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病学PDF电子书下载
- 电子书积分:1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祝恒琛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9
- ISBN:7506718189
- 页数:350 页
第一章 总论 1
第一节 未病学基本概念 1
第二节 未病学相关名词 2
一、健康状态 2
二、疾、病、疾病、疾患 3
三、未病状态 4
四、病态 4
五、病期 4
六、潜证、前证、显证、衰证、变证 5
八、主症、兼症、并症、经证、腑证 6
七、证候、证、候、病候 6
九、主要疾病、原发病、继发病、伴发病、身心疾病、并病、合病、坏病 7
第三节 研究未病学的目的和意义 8
一、远期目标--无医世界 8
二、近期目标--预防医学新发展阶段 9
三、未病学--Ⅱ级预防 12
四、未病学--Ⅰ、Ⅲ预防 13
第四节 未病学的临床指导意义 14
一、提高疾病诊断的预见性 14
二、丰富未病治则 15
一、有助于了解未病人群 16
第五节 未病学的作用 16
四、发展中西医结合 16
三、强化疗效远期观 16
二、丰富预防医学内涵 19
三、未病观导致检测手段的发展 21
四、未病观导致微层次医疗的发展 22
五、未病学四早、四防思想的实践意义 22
六、未病学促进中医学发展 23
七、未病学促进相关边缘科学发展 23
八、未病学促进早期健康教育 24
第六节 未病学观点与研究方向 25
一、医学发展中预防观点--被动防御 25
二、前病未病态是未病学目前研究的重点 26
三、潜病未病态是未病学研究方向 27
四、传变未病态是研究未病学当务之急 27
第七节 未病学概念现代观 27
一、未病学是现代医学独立分支 27
二、未病的内涵和外延 28
三、未病的四种形态 28
四、未病与健康内涵 29
第八节 未病学前景 31
参考资料 33
第二章 未病学历史渊源与发展 34
第一节 春秋战国前及战国时期 34
一、夏商时期以前--未病思想酝酿阶段 34
二、周朝·春秋战国时期--未病理论奠定与诞生 35
第二节 秦汉时期 39
一、仲景“治未病”基本学术思想 40
二、《伤寒论》中未病学思想与实践 42
三、《金匮要略》未病学思想与实践 44
第三节 晋隋、唐时期 50
一、晋隋时期 50
二、唐宋时期 50
三、金元时期 51
第四节 明清时期 51
一、明代时期 51
三、温病治未病思想与实践 52
二、清代时期 52
四、温病先兆征 53
第五节 近代未病学理论的认识和发展 55
一、传统医学中未病学理论的认识与发展 56
二、日本汉方医学对未病学认识和发展 58
参考资料 60
第三章 未病学科学基础 61
第一节 第三状态(亚健康状态) 61
一、第三状态概念 61
二、第三状态原因分析 62
三、第三状态病因分析 63
四、研究第三状态对未病学深远意义 64
第二节 中介论(中间融合状态) 66
第三节 内稳系统控制论(和谐调节状态) 67
一、阴平阳秘 恒动有序 67
二、协同调控 动中稳定 68
第四节 隐潜显信息论(潜信息状态) 70
一、隐潜信息 70
二、潜信息域 71
三、潜病理信息意义 71
第五节 发病层次系统论(关联演化状态) 72
一、遗传病的发病系统层次 72
二、癌症的发病系统层次 73
第六节 黑箱模糊论(不确定综合状态) 74
三、疾病病机系统层次论 74
一、亦此亦比性 75
二、生命复杂性 75
第七节 耗散结构论 76
第八节 泛系综合论 78
第九节 质量互变律论(关节点状态) 78
第十节 发病阈值论 79
一、外因性疾病的发病阈值 80
二、元素的发病阈值 82
三、水、电解质、维生素、激素等发病阈值 84
四、脏腑结构功能阈值 84
第十二节 遗传和变异论 85
第十一节 发病趋势论 85
一、生物遗传与变异规律 86
二、显性、隐性规律 86
三、交叉遗传 87
四、基因表达与疾病 87
五、多基因遗传病的发病阈值 88
第十三节 体质与疾病易感性、倾向性 89
一、体质概念 89
二、体质类型与疾病 89
三、影响疾病的体质因素 90
四、体质与疾病关系 91
五、运气与体质疾病 92
六、病理体质的理论基础与检测方法 93
第十四节 免疫正气论 94
第十五节 新医学模式与未病学 95
参考资料 96
第四章 未病学诊断方法研究 98
第一节 黑箱分析法 98
第二节 全息分析法 99
一、生理全息与病理全息 100
二、全息诊断仪分析 100
三、分泌物信息 101
四、先露症状征兆 105
五、体表九窍先兆信息 107
第三节 经时空分析法 110
一、昼夜节律 111
二、月节律 112
三、年、超年节律 112
四、经时空疾病 113
第四节 运气学研究方法 113
一、运气计算及推算方法 114
二、运气气化形势预测方法 114
三、运气病因分析法 114
四、运气气化病机分析法 114
二、中医量化诊断 116
一、量化诊断 116
第五节 症状体征客观量化分析法 116
三、近代医学量化诊断 118
第六节 统计分析法 119
一、易感性、阈值、遗传力分析 120
二、正常值偏离度及特异性分析 120
三、媒介能量分析 120
四、危险状态可预测性及趋势分析 120
五、诱变与致癌阈值危险水平分析 121
第七节 微医学法 121
一、微医学法对中医证、疾、病预测及传变分析 121
二、微医学法对疾病普查分析 123
三、微量元素对疾病分析预测 124
四、表达因子、标记物对疾病分析 126
第八节 遗传学分析法 130
一、基因诊断未病法 130
二、染色体诊断未病法 132
三、生化遗传学分析法 133
第九节 遗传基因工程分析法 134
第十节 遗传毒理分析法 134
一、几种重要的遗传毒理学方法 135
二、遗传毒理方法用于未病研究 136
第十二节 免疫遗传学分析法 137
一、免疫遗传学分析法 137
第十一节 药物遗传学分析法 137
二、免疫实验检查方法 138
第十三节 体质遗传学方法 139
第十四节 预测分析法 139
第十五节 环境医学分析法 140
一、地方性疾病与未病 140
二、职业性疾病与未病 141
三、营养性未病 142
第十六节 医学心理分析法 144
一、心理应激 145
一、心身及身心未病 146
一、疾病检疫 147
第十七节 疾病检疫监测法 147
三、生物反馈 147
二、疾病监测 148
参考资料 148
第五章 潜病(证) 150
第一节 潜病(证)概念的提出 150
一、“无证(病)可辨”分析 151
二、“无证从病”分析 151
第二节 潜病(证)概念 152
第三节 潜病(证)在未病态中地位 153
第四节 潜病(证)证概念的辨析 156
一、“潜证”辨析 156
第五节 潜病(证)未病态的研究方法 157
二、“潜证”与“前证” 157
一、从病求知类推法 158
二、推理定证法 158
三、诊断性治法 159
四、反证法 159
五、寻因法 160
六、逻辑分析综合辨证法 160
第六节 潜病(证)未病态研究意义 161
一、弥补传统发病学疏漏 更新传统“证”的概念 161
二、完善传统中医的思维方式 提高诊断预见性 162
三、确定潜病(证)治则的截断法 162
一、潜病(证)与先兆信息的关系 163
第七节 潜病(证)与先兆信息 163
四、强化疗效的远期观 163
二、潜病(证)隐匿机制 164
三、如何发现隐匿潜病(证) 165
第八节 潜病与潜证 166
一、潜病被忽视的根源 166
二、影响潜病揭示因素 167
三、病、证并重揭示潜证(病)的必要性 168
参考资料 168
二、前病(证)特征 170
一、前病(证)未病态 170
第一节 前病(证)的概念 170
第六章 前病(证) 170
第二节 前病(证)显化 171
一、前病(证)显化意义 171
二、知识坐标系的拓展 172
三、临床经验的继承 172
四、重视先兆征在未病学中作用 173
五、诊察手段的改进 173
六、创造性思维培养 174
第三节 前病(证)辨治准则及前病(证)倾向 174
一、前病(证)辨治原则 174
二、前病(证)存在几种倾向 175
参考资料 176
第七章 兼症 衰症 变症 177
第一节 兼症(病、证) 177
一、兼症(病、证)基本概念 177
二、临床对兼症(病、证)分析 177
三、《伤寒论》中兼症(病、证)辨证涵义 182
四、兼症(病、证)研究临床意义 185
五、兼症(病、证)的防治原则 186
第二节 衰症 187
一、治未病善终天年 187
二、衰老机制 189
三、衰老先兆 192
四、防衰抗老治则 195
第三节 变症(病、证) 198
一、变症(病、证)概念及病机 198
二、变症(病、证)未病学研究意义 199
三、变病证类型 199
四、药源性疾病 201
五、中医药源性疾病 202
六、细胞凋亡 205
七、躯体性变病证危象 208
八、体质性疾病 208
参考资料 209
二、传变类型 210
一、传变定义及范围 210
第八章 病证传变 210
第一节 病证传变概念 210
三、传变途径 211
第二节 病证的传变形式及时间 212
一、六经传变形式 212
二、卫气营血传变形式 212
三、经络脏腑传变形式 212
四、三焦传变形式 213
五、传变时间 213
一、阴阳偏盛偏衰导致病证传变 214
二、脏腑功能失常传变 214
第三节 病证传变理论 214
三、六经循行传变 215
四、卫气营血与三焦传变 215
五、病证变化过程中因果转化 215
六、病证发展的阶段性、程序性 216
第四节 现证传变特征 216
一、病证传变共同特征 216
二、六经、三焦、卫气营血传变特征 217
第五节 病证传变防治原则 217
一、整体与局部观点 218
二、辨证观点 218
五、动态分析观点 219
四、防变观点 219
三、早治观点 219
六、微观分析观点 220
七、治传变案举 220
第六节 病证传变影响因素 220
一、内环境 220
二、外环境 222
三、病原体 222
参考资料 222
第九章 未病学防治原则与方法 224
第一节 预防原则 224
一、重防原则 224
二、防变原则 226
第二节 三早原则 227
一、早期发现 227
二、早期诊断 228
三、早期治疗 228
第三节 综合思维分析原则 229
一、形象思维 229
二、逻辑思维 231
三、综合思维 232
第四节 辨证论治分析原则 233
一、宏观辨证 233
二、微观辨证 234
一、内稳态调节是中医基本治法 237
三、“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的结合 237
第五节 环境内稳原则 237
二、内稳态调节基础 238
第六节 未病学防治基本方法 245
一、预测法 246
二、试探法 246
三、反证法 246
四、筛选法 247
五、求同法 247
六、求异法 247
八、对比法 248
七、求变法 248
九、类比推法 249
十、正治法 250
十一、反治法 250
十二、病因参照法 251
十三、病理结合法 251
十四、概念沟通法 251
第七节 截断扭转治法 251
一、“截断”与“扭转”基本概念与特性 252
二、温病传变阻断法 252
三、伤寒六经传变阻断法 254
第八节 序贯治疗法 255
四、截断扭转发作性疾病 255
一、顺应脏腑、经络生理序贯治疗 256
二、顺应人体生理变化时序治疗 256
三、顺应病理序贯治疗 256
四、顺时之序治疗 257
五、顺天序治疗 258
第九节 活血化瘀治法 258
一、瘀血证与未病学 259
二、活血化瘀治未病基本药理 260
第十节 遗传病防治法 261
一、遗传病与未病 261
三、活血化瘀基本治法 261
二、遗传病防治 262
三、基因治疗 264
四、中医药扶正治疗 268
第十一节 扶正摄生法 268
一、保护正气 贵在未衰 269
二、保持正气 贵在未病 270
参考资料 271
第十章 未病学临床应用 273
第一节 先兆征临床应用举例 273
一、急症先兆 273
二、急症危急先兆 274
一、脾气虚证多态性 278
第二节 未病多态性层次性综合治疗 278
二、痰饮眩晕多层次性 279
三、消渴病机多种性 281
四、消化性溃疡治疗多期性 281
五、脑血管疾病阶段性 282
第三节 未病学辨证择时分析 283
一、时与病证关系 283
二、辨证择时治疗验案 284
三、中医急危症(证)阻截治疗 288
四、温病、伤寒热证阻截治疗 290
六、小柴胡汤治疗时间性未病 291
五、急腹症阻截治疗 291
第四节 妇产科未病学防治 292
一、妇产科治未病思想理论 292
二、妇科治未病验案 294
三、先兆早产治疗药理分析 295
四、流产先兆防治 296
五、子痫先兆防治 297
六、死胎先兆防治 298
七、早孕先兆前病防治 300
第五节 心脑血管未病防治 300
一、冠心病未病防治 301
二、冠心病先兆中医防治 304
三、常见心脏病先兆防治 306
四、脑血管疾病(中风)先兆 310
五、中风先兆鉴别诊断 311
六、中风先兆病案选录及临床调查 311
七、中风先兆防治 312
八、脑血栓先兆防治 313
九、脑血管疾病病前因素和预防效果分析 313
十、抗栓防风丹治疗中风先兆应用 315
第六节 肿瘤未病学防治 316
一、肿瘤早期诊断可能性、必要性 316
二、肿瘤临床早期防治 317
三、癌潜前病征兆临床分析 318
四、中老年临床常见肿瘤征兆例举 319
五、中医药防治肿瘤临床实验研究 320
六、肿瘤未病辨证论治 323
七、癌症早期预防 326
第七节 传染病未病学防治 327
一、传染病未病防治的必要性 327
二、肝炎及流行及防治 328
三、“治未病”理论指导小儿乙型肝炎防治 331
第八节 摄养、针灸治未病 333
一、养生保健防治未病 333
二、针灸治未病 334
参考资料 337
关键词英汉对照表 339
- 《牙髓病学 生物学与临床视角》(意)多米尼科·里库奇,(巴西)小约瑟·斯奎拉编;陈刚,殷欣,苏阳责编;刘贺,汪林译 2020
- 《传染病学》梁惠萍,唐忠梅 2018
- 《安德鲁斯临床皮肤病学》雷铁池 2019
- 《临床流行病学与循证医学学习指导与习题集 第3版》刘续宝,康德英 2018
- 《热带病学 第2版》周元平,侯金林主编;彭劼,于乐成,曾俊涛等副主编 2016
- 《全国高等学校教材 流行病学 供预防医学类专业用 第8版》詹思延主编;叶冬青,谭红专副主编 2017
- 《新编内分泌代谢病学》柳河等著 2019
- 《流行病学 第9版》沈洪兵,齐秀英主编 2019
- 《涂鸦与梦境 儿童精神病学中的治疗性咨询》(英)唐纳德·W.温尼科特著;李真,苏瑞锐译;贾晓明审校 2019
- 《血管医学 《BRAUNWALD心脏病学》姊妹卷 第2版》(美)马克·A.克里杰(Mark A.Creager),(美)约书亚·A.贝克曼(Joshua A.Beckman),(美)约瑟夫·洛斯卡尔佐(Joseph Loscalzo)原著;王宏宇主译 2019
- 《中国当代乡土小说文库 本乡本土》(中国)刘玉堂 2019
- 《全国高等中医药行业“十三五”创新教材 中医药学概论》翟华强 2019
- 《异质性条件下技术创新最优市场结构研究 以中国高技术产业为例》千慧雄 2019
- 《中国铁路人 第三届现实主义网络文学征文大赛一等奖》恒传录著 2019
- 《莼江曲谱 2 中国昆曲博物馆藏稀见昆剧手抄曲谱汇编之一》郭腊梅主编;孙伊婷副主编;孙文明,孙伊婷编委;中国昆曲博物馆编 2018
- 《中国制造业绿色供应链发展研究报告》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 2019
- 《中国陈设艺术史》赵囡囡著 2019
- 《指向核心素养 北京十一学校名师教学设计 英语 七年级 上 配人教版》周志英总主编 2019
- 《《走近科学》精选丛书 中国UFO悬案调查》郭之文 2019
- 《清至民国中国西北戏剧经典唱段汇辑 第8卷》孔令纪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