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第一篇 宏观地震 1
绪言 1
第一章 地震现象 3
1.历史地震 3
1-1 历史上地震记载举例 3
1-2 如何看待历史地震记载 3
2.宏观现象特征 5
2-1 极震区现场 6
2-2 地震现场分析(一) 8
2-3 地震现场分析(二) 10
2-4 地震强度判据 17
第二章 地震烈度 19
1.引言 19
2.烈度及烈度表 20
2-1 等震线图 21
2-2 基本烈度与抗震烈度 23
2-3 标准烈度 25
(一)罗-弗氏烈度表 28
3.各种烈度表的内容和写本 28
(二)绝对烈度表 29
(三)西伯格烈度表 29
(四)日本七阶烈度表 32
(五)中国烈度表 32
(六)美国烈度表 34
(七)通用烈度表 36
2-1 我国海啸的性质 40
2.我国海啸 40
1.引言 40
第三章 地震与海啸 40
2-2 我国历史上海啸的记载 42
3.地震海啸(津浪) 43
3-1 津浪的形成 44
3-2 海啸预报 46
第二篇 微观地震 51
绪论 51
第四章 测震仪器 53
1.引言 53
2-1 拾震系统 54
(一)摆的运动理论 54
2.地震仪器的工作原理 54
(二)震仪摆的类型 56
(三)摆的拾震原理 59
2-2 记录系统 63
(一)放大装置原理(上) 63
(二)放大装置原理(下) 70
(三)记录器 75
3.微震仪及其他 77
第五章 地震波的传播 83
1.引言 83
2-1 弹性模量 85
2.地震波的弹性理论 85
2-2 质点上的应力和应变分布 87
2-3 质点运动与介质弹性 91
3.地震波辐射及传播路线 95
3-1 表面波的产生及其传播 96
3-2 体波辐射在地球内部的传播 100
(一)一般规律 100
(二)地震波的走时 104
(三)走时曲线特征 106
1.引言 108
第六章 震相分析 108
2.震相与走时 110
2-1 通用走时表及其作用 110
2-2 震相特征 114
(一)体波震相 114
(二)反射波震相 116
(三)面波震相 118
(四)近震震相 120
3.导波及其震相 123
3-1 软流圈导波震相 124
3-2 岩石圈导波震相 126
3-3 漏能式导波震相及其他 129
(一)π8震相 129
(二)PL震相 129
(三)T震相 130
4.综述 132
第七章 地震参数 135
1.引言 135
2.地震基本参数 136
2-1 地震时(发震时刻)、空(震源位置)参数的测定 137
(一)近震参数 139
(二)远震参数 144
2-2 时、空参数的修定 148
2-3 震级的测定 152
3.地震序列 156
3-1 活动期间地震序列的结构 156
3-2 余震产生的理论 158
3-3 前震、余震与主震的关系 161
3-4 地震活动区的分布 162
绪论 167
第三篇 中国地震 167
第八章 中国地震史料 170
1.引言 170
2.古人对地震的认识 171
2-1 关于地震的成因 171
2-2 张衡及其地动仪 174
3.历史地震记载 178
3-1 文化发展与地震记载 178
3-2 地方志与地震记载 183
3-3 历史地震记载的主要内容 187
(一)长篇记事 188
(二)地震现象记 193
3-4 地震地生白毛的记载 195
4.历史地震记载的使用 199
4-1 记载的搜辑和整理 199
(一)前人的工作 199
(二)新编中国地震目录 201
4-2 我国地震活动的基本情况 209
(一)历史地震的时、空分布 209
(二)我国地震带的初步认识 212
1.引言 245
第九章 中国地震地质背景 245
2.我国大地构造发展基本概况 247
3.地槽褶皱带 254
3-1 青藏高原地区 254
3-2 海西地槽褶皱带 256
(一)准噶尔与阿尔泰 257
(二)准噶尔与天山 258
(三)塔里木与天山 259
(四)塔里木与昆仑 260
(五)柴达木与祁连 261
(六)秦岭地轴与地槽 264
(七)东北地槽褶皱系 265
4.东部地台区 269
4-1 华北地台区 271
(一)贺兰—六盘褶皱带 271
(二)鄂尔多斯边缘凹陷 273
(三)华北地台破裂带 275
(四)华北沉降区 279
4-2 华南地台区 285
(一)康滇地轴区 285
(二)华夏地块海滨区 291
4-3 台湾地区 293
第十章 中国地震活动特征 297
1.引言 297
2.地震地理分布(地震带的划分) 299
2-1 大地震带 299
2-1-1 中枢大地震带 300
(一)北段 300
(二)中段 300
(三)南段 301
2-1-2 华北大地震带 301
(二)五台段 302
(一)渭汾段 302
(三)燕山段 303
2-2 区域地震带 303
2-2-1 地台区地震带 303
(一)康滇地轴轴缘地震带 304
(二)北山、六盘山地震带 304
(三)滇东凹陷地震带 305
(四)华北沉降区地震带 305
Ⅰ)太行山前带 305
Ⅲ)辽东西岸带 306
Ⅱ)沧县隆起带 306
(五)鄂尔多斯边缘地震带 307
Ⅰ)银川凹陷带 307
Ⅱ)渭河凹陷带 307
Ⅲ)黄河凹陷带 307
(六)东南沿海地震带 307
2-2-2 地槽区地震 307
(一)阿尔泰地震带 308
(二)天山地震带 308
(五)秦岭地震带 309
(四)祁连地震带 309
(三)昆仑地震带 309
(六)康滇地震带 310
(七)三江地震带 311
Ⅰ)北带 311
Ⅱ)南带 311
(八)台湾地震带 311
Ⅰ)东带 311
Ⅱ)西带 312
3.地震时间分布(地震重复性) 312
3-1 地台区地震重复性 316
(一)北山—六盘地震带 317
(二)华北地台区地震带 317
(三)华北沉降区地震带 319
(四)滇东凹陷区地震带 320
3-2 地槽区地震重复性 323
(一)祁连地震带 323
(二)天水—汶川地震带 324
(三)川藏滇边区地震带 325
(四)天山区地震带 328
(五)台湾地震带 332
4.非构造性地震活动 334
4-1 火山与地震 336
(一)晋北火山群 336
(二)东北火山群 338
(三)滇西火山群 340
(四)其它火山遗迹 341
(五)雨粟与火山爆发 342
4-2 水库与地震 345
(一)新丰江水库地震 347
4-3 崩塌与地震 352
(二)丹江口水库地震 352
(一)古代最早的记载 353
(二)贵州晴隆崩塌 353
(三)湖北来凤大山崩 354
(四)云南禄劝大崩塌 354
(五)地下崩塌 357
第四篇 地震成因 359
绪论 359
第十一章 地震与断层 362
1.引言 362
2.世界地震活动与平移断层 365
2-1 圣安德烈斯断层 367
2-2 阿拉斯加断层 369
2-3 阿塔卡玛断层 370
2-4 新西兰阿尔卑斯断层 372
2-5 菲律宾断层 373
2-6 台湾省纵谷断层 375
2-7 阿纳托利亚断层 376
3.断层参数与地震震级 377
3-1 中国地区情况 379
3-2 日本地区情况 380
3-3 美国地区情况 381
3-4 全世界的情况 382
3-5 沿阿纳托利亚断裂带情况 383
4.断层运动与地震发生 384
4-1 弹性反跳理论 385
4-2 弹性反跳与P波初动方向 388
4-3 岩浆活动及地震起点 390
4-4 断层蠕动与地震 393
1.引言 396
第十二章 地震发生过程(震源机制) 396
2.断层平面答案(P波方法) 397
2-1 节面与力系坐标参数 398
2-2 断层平面参数的确定 402
2-2-1 节线 402
2-2-2 震源球及乌尔夫网 405
(一)确定节面参数 406
(二)确定力轴参数 408
3.S波的利用 411
3-1 S波的波动性质 411
3-2 S波节面 414
(一)SH节面 416
(二)Sv节面 416
3-3 S波振幅的四瓣性 417
4.震源机制理论的新发展 419
4-1 振幅谱的利用 419
4-2 有限移动源 420
4-3 位错与震源物理量 422
第十三章 地震动力来源(地震与板块构造学说) 426
1.引言 426
2.历史的回顾 426
2-1 魏格纳大陆漂移说的兴衰 427
2-2 地震学的发展 431
2-2-1 莫霍洛维奇的发现 431
2-2-2 古登堡的发现 433
2-2-3 深震及海域震中带的发现 435
2-3 海底科学探测结果 438
2-3-1 海底地貌 439
2-3-2 海底地质 446
2-4 古地磁学的重要发现 449
2-4-1 热剩磁的发现 450
2-4-2 地磁极的发现及其变迁 451
2-4-3 地磁场的倒转现象 456
3.板块构造学说的兴起 458
3-1 海底扩张说 459
3-2 古地磁学的论据 462
3-3 板块构造体系的结合 467
3-3-1 转换断层 469
3-3-2 板块俯冲 471
4.板块运动与地震 473
4-1 板块缝合与震源产生 474
4-2 大陆上的板块缝合线 476
4-3 古板块与我国境内板块遗迹 479
4-4 台湾的地质构造问题 482
第五篇 地震预报 487
绪论 487
第十四章 历史的回顾 492
1.引言 492
2.日本的地震预报研究计划 493
3.美国的地震预报研究 494
4.苏联的地震预报研究 496
5.我国的地震预报研究 498
第十五章 地震预报的物理基础 502
1.引言 502
2.震源物理状态 503
2-1 地震断层 503
2-2 断层运动 504
2-3 粘滑的发生 506
3.前兆异常的产生 508
3-1 形变异常 508
(一)震前形变 509
(二)蠕动与前兆 510
(三)形变与地震预报 512
3-2 震情异常 513
(一)b值及其区域性 514
(二)b值的时间性 516
(三)b值与地震群 517
(四)b值的空间变异 521
3-3 波速异常 522
(一)用爆破方法检验 523
(二)用天然地震观测比较 525
(三)波速异常发生的原因 528
(一)压磁效应 532
3-4 地磁地电异常 532
(二)压电效应 535
3-5 地下水的作用 537
第十六章 地震预报的实现 540
1.引言 540
2.地震危险区的确定 542
2-1 确定危险区的原则 543
(一)地震危险的地质标志 545
(二)果尔什科夫划分原则 547
(三)地震危险的时间因素 547
2-2 划分危险区的方法及图式 550
(一)河角广加速度法 551
(二)龙尼兹危险度法 553
(三)阿尔杰米森活动度法 554
3.临震预报研究 557
3-1 危险趋势的估计 557
(一)概率统计的应用 558
(二)最大危险的估计 561
3-2 前兆侦察 565
(一)波速变化 566
(二)b值变化 575
(三)形变测量 580
(四)地磁和地电测量 584
(五)地下水反应 591
3-3 综合预报 593
(一)三结合做法 593
(二)海城经验 596
3-4 预报与预防 601
(一)地震灾害与抗震 601
(二)地震震动破坏力 604
(三)地震安全检查 608
- 《地震约束的海洋可控源电磁法反演=MARINE CONTROLLED-SOURCE ELECTROMAGNETIC DATA INVERSION CONSTRAINED BY SEISMI》郭振威 2019
- 《地震预警理论与方法研究及在高速铁路的应用》(中国)王子珺,赵伯明 2019
- 《陕西省志·地震志 1987-2012》陕西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 2018
- 《地震灾区重建的绿色政策选择与优化研究》柴剑峰著 2018
- 《陕西省地震应急救援工作基础资料 断裂构造特征及说明》田勤虎,冯希杰编著 2017
- 《地震波数值模拟与偏移成像》范祯祥,郑仙种编著 1994
- 《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的计算》и.л科尔金斯基著 1957
- 《地震知识宣传材料》厦门市地震办公室、市地震台编 1975
- 《地震地层学》牟中海,尹成编 2013
- 《多分量地震资料的各向异性处理与解释方法》张中杰著 2002
- 《指向核心素养 北京十一学校名师教学设计 英语 七年级 上 配人教版》周志英总主编 2019
- 《北京生态环境保护》《北京环境保护丛书》编委会编著 2018
- 《指向核心素养 北京十一学校名师教学设计 英语 九年级 上 配人教版》周志英总主编 2019
- 《高等院校旅游专业系列教材 旅游企业岗位培训系列教材 新编北京导游英语》杨昆,鄢莉,谭明华 2019
- 《中国十大出版家》王震,贺越明著 1991
- 《近代民营出版机构的英语函授教育 以“商务、中华、开明”函授学校为个案 1915年-1946年版》丁伟 2017
- 《指向核心素养 北京十一学校名师教学设计 数学 九年级 上 配人教版》周志英总主编 2019
- 《西单大杂院-北京老舍文学院首届中青年作家高研班学员小说作品集》北京老舍文学院编 2019
- 《指向核心素养 北京十一学校名师教学设计 数学 七年级 上 配人教版》周志英总主编 2019
- 《国之重器出版工程 云化虚拟现实技术与应用》熊华平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