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中医学常用名词解释
中医学常用名词解释

中医学常用名词解释PDF电子书下载

医药卫生

  • 电子书积分:8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王俭编
  • 出 版 社: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79
  • ISBN:14096·29
  • 页数:146 页
图书介绍:
《中医学常用名词解释》目录

一画一剂 1

一阳 1

一阴 1

二画二阳 1

二阳并病 1

二阴 1

二十八脉 1

七冲门 1

七窍 2

七伤 2

七情 2

八法 3

八纲 4

八纲辨证 4

九种心痛 5

九窍 5

九脏 5

十二节 5

十二官 5

十问 5

十八反 6

十九畏 6

儿枕作痛(儿枕痛) 6

三画亡阴亡阳 6

亡阴证 7

亡阳证 7

亡血家 7

亡津液 7

亡血 7

三阳 7

三阴 7

三阴三阳 7

三阳合病 8

三部九候 8

三品 8

三部 8

三消 8

三焦 8

三焦实热 9

三焦虚寒 9

三焦辨证 9

三焦主决渎 10

三因 10

大热 11

大病 11

大厥(暴厥) 11

大头瘟 11

大烦渴 11

大肠 11

大肠实 11

大肠热 11

大肠虚 12

大肠寒 12

大肠湿热 12

大肠热结 12

大实有羸状(真实假虚) 12

上盛下虚(上实下虚) 12

上热下寒 12

上寒下热 12

上窍 12

下迫 13

下窍 13

下元亏损(下元虚弱 13

下利清谷 13

干噫食臭 13

子气 13

子处 13

子肿 13

子门 13

子淋 13

子悬 13

子烦 13

子鸣 13

子瘖 13

子脏 14

子痫 14

子痈 14

子痰 14

子宫虚寒 14

广肠 14

尸厥 14

卫气 14

卫气营血辨证 14

卫气不固(表气不固) 15

卫气同病 15

卫、气、营、血 15

卫分证 15

口糜 15

口噤 15

口不仁 15

口中和 15

口眼歪斜 16

马刀侠瘿 16

女子胞(胞宫、胞脏、子脏) 16

寸口脉 16

小肠主液,大肠主津 16

小肠 16

小肠气痛 16

小肠虚寒 16

小肠实热 17

小肠主受盛 17

四画水饮 17

水肿 18

水逆 18

水蛊 18

水火 18

水鼓 18

水结胸 18

水亏火旺(阴虚阳亢) 18

水郁折之 19

水谷之海 19

水湿浸渍 19

水气凌心(水气冲心) 19

五脏 19

五味 19

五行 20

五色 20

五迟 20

五淋 20

五液 21

五药 21

五更泻 21

五轮 21

五心 21

五心烦热 21

五官 21

五中 21

五主 21

五恶 21

五入 21

五水 21

五脉 22

五决 22

五谷 22

五禽之戏 22

风团 22

风邪 22

风寒束肺 23

风火眼痛 23

风 23

风湿 23

风关 23

风水 23

风热 24

风消 24

风寒 24

风痫 24

风能胜湿 24

风湿相搏 24

风水泛滥 24

风火相煸 24

心 24

心包(心包络) 25

心气虚及心阳虚 25

心阴虚及心血虚 25

心火上炎(心火炽盛、心热) 25

心阳不通(心血瘀阻、心痹、胸阳不通) 25

心肾不交 25

心脾两虚 26

心下急(心下满、心下痞) 26

心下逆满 26

心下痞硬(心下硬满) 26

心中懊? 26

心虚胆怯 26

心悸 26

心痛 27

心生血 27

心血不足 27

心神不安 27

心主汗(汗为心液) 27

心藏神,为五脏六腑之主 27

心主血脉,其华在面,开窍于舌 27

心与小肠相表里 27

心火 28

内风 28

内实 28

内格 28

内消 28

内热 28

内闭外脱 28

内托 29

内痈 29

内寒 29

内湿 29

内燥 29

内火 29

中脏 29

中腑 29

中经络 30

中风 30

中候 30

中气不足 30

中暑 30

中风痰厥 30

中焦寒热互结 30

气 30

气虚 31

气、血、津液 31

气化 31

气机 31

气滞(气郁) 31

气逆 32

气分证 32

气随血脱 33

气滞血瘀 33

气不摄血 33

气分大热 33

气功疗法 33

气陷(中气下陷) 33

气痞 33

气胀 33

气鼓 34

气上冲 34

气血两燔 34

气热灼津 34

气虚便秘 34

气化不利 34

气血失调 34

元气(原气) 35

元府(玄府) 35

元神之府 35

六气 35

六腑以通为用 35

六腑 35

六淫 35

六经辨证 35

六经之藩篱 36

六阴脉 36

六阳脉 36

火 36

火热 37

火邪 37

开窍除痰 37

开鬼门(魄门) 37

开泄 37

开胃 37

开窍(开闭) 37

升阳补气 38

升降合剂 38

手足拘急 38

手足瘈疭 38

手足厥(手足厥逆、手足厥寒) 38

爪为筋之余 38

分清别浊 38

毛悴色夭 39

天吊 39

天癸 39

从化 39

日晡发热 39

月事 39

化痞(消痞) 39

化瘀 39

反关脉 39

反胃(胃反、翻胃) 39

文痴 40

丹田 40

切诊 40

不寐 40

不月 40

支节烦痛 40

少腹 40

少腹满 40

少腹拘急(少腹急结) 40

少火壮火 40

五画正治与反治 41

正气(真气) 42

正邪 42

正气内存,邪不可干 42

正气虚 43

正胜邪退 43

四海 43

四诊 43

四气 43

发表 43

发狂 43

发热 43

发黄 44

发散 44

发于机先 44

皮屑 44

皮水 44

外疮(阳疮) 44

外风 44

外寒 44

外因 45

外邪 45

外湿 45

外燥 45

外肾 45

外火 45

半表半里 45

目中赤脉 45

目昏 45

目胞浮肿 45

由表入里 46

由里出表 46

去瘀生新 46

生津 46

主津与传导 46

丘疹 46

失气 46

平肝 46

东医 46

汉医 46

六画壮热 46

壮水制阳(滋水制火、滋阴涵阳) 46

壮阳 47

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47

血证 47

血之府 47

?海 47

血虚眩晕 47

血瘀证 47

血热 48

血热妄行 48

血分 48

血虚 48

血瘀 48

血泄 49

血脱 49

血崩 49

血枯 49

血热在上 49

血寒 49

血晕 50

血滞(血涩) 50

血分证 50

血虚生风 50

阴虚 50

阴厥(寒厥) 50

阴疽 50

阴液亏损 50

阴挺(阴脱) 50

阴黄 50

阴萎 50

阴筋 51

阴结 51

阴阳 51

阴门 51

阴病(证)治阳 51

阴证 51

阴虚肝旺(阴虚阳亢) 51

阴阳互根 51

阴阳消长 52

阴阳转化 52

阴痒 52

阴蚀 52

阴虚发热 53

阴器 53

阴阳自和 53

阴阳乖戾 53

阴证水肿(阴水) 53

阴阳俱虚(阴阳并竭) 53

阴盛格阳(格阳症) 53

阴平阳秘 54

阴阳离决 54

阴中求阳,阳中求阴 54

阴脉之海 54

阴闭 54

阴虚火旺 54

阴液 54

阴气与阳气 54

阴缩 55

阴绝 55

阳闭 55

阳事 55

阳绝 55

阳脉之海 55

阳萎 55

阳盛格阴(格阴症) 55

阳盛 56

阳黄 56

阳厥(热厥) 56

阳结 56

阳病(证)治阴 56

阳痫 56

阳虚 56

阳证 56

阳虚水泛 56

肌肤甲错(肌若鱼鳞) 56

安神 56

安胎 56

汗出肤冷 57

兴阳 57

协热利 57

达表 57

舌本 57

舌蹇 57

舌色绛 57

后阴 57

全不产 57

伤风 57

伤暑 57

伤湿 58

伤津 58

伤食 58

行气化水(气行水行) 58

行血 58

行气 58

行水 58

行瘀 58

行痹 59

行滞 59

自汗 59

自利益甚 59

自利清水 59

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 59

回阳 59

收引 59

伏气(伏邪) 59

并月 59

传化糟粕 60

传变 60

传化 60

冲任不固(冲任损伤) 60

闭证 60

问诊 60

因寒生湿 61

因热生湿 61

因热生火 61

因热生燥 61

因寒生燥 61

因郁致病,因病致郁 61

百节 61

百合病 62

囟凸 62

囟凹 62

囟门不合 62

吐舌弄舌 62

吐血 62

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62

邪气 62

邪正相搏 62

邪盛正衰 63

邪留三焦 63

至虚有盛候(真虚假实) 63

至阴 63

关格 63

州都之官 63

廷孔 63

吸门 63

产门(阴户) 64

七画补法 64

补气(益气) 64

补血 64

补阴(滋阴、养阴、育阴、益阴) 64

补阳(助阳) 64

补肾 65

补心 65

补泻兼施 65

补肺 66

尿血(血尿) 66

尿脬 66

利水通淋 66

利水退肿 66

利气 66

利水 66

利窍 66

利水渗湿 66

辛温解表 66

辛凉解表 67

扶正与祛邪 67

肝 67

肝藏血 67

肝主谋虑 68

肝主疏泄 68

肝开窍于目 68

肝主筋 68

肝火上炎(肝经实火) 68

肝脾不和(肝旺脾弱) 69

肝胆湿热 69

肝肾阴虚 69

肝胃不和(肝气犯胃) 69

肝气横逆 69

肝气 69

肝气郁结(肝气郁滞) 69

肝风内动 70

肝阳上亢 70

肝火 70

肝经湿热 70

肝不藏血 70

肝血虚 70

肝胆相表里 70

肝郁肾亏 71

肝郁脾虚 71

肝痈 71

证 71

呃逆 71

纳气 71

肠辟 71

肠液亏损 72

肠虚滑脱 72

肠结 72

肠痈 72

肠风 72

肠燥便秘 72

吹乳 72

芳香化浊 72

呕逆 72

抓痕 72

痂 72

龟背 72

完谷不化 73

杵状指 73

足内抛 73

足外抛 73

呆钝 73

沉郁 73

角弓反张 73

里寒 73

里热 73

里虚 73

里实 73

里结 73

里热炽盛 73

医话 73

医经 74

医案 74

医林 74

谷气 74

谷胀 74

攻里 74

攻坚 74

八画肾 74

肾虚眩晕 75

肾藏精 75

肾关 75

肾主水 75

肾主骨、生髓、? 75

肾开窍于耳、其华在发 76

肾气不固 76

肾不纳气 76

肾虚水泛 76

肾(阴)亏火旺 76

肾水 76

肾液 76

肾阴 77

肾阴虚(肾阳不足) 77

肾阳虚(肾阴不足) 77

肾间动气 77

肾气 77

肾(虚)不养肝 77

肾与膀胱相表里 77

肾不暖脾 78

肾不制水 78

肾不利水 78

肾开窍于二阴 78

肾为水脏 78

疝 78

疝痛 78

疝气 78

肢厥 79

肿满 79

泌别清浊 79

命门 79

命门火衰 79

定风 80

定志 80

空窍 80

泄利 80

泄泻 80

怔忡 80

怵惕 80

拘急 80

奔豚气(奔豚) 80

居经 81

固精 81

固肾 81

经 81

经隧 81

经方 81

经水先期(月经先期) 81

经水适来 81

经水适断 81

经水后期(月经后期) 81

经络 81

宗气 82

宗筋 82

宗脉(宗脉所聚) 82

和血 82

和法 82

和胃 82

周痹 83

昏厥 83

往来寒热 83

受盛之官 83

软坚 83

炒 83

炒三消(三仙) 83

实证 83

实胀 83

转筋 84

转胞 84

性味(气味) 84

性能 84

肺 84

肺主气 84

肺阴虚 84

肺气虚 84

肺脾两虚 84

肺肾两虚 84

肺火 85

肺热便秘 85

肺水 85

肺实 85

肺热 85

肺虚 85

肺痈 85

肺寒 85

肺痹 85

肺津 85

肺失清肃 85

肺司宣发、肃降、调通水道 85

肺主皮毛 86

肺开窍于鼻 86

肺与大肠相表里 86

肺肾气虚 87

肺为水之上源 87

肺主一身之气 87

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 87

肺气不宣,肺失肃降 87

肺合皮毛,其华在毛 87

肺上通咽喉 88

肺气上逆 88

肺脾同病 88

肺气 88

肺主治节 88

肺朝百脉 88

泪窍 88

治则 88

治风 89

治风化痰 89

治病求本 89

鸡胸 89

表邪 89

表证 89

表寒 89

表热 89

表虚 89

表实 89

表里 89

表寒里热 90

表热里寒 90

表虚里实 90

表实里虚 90

表里俱寒 90

表里俱热 90

表里同病 90

制剂 90

炙 91

卒中 91

武痴 91

郁证 91

奇恒之府 91

奇经八脉 92

奇病 92

奇邪 92

齿衄 92

乳痈 92

乳疽 92

乳娥 92

乳泣 92

泻下 92

泻心 92

泻火 92

降气 92

降心火(降火) 92

视歧 93

疡医 93

九画客气上逆 93

祛瘀 93

祛风 93

祛湿 93

祛痰 93

浊气 93

骨蒸 93

骨痿 94

骨槽风 94

骨节疼烦 94

宣肺 94

津液 94

疫咳 94

疫喉(瘟毒喉痹、缠喉风) 94

室女 94

神 94

神明 94

神昏 94

神志不宁 95

逆传心包 95

前阴(下阴) 95

类中风 95

相火妄动 95

相生 95

相克 95

相乘 95

相侮 95

相府之官 95

带下医 96

带下 96

除中 96

除湿 96

胃阴(胃汁、胃津) 96

胃实 96

胃热(胃火) 96

胃虚(胃气不足) 96

胃寒 96

胃咳 96

胃阳虚(胃气虚、胃中虚) 96

胃家实 97

胃主受纳,以降为顺 97

胃腑实热 97

胃气上逆 97

胃气虚寒 97

胃脘痛 97

胃阳 97

胃喜润恶燥 97

胃 98

胃气 98

胃主腐熟 98

背强 98

咽喉不利 98

咽门 98

咽后痈 98

胎气 98

胎热 98

胎寒 98

胎漏(漏胎) 98

胎痫 98

胎惊 98

胎动不安 98

胞衣 98

胞衣不下 98

胞门 98

胞? 99

胆热 99

重身 99

急惊风(急热惊风) 99

急下存阴 99

适寒温 99

项背强几几 99

项强 99

活血化瘀 99

活血 99

活血通经 99

活血祛瘀(活血行瘀) 100

养肝 100

养心 100

养津液 100

顺传与逆传 100

结阴 101

结阳 101

结胸 101

歪嘴风 101

脉经 101

脉证顺逆 101

既病防变 102

柔肝 102

闻诊 102

恍惚 102

枯涩 102

枯润 102

炮 102

疮疡(肿疡、溃疡) 102

烂喉丹痧 102

宣剂 102

宣肺 102

宣通水道 102

洞泄(湿泻、濡泄) 103

洁净腑 103

砭石(石针) 103

复合脉(相兼脉) 103

食医 103

十画衄血 103

脏躁证 103

脏腑 103

脏腑学说 104

病机 104

病机十九条 104

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105

益气 106

益胃 106

益气生津 106

凉血 106

涌吐 106

消水 106

消导 106

消法 106

消胀 106

消瘀 106

消痞 106

消积 106

消痰 107

消满 107

消痈 107

消谷善饥 107

消食化滞 107

调气 107

调经 107

调整阴阳 107

调整肝脾 107

调理脾胃 107

积聚(症瘕、癖块、痃癖、痞块) 108

哮喘 108

热病 108

热厥 108

热毒 108

热证 108

热越 109

热深厥深 109

热结在里 109

热入血室 109

热极生风 109

热积便秘 109

热入心包 109

热伤神明 109

热盛伤津 110

热重于湿 110

热结肠胃 110

热盛肢厥(真热假寒) 110

热盛伤营 110

热盛伤血 110

热陷肢厥 110

破血(逐血) 111

逐水 111

逐瘀 111

逐寒开窍 111

真热假寒 111

真寒假热 111

真牙 111

真心痛 111

恶风 111

恶热 112

恶寒 112

恶阻 112

恶露 112

通气 112

通淋 112

通络化痰 112

通经 112

通利关节 112

通瘀 112

通里攻下 112

通阳 113

胸痹 113

胸胁苦满 113

胸痞 113

振寒 113

眩晕 113

烧存性 114

挛 114

挛痛 114

烦渴 114

润养 114

润下 114

润肺 114

润肠通便 114

润燥化痰 114

痄腮 114

痉病 114

疾病 115

疾医 115

病脉 115

症与证 115

配伍 115

疲惫 115

峻下逐水 115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116

格拒 116

十一画健胃 116

健脾化湿 116

盗汗 116

惊狂 116

惊悸 116

惊厥 116

惊痫 117

惊风四症八候 117

清心 117

清气 117

清热 117

清解 117

清肠 117

清营 117

清便自调 117

清肝 117

清胆 117

清胃 118

清肺 118

清气分热 118

清营凉血 118

清热解毒 118

清虚热 118

清热利湿 119

清热化痰 119

清热开窍 119

掉眩 119

救阴 119

梅核气 119

雀目(雀盲) 119

虚证 120

虚寒 120

虚热 120

虚实 120

虚实兼证 120

虚则补之,实则泻之 120

虚邪贼风 120

虚烦不眠 120

膏肓 121

淋浊 121

皲裂 121

痒 121

常脉(平脉) 121

晦暗 121

望态 121

望形 121

望神 121

望色 121

望诊 122

得气 122

营分证 122

营 122

营气 122

脱证 122

偏风 122

偏沮 122

偏头风 122

脚挛急 122

脚气水肿 123

敛汗 123

敛阴 123

眵泪 123

停饮(留饮) 123

理中 123

理气 123

理血 123

理伤续断 123

十二画斑疹 123

脾 124

脾主运化 124

脾主益气 124

脾统血 124

脾肾阳虚 124

脾胃不和 124

脾胃虚弱(脾气虚、胃气虚) 125

脾胃虚寒(脾阳虚、中焦虚寒、胃阳虚) 125

脾虚湿困(湿困脾阳、寒湿困脾 125

脾蕴湿热 125

脾不统血 125

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 125

脾约 126

脾泄 126

脾气 126

脾热 126

脾虚 126

脾寒 126

脾化血 126

脾胃相表里 126

脾主四肢、肌肉 126

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 127

脾(胃)阴虚 127

脾胃湿热 127

脾肾两虚 127

脾虚水肿 127

脾喜燥恶湿 127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127

脾胃寒湿 127

厥证 128

厥逆 128

厥阴 128

循衣摸床 128

喉痹 128

喉底 128

喉关 128

喉痈 128

筋之府 129

筋惕 129

筋痿 129

筋弛 129

筋急 129

温下 129

温阳救逆(回阳救逆) 129

温中散寒 129

温经散寒 130

温养 130

温肾 130

温脾 130

温病 130

温通 131

温血 131

温开 131

温法 131

温疫 131

温毒 131

温毒发斑 131

温粉(扑粉) 131

温阳 131

温热 131

温服 131

温心 131

温热未盛 132

温邪 132

喘急 132

喘满 132

飱泄 132

寒湿腹泻 132

寒湿困脾 132

寒下 132

寒积便秘 133

寒凉折火 133

寒疝 133

寒邪 133

寒证 133

寒热 133

寒热并举 133

寒胜拘急 133

寒热相济 133

散收平调 134

散气 134

散结 134

散瘀 134

湿 134

湿热痹痛 135

湿热蕴脾 135

湿热(湿火) 135

湿热下注大肠 135

湿邪 135

湿重于热 136

湿热并重 136

湿热内陷心包 136

湿热聚结 136

痞 136

痞满 136

痛风(痛痹) 136

痛经 136

痛 137

疏肝 137

疏风 137

疏郁理气(宽中、开郁) 137

滋脾 137

滋肾 137

暑 137

暑邪 137

煅 137

蒸 138

煑 138

滑胎 138

痨瘵(肺痨) 138

病证 138

遗尿 138

遗精 138

导引(道引) 138

十三画溺血 138

暗经 139

痰饮 139

痰浊阻肺 139

痰迷心窍 139

痰火扰心 139

痰气郁结 139

痰浊中阻 139

痹证 139

解热 140

解痉 140

解肌 140

解? 140

痿证 140

嗳腐 140

腹满痛 140

腹中雷鸣 140

腹满时痛 140

煨 141

禁方 141

十四画嘈杂 141

慢惊风 141

鼻衄 141

鼻煽 141

鼻鼾 141

鼻为肺窍 141

鼻渊 141

膀胱气闭 141

膀胱实热 141

膀胱虚寒 141

腐熟水谷 142

精 142

瘈疭 142

十五画以上增液 142

谵语 142

潮热 142

潜阳 142

噎膈 142

噫气 143

噫气不出 143

醒脾 143

避年 143

辨证 143

辨证施治 143

辨病 143

瘰疠 143

瘿瘤 143

瘿病 143

霍乱转筋 143

癃闭 143

豁痰 144

髓海 144

熄风 144

糜烂 144

颠顶 144

臌胀 144

镇肝 144

镇心 144

鹤膝 145

瘢痕 145

藏统失司 145

燥 145

燥邪 145

燥湿化痰 145

燥火(燥热) 145

燥矢 146

燥剂 145

燥结 146

燥湿 146

撮口(脐风、噤风) 146

撮空 146

暴盲 146

暴病(卒病) 146

暴注 146

暴仆 146

暴厥 146

暴热 146

暴聋 146

暴脱 146

暴瘖 146

激经(盛胎) 146

臁疮 146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