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马列毛邓
马克思主义理论专题研究
马克思主义理论专题研究

马克思主义理论专题研究PDF电子书下载

马列毛邓

  • 电子书积分:1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曹胜著
  • 出 版 社: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1
  • ISBN:9787226041949
  • 页数:251 页
图书介绍:本书是一部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专著。着重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时俱进的特征出发,分专题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主要包含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题、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专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专题等四篇、十七章的内容。本书内容涉及范围较广、行文规范流畅,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理论专题研究》目录

第一编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题 1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原理的概念及基本特征 2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认识 2

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念的界定 8

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本特征 11

第二章 马克思恩格斯的“世界历史”理论 16

一、世界历史的形成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17

二、全球经济联系与资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18

三、世界生产力为共产主义创造了物质前提 20

四、世界历史同时也是人的解放的历程 21

五、“世界历史”理论的方法论意义 23

第三章 恩格斯对唯物史观的独特贡献 28

一、恩格斯反对教条主义地对待唯物史观 29

二、恩格斯坚持唯物史观与辩证法的统一 31

三、恩格斯提出历史发展的“意志合力论” 37

四、恩格斯晚年坚持和完善唯物史观的意义 40

第四章 人的全面发展实现的路径 42

一、生产力高度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物质前提 43

二、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程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 46

三、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政治民主条件 51

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条件 53

第二编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专题 56

第五章 经典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与发展 57

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19世纪的实践 57

二、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主义实践经验的新总结 59

三、马克思、恩格斯对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探索 65

第六章 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 72

一、列宁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72

二、列宁转向实行“新经济政策” 75

三、列宁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成果 77

第七章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理论与实践 87

一、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形成 87

二、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基本特征 96

三、苏联模式的历史地位 98

四、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失败 103

第八章 科技革命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影响 119

一、马克思主义的科技观 119

二、第一次科技革命催生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 121

三、第二次科技革命促进了社会主义制度的诞生 123

四、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激发社会主义制度的改革 124

第三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题 129

第九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毛泽东思想 130

一、毛泽东思想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与实践 130

二、毛泽东思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革命理论的经验总结 133

三、毛泽东思想对党建理论的创新发展 134

四、毛泽东思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初步探索 141

第十章 中国共产党人对时代特征的认识 146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时代特征的认识 146

二、中国共产党人对“时代主题”的科学判断 148

三、中国共产党人对“新科技革命”的准确把握 149

四、中国共产党人对“经济全球化”的高度自觉 153

五、中国共产党人对“世界多极化”的深刻认识 155

六、中国共产党人对“科学发展”的坚定意志 157

第十一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理论形态——邓小平理论 160

一、邓小平理论形成、发展和作为指导思想的确立 160

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内容 164

三、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166

四、邓小平全球化思维与改革开放 171

五、邓小平小康社会思想的显著特征 183

第十二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承前启后的理论形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91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 191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过程 192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相互关系 195

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一个系统的科学理论体系 199

五、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 200

六、“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202

第十三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理论形态——科学发展观等 206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206

二、科学发展观 208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13

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229

主要参考文献 239

后记 250

返回顶部