制的产生 17

七、恒河流域城市和国家的初兴 19

八、婆罗门教和《奥义书》 21

第一章 列国时代 25

第一节 佛陀时代的十六大国 25

一、十六大国 25

二、两种类型的政体 27

三、各君主国 29

四、各共和国 40

第二节 摩竭陀称霸列国 54

一、摩竭陀初史 54

二、王舍城考古 61

三、摩竭陀霸权的成长 65

第三节 列国时代社会经济的发展 72

一、恒河流域城市的普遍兴起 72

二、城市手工业和行会 78

三、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 83

四、村社和农民 89

五、大土地所有者和古代封邑 95

第四节 列国时代阶级关系的变化 99

一、奴隶制 99

二、种姓制 107

三、王者的梦幻与动荡的现实 113

第五节 列国时代的文化 117

一、文化中心的东移和新思潮 117

二、六大师 120

三、哲学六宗思想的萌生 128

四、巫术与科学 132

五、史诗的开端 136

第二章 早期佛教 141

第一节 佛教的起源 141

一、佛教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基础 141

二、佛陀出世 144

三、早期佛教的特点 151

第二节 早期佛教的基本教义 155

一、四谛说 155

二、十二因缘说 158

三、业与轮回 159

四、五蕴说 162

五、无常与无我 164

六、五戒、十善 165

第三节 早期佛教的社会、伦理思想 168

一、四姓缘起论 168

二、众生平等说 175

三、政道观 183

四、幻想的大同世界 190

五、六方伦常 194

第四节 早期佛教经典和佛教文学 201

一、早期佛典的结集、流传和部派的分裂 201

二、巴利文、汉文和藏文佛典 205

三、早期佛教文学 211

一、波斯人的占领及其衰亡后的西北印度 219

第一节 波斯、马其顿人的入侵和帝国的建立 219

第三章 孔雀帝国的建立 219

二、马其顿人的入侵和海达斯皮斯河之战 224

三、孔雀王朝的建立和统一帝国的初步形成 229

第二节 古希腊人所描写的印度社会 231

一、自然、物产和居民 233

二、七个等级和奴隶 236

三、官僚机构和军事装备 240

四、首都和宫廷生活 242

五、社会生活习俗 243

六、婆罗门与沙门 248

第三节 考底利耶的治国安邦策 250

一、国家七要素说 251

二、君主论 252

三、大臣的选任和各类官职 256

四、密探政治 259

五、移民村的开拓 261

六、王室经济和商业的专利、管制政策 264

七、军事体制和军事建设 266

八、战争谋略 272

九、外交政策和策略 275

第四节 《摩奴法典》所反映的种姓法和习俗 276

一、四种姓(瓦尔那)的特征 277

二、首陀罗的社会地位问题 284

三、迦提和不可接触者 289

四、四生活期 292

五、婚姻和妇女地位 298

第一节 阿育王的统治和扩张 303

一、阿育王的生涯和称帝 303

第四章 阿育王和孔雀帝国衰落后的印度 303

二、羯陵伽战争和阿育王内外政策的变化 306

三、阿育王的官吏 310

四、阿育王与南印、西邻诸国的关系 316

第二节 阿育王铭文与正法 319

一、阿育王铭文及其分布 319

二、阿育王的正法 320

三、阿育王对正法的实践 324

四、阿育王的正法与佛教的关系 327

第三节 阿育王时期的佛教和艺术 329

一、阿育王皈依佛教及其宗教政策 329

二、阿育王崇佛 332

三、佛教的传播 336

四、中国现存的阿育王寺塔和佛舍利 339

五、阿育王时期的建筑和艺术 340

第四节 孔雀帝国衰亡后的印度 342

一、孔雀王朝和摩竭陀第一帝国的衰亡 342

二、孔雀帝国衰亡后的西北印度和贵霜帝国 344

三、大乘佛教的产生和佛教的东传 347

四、乾陀罗佛教艺术 350

结语——论古代印度社会性质和历史分期 353

一、奴隶制生产形态及其衰亡 353

二、古代村社农民的生产形态和土地私有权法律观念的增长 360

三、古代封邑和永久赐地 364

四、结论 368

译名对照表 372

附录 406

一、论佛陀与孔子的道德观 406

二、论阿育王和汉武帝 426

三、论东方型的古代社会——印度与中国 443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