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病理生理学
病理生理学

病理生理学PDF电子书下载

医药卫生

  • 电子书积分:10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苏静怡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7
  • ISBN:7810347144
  • 页数:225 页
图书介绍:
上一篇:中国针灸器械学下一篇:血液细胞学
《病理生理学》目录

第一章 病理生理学总论 1

第一节 病理生理学的基本任务和发展简史 1

第二节 疾病概念 1

目录 1

第三节 病因学总论 2

一、疾病发生的外因 3

二、疾病发生的内因 3

第四节 发病学总论 5

一、疾病发生的一般规律 5

二、疾病发展的一般规律——疾病过程中的因果交替规律 6

三、疾病转归的一般规律 7

四、复活问题 8

五、死亡的概念 9

第一节 正常人体内水与电解质的分布与调节 11

一、人体水的含量与分布 11

第二章 水和电解质代谢障碍 11

二、体液中的电解质 12

三、人体水的出入量 13

四、水与电解质代谢的调节 14

第二节 水和电解质代谢紊乱 16

一、脱水 16

二、水中毒 19

第三节 钾代谢紊乱 20

三、慢性细胞内渗透压降低(无症状性低血钠) 20

一、低钾血症 21

二、高钾血症 27

第四节 镁代谢紊乱 32

一、低镁血症 33

二、高镁血症 35

第五节 钙、磷代谢紊乱 36

一、高钙血症 37

二、低钙血症 38

三、高磷血症及低磷血症 39

第三章 酸碱平衡紊乱 41

第一节 酸碱平衡及其调节 41

一、缓冲系统的调节作用 41

二、呼吸的调节作用 42

三、肾脏的调节作用 43

第二节 酸碱平衡的测定指标及其意义 45

一、pH 45

二、二氧化碳分压 45

三、二氧化碳结合力 45

四、标准碳酸氢盐和实际碳酸氢盐 46

五、血浆二氧化碳总量 46

六、缓冲碱 46

七、碱剩余和碱缺失 47

八、负离子间隙 47

第三节 单纯型酸碱平衡紊乱 47

一、代谢性酸中毒 47

二、呼吸性酸中毒 50

三、代谢性碱中毒 52

四、呼吸性碱中毒 53

第四节 混合型酸碱平衡紊乱 55

第五节 判断酸碱平衡紊乱的方法及其病理生理基础 56

一、以pH值判断酸中毒或碱中毒 57

二、以原发因素判别代谢性或呼吸性酸碱平衡紊乱 57

三、以代偿调节是否合乎规律判别单纯型或混合型酸碱平衡紊乱 57

四、以AG值判别二、三重性酸碱平衡紊乱 59

第六节 病例分析 59

第四章 水肿 61

第一节 概述 61

一、水肿的概念 61

二、水肿的原因及其临床表现 61

三、水肿的分类 61

第二节 水肿发生、发展的机制 62

一、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失衡——组织液生成多于回流 62

二、体内外液体交换失衡——钠、水潴留 64

一、心性水肿 66

第三节 心性、肾性及肝性水肿 66

二、肾性水肿 67

三、肝性水肿 68

第四节 肺、脑水肿 69

一、肺水肿 69

二、脑水肿 70

第五节 水肿对机体的影响 71

第五章 缺氧 72

第一节 缺氧的类型及血氧变化的特点 72

一、乏氧性缺氧 73

二、血液性缺氧 73

三、循环性缺氧 74

四、组织中毒性缺氧 75

第二节 缺氧时机体的机能和代谢变化 76

二、循环系统的变化 77

一、呼吸系统的变化 77

三、血液系统的变化 80

四、中枢神经系统的变化 82

第三节 缺氧时组织细胞的变化 83

一、细胞内氧的利用 83

二、缺氧时细胞氧代谢的变化 83

三、缺氧时细胞的代偿性变化 84

四、缺氧对组织细胞的损伤 84

第四节 影响机体对缺氧耐受性的因素 85

第五节 缺氧的治疗 85

一、氧疗 85

二、氧中毒 86

第六章 发热 87

第一节 发热的原因 87

一、传染性发热 87

第二节 发热的发病机理 88

二、非传染性发热 88

一、外源性致热原的性质和作用 89

二、内源性致热原引起发热的机理 89

第三节 发热的经过 92

一、体温上升期 92

二、高热持续期 93

三、体温下降期 93

四、热型及其分类 93

一、物质代谢变化 94

第四节 影响发热的主要因素 94

第五节 发热时机体的物质代谢与机能变化 94

二、机能变化 95

第六节 发热的处理原则 96

第七章 休克 98

第一节 休克的原因 98

第二节 休克的分类 98

第三节 休克的发生发展过程及其发病机制 99

一、病因学分类 99

二、发病学分类 99

一、休克初期 100

二、休克期 102

三、休克晚期 103

第四节 体液因素在休克发病过程中的作用 104

一、儿茶酚胺 104

二、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 105

三、组织胺 105

四、溶酶体水解酶——肽类休克因子 106

五、前列腺环素—血栓素系统 106

六、内源性鸦片样物质 107

七、血小板激活因子 107

八、肿瘤坏死因子或恶液质因子 107

九、血管内皮素 108

十、内皮舒张因子 108

第五节 休克过程中细胞和代谢的变化 109

一、心功能变化 110

第六节 休克时器官功能的变化 110

二、脑功能变化 111

三、肾功能变化 111

四、肺呼吸功能变化 112

五、胃肠道功能变化 113

六、肝脏功能变化 113

七、多器官功能衰竭 113

三、心源性休克 115

四、过敏性休克 115

一、感染性休克 115

二、烧伤性休克 115

第七节 各型休克的特点 115

五、神经源性休克 116

第八节 休克的防治原则 116

一、重视预防 116

二、及时抢救 116

二、根据机体代偿状态分型 119

一、根据病情进展速度分型 119

第八章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119

第一节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概述 119

第二节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病因学 120

一、原因 120

二、诱因 121

第三节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发病学 123

一、血管内皮广泛损伤,激活Ⅻ因子,触发内源性凝血过程 123

二、组织严重破坏,导致组织因子入血,触发外源性凝血过程 124

三、血细胞大量损伤,释放各种促凝及使血小板聚集的物质 125

四、其他促凝物质入血 126

第四节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对机体的影响及临床表现 128

一、凝血功能障碍诱发出血 128

二、循环功能紊乱引起休克 129

三、微血栓导致缺血性器官损伤 129

四、红细胞机械损伤导致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 129

五、凝血及纤溶时化验指标的改变 130

一、病因学防治 131

二、发病学防治 131

第五节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防治原则 131

第九章 缺血—再灌注损伤与缺血预处理(预适应) 133

第一节 缺血—再灌注损伤 133

一、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概念 133

二、心和脑的缺血—再灌注损伤 134

三、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 135

四、对缺血—再灌注损伤防治措施的实验探索 139

第二节 缺血预处理(预适应) 140

一、概述 140

二、预处理的保护时间及范围 140

三、预处理的保护机理 141

四、预处理保护现象的临床应用展望 143

第一节 呼吸功能不全的病因发病学 145

一、肺泡通气不足 145

第十章 肺功能不全 145

二、弥散障碍 148

三、肺泡通气与血流比例失调 148

四、临床常见的呼吸功能不全举例——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 150

第二节 呼吸功能不全时机体的变化 151

一、血液气体的变化 152

二、中枢神经系统的变化——肺性脑病 153

三、循环系统功能障碍——肺心病 154

六、呼吸系统的机能变化 155

四、肾机能障碍 155

五、消化系统机能障碍 155

第三节 肺非呼吸功能的变化 156

一、肺的滤过作用 156

二、肺和呼吸道的免疫、防御机能 157

三、肺内代谢 157

四、激素异位综合征 158

第四节 呼吸衰竭的防治原则 159

一、心室负荷过度 160

第十一章 心力衰竭 160

第一节 心力衰竭的病因学 160

二、心肌缺氧 161

三、弥漫性心肌病变 162

四、心律失常或传导障碍 163

第二节 心力衰竭的分类 163

一、根据心脏的受损部位 163

二、根据发生的速度 164

三、根据心力衰竭时心输出量的高低 164

第三节 心力衰竭时机体的代偿 164

一、机能的代偿 164

二、代谢的代偿——组织摄氧和利用氧的能力增强 167

三、结构的代偿——心肌肥大 167

第四节 心力衰竭的诱因 168

第五节 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 168

一、心肌收缩功能障碍 170

二、心肌舒张功能障碍 173

第六节 心力衰竭时机体的机能和代谢变化 174

一、心血管系统的变化 174

二、肺呼吸功能的变化 176

三、肝脏和消化系统功能的改变 177

四、肾脏功能的改变 177

五、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 177

第七节 心力衰竭的防治原则 177

一、针对病因采取适当措施 177

二、消除诱因 177

三、消除心力衰竭的急性症状 178

四、改善组织的缺氧 179

第十二章 肝功能障碍与衰竭 181

第一节 肝脏疾病的病因学 181

一、环境性因素 181

第二节 肝功能障碍 182

一、代谢障碍 182

二、遗传性因素 182

二、胆汁分泌与排泄障碍 183

三、凝血障碍 183

四、免疫功能障碍 183

五、生物转化功能障碍 184

第三节 肝功能衰竭 185

二、分类及其病因 186

三、肝性脑病 186

一、概念 186

四、肝性肾功能衰竭 194

五、防治原则 196

第十三章 黄疸 199

第一节 高胆红素血症的病理生理 199

一、胆红素生成障碍 199

二、胆红素在血液中运输障碍 201

三、胆红素在肝内代谢过程的障碍 201

五、高胆红素血症对机体的影响 203

四、胆红素的肝外排泄障碍 203

第二节 肝内胆汁淤积的病理生理 204

一、肝内胆汁淤积的发生机理 205

二、胆汁淤积对机体的影响 207

第十四章 肾功能衰竭 209

第一节 急性肾功能衰竭 209

一、病因与分类 209

二、发病机制 210

三、临床经过和表现 213

四、防治原则 216

第二节 慢性肾功能衰竭 217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217

二、对机体的影响 218

第三节 尿毒症 222

一、尿毒症的主要临床表现 222

二、尿毒症的发病机制 224

三、尿毒症的防治原则 22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