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与中国近代文化PDF电子书下载
- 电子书积分:1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成晓军著
- 出 版 社:长沙:湖南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1
- ISBN:7543801426
- 页数:281 页
第一章 从中国近代文化史的角度研究曾国藩 1
一、文化内涵及中国文化的特点 1
二、研究中国近代文化史不能撇开曾国藩 5
三、如何突破这个主题 11
第二章 曾国藩与中国近代士大夫的政治观 16
一、“忧虑”、“血诚”和失望——曾国藩对清末政治的关注和批评 16
二、肇源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以礼自治”和“以礼治人” 23
三、肇源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恕道”和”仁术” 32
四、旨在转移社会风气的人才观 38
第三章 曾国藩与中国近代士大夫的人生哲学 57
一、“匡时救世”的人生目的及其影响 57
二、处世为人为主体的精神修养及其影响 65
第四章 曾国藩与中国近代官僚士大夫的治军方略 84
一、“胜则相忌,败不相救”——曾国藩对清末军事腐朽实情的深刻认识 84
二、肇源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治军方略 88
三、曾国藩的治军方略对中国近代官僚士大夫的影响 101
第五章 曾国藩与中国近代士大夫的治学观 114
一、“格物”与“诚意”——曾国藩的治学目的 114
二、看、读、写、作与专精一业、专攻一学——曾国藩的治学方法 121
三、曾国藩的治学观对中国近代士大夫的影响 131
第六章 曾国藩与中国近代士大夫的文学艺术观 139
一、“文以载道”与“卫道”、“立官”——曾国藩古文理论的政治目的 139
二、外形与内容二者不可分离——曾国藩古文创作的基本观点 148
三、曾国藩的诗歌创作理论及其方法 153
四、曾国藩的书法理论及其创作方法 159
五、曾国藩的文学艺术观对中国近代士大夫的影响 166
第七章 曾国藩与中国近代士大夫的教育观 179
一、“隆礼”——曾国藩教育思想的出发点 179
二、知行并重——曾国藩的教育方法 186
三、“西学为用”——曾国藩教育思想的近代化成份 190
四、曾国藩的家庭教育观 194
五、曾国藩教育观对中国近代士大夫的影响 200
第八章 曾国藩与中国近代士大夫的洋务观 222
一、危机意识与避害反应——曾国藩洋务观产生和形成的文化心态 222
二、“师夷智以造炮制船”——曾国藩的“自强御夷”理论与实践(一) 231
三、“翻译一事系制造之本”——曾国藩的“自强御夷”理论与实践(二) 238
四、酌议建立新式水师开近代中国海军之先声——曾国藩的“自强御夷”理论与实践(三) 245
五、欲拒还迎——曾国藩对外交涉基本方针的矛盾心态及其影响 252
后记 279
- 《东北民歌文化研究及艺术探析》(中国)杨清波 2019
- 《大学英语教学的跨文化交际视角研究与创新发展》许丽云,刘枫,尚利明著 2020
- 《跨文化交际背景下的中西文化比较研究》任永进,贺志涛著 2019
- 《生态文化建设的社会机制研究》阮晓莺著 2019
- 《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指南》苏玉主编 2017
- 《白纻舞及其歌辞的文化解读》王俊,曹化根著 2019
- 《社会文化系统中的翻译》姜秋霞,杨正军 2019
- 《中国经典文化走向世界丛书 学术卷 2》龚海燕译 2019
- 《新世纪的文化思考》方克立著 2019
- 《媒介融合背景下的红色文化大众化研究》张文 2019
- 《管理信息系统习题集》郭晓军 2016
- 《小岛区块链》方军著 2020
- 《面向可持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经济科学研究》刘正刚,李晓,田军著 2018
- 《冷战时代的中国战略决策》牛军著 2019
- 《排放权有偿使用定价》郭默,王金南,毕军著 2019
- 《敖汉“粟 ”源》朱佳,顾军著 2019
- 《面部美容手术常见并发症及防治策略》(美)埃里·费尔内里尼,王晓军,龙笑 2019
- 《民国十大悍将》王晓华,张庆军著 2019
- 《放养,让孩子像孩子那样成长》范晓军著 2019
- 《中国小说文体古今演变研究》刘晓军著 2019
- 《中国十大出版家》王震,贺越明著 1991
- 《近代民营出版机构的英语函授教育 以“商务、中华、开明”函授学校为个案 1915年-1946年版》丁伟 2017
- 《国之重器出版工程 云化虚拟现实技术与应用》熊华平 2019
- 《新闻出版博物馆 总第33期》新闻出版博物馆 2018
- 《湖南考古辑刊》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2019
- 《哈佛出版史》董唯责编;李广良,张琛译者;(美)马克斯·豪尔 2019
- 《近代中国分省人文地理影像采集与研究 湖南》《近代中国分省人文地理影像采集与研究》编写组 2019
- 《新时代期刊编辑出版的理论与实践》吴厚庆 2019
- 《上海市订购苏联情报出版物联合目录与索引 1983》上海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1983
- 《中国骨干旅游高职院校教材编写出版项目 中国饮食文化》邵万宽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