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中国教育史研究  先秦分卷
中国教育史研究  先秦分卷

中国教育史研究 先秦分卷PDF电子书下载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电子书积分:1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陈学恂主编
  • 出 版 社: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9
  • ISBN:7561773826
  • 页数:321 页
图书介绍:本书共七卷,进一步探索中国各朝代教育史的形成与发展,提供新的研究成果。
《中国教育史研究 先秦分卷》目录

第一编 六艺教育的源流 1

第一章 六艺教育的起源、形成和发展 3

第一节 六艺教育的起源 3

一 自然形态教育的萌芽 3

二 礼乐教育始于原始的祭祀活动 4

三 原始的文字教学和军事教练 8

第二节 六艺教育的形成 11

一 夏商官学 12

二 西周官学 14

第三节 六艺教育的发展 24

一 春秋时期官学的衰落和私学的兴起 24

二 战国时期私学的发展 28

第二章 六艺教育思想的主流 35

第一节 孔子的教育思想 35

一 生平及讲学活动 35

二 教育目的和教育对象 37

三 以“仁”为中心的道德教育思想 43

四 以礼乐为主的教学内容 48

五 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论 54

第二节 孟子的教育思想 58

一 生平及“仁政”学说 58

二 以性善论为基础的“扩充”本性论 61

三 反功利、重动机的道德修养论 65

四 “深造自得”的学习方法论 69

第三节 荀子的教育思想 73

一 生平及王霸结合的政治主张 73

二 以性恶论为基础的“化性起伪”论 75

三 培养“大儒”、“雅儒”的教育目的论 77

四 从“法后王,一制度”出发的教育内容论 78

五 重视理性判断作用,提倡“重己役物”的道德修养论 79

六 “天官”与“天君”并重的智力发展论 84

七 尊师、“积渐”、学以致用的教学方法论 87

第四节 《大学》与《学记》的教育思想 90

一 《大学》的教育思想 91

二 《学记》的教育思想 94

第三章 六艺教育思想的支流 100

第一节 墨家的教育思想 100

一 墨子的生平和墨家集团 100

二 兴利除害的教学宗旨 101

三 “贤士”教育的三条标准——“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 103

第二节 《吕氏春秋》中的教育思想 111

一 吕不韦与《吕氏春秋》 111

二 论“义理之道”与道德教育 112

三 论“和”与“适”的乐教本旨 115

四 论“疾学”与“尊师” 117

五 论“达师”与“善学” 119

第二编 法制主义的教育 123

第一章 法家与礼法之争 125

第一节 法与法家 125

第二节 法家的代表人物及其著作 127

第三节 先秦的礼法之争 133

第二章 人性之辩——法家的教育作用论 138

第一节 人性之辩的缘起 138

第二节 人性“趋利避害”说 139

第三节 “因人情”、“反民性”的教育作用论 142

第三章 以“公”定德——法家的道德及道德教育思想 151

第一节 法家的道德观及道德规范体系 151

一 道派与德派 151

二 法家以道率德的思想 153

三 法家“明于公私之分”、“废私立公”的道德准则 155

四 法家论道德规范 159

五 先秦道德观上的两个问题 162

第二节 法家的道德教育思想 167

第四章 “四民分业”与“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法家的社会教育 175

第一节 “四民分业”与教育 175

一 关于“士”的教育 177

二 农工商的教育 179

三 其他法家人物论农业教育与兵士教育 180

第二节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182

一 法制教育的内容和原则 182

二 法制教育的制度 186

第三节 私学与社会教育问题 189

第五章 贤才之辩——法家的人才观及人才教育思想 192

第一节 “举贤”主张的统一 192

第二节 人才标准上以“尚法”反“尚贤” 193

一 关于最高统治者的人才标准 194

二 关于官吏的人才标准 204

第三节 用人标准上以“用人以能”反“用人以贤” 207

第四节 法家论术治教育及官吏人才的选拔与培养 213

一 术治教育 213

二 官吏人才的选拔与培养 219

第三编 自然主义教育与儒道互补 223

第一章 道家及儒道关系 225

第一节 道家的政教主张 225

第二节 道家的教育活动 227

第三节 儒道教育思想的对立与互补 230

第二章 儒道教学思想比较 236

第一节 两种学习理论 236

一 学习论上的区别 236

二 学习过程论 241

三 学习理论的评价 247

第二节 教学原则的互补 248

一 关于教师 249

二 关于教学辩证法 252

三 关于学习心态 254

四 关于整体性原则 257

五 关于知识与能力 259

第三章 乐教特征及儒道之争 261

第一节 乐与乐教的历史考察 261

第二节 关于乐教的争鸣 267

一 乐教内涵问题的论争 267

二 对乐教功用的不同理解 274

第三节 儒与道——两种美育理论的评判 277

一 自然美与教育 278

二 艺术美与教育 280

三 社会美与教育 282

第四章 理想人格的培养 286

第一节 时代背景与思想基础 286

第二节 人格的建构 289

一 道德认识论 289

二 道德情感论 292

三 道德意志论 295

第三节 品德与修养 297

一 道德规范的确认 297

二 人格品德说 301

三 修养方法论 306

第四节 儒道人格理想与双重人格论 310

参考文献 316

后记 3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