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语言文字
训诂法与实践
训诂法与实践

训诂法与实践PDF电子书下载

语言文字

  • 电子书积分:10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黎千驹著
  • 出 版 社: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7
  • ISBN:7563324011
  • 页数:210 页
图书介绍:
《训诂法与实践》目录
标签:训诂 实践

第一章 训诂方法概说 1

第二章 训诂与文字学结合:以形索义 5

第一节 “以形索义”论 5

一、以形索义的定义 5

二、以形索义的原理 6

三、以形索义的功能 15

四、以形索义的原则 16

第二节 以形索义举隅 19

一、谈“何”、“副”、“劝”、“北”的本义 19

二、释“后、後”、“冒” 21

三、释“军”、“雨” 23

第一节 “因声求义”论 25

一、因声求义的定义 25

第三章 训诂与音韵学结合:因声求义 25

二、因声求义的原理 26

三、因声求义的功能 31

四、因声求义的原则 33

第二节 因声求义举隅 37

一、释“夫以秦王之威” 37

二、释“短褐” 38

三、释“借书满架” 38

四、释“蹄之”” 39

五、释“骚屑” 39

第四章 训诂与词汇学结合:寻规律以求词义 41

第一节 “寻规律以求词义”论 41

一、寻规律以求词义的定义 41

二、寻规律以求词义的原理 42

三、寻规律以求词义的功能 60

四、寻规律以求词义的原则 61

第二节 寻规律以求词义举隅 64

一、释“却看妻子愁何在” 64

二、释“可以” 65

三、释“秦王色挠” 66

四、释“一胜一负” 67

五、释“坐糜廪粟而不知耻” 68

六、释“天姥连天向天横” 68

七、释“专其利三世矣” 69

八、释“不获世之滋垢” 70

九、释“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 70

十、释“保其岩阻” 71

十一、释“对此欲倒东南倾” 71

一、明语法以求词义的定义 73

第一节 “明语法以求词义”论 73

第五章 训诂与语法学结合:明语法以求词义 73

二、明语法以求词义的原理 74

三、明语法以求词义的功能 85

四、明语法以求词义的原则 86

第二节 明语法以求词义举隅 89

一、释“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89

二、释“吾义固不杀人” 89

三、释“菊之爱” 90

四、释“夫子何命焉为” 90

五、释“今子是之不察” 92

六、释“何有于我哉” 93

七、释“自为” 94

二、由修辞以求词义的原理 96

一、由修辞以求词义的定义 96

第一节 “由修辞以求词义”论 96

第六章 训诂与修辞学结合:由修辞以求词义 96

三、由修辞以求词义的功能 103

四、由修辞以求词义的原则 103

第二节 由修辞以求词义举隅 107

一、释“并皆暴犯百姓” 107

二、释“常以身翼蔽沛公” 107

三、释“人皆嗤吾固陋” 108

四、释“以为鄙吝” 108

五、释“曰以为” 109

六、释“性行暴如雷” 109

七、释“侯生摄敝衣冠” 110

八、释“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110

九、释“还归细柳营” 111

一、据史料以求词义的定义 113

第七章 训诂与历史学结合:据史料以求词义 113

第一节 “据史料以求词义”论” 113

二、据史料以求词义的原理 114

三、据史料以求词义的功能 125

四、据史料以求词义的原则 126

第二节 据史料以求词义举隅 130

一、释“四鼓” 130

二、释“鸡鸣” 131

三、释“人定” 132

四、释“甥” 133

五、释“射者中” 134

六、释“岁恶不入,请卖爵子” 135

七、释“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136

八、释“蜀山兀,阿房出” 137

第八章 训诂与校勘学结合:考异文以求词义 138

第一节 “考异文以求词义”论 138

一、考异文以求词义的定义 138

二、考异文以求词义的原理 139

三、考异文以求词义的功能 140

四、考异文以求词义的原则 141

第二节 考异文以求词义举隅 143

一、“被”有“断”义考 143

二、释“寡人是征” 143

第九章 训诂与逻辑学结合:用逻辑以求词义 145

第一节 “用逻辑以求词义”论 145

一、用逻辑以求词义的定义 145

二、用逻辑以求词义的原理 146

三、用逻辑以求词义的功能 150

四、用逻辑以求词义的原则 151

第二节 用逻辑以求词义举隅 153

一、释“三” 153

二、释“何不按兵束甲” 154

三、释“客何为者” 155

四、释“不宜有所过” 156

附录 158

形声字声符表义问题浅探 158

浅谈系联同源字的标准 175

试论同源字(词)典的编纂 187

《汉语大字典》札记 195

五、论《说文》无字部首 204

后记 209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