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中医病机论  从基础到临床
中医病机论  从基础到临床

中医病机论 从基础到临床PDF电子书下载

医药卫生

  • 电子书积分:16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成肇智,李咸荣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7
  • ISBN:7506716917
  • 页数:501 页
图书介绍:
《中医病机论 从基础到临床》目录

第一章 病机理论的源流 1

第一节 《黄帝内经》时代--奠基期 1

第二节 东汉~隋代--形成期 4

第三节 唐代~清代--充实和争鸣期 5

第四节 新中国成立后--学科独立和变革期 8

第二章 病机 10

第一节 病机的概念 10

一、病机的定义 10

二、病机的属性 12

(一)病机与证候的同一性和差异性 12

(二)病机定位的整体性和系统性 12

(三)病机时相的阶段性和连续性 13

(四)病机表述的纲要性和灵活性 14

第二节 病机的构成 15

一、正邪斗争 16

(一)正气和病邪的概念 16

(三)正邪斗争和病机 17

(二)正邪斗争和发病 17

二、病机的要素 18

(一)横向成分--对症理状态的剖析 18

1.病邪 19

2.病性 50

3.病位 56

4.病势 61

1.发病 63

(二)纵向成分--对病变过程的概括 63

2.病持 65

3.病传 65

4.病归 69

5.病程阶段 70

三、病机的表述形式 73

第三节 病机的分类 75

一、单候病机、阶段病机和全程病机 76

(一)单候病机 76

(二)阶段病机 76

(三)全程病机 77

二、基础病机和特定病机 79

(一)基础病机 79

(二)特定病机 79

三、单一病机和复合病机 80

(一)单一病机 80

(二)复合病机 81

第四节 病机和其它中医范畴的关系 82

一、病机和脏象、经络 82

(一)病机和脏象 83

(二)病机和经络 85

二、病机和体质、环境 86

(一)病机和体质 86

(二)病机和环境 90

1.病机和自然环境 90

2.病机和社会环境 92

三、病机和证候、证型 96

(一)病机和证候 96

(二)病机和证型 98

(一)病机和病因 101

四、病机和病因、病程 101

(二)病机和病程 103

第三章 病机学概论 105

第一节 病机学的概念 105

一、病机学的定义 105

二、病机学的学科性质和范围 107

三、病机学和相关学科的关系 107

一、据证求机,证机互察 109

第二节 病机学的研究方法 109

二、系统联系,类比推理 110

三、源于实践,验之临床 113

四、应用科技,引进实验 116

第三节 病机学纲要 117

一、病因学 117

(一)病因的概念 117

(二)病因和病邪的联系与区别 118

(三)病因的分类及各类病因的致病规律 121

2.情志过激 124

1.时气外感 124

3.饮食不调 125

4.劳逸失度 127

5.外物伤形 129

6.毒物中人 131

7.病气遗传 133

二、发病学 135

(一)发病原理 135

1.病邪存在是发病的条件 136

2.正气相对不足是发病的根本原因 137

3.正和邪在发病中的辩证关系 138

(二)受邪途径 139

1.外来病邪的侵入途径 140

2.内生病邪的形成机制 142

(三)发病形式 143

1.即发 143

2.潜发 143

4.复发 144

3.继发 144

三、基础病机 146

(一)整体性基础病机 147

1.阴阳失调 147

2.正邪盛衰 157

3.精气神失常 161

(二)定位性基础病机 182

1.表里病机 183

2.脏腑病机 183

3.经络病机 203

四、疾病的传变 210

(一)外感 疾病的传变 210

1.六经传变 211

2.卫气营血传变 211

3.三焦传变 212

4.表里分传 212

2.脏腑表里传变 213

3.脏、窍互传和脏、体互传 213

1.相邻传变 213

(二)内伤疾病的传变 213

4.五脏(腑)生克相传 214

5.气血传变 214

五、常见的单候病机 215

(一)发热 215

(二)身寒 219

(三)口渴 221

(四)排汗异常 222

(五)疼痛 224

(六)瘙痒 227

(七)麻木 229

(八)痞闷 230

(九)胀满 231

(十)浮肿 232

(十一)消瘦 234

(十二)疲乏 235

(十三)瘫痪 235

(十四)拘急、强直 236

(十五)抽搐 238

(十六)振颤 239

(十七)烦躁 240

(十八)狂乱 241

(十九)嗜睡 242

(二十)昏迷 243

(二十一)斑疹 244

(二十二)纳呆 246

(二十三)易饥 247

(二十四)小便失禁 248

一、审察病机是中医诊疗的关键环节 249

第四节 病机学--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核心 249

二、审机定治是中医学术的主要特色 251

三、病机研究是发展中医学的突破口 260

第五节 病机学的现代研究进展 264

一、寒和热 267

二、虚和实 269

三、阴虚和阳虚 277

四、脾虚 282

五、肾虚 289

六、肝郁 293

七、血瘀 297

八、湿邪 307

九、衰老 312

十、病机的动物模型 328

(一)整体性基础病机 329

1.阴阳失调 329

2.气血虚实 330

(二)定位性基础病机 331

1.病邪在表 331

2.肺系病机 331

3.脾系病机 332

4.肝系病机 332

5.心系病机 333

6.肾系病机 333

7.温病卫气营血病机 334

第一节 辨证识机 336

一、辨证识机的概念 336

第四章 审机定治 336

二、中医诊断的结论 339

三、审察病机的要点 342

(一)收集证候力求全面、客观 342

(二)辨析证候明确主次、因果 345

(三)识别病机综合邪、性、位、势 348

(四)表述病机达到准、明、简、顺 352

第二节 以机定治 354

一、针对病机的求本治疗 354

二、证、机、法、方的一致性 355

三、病名诊断、个体性质和外部环境对治疗的影响 357

四、审机定治的临床应用举隅 366

第三节 病机制剂疗法 372

一、提出的背景--当代中医药界的难题 372

二、病机制剂疗法的概念和依据 374

三、常用的病机制剂 385

(一)病机制剂的研制原则 385

(二)常用病机制剂的证、机、法、方 386

1.气分病机制剂 386

2.血分病机制剂 387

3.津液病机制剂 389

4.表分病机制剂 390

5.肺系病机制剂 391

6.脾系病机制剂 394

7.肝系病机制剂 396

8.心系病机制剂 399

9.肾系病机制剂 401

10.经络病机制剂 405

四、病机制剂疗法的临床应用 409

(一)呼吸系统疾病 413

1.感冒 413

2.支气管炎 413

3.支气管哮喘 414

4.肺炎 415

5.肺结核 416

6.支气管扩张 417

7.胸膜炎 417

2.高血压病 418

(二)心血管系统疾病 418

1.心律失常 418

3.高脂血症 419

4.冠心病(心绞痛) 420

5.病毒性心肌炎 421

6.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422

(三)消化系统疾病 423

1.慢性胃炎 423

2.消化性溃疡 425

3.胰腺炎 426

4.胆囊炎和胆石症 427

5.病毒性肝炎 428

6.肝硬化 429

7.阑尾炎 430

8.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 431

9.细菌性痢病 432

10.泄泻 433

11.便秘 434

1.急性肾小球肾炎 435

(四)泌尿系统疾病 435

2.慢性肾小球肾炎 436

3.肾病综合征 437

4.泌尿系感染 438

5.慢性肾功能衰竭 439

6.尿石症 440

7.遗尿 441

1.阳痿 442

(五)生殖系统疾病 442

2.前列腺炎 443

3.男性不育 444

4.月经失调 445

5.痛经 447

6.闭经 447

7.功能性子宫出血 448

8.子宫内膜异位症 449

9.盆腔炎 450

10.子宫肌瘤 451

11.习惯性流产 452

12.不孕症 453

(六)神经精神系统疾病 454

1.头痛 454

2.三叉神经痛 455

3.坐骨神经痛 456

4.面神经炎 457

5.内耳眩晕 457

6.急性脑血管病 458

7.脑动脉硬化病 460

8.震颤麻痹 461

9.癫痫 461

10.重症肌无力 462

11.神经症 463

12.精神分裂症 464

(七)内分泌系统和新陈代谢疾病 465

1.糖尿病 465

2.甲状腺功能亢进 466

3.更年期综合征 467

4.前列腺增生 468

5.乳腺增生 469

6.单纯性肥胖症 470

(八)血液系统疾病 471

1.再生障碍性贫血 471

2.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472

3.白细胞减少症和粒细胞缺乏症 473

(九)骨与关节疾病 474

1.颈椎病 474

2.肩关节周围炎 476

3.腰椎间盘突出症 477

4.腰椎退行性变 477

5.骨质疏松症 478

6.风湿性关节炎 479

7.类风湿性关节炎 480

(十)皮肤疾病 481

1.带状疱疹 481

2.湿疹 482

3.荨麻疹 483

4.神经性皮炎 484

5.皮肤瘙痒症 485

6.痤疮 486

7.白癜风 486

8.斑秃 487

(十一)五官疾病 488

1.视网膜静脉阻塞 488

2.视神经萎缩 489

3.耳鸣、耳聋 490

4.过敏性鼻炎 491

5.慢性鼻炎 492

6.萎缩性鼻炎 493

7.慢性咽炎 494

8.慢性喉炎 495

9.牙周病 495

10.复发性口腔溃疡 496

〔附〕主要参考书目 498

一、古典医籍 498

二、现代书籍 499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