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中医心理学
中医心理学

中医心理学PDF电子书下载

医药卫生

  • 电子书积分:1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张伯华编著
  • 出 版 社:北京: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5
  • ISBN:703004469X
  • 页数:283 页
图书介绍:本书揭示了心理暗示和环境因素对临床效应的影响
《中医心理学》目录

目录 1

中国传统医学丛书序 1

前言 1

第一章中医心理学发展简史 1

第一节 远古至春秋时期 1

目录 1

第一节 远古至春秋时期 1

第一章中医心理学发展简史 1

前言 1

中国传统医学丛书序 1

第二节 春秋至西汉时期 2

第二节 春秋至西汉时期 2

第三节 东汉三国时期 7

第三节 东汉三国时期 7

第四节 晋代至唐代 8

第四节 晋代至唐代 8

第五节 宋金元时期 11

第五节 宋金元时期 11

第六节 明清时期 17

第六节 明清时期 17

第七节 中医心理学的现状 20

第七节 中医心理学的现状 20

第一节中医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23

一、基本理论部分 23

第二章中医心理学概况 23

第一节中医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23

一、基本理论部分 23

第二章中医心理学概况 23

二、实践部分 24

二、实践部分 24

一、整体性 25

第二节 中医心理学的特点 25

第二节 中医心理学的特点 25

一、整体性 25

二、传统性 27

二、传统性 27

三、实践性 30

三、实践性 30

一、与普通心理学的关系 31

一、与普通心理学的关系 31

第三节 中医心理学与相关学科 31

第三节 中医心理学与相关学科 31

三、与精神病学的关系 32

二、与医学心理学的关系 32

二、与医学心理学的关系 32

三、与精神病学的关系 32

一、人的心理现象 34

第一节 人的心理现象 34

第三章心理现象的传统认识 34

第一节 人的心理现象 34

第三章心理现象的传统认识 34

一、人的心理现象 34

二、心理现象的科学理解 36

二、心理现象的科学理解 36

第二节 心理现象的传统描述 39

一、精神 39

第二节 心理现象的传统描述 39

一、精神 39

二、魂、魄 40

二、魂、魄 40

三、意、志 42

三、意、志 42

四、思、虑 44

五、智 44

四、思、虑 44

五、智 44

六、情志 45

六、情志 45

七、欲 48

七、欲 48

八、性 49

八、性 49

第一节形神合一论 51

第一节形神合一论 51

第四章中医心理学基础理论 51

第四章中医心理学基础理论 51

一、形、神的涵义 51

一、形、神的涵义 51

二、形神合一 52

二、形神合一 52

第二节 心主神明论 56

一、心与心理活动过程 56

一、心与心理活动过程 56

第二节 心主神明论 56

二、心对心理活动的间接统帅作用 58

二、心对心理活动的间接统帅作用 58

三、脑与心理活动的关系 60

三、脑与心理活动的关系 60

一、五脏神明 62

第三节 五脏神明论 62

一、五脏神明 62

第三节 五脏神明论 62

二、脏腑气血是五脏神明的物质基础 64

二、脏腑气血是五脏神明的物质基础 64

三、五脏神明论辨析 65

三、五脏神明论辨析 65

第四节 脏腑情志论 67

第四节 脏腑情志论 67

一、情志活动以脏腑生理为基础 68

一、情志活动以脏腑生理为基础 68

二、情志活动对脏腑的反作用 69

二、情志活动对脏腑的反作用 69

三、心神在情志活动中的主导作用 70

四、情志变动的原因 70

三、心神在情志活动中的主导作用 70

四、情志变动的原因 70

一、中医“气质”的涵义 72

第五节 个性气质论 72

第五节 个性气质论 72

一、中医“气质”的涵义 72

二、中医气质分类 73

二、中医气质分类 73

三、中医气质学说的临床意义 80

三、中医气质学说的临床意义 80

四、中医个性气质学说的方法论意义 83

四、中医个性气质学说的方法论意义 83

一、阴阳消长与睡眠 84

第六节 阴阳睡梦论 84

第六节 阴阳睡梦论 84

一、阴阳消长与睡眠 84

二、阴阳消长与梦境 86

二、阴阳消长与梦境 86

第五章中医心理病机 90

第一节 情志因素的致病机理 90

一、情志因素的致病作用 90

第五章中医心理病机 90

第一节 情志因素的致病机理 90

一、情志因素的致病作用 90

二、情志内伤的基本病理变化 94

二、情志内伤的基本病理变化 94

第二节 个性心理差异在情志疾病中的意义 101

第二节 个性心理差异在情志疾病中的意义 101

第一节 概说 104

一、中医心理诊断的涵义 104

第六章中医心理诊断 104

一、中医心理诊断的涵义 104

第六章中医心理诊断 104

第一节 概说 104

二、中医心理诊断的意义 105

二、中医心理诊断的意义 105

第二节 中医心理诊断的传统方法 107

一、望诊 107

一、望诊 107

第二节 中医心理诊断的传统方法 107

二、闻诊 110

二、闻诊 110

三、问诊 114

三、问诊 114

四、切诊 117

四、切诊 117

一、五态性格测验 123

第三节 中医心理诊断的其他方法 123

第三节 中医心理诊断的其他方法 123

一、五态性格测验 123

二、析梦诊病 125

二、析梦诊病 125

三、其他 127

三、其他 127

第四节 七情临床辨析 128

第四节 七情临床辨析 128

二、怒伤肝证候 129

一、喜伤心证候 129

三、思伤脾证候 129

三、思伤脾证候 129

二、怒伤肝证候 129

一、喜伤心证候 129

五、恐伤肾证候 130

四、悲伤肺证候 130

五、恐伤肾证候 130

四、悲伤肺证候 130

六、惊伤证候 131

七、忧伤证候 131

六、惊伤证候 131

七、忧伤证候 131

一、狂证 132

一、狂证 132

第七章中医临床常见的心理病证 132

第一节 以心理障碍为主要表现的病证 132

第一节 以心理障碍为主要表现的病证 132

第七章中医临床常见的心理病证 132

二、癫证 136

二、癫证 136

三、痫证 139

三、痫证 139

四、郁证 140

四、郁证 140

五、脏躁 143

五、脏躁 143

六、不寐 145

六、不寐 145

七、健忘 148

七、健忘 148

一、心悸 150

第二节 以躯体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情志病证 150

一、心悸 150

第二节 以躯体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情志病证 150

二、眩晕 152

二、眩晕 152

三、胁痛 155

三、胁痛 155

四、胃脘痛 157

四、胃脘痛 157

五、呃逆 159

五、呃逆 159

六、奔豚气 161

六、奔豚气 161

七、痛泻 162

七、痛泻 162

八、噎膈 163

八、噎膈 163

九、阳痿 165

九、阳痿 165

第八章中医心理治疗概述 168

第一节 中医心理治疗的涵义 168

第八章中医心理治疗概述 168

第一节 中医心理治疗的涵义 168

第二节 中医心理治疗的特点 170

第二节 中医心理治疗的特点 170

一、心身并治的整体观 170

一、心身并治的整体观 170

二、尊重实际的“辨证施治” 171

二、尊重实际的“辨证施治” 171

一、根据疾病心身关系的分类 172

一、根据疾病心身关系的分类 172

第三节 中医心理治疗分类 172

第三节 中医心理治疗分类 172

二、根据心理活动的性质的分类 175

二、根据心理活动的性质的分类 175

第四节 中医心理治疗的应用原则 178

第四节 中医心理治疗的应用原则 178

第九章中医意疗 180

第一节 情志疗法 180

第一节 情志疗法 180

第九章中医意疗 180

一、情志相胜疗法 181

一、情志相胜疗法 181

二、两极情志疗法 190

二、两极情志疗法 190

第二节 移念疗法 192

第二节 移念疗法 192

第三节 语言疏导疗法 194

第三节 语言疏导疗法 194

第四节 顺势利导疗法 197

第四节 顺势利导疗法 197

第五节 内观静养疗法 199

第五节 内观静养疗法 199

第一节 心理病证的常用中药 203

第十章心理病证的常用方药 203

一、疏肝理气药 203

一、疏肝理气药 203

第一节 心理病证的常用中药 203

第十章心理病证的常用方药 203

二、安神药 204

二、安神药 204

三、祛痰药 206

三、祛痰药 206

五、活血化瘀药 207

四、开窍药 207

四、开窍药 207

五、活血化瘀药 207

六、清热泻火药 208

六、清热泻火药 208

七、补益药 209

七、补益药 209

第二节 心理病证的常用方剂 210

一、疏肝解郁剂 210

第二节 心理病证的常用方剂 210

一、疏肝解郁剂 210

二、重镇安神剂 212

二、重镇安神剂 212

三、养心安神剂 213

三、养心安神剂 213

附:交通心肾法 216

四、祛痰剂 216

附:交通心肾法 216

四、祛痰剂 216

五、祛瘀剂 218

五、祛瘀剂 218

六、清热泻火剂 219

六、清热泻火剂 219

七、补益剂 221

七、补益剂 221

一、针灸对心理疾病的直接治疗作用 224

第一节 心理疾病的针灸治疗 224

第十一章针灸中的心理学问题 224

一、针灸对心理疾病的直接治疗作用 224

第一节 心理疾病的针灸治疗 224

第十一章针灸中的心理学问题 224

二、假借针灸疗心病 234

二、假借针灸疗心病 234

第二节 针灸治疗过程中的心理学问题 235

第二节 针灸治疗过程中的心理学问题 235

一、“治神”对针刺疗效的影响 236

一、“治神”对针刺疗效的影响 236

二、针刺过程中患者的察神与治神 238

二、针刺过程中患者的察神与治神 238

三、患者个性心理与针刺治疗 241

三、患者个性心理与针刺治疗 241

四、医生施针过程中的“治神” 244

四、医生施针过程中的“治神” 244

第十二章传统音乐疗法 246

第十二章传统音乐疗法 246

第一节 音乐治疗作用的传统认识 246

第一节 音乐治疗作用的传统认识 246

第二节 传统音乐治疗实施原则 248

第二节 传统音乐治疗实施原则 248

一、相胜原则 248

二、补虚原则 248

二、补虚原则 248

一、相胜原则 248

三、因势利导原则 249

三、因势利导原则 249

第三节传统音乐疗法的应用 250

一、音乐安神疗法 250

一、音乐安神疗法 250

第三节传统音乐疗法的应用 250

二、音乐开郁疗法 251

二、音乐开郁疗法 251

三、音乐悲哀疗法 252

三、音乐悲哀疗法 252

四、音乐激励疗法 253

四、音乐激励疗法 253

第十三章中医心理养生 255

第一节 中医心理养生概述 255

一、心理健康的标准 255

一、心理健康的标准 255

第一节 中医心理养生概述 255

第十三章中医心理养生 255

二、中医心理养生的基本原则 256

二、中医心理养生的基本原则 256

第二节 不同人群的心理养生 267

一、小儿心理保健 267

一、小儿心理保健 267

第二节 不同人群的心理养生 267

二、妇女心理保健 270

二、妇女心理保健 270

三、老年人心理保健 274

三、老年人心理保健 274

参考文献 280

参考文献 280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