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中西医结合医学
中西医结合医学

中西医结合医学PDF电子书下载

医药卫生

  • 电子书积分:54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张文康总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0
  • ISBN:7801560698
  • 页数:2436 页
图书介绍:
《中西医结合医学》目录

第一卷 总论 1

第一章 中西医结合基本概念 3

第一节 “中西医结合”的定义和内涵 3

第二节 “中西医结合”的相关概念 4

一、中西医结合事业 4

二、中西医结合方针 4

三、中西医结合方法 5

四、中西医结合人才 6

五、中西医结合机构 7

六、中西医结合学科 7

七、中西医结合理论 8

八、中西医结合医学模式 14

九、中西医结合医学 14

第三节 “中西医结合”研究与“中西医汇通”派 15

参考文献 16

第二章 中西医结合发展简史 17

第一节 历史悠久的中外医药交流 17

第二节 中西医汇通派及其产生 20

参考文献 30

第三章 中西医结合指导思想 32

第一节 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指导思想 33

第二节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34

第三节 中西医结合研究的基本原则 35

参考文献 36

第四章 中西医结合方针政策 37

第一节 中西医结合方针政策的理论基础 37

第二节 中西医结全方针政策的发展 39

参考文献 41

第五章 中西医结合的基本经验 43

参考文献 47

第一节 中西医结合治疗机构 48

第六章 中西医结合机构建设 48

第二节 中西医结合科研机构 54

参考文献 55

第七章 中西医结合成就与展望 57

第一节 中西医结合成就 57

第二节 中西医结合的发展前景 60

参考文献 61

第八章 中西医结合方法论概述 62

第一节 中西医结合研究的目的 63

第二节 充分利用现代科学研究方法 64

第三节 40年来中西医结合研究思路 68

第四节 进一步解放思想与开拓思路 69

参考文献 72

第二卷 基础医学 73

第一章 概论 75

第一节 阴阳学说研究方法与途径的探讨 75

第二节 脏象学说研究方法与途径的探讨 76

第三节 四诊研究方法与途径的探讨 79

第四节 经络研究方法与途径的探讨 81

第二章 阴阳学说研究 83

第一节 阴阳对立与统一的研究 83

第二节 阴阳转化与互根的研究 90

第三节 阴阳平衡的研究 93

第四节 国外阴阳研究概况 102

第五节 展望 104

参考文献 105

第三章 脏象学说研究 107

第一节 肾的研究 107

第二节 脾(胃)的研究 139

第三节 肺的研究 187

第四节 肝的研究 202

第五节 心的研究 219

参考文献 234

第四章 经络学说研究 242

第一节 循经感传现象的研究 244

第二节 经络生物物理特性及其机理的研究 247

第三节 经络化学特性的研究 251

第四节 可见经络现象与循经感觉异常现象的研究 252

第五节 经脉-脏腑相关与经脉-经脉相关的研究 252

第六节 经络气血实质的假说与相关实验 253

第七节 展望 255

参考文献 255

第五章 针刺镇痛学说研究 256

第一节 针灸治疗痛症的临床观察 257

第二节 针刺麻醉的研究 259

第三节 新型技术与针具的应用 267

第四节 中西医结合针刺镇痛研究的意义 268

第五节 展望 269

参考文献 269

第一节 气虚证的研究 271

第六章 气血学说研究 271

第二节 气滞证的研究 278

第三节 血瘀证的研究 281

第四节 血虚证的研究 285

参考文献 286

第七章 诊法学说研究 289

第一节 舌诊研究 289

第二节 脉诊研究 293

第三节 其他诊法研究 298

参考文献 301

第八章 证候学说研究 304

第一节 中医临床诊治体系——辨证论治的研究 304

第二节 证候实质研究 311

第三节 病证结合的研究 315

第四节 辨证论治电子计算机专家系统的研究 315

第五节 展望 316

参考文献 317

第九章 治则与治法学说研究 318

第一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319

第二节 治法的研究 319

参考文献 324

第十章 中西医结合生理学 325

第一节 中西医结合生理学总论 326

第二节 中医“气血”理论的生理学基础 343

第三节 中医“心脉”理论的生理学基础 350

第四节 中医“脾胃”、“肝胆”理论的生理学基础 363

第五节 中医“肾”理论的生理学基础 375

第六节 中医整体论的生理学基础 384

参考文献 393

第十一章 中西医结合病理学 396

第一节 病机理论 398

第二节 七情为病的现代病理 403

第三节 中医体质病理学 406

第四节 八纲的现代病理 428

第五节 中医“肾”理论的现代病理 440

第六节 中医脾胃理论的现代病理 445

第七节 辨证论治原理探讨——整体制约论 447

第八节 电子显微学在中西医结合研究中的应用 458

第九节 展望 461

参考文献 462

第十二章 中西医结合动物实验学 471

第一节 证候动物模型制备方法总论 475

第二节 证候动物模型制备方法各论 480

第三节 展望 494

参考文献 495

第十三章 中西医结合实验针灸学 497

第一节 穴位 498

第二节 针灸的镇痛作用 504

第三节 针灸的调整作用 511

第四节 针灸的防卫免疫作用 518

参考文献 520

第十四章 中西医结合免疫学 521

第一节 中医基础理论与免疫学 521

第二节 中药免疫学研究思路与基础理论实践 528

第三节 中西医结合治疗免疫性疾病 532

第四节 中西医结合免疫学实验及其应用 541

第五节 展望 547

参考文献 548

第十五章 中西医结合与分子生物学 551

第一节 分子生物学的主要研究技术及其工作原理 551

第二节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中医药研究方面的应用实例 554

第三节 展望 559

参考文献 560

第三卷 临床医学 563

第一节 心血管系统疾病 565

第一章 内科学 565

一、冠心病心绞痛 568

二、急性心肌梗死 575

三、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580

四、病毒性心肌炎 584

五、高血压病 589

第二节 呼吸系统疾病 594

一、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597

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601

三、支气管哮喘 607

四、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617

五、矽肺 630

第三节 消化系统疾病 633

一、食管炎 634

二、胃潴留 636

三、急性胃扩张 639

四、胃粘膜脱垂症 641

五、慢性胃炎 643

六、消化性溃疡 650

七、十二指肠炎 654

八、急性肠炎 656

九、肠结核 660

十、伪膜性肠炎 662

十一、肠道激惹综合征 665

十二、功能性消化不良 668

十三、吸收不良综合征 669

十四、腹泻 671

十五、便秘 672

十六、溃疡性结肠炎 673

十七、上消化道出血 676

十八、黄疸 679

十九、急性胆囊炎 683

二十、胆石症 686

二十一、急性胰腺炎 689

二十二、药物性肝病 695

二十三、肝硬化 697

第四节 泌尿系统疾病 703

一、肾小球疾病 703

二、肾功能衰竭 716

三、尿路感染 720

四、尿路结石 723

第五节 血液系统疾病 728

一、再生障碍性贫血 728

二、急性白血病 731

三、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734

四、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736

五、过敏性紫癜 739

六、白细胞减少症 742

七、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746

第六节 神经系统疾病 749

一、脑动脉硬化症 750

二、脑出血 753

三、脑梗塞 756

四、癫痫 759

五、痴呆 765

六、偏头痛 769

七、非特异性脑炎 773

八、多发性硬化 775

九、重症肌无力 778

十、急性感染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病 783

十一、坐骨神经痛 784

十二、脑外伤后综合征 787

十三、震颤麻痹 788

十四、肝豆状核变性 790

十五、运动神经元疾病 792

十六、肌张力障碍 796

第七节 内分泌与代谢疾病 797

一、糖尿病 797

二、甲状腺疾病 811

三、肾上腺疾病 816

四、垂体及其他疾病 818

第八节 结缔组织病 823

一、红斑狼疮 823

二、硬皮病 830

三、皮肌炎 835

参考文献 840

第二章 儿科学 863

第一节 呼吸系统疾病 864

一、反复呼吸道感染 864

二、小儿肺炎 867

第二节 消化系统疾病 874

一、厌食 874

二、婴幼儿腹泻 877

第三节 小儿肾脏疾病 881

一、急性肾小球肾炎 881

二、肾病综合征 883

第四节 感染性休克 885

第五节 颅内高压 892

第六节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898

参考文献 899

第三章 精神病学 905

第一节 精神分裂症 905

第二节 情感性精神病 908

第三节 神经症 909

参考文献 912

第四章 肿瘤学 914

第一节 中西医结合防治恶性肿瘤特色 914

第二节 中西医结合防治恶性肿瘤临床研究 925

第三节 中西医结合防治恶性肿瘤实验研究 945

第四节 评估与展望 951

参考文献 953

第五章 老年病学 957

第一节 老年期痴呆 958

第二节 老年糖尿病 960

第三节 老年骨质疏松症 963

第四节 前列腺肥大症 965

第五节 老年高血压病 967

第六节 老年冠心病 969

第七节 老年肺炎 972

参考文献 974

第六章 外科学 977

第一节 急腹症 978

第二节 疮疡 乳腺病 1021

第三节 周围血管疾病 1032

第四节 烧伤 1054

第五节 肛肠疾病 1061

参考文献 1071

第七章 急救医学 1079

第一节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1081

第二节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1083

第三节 急性肾功能衰竭 1084

第四节 应激性溃疡 1086

第五节 急性肝功能衰竭 1088

第六节 休克 1090

第七节 急性脑衰竭 1095

第八节 发热 1097

第九节 中毒 1100

第十节 “菌毒并治”防治感染性多系统脏器功能衰竭 1103

第十一节 多脏器功能损害综合征 1104

参考文献 1108

第一节 上肢骨干骨折 1112

第八章 骨伤科学 1112

第二节 下肢骨干骨折 1116

第三节 关节内骨折 1124

第四节 脊柱及骨盆骨折 1132

第五节 陈旧骨折 1138

第六节 感染开放性骨折 1141

第七节 关节脱位 1142

第八节 颈肩痛 1144

第九节 腰腿痛 1147

第十节 脊柱内脏相关性疾病 1149

第十一节 粘连性骨关节病 1151

第十二节 其他骨伤科疾病 1155

参考文献 1156

第九章 妇产科学 1156

第一节 卵巢轴的功能障碍 1157

第二节 月经过多 1165

第三节 痛经 1167

第四节 子宫内膜异位症 1168

第五节 更年期综合征 1170

第六节 生殖道炎症 1172

第七节 外阴白色病变 1177

第八节 异位妊娠 1179

第九节 反复自然流产 1180

第十节 围产医学与优生 1182

第十一节 针刺在妇产科的应用研究 1187

参考文献 1188

第十章 皮肤性病学 1192

第一节 化脓性皮肤病 1194

第二节 病毒性皮肤病 1197

第三节 皮肤真菌病 1203

第四节 银屑病(牛皮癣) 1208

第五节 变态反应性皮肤病 1213

第六节 神经性瘙痒性皮肤病 1219

第七节 色素障碍性皮肤病 1224

第八节 脱发病 1229

第九节 大疱性皮肤病 1231

第十节 麻风病 1235

第十一节 性传播疾病 1239

第十二节 艾滋病 1245

参考文献 1258

第十一章 眼科学 1265

第一节 病毒性角膜炎 1266

第二节 老年性白内障 1270

第三节 视网膜静脉阻塞 1272

第四节 儿童视神经萎缩 1274

第五节 视网膜色素变性 1276

参考文献 1280

第十二章 耳鼻咽喉科学 1283

第一节 聋病 1284

第二节 外耳中耳病 1290

第三节 变态反应性鼻炎 1295

第四节 鼻炎 鼻窦疾病 1299

第五节 嗓音医学 1302

第六节 言语医学 1304

第七节 咽喉疾病 1305

第十三章 口腔学 1313

第一节 牙体牙髓疾病 1313

第二节 牙周组织疾病 1320

第三节 口腔颌面部疾病 1324

第四节 口腔粘膜疾病 1329

第五节 干燥综合征 1338

第六节 舌痛症 1340

第七节 口腔保健与康复 1341

参考文献 1343

第十四章 针灸学 1348

第一节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1349

第二节 支气管哮喘 1354

第三节 三叉神经痛 1356

第四节 脑血管意外 1359

第五节 癫痫 1367

第六节 面神经炎 1370

第七节 糖尿病 1373

第八节 颈椎病 1376

参考文献 1378

第十五章 推拿学 1382

第一节 推拿功法 1382

第二节 推拿手法 1389

第三节 推拿常用穴位的现代研究 1394

第四节 推拿的临床研究 1395

第十六章 保健医学 1404

第一节 中医药延缓衰老的研究 1406

第二节 食物疗法的现代研究 1411

第三节 气功的现代研究 1413

第四节 传统运动方法的现代研究 1416

第五节 针灸保健方法的现代应用和研究 1418

第十七章 康复医学 1424

第一节 临床研究 1427

第二节 实验研究 1442

第三节 展望 1450

第十八章 护理学 1453

第一节 护理管理 1453

第二节 临床护理 1457

第三节 展望 1473

参考文献 1476

第十九章 医学气功学 1479

第一节 气功疗法特点 1480

第二节 气功祛病养生作用机理的现代研究 1482

第三节 气功锻炼的基本要领和方法 1490

第四节 气功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和有关问题 1495

第五节 气功临床治疗初步探讨 1500

第六节 展望 1519

参考文献 1520

第四卷 药学 1523

第一章 中药基本理论的中西医结合研究 1525

第一节 形性药性 1526

第二节 向位药性 1531

第三节 配伍药性 1534

第四节 禁忌 1539

参考文献 1542

第二章 生药学研究 1549

第一节 中药材资源普查与整理研究 1550

第二节 中药材的品种研究 1570

第三节 常用中药材的质量研究 1598

第四节 道地药材的研究 1608

第五节 植物亲缘关系、化学成分与疗效间联系性的研究 1624

第六节 药用植物栽培与药用动物养殖的研究 1627

第七节 中药材贮藏养护技术的研究 1654

第八节 中药材生物技术的研究 1657

第九节 无公害中药材生产技术的研究 1664

第十节 民族药的整理研究 1667

第十一节 海洋药物的整理研究 1678

参考文献 1684

第三章 中药药物化学研究 1689

第一节 甘草 1692

第二节 当归 1700

第三节 芍药 1703

第四节 青蒿 1704

第五节 金银花 1708

第六节 细辛 1713

第七节 黄芪 1724

第八节 钩藤 1729

第九节 黄连 1731

第十节 猪苓 1732

第十一节 黄芩 1733

第十二节 蟾酥 1738

第十三节 人参 1739

第十四节 三七 1744

第十五节 大黄 1747

第十六节 川贝 1748

第十七节 川芎 1749

第十八节 浙贝母 1751

第十九节 党参 1752

第二十节 柴胡 1754

参考文献 1756

第四章 中药药理学研究 1765

第一节 解表药 1766

第二节 温里药 1787

第三节 清热药 1792

第四节 芳香化湿药 1844

第五节 利水渗湿药 1849

第六节 祛风湿药 1867

第七节 理气药 1881

第八节 消食药 1885

第九节 驱虫药 1887

第十节 止血药 1896

第十一节 活血化瘀药 1902

第十二节 化痰止咳平喘药 1911

第十三节 安神药 1921

第十四节 平肝息风药 1925

第十五节 开窍药 1930

第十六节 补虚药 1934

第十七节 收涩药 1959

参考文献 1967

第五章 中药炮制学研究 1985

第一节 炮制文献研究 1991

第二节 现代炮制理论研究 1994

第三节 炮制工艺研究 2000

第四节 饮片质量标准研究 2001

第五节 炮制机械设备研究 2002

第六节 常用药物炮制研究 2004

第七节 展望 2061

参考文献 2062

第六章 中药制剂学研究 2076

第一节 合剂 2081

第二节 流浸膏剂 2083

第三节 酒剂 2084

第四节 酊剂 2086

第五节 露剂 2088

第六节 糖浆剂 2088

第七节 口服液剂 2091

第八节 内服膏剂(膏滋) 2094

第九节 散剂 2095

第十节 冲剂 2097

第十一节 硬胶囊剂 2101

第十二节 软胶囊剂 2104

第十三节 片剂 2106

第十四节 丸剂 2115

第十五节 锭剂 2120

第十六节 软膏剂 2121

第十七节 橡胶膏剂 2122

第十八节 油剂 2126

第十九节 栓剂 2128

第二十节 气雾剂 2131

第二十一节 注射剂 2131

第七章 方剂学研究 2141

第一节 解表剂 2143

第二节 清热剂 2151

第三节 泻下剂 2160

第四节 温里剂 2162

第五节 补益剂 2164

第六节 固涩剂 2185

第七节 理气剂 2186

第八节 理血剂 2188

第九节 祛痰剂 2192

第十节 祛湿剂 2195

第十一节 消导剂 2199

第十二节 治风剂 2203

第十三节 治燥剂 2204

第十四节 和解剂 2207

第十五节 急救剂 2208

第十六节 驱虫剂 2214

第十七节 外用剂 2218

参考文献 2219

第八章 中西医结合中药新药的研究与开发 2233

第一节 中西医结合在中药新药研究与开发工作中的重要意义 2234

第二节 中药新药发展概况 2235

第三节 积极开展中药新药研究 提高中药新药水平 2239

第五卷 附篇 2241

第一章 中西医结合大事记 2243

第一节 大事记 2243

第二节 领导题词 2249

第二章 主要中西医结合和中医现代化科研成果 2251

第一节 基础理论研究 2258

第二节 内科 2264

第三节 急腹症 2289

第四节 外科 2292

第五节 骨伤科 2297

第六节 计划生育 2306

第七节 妇科 2309

第八节 儿科 2312

第九节 肿瘤科 2314

第十节 神经精神科 2318

第十一节 皮肤科 2321

第十二节 耳鼻及眼科 2322

第十三节 针刺麻醉及机理研究 2324

第十四节 针灸 2339

第十五节 中药麻醉 2348

第十六节 中药材 2349

第十七节 中成药 2375

第十八节 中草药 2396

第十九节 制药工艺 2419

第二十节 医疗、制药器械 2424

第二十一节 实验模型、软件及微机系统 2428

第二十二节 软课题及其他 2431

参考文献 2433

第三章 主要中西医结合刊物 2434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