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针灸概论 1
第一节 针灸的定义 1
第二节 针灸的起源 1
第三节 针灸的发展 2
一、经络的发展 2
二、俞穴的发展 2
三、针具的发展 3
四、理论的发展 3
第二章 经络概论 4
第一节 什么是经络 4
一、经络的定义 4
二、经络的形成 4
三、经络的作用 4
四、经络的分布 5
五、经筋经别经水 5
六、皮部的意义 6
第二节 经络的相互关系 6
一、经脉与络脉关系 6
二、正经与奇经关系 7
三、经络与俞穴病候 7
四、经络与营卫气血 7
五、经络与脏腑关系 8
六、经络与阴阳五行 8
第三节 经络的临床意义 8
一、在内科方面 9
二、在外科方面 9
三、在妇科方面 9
四、在儿科方面 9
五、在伤科方面 10
六、在眼科方面 10
第三章 经络各论 11
第一节 十二经脉循行与病候 11
一、手太阴肺经 11
二、手阳明大肠经 12
三、足阳明胃经 13
四、足太阴脾经 14
五、手少阴心经 15
六、手太阳小肠经 16
七、足太阳膀胱经 17
八、足少阴肾经 18
九、手厥阴心包经 19
十、手少阳三焦经 20
十一、足少阳胆经 21
十二、足厥阴肝经 22
第二节 奇经八脉循行与病候 23
一、督脉 23
二、任脉 23
三、冲脉 24
四、带脉 24
五、阳维脉 24
六、阴维脉 24
七、阳跷脉 25
八、阴跷脉 25
第三节 十二经筋的循行与病候 25
一、足太阳经筋 25
二、足少阳经筋 26
三、足阳明经筋 27
四、足太阴经筋 28
五、足少阴经筋 28
六、足厥阴经筋 29
七、手太阳经筋 30
八、手少阳经筋 30
九、手阳明经筋 31
十、手太阴经筋 31
十一、手厥阴经筋 32
十二、手少阴经筋 32
第四节 十二经别循行与离合 33
一、足太阳与足少阴经别的循行离合 33
二、足少阳与足厥阴经别的循行离合 33
三、足阳明与足太阴经别的循行离合 34
四、手太阳与手少阴经别的循行离合 34
五、手少阳与手厥阴经别的循行离合 34
六、手阳明与手太阴经别的循行离合 35
第五节 十五络脉的循行与病候 35
一、手太阴之络 35
二、手少阴之络 36
三、手厥阴之络 36
四、手太阳之络 36
五、手阳明之络 37
六、手少阳之络 37
七、足太阳之络 37
八、足少阳之络 38
九、足阳明之络 38
十、足太阴之络 38
十一、足少阴之络 39
十二、足厥阴之络 39
十三、任脉之络 40
十四、督脉之络 40
十五、脾之大络 40
第一章 俞穴概论 41
第一节 俞穴定义 41
第二节 俞穴命名 41
第三节 俞穴分类 43
第四节 俞穴作用 44
第二章 俞穴取法 45
第一节 骨度分寸法 45
第二节 自然标志法 48
第三节 手指同身法 48
第四节 简便取穴法 48
第三章 经络俞穴各论 49
第一节 十二经穴 49
一、手太阴肺经 49
(一)中府 51
(二)云门 51
(三)天府 51
(四)侠白 51
(五)尺泽 51
(六)孔最 52
(七)列缺 52
(八)经渠 52
(九)太渊 52
(十)鱼际 53
(十一)少商 54
二、手阳明大肠经 55
(一)商阳 55
(二)二间 55
(三)三间 57
(四)合谷 57
(五)阳溪 57
(六)偏历 57
(七)温溜 58
(八)下廉 58
(九)上廉 58
(十)手三里 58
(十一)曲池 58
(十二)肘髎 59
(十三)手五里 59
(十四)臂臑 59
(十五)肩髃 59
(十六)巨骨 59
(十七)天鼎 60
(十八)扶突 60
(十九)禾髎 60
(二十)迎香 60
三、足阳明胃经 62
(一)承泣 64
(二)四白 64
(三)巨髎 64
(四)地仓 64
(五)大迎 65
(六)颊车 65
(七)下关 65
(八)头维 65
(九)人迎 65
(十)水突 66
(十一)气舍 66
(十二)缺盆 66
(十三)气户 66
(十四)库房 66
(十五)屋翳 67
(十六)膺窗 67
(十七)乳中 67
(十八)乳根 67
(十九)不容 67
(二十)承满 67
(二十一)梁门 68
(二十二)关门 68
(二十三)太乙 68
(二十四)滑肉门 68
(二十五)天枢 68
(二十六)外陵 69
(二十七)大巨 69
(二十八)水道 69
(二十九)归来 69
(三十)气冲 69
(三十一)髀关 70
(三十二)伏兔 70
(三十三)阴市 70
(三十四)梁丘 70
(三十五)犊鼻 70
(三十六)足三里 71
(三十七)上巨虚 71
(三十八)条口 71
(三十九)下巨虚 71
(四十)丰隆 72
(四十一)解溪 72
(四十二)冲阳 72
(四十三)陷谷 72
(四十四)内庭 72
(四十五)厉兑 73
四、足太阴脾经 75
(一)隐白 75
(二)大都 77
(三)太白 77
(四)公孙 77
(五)商丘 77
(六)三阴交 78
(七)漏谷 78
(八)地机 78
(九)阴陵泉 78
(十)血海 78
(十一)箕门 79
(十二)冲门 79
(十三)府舍 79
(十四)腹结 79
(十五)大横 79
(十六)腹哀 80
(十七)食窦 80
(十八)天溪 80
(十九)胸乡 80
(二十)周荣 80
(二十一)大包 81
五、手少阴心经 81
(一)极泉 84
(二)青灵 84
(三)少海 84
(四)灵道 84
(五)通里 85
(六)阴郄 85
(七)神门 85
(八)少府 85
(九)少冲 86
六、手太阳小肠经 87
(一)少泽 89
(二)前谷 89
(三)后溪 89
(四)腕骨 89
(五)阳谷 90
(六)养老 90
(七)支正 90
(八)小海 90
(九)肩贞 91
(十)臑俞 91
(十一)天宗 91
(十二)秉风 91
(十三)曲垣 91
(十四)肩外俞 92
(十五)肩中俞 92
(十六)天窗 92
(十七)天容 92
(十八)颧髎 92
(十九)听宫 93
七、足太阳膀胱经 95
(一)睛明 95
(二)攒竹 95
(三)眉冲 97
(四)曲差 97
(五)五处 97
(六)承光 97
(七)通天 97
(八)络却 98
(九)玉枕 98
(十)天柱 98
(十一)大杼 98
(十二)风门 98
(十三)肺俞 99
(十四)厥阴俞 99
(十五)心俞 99
(十六)督俞 99
(十七)膈俞 100
(十八)肝俞 100
(十九)胆俞 100
(二十)脾俞 100
(二十一)胃俞 100
(二十二)三焦俞 101
(二十三)肾俞 101
(二十四)气海俞 101
(二十五)大肠俞 101
(二十六)关元俞 102
(二十七)小肠俞 102
(二十八)膀胱俞 102
(二十九)中膂俞 102
(三十)白环俞 102
(三十一)上髎 103
(三十二)次髎 103
(三十三)中髎 103
(三十四)下髎 103
(三十五)会阳 103
(三十六)承扶 104
(三十七)殷门 104
(三十八)浮郄 104
(三十九)委阳 104
(四十)委中 104
(四十一)附分 105
(四十二)魄户 105
(四十三)膏肓 105
(四十四)神堂 105
(四十五)譩? 105
(四十六)膈关 106
(四十七)魂门 106
(四十八)阳纲 106
(四十九)意舍 106
(五十)胃仓 106
(五十一)肓门 107
(五十二)志室 107
(五十三)胞肓 107
(五十四)秩边 107
(五十五)合阳 107
(五十六)承筋 108
(五十七)承山 108
(五十八)飞扬 108
(五十九)跗阳 108
(六十)昆仑 108
(六十一)仆参 109
(六十二)申脉 109
(六十三)金门 109
(六十四)京骨 109
(六十五)束骨 110
(六十六)通谷(足) 110
(六十七)至阴 110
八足少阴肾经 115
(一)涌泉 117
(二)然谷 117
(三)太溪 117
(四)大钟 117
(五)水泉 118
(六)照海 118
(七)复溜 118
(八)交信 118
(九)筑宾 119
(十)阴谷 119
(十一)横骨 119
(十二)大赫 119
(十二)气穴 119
(十四)四满 120
(十五)中注 120
(十六)肓俞 120
(十七)商曲 120
(十八)石关 120
(十九)阴都 121
(二十)通谷(腹) 121
(二十一)幽门 121
(二十二)步廊 121
(二十三)神封 122
(二十四)灵墟 122
(二十五)神藏 122
(二十六)彧中 122
(二十七)俞府 122
九、手厥阴心包经 125
(一)天池 125
(二)天泉 125
(三)曲泽 125
(四)郄门 126
(五)间使 127
(六)内关 127
(七)大陵 127
(八)劳宫 127
(九)中冲 128
十、手少阳三焦经 129
(一)关冲 129
(二)液门 130
(三)中渚 130
(四)阳池 131
(五)外关 131
(六)支沟 131
(七)会宗 131
(八)三阳络 132
(九)四渎 132
(十)天井 132
(十一)清冷渊 132
(十二)消泺 132
(十三)臑会 133
(十四)肩髎 133
(十五)天髎 133
(十六)天牖 133
(十七)翳风 133
(十八)瘈脉 134
(十九)颅息 134
(二十)角孙 134
(二十一)耳门 134
(二十二)和髎 135
(二十三)丝竹空 135
十一、足少阳胆经 137
(一)瞳子髎 137
(二)听会 139
(三)上关 139
(四)颔厌 139
(五)悬颅 139
(六)悬厘 140
(七)曲鬓 140
(八)率谷 140
(九)天冲 140
(十)浮白 140
(十一)(头)窍阴 141
(十二)完骨 141
(十三)本神 141
(十四)阳白 141
(十五)(头)临泣 141
(十六)目窗 142
(十七)正营 142
(十八)承灵 142
(十九)脑空 142
(二十)风池 142
(二十一)肩井 143
(二十二)渊腋 143
(二十三)辄筋 143
(二十四)日月 143
(二十五)京门 143
(二十六)带脉 144
(二十七)五枢 144
(二十八)维道 144
(二十九)居髎 144
(三十)环跳 144
(三十一)风市 145
(三十二)中渎 145
(三十三)(膝)阳关 145
(三十四)阳陵泉 145
(三十五)阳交 146
(三十六)外丘 146
(三十七)光明 146
(三十八)阳辅 146
(三十九)悬种(绝骨) 146
(四十)丘墟 147
(四十一)(足)临泣 147
(四十二)地五会 147
(四十三)侠溪 147
(四十四)(足)窍阴 148
十二、足厥阴肝经 151
(一)大敦 151
(二)行间 153
(三)太冲 153
(四)中封 153
(五)蠡沟 153
(六)中都 154
(七)膝关 154
(八)曲泉 154
(九)阴包 154
(十)足五里 155
(十一)阴廉 155
(十二)急脉 155
(十三)章门 155
(十四)期门 155
第二节 奇经八脉 157
一、任脉 157
(一)会阴 158
(二)曲骨 158
(三)中极 158
(四)关元 159
(五)石门 159
(六)气海 159
(七)阴交 159
(八)神阙(脐中) 160
(九)水分 160
(十)下脘 160
(十一)建里 160
(十二)中脘 160
(十三)上脘 161
(十四)巨阙 161
(十五)鸠尾 161
(十六)中庭 161
(十七)膻中 162
(十八)玉堂 162
(十九)紫宫 162
(二十)华盖 162
(二十一)璇玑 162
(二十二)天突 163
(二十三)廉泉 163
(二十四)承浆 163
二、督脉 166
(一)长强 167
(二)腰俞 167
(三)阳关(腰) 167
(四)命门 167
(五)悬枢 167
(六)脊中 168
(七)中枢 168
(八)筋缩 168
(九)至阳 168
(十)灵台 168
(十一)神道 169
(十二)身柱 169
(十三)陶道 169
(十四)大椎 169
(十五)哑门 169
(十六)风府 170
(十七)脑户 170
(十八)强间 170
(十九)后顶 170
(二十)百会 171
(二十一)前顶 171
(二十二)囟会 171
(二十三)上星 171
(二十四)神庭 171
(二十五)素髎 172
(二十六)水沟 172
(二十七)兑端 172
(二十八)龈交 172
三、冲脉 174
四、带脉 175
五、阴维脉 175
六、阳维脉 176
七、阴跷脉 177
八、阳跷脉 177
第三节 十五络穴 177
一、手太阴—列缺 177
二、手少阴—通里 177
三、手厥阴—内关 178
四、手太阳—支正 178
五、手阳明—偏历 178
六、手少阳—外关 178
七、足太阳—飞扬 178
八、足少阳—光明 179
九、足阳明—丰隆 179
十、足太阴—公孙 179
十一、足少阴—大钟 179
十二、足厥阴—蠡沟 179
十三、任脉—尾翳 180
十四、督脉—长强 180
十五、脾之大络—大包 180
第四节 经外奇穴 180
一、头颈部 180
(一)四神聪 180
(二)印堂 180
(三)鱼腰 181
(四)上明 181
(五)太阳 181
(六)球后 182
(七)鼻通 182
(八)金津、玉液 182
(九)夹承浆 182
(十)牵正 183
(十一)翳明 183
(十二)安眠 183
(十三)百劳 183
(十四)崇骨 183
二、躯干部 184
(一)颈臂 184
(二)三角灸 185
(三)提托 185
(四)子宫穴 185
(五)定喘 185
(六)结核穴 186
(七)夹脊(华佗夹脊) 186
(八)胃管下俞 186
(九)痞根 187
(十)腰眼 187
(十一)十七椎下 187
(十二)腰奇 187
三、四肢部 187
(一)十宣 187
(二)四缝 187
(三)中魁 188
(四)八邪 188
(五)落枕 188
(六)腰痛穴 188
(七)中泉 189
(八)二白 189
(九)臂中 189
(十)肘尖 189
(十一)肩前(肩内陵) 189
(十二)环中 189
(十三)四强 190
(十四)百虫窝 190
(十五)鹤顶 190
(十六)膝眼 190
(十七)胆囊穴 190
(十八)阑尾穴 190
(十九)八风 191
(二十)前后引珠 191
(二十一)里内庭 191
第一章 针法概论 192
第一节 针的种类 192
一、古代九针 192
二、现代毫针 193
第二节 针刺练习 194
一、纸垫练习 194
二、棉球练习 194
三、自身练习 194
第三节 针前准备 195
一、检查用具 195
二、注意消毒 195
三、选择体位 195
第四节 毫针刺法 197
一、进针的方法 197
二、针刺与角度 199
三、针刺与深度 199
四、行针与得气 200
五、针刺与补泻 202
六、留针与出针 203
第五节 补泻手法 204
一、徐疾补泻 204
二、提插补泻 204
三、迎随补泻 204
四、捻转补泻 205
五、呼吸补泻 205
六、开阖补泻 205
七、九六补泻 205
八、综合补泻 205
(一)烧山火法 205
(二)透天凉法 206
(三)阳中隐阴法 207
(四)阴中隐阳法 207
(五)龙虎交战法 207
第六节 异常处理 207
一、晕针 207
二、滞针 209
三、弯针 209
四、断针 209
五、血肿 210
六、气胸 210
第七节 注意事项 211
一、饥劳勿刺 211
二、怀孕慎刺 211
三、险区勿刺 211
四、针刺疗程 211
五、针刺时机 211
第二章 灸法概论 212
第一节 灸用材料 212
第二节 灸的作用 212
一、温通经络 212
二、温补中气 212
三、消瘀散结 212
四、防病保健 212
五、急救作用 212
第三节 常用灸法 213
一、艾柱灸法 213
二、艾条灸法 214
三、温针灸法 214
第四节 其它灸法 214
一、太乙针灸 214
二、雷火针灸 214
三、温灸器灸 215
四、灯草火灸 215
第五节 适应病症 215
一、风寒湿痹 215
二、气血瘀阻 215
三、气血不足 215
四、阳气不固 215
五、用于急救 215
第六节 注意事项 215
一、施灸程序 215
二、施灸禁忌 215
三、灸后处理 216
第三章 疗法各论 218
第一节 皮肤针疗法 218
一、针具与操作 218
二、打刺的部位 219
三、打刺适应症 226
四、常见病治疗 227
五、作用与机理 230
第二节 头针疗法 231
一、刺激区定位 231
二、体位与操作 235
三、头针适应症 235
第三节 放血疗法 235
一、针具规格 236
二、操作方法 236
三、适应病症 236
四、注意事项 236
第四节 挑治疗法 236
一、挑治针具 237
二、操作方法 237
三、适应病症 237
四、注意事项 237
第五节 耳针疗法 238
一、耳廓表面解剖名称 238
二、耳与经络、脏腑关系 243
三、耳针的穴位分布 243
四、耳穴的检查方法 243
五、耳针的临床应用 243
六、耳针的治疗操作 246
七、耳针的注意事项 245
第一章 脏腑各论 247
第一节 肺与大肠 247
第二节 脾与胃 252
第三节 心与小肠 256
第四节 肾与膀胱 261
第五节 心包络与三焦 269
第六节 肝与胆 269
第二章 辨证概论 273
第一节 八纲辨证 273
第二节 脏腑辨证 279
第三节 经络辨证 294
一、十二经脉病候 294
二、奇经八脉病候 296
第三章 治疗概论 297
第一节 治疗原则 297
一、补法 297
二、泻法 298
三、平补平泻法 298
第二节 取穴原则 299
一、近部取穴 299
二、远道取穴 299
三、随证取穴 300
第三节 配穴规律 301
一、前后配穴 301
二、上下配穴 301
三、左右配穴 301
四、表里配穴 301
五、远近配穴 301
六、链锁配穴 302
七、验方配穴 302
第四节 特定穴的应用 302
一、五俞穴 302
二、原穴、络穴 304
三、俞穴、募穴 306
四、八脉交会穴 307
五、八会脉 308
六、郄穴 308
七、下合穴 309
八、交会穴 310
第四章 临床治疗 316
第一节 内科疾病 316
(一)中风 316
(二)感冒 319
(三)暑病 321
(四)咳嗽 323
(五)哮喘 328
(六)肺痨 334
(七)头痛 337
(八)失眠 340
(九)眩晕 343
(十)惊悸、怔忡 347
(十一)痫病 349
(十二)癫病 352
(十三)狂病 354
(十四)疟疾 356
(十五)黄疸 360
(十六)水肿 363
(十七)呕血 366
(十八)胃痛 369
(十九)反胃 373
(二十)吞酸嘈杂 374
(二十一)嗳气 376
(二十二)呕吐哕 378
(二十三)腹痛 382
(二十四)臌胀 386
(二十五)泄泻 389
(二十六)便秘 394
(二十七)痢疾 398
(二十八)霍乱 401
(二十九)便血 404
(三十)脱肛 406
(三十一)健忘 408
(三十二)心痛 411
(三十三)胁痛 414
(三十四)腰痛 416
(三十五)痹病 419
(三十六)痿躄 422
(三十七)痉病 425
(三十八)阳痿 427
(三十九)早泄 429
(四十)淋浊 431
(四十一)失精 435
(四十二)遗尿 438
(四十三)疝病 441
(四十四)癃闭 444
(四十五)噎膈 447
(四十六)痞满 450
(四十七)消渴 452
(四十八)咳血 454
(四十九)溺血 458
(五十)鼻衄 461
(五十一)肺痈 464
(五十二)肺痿 467
(五十三)厥逆 469
(五十四)肝风 472
(五十五)失音 474
(五十六)汗病 477
第二节 妇科疾病 479
(一)月经先期或过多 479
(二)月经后期或过少 480
(三)月经先后无定期 481
(四)痛经(附:经行身痛) 482
(五)经闭 483
(六)崩漏 484
(七)绝经期前后诸症 486
(八)白带 487
(九)黄带 488
(十)赤白带 488
(十一)妊娠呕吐 489
(十二)胎位异常 490
(十三)胎死腹中 490
(十四)滞产 491
(十五)胎衣不下 491
(十六)产后血晕 492
(十七)产后腹痛 493
(十八)恶露不下 493
(十九)恶露不绝 494
(二十)产后发热 495
(二十一)产后鸡爪风 496
(二十二)产后大便难 497
(二十三)不孕症 497
(二十四)缺乳症 498
(二十五)乳房胀痛 499
(二十六)子宫脱垂 500
(二十七)阴痒 500
第三节 儿科疾病 501
(一)奶癣 501
(二)鹅口疮 502
(三)重舌(附:木舌) 503
(四)惊风(附:脑炎后遗症) 503
(五)呕吐 505
(六)腹泄 506
(七)疳积 507
(八)小儿软骨病 507
(九)百日咳 508
(十)小儿麻痹症 509
第四节 皮、外科疾病 510
(一)破伤风(附:脐风) 510
(二)丹毒 511
(三)风疹块 512
(四)疔毒 513
(五)痄腮 513
(六)乳痈 514
(七)肠痈 514
(八)瘿气 515
(九)落枕 516
(十)鸡眼 516
(十一)蛇盘腰 517
(十二)热疮 517
(十三)牛皮癣 518
(十四)斑秃 518
(十五)扭伤 519
(十六)疖肿 519
(十七)鹅掌风 520
(十八)瘰? 521
(十九)痔疮 521
(二十)胆道蛔虫症 522
(二十一)急性胆囊炎与胆石症 522
(二十二)肠梗阻 523
(二十三)急性胰腺炎 523
第五节 五官科疾病 524
(一)耳鸣、耳聋 524
(二)聋哑不语 524
(三)目赤肿痛(附:夜盲) 524
(四)青盲 524
(五)鼻渊 528
(六)牙齿疼痛 529
(七)喉痹语难 530
第一章 针灸经文选读 532
第一节 《灵枢·小针解篇》 532
第二节 《灵枢·官针篇》 533
第三节 《素问·刺禁论》 534
第四节 《素问·缪刺论》 534
第二章 针灸歌赋辑要 536
第一节 经穴类歌赋 536
一、《十四经循行主病歌》 536
二、《十四经穴分寸歌》 539
三、《十六络穴歌》 542
四、《十二经井荥俞原经合歌》 542
五、《十一募穴歌》 543
六、《十六郄穴歌》 543
七、《八会穴歌》 543
第二节 针灸类歌赋 543
一、《金针赋》 543
二、《标幽赋》 545
三、《行针总要歌》 546
四、《针法歌》 547
五、《针刺法启玄歌》 547
六、《十二经子母补泻歌》 547
七、《补泻雪心歌》 548
八、《禁针穴歌》 548
九、《禁灸穴歌》 548
第三节 治疗类歌赋 548
一、《四大总穴歌》 548
二、《回阳九针歌》 549
三、《行针指要歌》 549
四、《马丹阳①天星②十二穴主治杂病歌》 549
五、《长桑君天星秘诀歌》 549
六、《孙真人十三鬼穴歌》 549
七、《肘后歌》 550
八、《玉龙歌》 551
九、《胜玉龙歌》 553
十、《百证赋 553
十一、《席弘赋》 554
十二、《通玄指要赋》 555
十三、《卧岩凌先生得效应穴针法赋》 556
十四、《八脉交会八穴主治歌》 557
十五、《十二经治症主客原络歌》 558
十六、《杂证奇穴主治歌》 559
- 《图解针灸穴位速查手册》睢明河主编 2018
- 《最新国家标准 针灸穴位使用详解 第2版》睢明河 2018
- 《针灸学 本科中医药类 第3版》赵吉平,李瑛主编;常小荣,倪光夏,崔瑾等副主编 2016
- 《翦伯赞全集 第10卷 中外历史年表 主编》翦伯赞著 2008
- 《针灸独特疗法聚英》吴耀持 2018
- 《针灸人生》刘敏勇主编 2018
- 《针灸特色疗法学》严兴科,赵中亭主编 2018
- 《江南程氏针灸经验集》陈章妹,张琪,张建明主编 2018
- 《春华秋实 50载针灸研究征程中的苦与乐》韩济生,万有主编 2018
- 《结构针灸刺法经验》关玲主编;杜金龙,于洋,高志雄副主编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