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地理
石家庄通史  当代卷
石家庄通史  当代卷

石家庄通史 当代卷PDF电子书下载

历史地理

  • 电子书积分:20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孙万勇主编;肖力本卷主编
  • 出 版 社: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3
  • ISBN:9787202083352
  • 页数:706 页
图书介绍:全书分为三卷:古代卷、近现代卷、当代卷,本卷为当代卷,约85万字。展望未来,石家庄已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通过编修石家庄通史,对石家庄的过去和现在,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和成功经验进行认真的回顾和总结,并将其全面、客观、准确地记入史册,为新时期加快推进石家庄市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借鉴和服务。
上一篇:六朝通鉴博议 4下一篇:礼记训纂 8
《石家庄通史 当代卷》目录
标签:主编 通史

导论 1

一、编写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1

二、编写体例与主线 2

三、基本脉络和逻辑结构 3

四、行政区划历史沿革 6

第一章 城市接管和建立新秩序(1947年11月——1949年9月) 9

第一节 城市接管 9

一、短暂的军管和戒严 9

二、全面的城市接管 10

第二节 人民政权的建立 14

一、行政区划调整设置 14

二、中共石家庄市委及其组织机构 15

三、三级政府机构 17

四、军事机构 21

五、群团组织 21

第三节 建立正常的城市生产生活秩序 22

一、动员成立贫民会 23

二、整风纠偏 把握工作重心 25

三、安定市面 解危济困 28

第四节 保护扶植私营工商业 建立公营经济 29

一、保护扶持私营工商业发展 29

二、公营经济的起步与发展 31

三、合作经济应运而生 35

四、建立新的财政金融秩序 37

第五节 城市基础设施修复和建设 39

一、恢复供水供电 40

二、恢复邮政通讯 40

三、整建市政设施 40

第六节 教文卫各业的恢复和发展 41

一、教育 41

二、文化 43

三、新闻事业 47

四、医疗卫生 49

第七节 清整旧社会遗害 50

一、解放初的社会状况 50

二、清理国民党组织和人员 51

三、对国民党军官兵及眷属的清查处理 52

四、清除、破获敌特 53

五、处理逃亡地主 54

六、治理“三大公害” 56

第八节 战备和增产补损竞赛 58

一、抵抗敌机轰炸 59

二、粉碎蒋傅军偷袭 60

三、增产补损竞赛 63

四、催生新型的干群关系 65

第二章 为新中国奠基 67

第一节 全国的革命政治中心 67

一、两大解放区合并 67

二、石家庄政治中心地位的确立 68

三、中共中央重要的接待站及309号院 69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 72

一、中共中央进驻西柏坡 72

二、九月政治局会议 74

三、指挥战略决战 76

四、筹划建立新中国 78

五、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和“两个务必”的著名论断 80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城市工作的样板 84

一、石家庄创造的城市工作经验 84

二、多层次的总结推广 86

第四节 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89

一、紧张有序的筹备 89

二、严肃认真的代表选举 93

三、团结民主的盛会 95

第五节 新中国政权的雏形 102

一、华北临时人民代表大会召开 103

二、华北人民政府成立 104

三、新中国政权建设的成功实践 106

四、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体制的形成 108

第六节 新中国多项事业从石家庄起步 109

一、金融事业的开创 109

二、新闻事业在这里发展 115

三、高等教育起步 119

四、新华书店的形成与壮大 124

五、华北电影队——新中国电影业的基础 126

六、一批治国人才从这里走出 128

第三章 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时期(1949年10月——1952年12月) 131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政治建设 131

一、开展民主建政 巩固人民政权 132

二、在执政条件下加强党的建设 135

三、毛泽东在石家庄编审《毛泽东选集》 141

第二节 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143

一、新民主主义经济方针的贯彻 143

二、工矿企业的民主改革与爱国主义劳动竞赛运动的开展 150

三、农业互助合作事业的初步发展和农业生产的恢复 154

第三节 石家庄的抗美援朝 158

一、“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深入人心 158

二、踊跃捐献支援前线 近万名优秀子弟赴朝参战 160

三、订立爱国公约 开展生产竞赛 162

第四节 社会的革故鼎新 163

一、镇反运动的开展与安定社会局面的出现 163

二、“三反”、“五反”运动的开展与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 167

三、《婚姻法》的贯彻与改革旧的婚俗制度 170

第五节 科教文卫事业的奠基 171

一、文教事业和体育事业的发展 171

二、卫生科学事业的发展 176

第六节 抗击自然灾害 177

第四章 “一五”时期的建设与新兴工业城市兴起(1953年1月——1956年9月) 179

第一节 过渡时期的民主政治建设 179

一、区划变革与市首届人代会的召开 179

二、“新三反”运动的开展与党的建设 184

第二节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宣传与贯彻 190

第三节 “一五”计划制订实施和新兴工业城市的崛起 191

一、“一五”计划的制订 191

二、重点建设全面展开 193

三、“一五”建设的突出成就 201

第四节 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03

一、大力开展农业合作化运动 203

二、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08

三、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10

第五节 社会建设 214

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 214

二、城市人口的增长与人民生活的改变 217

三、《婚姻法》的贯彻与实施 219

四、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220

第六节 文化建设 223

一、知识分子政策的贯彻执行 223

二、教育事业的发展 224

三、文化事业的发展 228

四、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231

五、科学技术的发展 232

六、体育事业的发展 233

第七节 抵御连年水灾 235

第五章 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展开(1956年9月——1959年9月) 240

第一节 政区沿革与民主政治建设 240

一、地市分合与区划调整 240

二、中共八大精神的贯彻与党组织的建设 241

第二节 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艰辛探索 245

一、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整风运动 245

二、反右派斗争 248

第三节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贯彻和“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 251

一、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宣传 251

二、工业大跃进——全民大炼钢铁运动 253

三、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 257

四、城市人民公社的试办 261

五、中共八届八中全会精神的贯彻与“反右倾”斗争 265

第四节 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 267

一、“二五”计划的制订 267

二、增产节约运动的广泛开展 268

三、工业生产的发展成就 272

三、大型水利工程的建设 275

四、农业生产的发展 278

第五节 社会建设 281

一、城市建设的成就及不足 281

二、商贸服务业的曲折发展 283

三、安排好人民生活,开展勤俭建国、勤俭持家活动 284

四、绿化运动 286

第六节 贯彻“双百方针”和科教文卫体事业的发展 287

一、教育事业的发展 287

二、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 291

三、知识分子政策与科技事业的发展 294

四、卫生事业与人民健康 295

五、体育事业的发展 297

第七节 冰雹、瘟疫等重大灾害 298

第六章 三年困难与国民经济的调整恢复时期(1959年9月——1966年5月) 300

第一节 政区调整与政治建设 300

一、区划的调整与政区沿革 300

二、纠正“左”倾错误的努力及其曲折 302

三、加强作风建设 304

四、民主党派、群众团体的调整 307

第二节 “大跃进”的继续和渡过国民经济严重困难时期 307

一、继续“大跃进” 307

二、国民经济的严重困难 311

三、艰苦奋斗 度过困难时期 314

第三节 国民经济和社会关系的调整 323

一、农业的调整 323

二、工业的调整 328

三、大力精简职工 压缩城镇人口 331

四、商业的调整 333

五、城市人民公社的调整取消 336

六、组织调整与落实政策 337

第四节 经济、社会形势全面好转 340

一、国民经济的调整与好转 340

二、教育事业的发展 347

三、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 349

四、体育事业的发展 356

五、卫生事业的发展 356

第五节 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 358

一、学大庆、学大寨、学南滚龙沟活动 359

二、学雷锋、学焦裕禄活动 362

三、群众性学习毛泽东著作活动 364

四、开展革命传统教育 366

五、劳武结合 加强民兵工作 368

第六节 城乡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开展 370

第七节 兴利除害与战胜重大灾害 374

一、1963年抗洪救灾 374

二、1966年抗震救灾 377

第七章 “文化大革命”的内乱与省会迁石(1966年5月——1976年10月) 379

第一节 “文革”风暴冲击 全市陷于动乱局面 379

一、动乱局面的出现与维护稳定的努力 379

二、全面夺权与“天下大乱” 384

三、实行“三支两军”与维护稳定的努力 387

第二节 地、市革命委员会的成立与“左”的错误继续 389

一、石家庄地、市革命委员会的成立 389

二、“活学活用”和派驻“工宣队” 391

三、“斗、批、改”运动的全面开展 393

第三节 党组织的恢复与纠正“左”倾错误 400

一、地委、市委的重建及各级党组织的恢复 400

二、组织机构的恢复与完善 402

三、“批陈整风”、“批林整风”运动的开展 404

四、批判极“左”思潮与党的各项政策的落实 406

五、批判极“左”思潮的中断 409

第四节 全面整顿的受挫和反击“右倾翻案风”兴起 409

一、“批林批孔”运动和《评水浒》运动的开展 409

二、“三项指示为纲”与全面整顿的开展 410

三、全面整顿的中断和“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 413

四、粉碎“四人帮”与“文化大革命”的结束 414

第五节 省会迁石与河北省中心地位的形成 415

一、省会的几经变迁与迁石 415

二、河北省中心地位的形成及其特点 417

第六节 曲折发展的国民经济 419

一、“文革”对经济发展的干扰和破坏 419

二、工业学大庆运动与工业发展 420

三、农业学大寨运动与农业面貌的改变 425

第七节 城市建设与商业服务业发展 433

一、城市建设规模的扩大与功能完善 433

二、市场的逐步恢复 437

三、人口扩增与计划生育 439

第八节 各项事业的曲折发展 440

一、“教育改革”与教育事业的曲折发展 440

二、文化事业的发展 442

三、体育事业的恢复发展 445

四、卫生事业的发展与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建立 446

五、战备工作与民兵工作 448

六、对外交流的恢复 453

第九节 重大灾害和重大事故 454

一、连年多发的重大灾害 454

二、支援唐山抗震救灾 456

第八章 伟大的历史转折和改革开放的起步(1976年10月——1982年9月) 459

第一节 走向伟大的历史转折 459

一、揭批斗争的开展和政治生活正常秩序的恢复 459

二、拨乱反正的开展和走向伟大的历史转折 464

三、国民经济的恢复 470

四、社会事业的整顿恢复 478

第二节 全面拨乱反正与改革开放的起步 488

一、调整社会关系 落实各项政策 488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协工作的恢复与发展 492

三、经济的调整、改革、整顿和提高 495

四、教育、科技的恢复和发展 509

五、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开始 514

六、计划生育工作的开展 515

第九章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的全面展开(1982年9月——1988年9月) 517

第一节 农村改革的深入发展 517

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完善 517

二、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初步建立 518

三、调整农村产业结构 念好“人才经” 519

四、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 521

第二节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 523

一、工业企业的改革 523

二、要素市场的初步建立 536

三、商业体制改革 542

第三节 整党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545

一、整党 545

二、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维护社会稳定 547

第四节 科技、教育体制的改革 550

一、科技体制改革 550

二、教育体制改革与教育事业的发展 555

第五节 交通、邮电与环保事业的发展 561

一、交通运输业的建设与发展 561

二、邮电事业的发展 565

三、环境保护工作的全面开展 567

第六节 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与社会事业的发展 569

一、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的全面发展 569

二、文化与体育事业的发展 572

三、卫生事业的发展 579

第十章 改革开放的深入(1988年9月——1993年6月) 584

第一节 农村改革的深入与农村经济的发展 584

一、完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584

二、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立与发展 588

三、调整农村产业结构 发展商品生产 590

四、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 591

五、乡镇企业的迅猛发展 592

第二节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596

一、国有工业企业改革的继续深化 596

二、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602

三、商贸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 608

第三节 科教文体事业与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发展 617

一、科技体制改革的深入与科技事业的发展 617

二、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与教育的快速发展 622

三、文化事业的繁荣 627

四、体育事业的成就 630

五、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深入发展 631

第四节 交通、邮电与环保事业的快速发展 634

一、交通事业的发展 634

二、邮电事业的快速发展 636

三、环境保护的发展 637

第五节 社会建设和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 639

一、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加强 639

二、计划生育工作的加强 642

三、住房制度与社会保险制度改革 643

四、医疗卫生事业继续发展 646

第六节 城乡人民生活的巨大变化 647

一、城市居民的收入和消费水平不断提高 648

二、农村居民生活逐步走向富裕 650

第七节 自然灾害和重大事故 651

第八节 地市合并 652

一、地、市合并前的行政区划变迁 652

二、石家庄地、市合并 653

附录1:《石家庄通史》当代卷大事记 654

附录2:石家庄市市、地历任党、政正职一览表 701

附录3:参考文献 704

后记 706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